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開國皇帝都有生存危機

開國皇帝都有生存危機

文/子玉

曆代王朝開國皇帝的帝位都是憑借軍功得來的,在沒有将天命的觀念和皇權綁定并形成統治慣性之前,其位置都會受到創業“股東”的挑戰,尤其是那些通過禅位得天下的皇帝,走得更是戰戰兢兢。

本質來說,任何一個王朝都是皇帝與官僚群體共天下的格局,皇帝必須通過朝會聽取大家的意見再做決策,雙方是一種合作關系。在這個群體中,還可以再進行細分,将官僚群體分為:普通官員;跟随皇帝創業的勳貴。

普通官員屬于皇權體制下的真正打工者,而勳貴卻是實實在在的“股東”。

對于勳貴,呂後對這個群體的認知可謂深刻,劉邦駕崩後,呂後曾對審食其說:“諸将此前和先帝一樣,都是普通人,曾經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如今大家卻是君臣的定位,肯定會有想法。”

劉邦是憑借滅暴秦和誅逆賊項羽的軍功并對諸将進行了合理的“分紅”,在“德”和“功”的層面得分最高從而被大家選為皇帝的,按照這個分配原則,那麼劉邦駕崩後軍功派肯定覺得自己也有幹皇帝的資格。

這就是呂後在劉邦駕崩之後戰戰兢兢内不自安的核心原因。

就是劉邦生前,也是嚴重忌憚軍功派,為什麼每次平叛他都是禦駕親征,親自帶兵,甚至在重病期間還南征英布,就是怕軍功派在掌握軍權之後殺回關中,奪取帝位。

想想,劉邦都如此不安,那他的後代肯定會壓力山大,很容易被軍功派奪去帝位,所以劉邦就在生前分封了大量的劉氏諸侯以制衡軍功派,而且還在駕崩前以白馬之盟的方式強化了雙方之間的關系定位:劉氏為王,功臣為侯。

開國帝王的曆史使命不僅在于開創,還得設計出一套保證後代皇權穩定的制度,屬于全領域的開拓者。

講真,要不是劉邦做了同姓藩王的設計以制衡強大的勳貴群體,呂後駕崩後江山就有可能易主。

為了破解這一曆史難題,漢武帝給出了自己的方案:利用儒家思想打造了“君權神授”的天命觀體系,用意識形态來維護皇權的神聖和不可侵犯。

總結起來就是:開國皇帝靠軍功加持皇權;後代利用天命觀和曆史慣性穩固皇位。

千萬不要以為皇帝就是一言堂,那些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都有高處不勝寒的共同感受,一刻也不敢放松。乾隆對這點就看得很透,認為和大臣的博弈是皇帝一生的重要課題。

既然憑借軍功都很難坐穩皇位,那麼那些沒有軍功通過接受禅位坐上皇位的人肯定更加戰戰兢兢。曹丕可是通過出台九品中正制将人事權讓給世族的方式才坐穩皇位的,屬于交換。

為什麼宇文護在宇文泰去世後不久就操盤了改朝換代的動作,因為,時間拖得越久,宇文氏的影響力就會越弱,很可能被同級的關隴勳貴超越、代替,從而徹底失去帝位。

就是北周的君臣定位确立,宇文氏依然要向關隴勳貴在資源和權力方面作出最大的讓位。就這,關隴勳貴還是一言不合就在宣帝宇文赟駕崩之後給自己換了領導,選了随國公楊堅上位。

宇文氏經過了好幾代的過渡都沒有形成統治慣性,本質上還是,合作體制對皇權的操控。

楊堅在建立大隋之後更是一刻也不敢放松,随時都面臨自下而上的威脅。開皇六年(586)閏六月,大隋發生了舒國公劉昉、郕國公梁士彥、杞國公宇文忻謀反的事。

至于三人謀反的動機也很簡單,他們覺得,楊堅以前就是自己的同事,大家隻是選了他做皇帝而已,同樣,也可以将他拉下來,自己上,用宇文忻的話來說就是:“帝王豈有常乎?相扶即是。”

大家都是關隴勳貴,皇帝可以輪流做嘛。

同樣,王誼和元諧私下占蔔,自稱有天命也是這種心理的具體表現。

李德林就曾明确對楊堅說過:“您和諸将,都是周之重臣,很難讓大家服從。”

開國皇帝都有生存危機

楊堅最初的帝位極其不穩

圖源/劇照

因此,楊堅就必須有軍功的加持,不管是對突厥用兵,還是攻滅南陳,他起碼得在一個方向上有所突破。所幸,楊堅既解決了突厥問題,利用外交手段将突厥分解,還于589年滅了南陳,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不世之功。

即使有軍功的加持,楊堅照樣是戰戰兢兢,一刻也不敢放松,不僅在公事上大包大攬,甚至經常連飯都顧不上吃,用敬業精神填滿所有的權力空隙。為什麼秦始皇當年是個工作狂,本質也是怕大秦勳貴威脅皇權。

李世民對這一點就看得比較透,他對蕭瑀說:“此人是從孤兒寡婦手裡得的天下,肯定怕大家心裡不服,所以才不信任百官,實行大包大攬,這樣不僅自己累,還容易出錯。”

為什麼李世民對楊堅看得比較透,因為他倆是同類,李世民是站在帝位的高度評價楊堅的。

而且,楊堅還沒收了天下兵器,嚴禁私造,同時嚴禁民間造三丈長以上的船。和始皇當年收天下兵器鑄以為金人十二是一個目的。

都是不自信的表現。為什麼楊堅後來會變得極其敏感,經常冤殺大臣,甚至在朝堂上仗殺了史萬歲,本質上就是神經長期的緊繃導緻的草木精兵。

當然,這也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僅僅憑借軍功,是很難維系皇權的,還必須要有軟性的設計,将皇權和天命綁定,最終形成曆史慣性。

即使楊堅憑借軍功加持以及自身努力坐穩了皇位,他和百官的關系依然敏感,房玄齡就曾經私下作出過評價:“陛下是憑借詐術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得天下,如今他的兒子們都驕奢不仁,将來肯定會互相攻伐,大隋之亡,翹足可待呀。”

既然房玄齡都能看出問題所在,作為皇帝的楊堅肯定也能感覺得到,所以,他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就必須特别慎重。為什麼他最終放棄了太子楊勇選了晉王楊廣,就是怕楊勇鎮不住大隋的勳貴群體。而楊廣卻有平突厥和滅陳的軍功加持,可以駕馭群臣。

筆者個人覺得,這才是楊堅選楊廣的核心原因,是為了穩固大隋江山,讓皇權平穩過渡,并最終形成曆史慣性。

本來楊廣是有足夠的實力駕馭天下的,隻是因為後來開車過猛,從而被關隴集團給掀了桌子。

由此可見,開國皇帝都面臨兩個最重要的課題:如何維護自身皇權;如何保證身後的權力過渡。

曆史是越深究越複雜。

後來的趙匡胤也同樣跌進了這個圍城。首先,大宋和後周之間的切換是通過禅讓平穩過渡的,再一個,趙匡胤同樣也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使用詐術得的天下,所以肯定會嚴重不安。

為了控馭天下,趙匡胤就必須得建立軍功。鑒于北邊的契丹是個強悍的對手,趙匡胤就先撿軟柿子捏,從比較弱的南方諸侯下手,如此才能保證軍功的累積。

想想,如果趙匡胤像周世宗一樣死磕契丹,那麼隻要他打了敗仗,大宋的江山很可能就會瞬間崩塌,重複五代的循環,被動式進行改朝換代。

所以,為了大宋江山的安穩,趙匡胤就必須先打比較容易對付的南方諸侯,以保證軍功的手到擒來。而這個決定也間接改變了曆史,因為,宋軍在平定江南之後已經很難有餘力和契丹對陣,如此就永遠失去了收複幽雲的機會,這也是北宋悲劇的源頭。

另外,趙匡胤不敢用兵幽雲還有一層考慮,就是,如果用兵幽雲,肯定要出動重兵,而前方将帥又很可能搞事,複制黃袍加身的戲份。為了杜絕這種可能,趙匡胤索性就直接放棄了用兵幽雲。

開國皇帝都有生存危機

趙匡胤在權力和領土之間選擇了皇權

圖源/劇照

可以想象,趙匡胤當時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糾結,親自帶兵吧,怕後方的禁軍搞事,坐鎮後方吧,又怕前方将帥擁兵自重複制黃袍加身的劇情。最終,趙匡胤還是選擇了皇權,放棄了幽雲。

同時,趙匡胤對内還打了削藩這張牌,使大宋在被遊牧勢力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變成了文官政府,這一動作,也間接決定了宋朝的命運。

在權力和帝國的安全之間,老趙是果斷地選擇了皇權。

就是繼承人,他也不敢選親兒子,因為他的兒子們沒有軍功,不能駕馭大宋天下,隻能選弟弟光義。

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趙氏的皇權。

後來,南宋的趙構也是在北方領土和權力之間選擇了皇權,同樣怕諸将在北伐的過程中坐大威脅他的皇權,其冤殺嶽飛就是典型案例。

之後的朱元璋也是,為了維護皇權,殺得是人頭滾滾。倒是他那些不肖子孫在曆史慣性的作用下還能在玩鬧中穩坐江山。

由此可見,開國皇帝的壓力才是最大的,不僅要開拓天下,還要做制度設計,一輩子都在鋼絲上跳舞。尤其是楊堅、趙匡胤這樣通過欺負孤兒寡母坐上江山的開國皇帝。

世上沒有好幹的工作,層級越高,寒氣越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