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2021年全國高考乙卷文言文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戴胄忠清公直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擢為大理少卿提拔為大理寺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憑先代的勳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曆造假,/敕令自首下令他們自首,/不首者死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未幾有詐冒事覺者沒過多久,有僞造做官資曆的人被發現了,/上欲殺之/聖上想殺他。/胄奏據法應流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皇上憤怒地說:“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隻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而既知其不可,複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關鍵詞句:“既”,已經;“斷”,處理;“複斷之以法”,狀語後置句;“忿”,憤怒;“信”,信用。)上曰:“卿能執法,朕複何憂!”胄前後犯顔執法,言如湧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皇上說:“你能夠執行法律,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戴胄經常就像這次一樣甯肯使李世民發怒也要秉公執法,說出來的話語像不斷湧出的泉水一樣,而唐太宗全部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天下再也沒有冤枉的案情了。)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禦史長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鄃令裴仁軌私下使喚看門的人,皇上很憤怒,想要斬殺他。殿中侍禦史長安李乾佑勸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獨有的。)今仁軌坐輕罪而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禦史。(如今仁軌犯了輕罪卻遭受極刑,臣擔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亂,不知如何是好。”皇上聽了很開心,免了仁軌的死罪,讓乾佑擔任侍禦史一職。)上謂侍臣曰(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我認為死刑極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慮的緣故。)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可是負責的官吏在片刻之間就完成三次回奏。)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另外,古代處決犯人,君主為此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雖情在可,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我的宮庭裡沒有常設的音樂,然後常常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斷案,隻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丁亥,:“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決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舉樂。((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許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許奏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死而情可者,錄以聞。”((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關鍵詞句:第一句省略主語;“覆視”,查看;“當”,判處;“矜”,憐憫,憐惜;“狀”,情況;“可”,值得;“聞”,使……知道。)由是活甚衆。其五覆奏者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唯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三次回奏。隻有犯惡逆罪(惡逆是十惡之一)的,隻要一次回奏就行了。)上嘗與侍臣論,魏征曰:“炀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之,涉疑似,皆拷訊取服,二千餘人,帝令斬之。(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論訴訟案件,魏征說:“隋炀帝時曾發生盜竊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竊賊,稍微牽連是非難斷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服罪,總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丞張元濟其多,試尋其,内五人嘗為盜,餘皆平民。不敢奏,盡殺之。”(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竊賊如此之多,試着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其餘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張元濟)最終沒敢堅持(公道)奏報(真相),把所有人都殺掉了。”)上曰:“此豈唯炀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皇上說:“這豈隻是隋炀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麼能夠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戒!”)(節選自《通鑒經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A.犯顔,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執着态度。

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屍體示衆的極端刑罰。“抵極刑”,極刑即死刑,抵意為達到,意即達到判處死刑的地步。沒有屍體示衆之意。

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内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唐太宗聽從了戴胄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

B.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禦史。

C.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說,隋炀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谏诤;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緻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緻了隋朝滅亡”錯誤。根據原文“此豈唯炀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可知,隋朝滅亡是因為皇帝無道和大臣不盡忠兩個原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大臣的原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