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曾寫道:“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愛,好好休息。”
由此可見,一個人對于吃飯的态度,往往決定了其幸福的程度。
好好吃飯,成為了一個人最大的修行。
01
好好吃飯,開啟一天的好心情。
現代生活,快節奏、高強度。為了節省時間,人們逐漸習慣于“吃快餐”、“點外賣”,為家人“洗手作羹湯”,似乎成為周末才能有的奢侈。
所以,很多人的早餐都是在“路上”解決。
不光是上班族,還是上學的孩子,一手拿着牛奶或豆漿,一手拿着包子饅頭或面包,一邊趕路,一邊随便吃點,屢見不鮮。
且不要說吃出個好心情,就連吃飽沒吃飽都不管了。
長此以往,生活中便也少了一樁“樂事”。
對此,有的人,堅持相信“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一位職場媽媽,堅持每天給家人做早餐,一周之内,幾乎每天都不重樣。
如果起得比較早,早餐品種就會趨于複雜化:不僅有米面粥,還有牛肉餅或雞肉卷;如果晚了十分鐘,早餐的主食就會簡單些:蒸熱頭天買好的包點,或就是幾片瑞士卷或面包。
當然,每天的早餐都不乏水果,或榨汁、或擺盤;不乏牛奶和雞蛋。
用她的話來說,在吃飽的基礎上保證基本的營養到位,儀式感也要“拉滿”。
從最初隻有兩個人的早餐,到三個人,再到四口之家,每天的早餐“打卡”,讓親朋好友們見證了她的幸福生活。
其實,這位職場媽媽,工作挺忙的,周末也時常帶着孩子到辦公室加班,甚至還要帶着孩子一起跑工地。
但每天早上,那樣熱氣騰騰甚至是喜氣洋洋的早餐,總給人以無限的力量。
這樣一個對生活充滿樂觀态度的人,總能将生活的種種磨難當成不期而遇的“驚喜”,迎接它,戰勝它,最終超越它。日子也就一點點越過越好了。
02
好好吃飯,可抵歲月漫長。
作家梁實秋其實也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筆下,“吃”着實是一件太過美好的事情。
比如:老北京的豆汁,原料是綠豆,湯卻是灰綠色的,還散發出一股酸腐味,一般人是喝不習慣的。但祖籍浙江的梁實秋卻發出了“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的感慨。
他還把小販切豬頭肉的動作描寫得像庖丁解牛一般:“這種鹵味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爆煮熏制中有特殊的風味。”
還有面筋、“幹蹦兒”、湯包等,這些北京有名小吃在他的筆下變得活色生香,讓人胃口大開。
另一位作家汪曾祺,也是一位美食大家,他筆下的高郵鹹鴨蛋、東北的酸菜白肉火鍋,幹炸鳜魚、過橋米線等各種美味總是讓人欲罷不能。
其實吧,如今看來,這些“美食”早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了,但人們之所以念念不忘,是因為他們寫出了最美的“人間煙火氣”。
尋常人,吃的都是家常菜,每個人的味蕾裡,都隐藏着關于童年的記憶,關于家鄉的記憶,關于親人的記憶。
所以,很多人,總在懷念隻有媽媽才能做出的那碗面條,那頓餃子,那盤炒菜。
當自己成家立業,開始“掌勺”後,情不自禁地沿用媽媽的方法,去做飯炒菜,家族的傳承便在一日三餐裡蔓延開來。
好好吃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感慨“最愁就是買菜”,吃來吃去,總歸是那些最尋常不過的菜肴,可就在這平淡如水的日子裡,我們能與相親相愛的人在一起慢慢變老,那是何等的幸福啊!
03
好好吃飯,赢得美好人生。
看過很多明星訪談,不管在聚光燈下多麼光鮮亮麗,最讓人們感動的,居然是回到家,有人會給他煮一碗面。
這個人,多半就是心心相印的愛人。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溫暖的歸宿,不過就是能夠和相愛的人相守。
明星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人呢?
幸福的生活,其實也蠻簡單,就如同人們常說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萬水千山百年一心”。
在我的記憶中,爸爸是大廚,他的手藝是營生手段,卻難得在家裡做飯,都是媽媽在竈台前忙活。
不過,也有例外。
那一年,我談戀愛了,情人節那天,和戀人出門吃“大餐”去了。沒想到回到家,卻看到老爸老媽圍着一桌子菜,喝酒幹杯。
不等我問,爸爸就開口,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結婚二十八年了,終于女兒也即将出嫁了。他很高興,所以做了拿手好菜,算是犒勞妻子,也算是對自己的獎賞。
如今,爸爸媽媽都已經年近古稀了,媽媽因為腿腳不便,很少下廚了。爸爸便承擔起做飯的“重任”,沒有絲毫怨言。
于是,我想到了一句話,最好的愛情,其實就是在飯碗裡。
那個陪你好好吃飯的人,就是陪你到老的人。
04
結束語:
汪曾祺先生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在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你所遇見的一切美好和醜陋,都将随風而散。
那些留在生命記憶裡的,也許就是一道美味佳肴,一碗清湯寡水。
如同他寫下的那句話:“我很想喝一碗蕨菜茨菰湯,我想念家鄉的雪。”
在念念不忘的味覺記憶裡,有我們最愛的人、最深的情。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