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一)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商朝時期,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後)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範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産規模和技術水平。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二)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作,絹本,淡設色,縱24.8cm,橫528cm。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内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是國内外享譽的藝術珍品。中國古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三)台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是據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出土。毛公鼎鼎身隻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後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

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四)南京博物院

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元末明初(約14世紀)。1959年南京江甯縣殷巷将軍山沐英墓出土。景德鎮窯産品,瓷質。.高44.1、口徑5.5、腹徑28.4、底徑13cm。景德鎮窯燒造。瓷質,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淨,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胫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制“蕭何月下追韓信”曆史故事,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制的富有個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曆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缛,紋飾帶布局疏密有緻,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五)遼甯省博物館

簪花仕女圖,唐代宮庭畫家周昉善畫貴族仕女。他筆下的人物 衣紋勁簡,色彩柔麗,細緻地描繪了貴婦人閑适生活及孤獨空虛甚至帶有傷感的精神狀态,在挖掘刻畫人物的内心情感方面更趨深刻。他所繪的《簪花仕女圖》是體現唐代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傳世巨作,是一件傑出的藝術珍寶。畫中人物豐盈的體态,華麗的着裝,加之精巧高雅的表現技巧,充分展現了唐貞元年間貴族生活的一個側面。為遼甯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六)金沙遺址博物館

“太陽神鳥”金飾,即“四鳥繞日金飾”它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外層的4隻飛鳥,還是内層旋轉的太陽。特别是在紅色背景襯托下,裡面的旋渦就如同一輪旋轉的火球,周圍飛鳥圖案分明就是紅色的火鳥。外層飛行的神鳥和内層旋轉着的太陽,表現的正是古蜀人對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和讴歌。太陽神鳥”圖案已經被中國國家文物局用作中國文化遺産标志。并被“神舟6号”載入太空。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七)陝西省曆史博物館

錯金獸首瑪瑙杯,唐代。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選用的材料是一整塊世間罕有的帶條紋狀的紅瑪瑙,瑪瑙兩側為深紅色,中間為淺紅色,裡面是略呈紅潤的乳白色夾心,色彩層次分明,鮮豔欲滴,本身就已是極為罕見的玉材。此杯為模仿獸角形狀,口沿外部有兩條凸起的弦紋,其餘的裝飾重心均集中于獸首部位。獸作牛首形,圓睜雙目,眼部刻劃得維妙維肖,炯炯有神,長長的雙角呈螺旋狀彎曲着伸向杯口兩側,雙耳碩大,高高豎起。獸嘴作鑲金處理,同時也是作為此杯的塞子,雙唇閉合,兩鼻鼓起,就連唇邊的毛孔、胡髭也刻劃得細微精确,顯得十分生動。這種角杯實際上源于一種被西方稱為“來通”()的酒具,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别是薩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藝美術中是十分常見的。因此,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傳來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八)湖南省博物館

T型帛畫,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通長234厘米,頂端寬141厘米,末端寬50厘米。

此件T型帛畫為描繪西漢曆史文化生活的一件珍貴藝術品,為全國所獨有。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九)河南博物院

雲紋銅禁,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镂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歎為觀止。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十)上海市博物館

鴨頭丸帖,王獻之善楷、行、草等各體,尤以行草出名,其中《鴨頭丸帖》為最著。《鴨頭丸帖》,行草,絹本,縱26.1厘米,橫26.9厘米,15字,共兩行,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劄。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系唐摹本,帖上有元虞集題記,钤有北宋“政和”、“宣和”、雙龍、元“天曆之寶”等印。帖後有多人的題跋。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附:

吉安新幹大洋州出土的國之重寶,商代青銅器伏鳥雙尾虎,這件文物能算得上是江西最有名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筆者有幸在國博和省博見過幾次。這隻虎出土于一贛江邊的商代墓,通長53.5厘米,重6.2千克,可謂虎之王者。虎立體圓鑄,内空無底,四腿撲伏于地,擡頭平視,背直脊凸,腹部略垂,雙尾垂卷。背伏小鳥,尖嘴圓睛。其形象奇異神靈,雙目圓凸,口張露齒,獠牙尖長,眉粗橫行,兩耳豎張,呈靜伏蹲立欲縱之勢。在其身上透露出了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情,内中則藏匿着一種詭谲、仙逸的神氣,虎的神性表現到極至。伏于虎背的那隻小鳥與虎的關系還朦胧不清,留給人們不盡的想象。

這件文物也因為其重要性,而上了央視的《國寶檔案》節目。說到中國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人們就會提到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位于河南安陽的古代商朝國都——殷墟。這件文物的重要性就在于證明了,其實在中國南方地區的青銅文化也是同樣曆史悠久,燦爛輝煌。

中華好風光(0091\京\台\蘇\遼\鄂\陝\湘\豫\滬----博物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