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川芎用量談 [[芎用量談川i芎是一味治療頭痛的...]]

川芎用量談川i芎是一味治療頭痛的良藥,無論古今均已定論,至于臨床用量,醫家大多認為以6~1og為宜,唯自清·陳士铎之後,尤其是現當代,頗多主張大量應用的(30~60g)。差異甚大,孰是孰非?
1 升散香竄甯輕勿重就藥性而言,川芎味辛性溫,善于升散香竄,所謂“性最疏通,味薄氣雄,一往直前,走而不守。”(《本草正義·芎膂)用之過量,容易造成助火、動血、耗氣、傷陰之弊,所以,張錫純先生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說“生平用芎勞治頭痛不過三錢”(醫學衷中參西錄·芎芬),秦伯未、蒲輔周先生也主張川i芎不宜重用。還有報道,治療外感頭痛用10克川芎,即感頭暈欲吐。一般認為,若胸有成竹,一般不宜提倡大量用藥。
就病位而言,頭為清空,風寒濕型、血瘀型頭痛病位在上,治宜輕清之劑,即藥性輕清升舉,用量較輕,才能順其輕清上浮之性。例如,治療頭痛的代表方川芎茶調散,方中主藥川芎用量僅及薄荷一半,且僅占全方(7味藥)的六分之一(每服6g)羌活勝濕湯、清上蠲痛湯、通竅活血湯等,用量也都隻在6~ 9g之間。再如,其他療頭痛的良藥防風、羌活、白芷等,也少有大劑量應用的。
2 量不在大中病則靈頭痛有寒熱虛實之分。筆者體會,川i芎長于祛風散濕、活血行氣,對風寒濕或血瘀所緻頭痛療效顯著,一般用量為6g,實踐證明,隻要藥證合拍,服2~ 3劑即可見效,且未發現有何不良反應。若是風熱外襲、痰濁上擾、氣血虧虛型,則可不用或少用川i芎。當然,尚須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斟酌其用量,這是一般常識,無須多議。至于肝陽上亢、肝火熾盛、高血壓危象、腦腫瘤以及腦溢血、紫癜、婦女崩漏等有出血傾象者,均不宜大量應用川芎。
3 斟酌配伍揚長避短通過合理的配伍,可以揚長避短,更好地發揮川芎的療效,最大限度地抑制或緩和其不良反應。臨床比較常用的是,川芎與白芍配伍,兩藥一散一收,一溫一涼,剛柔相濟,相反相成,既加強了止痛效應,又無辛散之弊 l川芎與當歸、地黃同用,消補兼施,防止其耗傷陰血。有的學者治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由于“重用川芎有頭暈的副作用”,因而将它與大隊平肝潛降藥物如知母、黃柏、牛膝、天麻、石決明、石膏等聚為一方,竊以為似有“有藥無方”之嫌,不足為法。另一方面,用量的輕重,也須視藥物配伍而定。如川芎茶調散治療風寒濕型頭痛,方中已有諸多發散風寒藥,若再重用川芎,就難免有過汗之虞 血府逐瘀湯已有若幹活血化瘀藥,若再重用川芎,豈無出血之慮? 遇到這些情況,用量或大或小,應反複斟酌。

4 中病即止以防傷正川i芎的主要功效既是“鎮痛”,那麼,臨床上,一旦頭痛緩解,一般即須考慮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措施,筆者體會,主要掌握兩個要點:① 見效後即子減藥乃至停藥或改藥l② 不宜久服。例如,頭痛緩解後,氣血虧虛者,改以補益氣血為主,肝腎陰虛者,改以滋養肝腎為主l脾胃虛弱者,改以健脾益氣為主。給藥劑數方面也有講究,若大劑量應用川i芎時,劑數宜少不宜多,一般可給1~2日劑數,并密切注視病情變化,以便及時采取對策。清·陳士铎《辨證錄·頭痛》在這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如“頭痛即痊,不可再用(川芎)以耗真氣,故改用白芍、當歸,腎肝同治。”“若用1兩而服至十劑,恐汗出不收,似宜少用之。”很有臨床參考價值。總之,若用少量(6~9g)有效的,自應提倡少量應用,若屬沉疴痼疾,病重藥輕無濟于事的情況下,可考慮大量。此外,大劑量應用某種藥物 (如川芎)治療某種疾病(如頭痛),亦有利于“專病專藥”的研究、發展。但是,必須持十分審慎的态度,或者從較小劑量用起,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重,并密切觀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