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自學針灸入門必讀

近來不斷有朋友提到自學針灸的問題。于是仿《自學中醫入門必讀》例,撰此小文,希望能有些許啟發。

針灸治病,粗略看來,大體不外兩個要點:選取恰當的部位,施行恰當的手法。自學針灸,無非從這兩方面入手。所謂選取部位,又包括兩個步驟:一是選,二是取。選的目的,是決定到哪去找;取的目的,是找到那個點。以下分别來看。

選部位

要選擇恰當的部位,首先需要了解,人體一共有哪些部位可以供選擇?按現代通行的說法,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十四經上,即十二正經加任督脈。這個說法當然不錯,但有一點,這種按十四經劃線方式對針刺部位所作的區分,對針灸臨床的指導意義值得商榷。

舉個例子。承泣穴,在眼球與下眼眶之間,主要治療眼病和面部疾病,如面癱、面肌痙攣。在十四經體系中,承泣穴分屬于足陽明胃經,而且是該經的起始穴。問題是,這個穴的主治内容,隻是集中在該穴所在的局部,即眼和面部(确切的說,是眼周;更确切的說,是眼的下方)。而足陽明胃經的治療範圍,則遠不止于此,還包括如胃腸病、神志病等。那麼,将承泣穴歸入足陽明胃經,還有多大意義呢?因為所有穴都有局部治療作用

實際上,翻看宋代及宋以前的針灸書,如《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等,會發現腧穴排布的早期形式并非如此,以十四經統周身穴。而是首先區别軀幹部與四肢部,四肢部按十二經作區分,軀幹部則沒有這樣的特點,最多标注“××脈氣所發”。站在針灸醫生的角度,這樣的區分方式,無疑與臨床的關系更為緊密,更切合臨床實際。換句話說,自學針灸的朋友,要确定如何選擇部位施行針灸,首先可以把握的原則就是:軀幹部就近選穴,四肢部按經脈選穴。所謂就近取穴,換成更直白的話,哪疼紮哪。從臨床結果看,很多時候,隻是靠這個簡單的辦法,已經可以取得還不錯的效果。

不過,如果針灸療法的内容僅僅如此,恐怕針灸一門很難流傳至今。因為這種選穴方法存在諸多弊端:有時很危險,比如胸悶,針刺局部很容易出現氣胸,甚至刺中心髒;有時不方便,比如腰背痛,但針刺時沒有床可以躺下;有時不能刺,比如皮膚局部有水疱、血腫;當然,更多時候,是效果跟不上,比如胃痛,單純從胃局部治療,效果經常不理想,甚至會加重。這時就需要“四肢部按經脈選穴”的原則了。按經脈選穴,會涉及兩大理論,即經脈理論和腧穴理論。

經脈理論,幾乎任何一本針灸學教材中,都會放在首要位置上,足見其重。對經脈理論的學習,有幾本書可以推薦。淺顯的,如《零起點學中醫》中“經脈原理”一章;想要進一步探個究竟,了解經脈來龍去脈的大體輪廓,可以讀黃老師《黃龍祥看針灸》;再深入下去,就要涉足專業研究領域,推薦趙京生老師《針灸經典理論闡釋》。相信哪怕隻是草草翻看後,對經脈的認識,就不會再是一種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印象了。當然,希望了解當下主流正統的經脈理論,最好的選擇莫過于《針灸學》教材。這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大同小異,無需特殊推薦。

針對經脈理論中的部分要點,無疾這裡不妨再稍作提示:

1 對針灸療法來說,經脈理論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勾勒出人體内不同部位(上下、内外)之間存在聯系,這樣一幅圖景。舉例來說,針合谷治牙疼,靠的就是經脈理論。

2 經脈特征,主要體現在四肢部,尤其是肘膝關節以下的部位。軀幹部更多體現局部治療作用,其經脈特征不明顯。

3 六陰經與五髒之間,存在相對特異的聯系。其規律為:在上的手三陰經,與胸腔中的心肺二髒聯系密切;在下的足三陰經,與腹腔中的肝脾腎三髒關系密切。

回到主題“選部位”,經脈理論的價值主要是,斷此症病位在何經,即所謂“經絡辨證”。

腧穴理論,是針灸學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說經脈理論為“選部位”提供了經線上的依據,那麼腧穴理論的作用就主要是給出緯線參考。如此一經一緯,部位就确定下來了。舉例來看,有這樣一類穴,分布在手指、足趾末端,即所謂同一緯線上。又具有相似的治療特點,即對急證、熱證、官竅病取效甚捷。在腧穴理論中,将這一類穴統稱為“井穴”。原穴、合穴、郄穴等,均屬此類。當然,腧穴理論中也有不少例外,如背腧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等理論。這裡篇幅有限,不妨從以下參考書中尋找答案。

對腧穴理論的淺顯講解,可參考謝錫亮編著《針灸基本功》。《針灸經典理論闡釋》對此論述相對深入,可參。《針灸學》教材中,對腧穴理論的講述同樣乏新可陳,草草過目即是。無疾這裡倒是還有一本好書推薦:李鼎老師的《針灸學釋難》。該書針對針灸學習中的種種困惑,詳加考證,令人耳目一新。

再對腧穴理論要點略加歸納如下:

1 腧穴理論注重對同類穴的部位與主治特征的歸納,為針灸“選部位”提供精确到點的方向指引。

2 軀幹部腧穴主要體現局部治療作用,四肢部腧穴更主要體現經脈+腧穴的治療作用。

3 腧穴系統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作用在于:使對人體體表部位的表述更加方便,這一點對針灸教育與傳承頗為重要。比如發現某點治療某病證效果很好,但沒有名字,就很難把這點經驗告知後學。

此外有一點,這裡有必要稍作解釋。上面關于經脈理論與腧穴理論的介紹中,無疾刻意繞開了“氣”。絕不是因為不重要,或者有問題。而是因為對初學者而言,把“氣”加進來,很容易把人帶進雲裡霧裡,看不清方向。市面上借此故弄玄虛者比比皆是。故意不談,籍以糾偏。

有了對軀幹部“就近選穴”的原則,以及四肢部“按經選穴”的認識,加之對經脈理論和腧穴理論的學習,面對一個病證,可以大體判斷出,需要朝哪些部位着手了。但問題是,馬上又會發現,很多穴都有治療此病的功能,到底該取哪個?

取穴

記得無疾自己讀大學時,面對這個問題,同樣是一頭霧水,持續了好幾年。比如咳嗽,單從教材上看,胸部、上背部的穴基本都能治,手太陰肺經的穴也幾乎都治;此外,足少陰腎經上的部分穴,寫着能治“咳血”,那能不能治咳嗽?一個人如果出現咳嗽,是需要把所有能治咳嗽的穴紮個遍,還是随便挑一個針就行?這樣的治療,能有效嗎?

實際上,這些困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現代針灸教學中,忽視了一個對針灸臨床極為重要的環節:取穴。不講取穴,手下就沒有憑據,心裡就沒有把握

和中藥療法相比,或者和各種西醫治療方法相比,針灸療法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診療合一。取穴過程,就是診療合一的典範。所謂診療合一,診察時,在指下發現的異常部位,就是要針刺的部位。所謂取穴,就是在可供選擇的多個部位中,取定一處或幾處,作為針刺部位;選取的原則,也多是上面提到的,“異常”。怎樣就叫異常呢?

按陳日新老師的說法,“腧穴存在敏化态與靜息态兩種功能态”,頗為認同。同一個人,同一個部位,在不同的時間,可以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态,這是自然的規律。比如胃,在不饑餓且沒吃東西時,表現得很安靜;感到饑餓,聽到肚子裡咕噜噜叫時,表現得很躁動;吃了一些不潔淨的、刺激性強的、令人作嘔的東西,會表現為強烈的痙攣收縮,引起嘔吐。

同樣的事情,也可以發生在足三裡穴上。胃裡安靜裡,足三裡按上去可能沒有任何特殊感覺;胃裡躁動時,再按足三裡可能會覺得有點酸脹;胃裡波瀾壯闊,奮力逐邪外出時,足三裡可能會變得非常敏感,一碰就疼。當然,這裡隻能說可能。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問題,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反應。有人反應在足三裡,有人可能在三陰交,還有人或許在公孫或内關。這些反應,就是陳老師所謂的“敏化”,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異常”。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講到的敏化現象,其判斷依據是患者的感覺。對針灸醫生而言,僅靠這一點還遠遠不夠。臨床多了就會發現,人和人的感覺,或者說敏感程度實在相差太大。有人輕輕一按就喊疼,到處都疼;有人無論怎麼用力按都說不疼,哪都不疼。應對這種尴尬的局面,需要學習針灸者練就一雙巧手,巧手離不開心靈。

用靈心巧手做什麼呢?去探察那些經過選擇之後的部位中,哪裡出現了諸如結節、條索、僵硬、柔弱等異常反應。這部分内容,不像前面的經脈腧穴理論,是知識,可以學習。對這些反應點的探察,是一種能力,能力隻有通過不斷練習,才能獲得;也是一種感覺,感覺隻有經過體驗,才能意會。

關于取穴,有一個重要問題,必須交待清楚:針灸取穴,安全第一。初學者尤須謹記。不久前一位同學出現脅痛,自己直接在局部取穴,刺入後才打電話咨詢。當時無疾自己驚出一身冷汗,這也太危險了!

手法

針灸手法,尤其是針刺手法,是學習針灸的重中之重,也是針灸臨床取效的關鍵環節。一個常見的事實是,同一個病人,同一種病證,同一組腧穴,不同的醫生針刺,結果有天壤之别。關鍵在手法。也正因此,針刺手法曆來都被描述得高深莫測,似乎隻有得道成仙才能了然。其實未必。

針刺手法,大體可以區分為兩類:技法和心法。我們平時在教材和專業書上能看到的,主要是技法。所謂技法,主要講操作過程與方法,注重技巧。技法方面的内容,在宋金元以後得到迅速發展,在明代達到巅峰。可以參考陸壽康編《針刺手法百家集成》。經過宋明的繁化,針刺手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趨于豐富。但法、術層面的成績,無法掩蓋一個事實,即道層面的内容開始變得隐晦。實際上,技法離不開心法。不重心法的技法,難免步《靈樞·小針解》所論後塵:“粗守形者,守刺法也。”這裡推薦《針灸經典理論闡釋》中“刺灸術式的立意”一節,嘗試用解讀心法的方式,重新審視技法。相信對理解針刺手法會有啟發。

所謂心法,原是佛學術語,後來用的泛了。無疾這裡想要表達的是,當我遇到一個新問題不知所措時,我該怎麼辦?心法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舉例來看,比如火。右寸滑硬的火怎麼辦(咽痛)?右關大而無倫的火怎麼辦(面赤長痘)?右尺無力的火怎麼辦(冷飲)?左寸浮滑的火怎麼辦(艾火)?左關弦滑的火怎麼辦(周身痘)?左關弦細如鋼絲怎麼辦(失眠)?左尺細弱的火怎麼辦(口糜)?脈象上沒表現的火怎麼辦(郁證)?如果我對這一團火的治療方法無效怎麼辦(牙痛)?

無疾這裡把自己既往治火的一點體會與大家分享。簡單來說,火勢未猛烈到“硬”的程度,盡量從氣走,發出去。見不足象,草木之火,收于土;龍雷之火,收于水。諸如此類的隻言片語,就是對這一點心法的總結。而這種粗陋的或者晦澀的文字,教材上是不會出現的。醫生的經驗集中,通常也很少會記錄。

針灸畢竟與方藥有别。單純靠讀醫案,可以成全江瓘,卻不可能造就楊繼洲。關鍵就在于,手法需要實際操作,心法需要不斷揣摩。所以,對針灸初學者來說,跟師很重要。從觀察到模仿,從傾聽到領會;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

當然,條件實在不允許,或者确實無意從師學習,自行練習也是可以的。不過仍要再次提醒,針灸入門,安全第一。沒有把握時,不妨輕一點,再輕一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