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詩畫鑒賞57:詩—題西林壁/蘇轼,畫—黃山煙雲圖/何海霞

《題西林壁》

宋·蘇轼(1037—1101)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蘇轼(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蘇轼是宋代最偉大的詞人,他的許多名篇千古傳誦至今不衰,人們喜愛蘇轼不僅因為他為官清正,高風亮節,還因為他才華橫溢,在詩詞歌賦衆多佳作中,展現出對藝術創作的極高的駕馭能力和如同抛珠灑玉般的灼灼文采。如大氣磅礴的《赤壁賦》,神采飄逸的《滿江紅》,清麗委婉的《蔔算子》,無不令人對這位千年前的北宋文豪佩服得五體投地。望蘇轼,如同眺望天河銀漢中那顆永遠璀璨的太白金星。`這首詩是蘇東坡宦遊途中經廬山時所寫,詩名為《題西林壁》,廬山有東林、西林二寺,為東晉高僧慧遠所修。清幽靜谧,景緻絕佳,為曆代文人墨客彙聚遊曆之所。蘇東坡在這首詩裡,以富有哲理的詩句将廬山的雄奇險秀,雲濤霧海,描繪的真切自然,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極言廬山之大之廣,其變化莫測之狀,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以豐富的思想内涵,啟迪人們在觀察事物時,要客觀求實,要多層次多方位,要全面,不能單憑印象出發,方能得出真實的結論。這是一首哲理詩,寓意深遠,發人深思。

黃山煙雲圖

畫評:這幅作于七十年代特定宮絹底上的《黃山煙雲圖》,筆墨清爽勁健,構圖雄奇秀麗,将黃山松之奇、山之美、雲海之變化無窮,在筆墨揮灑中盡收眼底,兼具古典中國畫與筆墨創新的磅礴氣勢。在畫中壁立千刃的峥嵘巨石的堅硬質感和雲濤霧海的空曠悠遠,縱橫開合,大氣磅礴,咫尺畫面,包羅萬千山川景象。若'雲霧生于屋中,山川集于幾上'(明王穉登評沈周作品)。大家氣度,不同凡響,非常人所能為之。根據筆墨特點和藝術風格分析,應為山水畫大師何海霞先生的作品。何先生長期工作在西北地區,與石魯、趙望雲共同開創了長安畫派。文革時期下鄉'改造',1978年初時被調入京城,為即将改革開放的樓堂館所作畫。這種有題款,無黔章,無姓名落款的畫作,是外貿畫作中,1977年到1978年前後的中晚期作品,1979年以後,逐步恢複正常創作。這幅作品應是入京初期,在陶然亭一帶居住時所作。不久即搬入京西賓館,專門從事國畫創作。

畫家介紹:何海霞先生(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18歲加入北平;1935年為張大千,跟随大千先生習畫14年之久。遍臨宋元古畫,特别是在敦煌時期,跟随大千先生,日夜臨摹壁畫,為以後的筆墨造詣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先生書法受張大千大師影響較大,在行草中往往帶篆隸筆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