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緬甸,你會想起什麼?
這裡有着數不盡的佛像與佛塔,以及虔誠的信徒民衆。按照習俗,每個男性一生中至少要出家一次,很多人的童年和青年都是在寺廟裡念經誦佛中度過。
青年僧侶
仰光佛塔
這裡保留了古風古貌的生活方式,當自己行走于街頭巷尾、阡陌鄉間,正彷如置身世外桃源。
農貿市場
仰光城市夜景
這裡的玉器享譽世界、讓各國的淘金客蜂擁而至,但是真正吸引我的,卻是當地的美食和孩童臉上淳樸的笑容。
淳樸的女孩
在這個歐美文明依然占據強勢地位的年代,很多人忽視了,美好的風景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遠。
緬甸位于中南半島,與雲南接壤。在我國的古籍上,最早于唐代被稱作“骠國”,宋代稱為”蒲甘“,直到明清時期才正式被确立“緬甸”的名字。雖然上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迹,但是其主體民族“緬族”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
目前主流的觀點,其祖先為中國西北甘肅地區的羌族人,通過川蜀之地的民族走廊、世代南遷,最終在唐朝時期随着南诏國入侵骠國,取代了原住民成為緬甸的新主人。當代的語言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緬語與白狼羌語的相同率大約在97%,其風俗習慣中也能依稀看出曾經羌人文化的身影。
民族遷徙走廊—雲南延伸至緬甸
戰國時期,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古羌人建立了政權,曾多次歸化内屬。史稱白狼羌。7世紀中葉,白狼羌為吐蕃所滅,白狼羌人開始流離失所的生活。他們或臣服于吐蕃融入了當今藏族,或沿金沙江進入中原文化圈融入當今漢族,或沿怒江等南向的河流進入雲南,部分與當地人融合成為彜族等民族。部分繼續南遷進入現在緬甸。
9世紀初,沿獨龍江(伊洛瓦底江)南遷的白狼羌在今緬甸中部叫栖的地方建立了根據地。832年,雲南高原地區的南诏國南下滅了當地的骠國,導緻骠人流離失所。白狼羌趁機收編周邊骠人。他們發揮祖先遊牧民族善戰的本性、控制周邊的原生民族骠人和孟人,在不斷擴張中與骠人和孟人發生融合,逐漸從遊牧民族轉向農耕民族。同時也形成了新的民族—緬族。
公元十一世紀,明主阿奴律拓以都城蒲甘為中心,向南征服了長期自治的孟族,向北擊敗大理國,建立了緬甸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與中國的秦始皇一樣,阿奴律拓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維持強大的騎兵和象兵,以提防鄰國高棉政權的虎視眈眈。
蒲甘王朝疆域圖
早在公元3世紀就陸續傳入的佛家理念,也是在阿奴律拓的推動和改革下,以“上座佛教”為主導奠定了國教的地位。至今在蒲甘世代累積修建的佛塔群,堪比敦煌莫高窟一般壯觀,是全體人類的寶貴财富。
蒲甘佛塔
公元1044年,緬族人正式建立了統一的蒲甘王朝,傳至1287年,由于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哪裡都有他)命元軍大舉入侵而陷入分裂混亂。
蒲甘王朝被視作緬甸曆史上的盛世,曆經兩個多世紀。與大多數封建政權一樣,晚期國内上層腐敗奢靡、人民反抗四起,最終蒙古人入侵、囚禁末代國王,至此覆滅。
緬甸王室服裝—收藏于仰光國立博物館
在經曆了彷如中國南北朝時期一樣的内部戰亂,緬甸于16世紀再次統一,先後形成了 東籲 和 貢榜 兩個大一統的國家。其既沒有脫離封建王朝興衰的規律,而且因為地勢崎岖、交通不暢,對地方部落控制力一直十分有限。
緬甸王朝與中原政權也保持着若即若離的關系:先後在明朝萬曆與清朝乾隆年間,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争;而長期看又是稱臣納貢的藩屬國,以至于南明末代皇帝永曆在和清軍交戰失利後,選擇逃往蒲甘避禍。
至今當地依然有“南明瞭望塔”的遺址,可供遊客登高遠眺。
緬甸騎兵
緬甸火槍兵
19世紀,随着英國人從印度繼續東進,緬甸末代明敦王朝土崩瓦解,淪為殖民地。對于清朝來說,偏遠的中南半島不如靠近京城的朝鮮重要。
相比于轟轟烈烈的甲午戰争,緬甸宗主國的變遷顯得異常順利:總理衙門象征性做了幾次照會抗議後,就愉快地同意了英國人的要求,1886年簽訂《中英緬甸條約》。
1885年,英軍占領曼德勒皇宮
殖民時期英國風格民居
而英國殖民者與清朝官員都沒有想到的是,一份當時看來無關大局的《緬甸條約》,竟對幾十年後的反法西斯戰争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随着東南沿海領土的喪失,盟軍的援助物資隻能大量通過被英國人控制的緬甸、繼而在西南大後方中轉,最終被送往中國戰場的前線。國人對近代緬甸最深的回憶,也就是國民政府組織的遠征軍。
遠征軍照片
1942年,為了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中國決定組織軍隊、開赴緬甸支援英軍。曆經三年時間,曆經仁安羌、騰沖、孟拱河谷戰役,45年3月完成了最後攻克喬梅的任務,凱旋回國。至今在緬甸密支那,依然保留着遠征軍的墓地。
随着戰後第三世界民族運動的興起,緬甸也迎來獨立。趕走了英國殖民者後,本土在數十年裡走馬觀燈般更換軍人政府,伴随着北部地區與國民黨殘軍、部落遊擊隊的多次打打停停,直到2010年才制定新憲法與共和制度,至今緬甸探索現代化的道路依然多舛。
今天的緬甸,依然有大量的工匠在用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勞作。在茵萊湖,獨腳漁夫清晨乘坐小木舟出發,用特制的罩子捕捉當日的水産,傍晚上岸送到附近集鎮的餐廳;獨腳漁夫
獨腳漁夫
今日的緬甸,依然完好保留着大量曆史建築,彷如活化石一般被塵封在這土地上。穿梭其中,可以用手去觸摸那斑駁的磚瓦,感受其曆經封建、殖民、戰争、軍政直至現代社會的滄桑。
蒲甘佛塔
蒲甘佛塔
蒲甘佛塔
今日的緬甸佛學昌盛,千人蹭飯、清晨布施、早課辯經都是每日的重要活動,不僅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盛事,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遊客駐足。
僧侶
僧侶晨讀
仰光是緬甸第一大城市,該國老首都,緬甸最大港口,名稱來自梵文,意思是“三崗村”,全國30%的産業工人都集中在仰光,全國30%的進出口在此交易,仰光是緬甸全國的貿易中心。
緬甸的汽車車牌比較特殊,有的上面不是國際通用的阿拉伯數字,而是緬甸語數字。當地的出租車和公交,大多數是二手舊車,公交晚上車票比白天貴,出租需要自己談價格,無計價器。
緬甸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豐沛,地勢北高南低,森林覆蓋率約為52.3%,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
仰光的唐人街被稱為廣東大道,當地有觀音廟,中餐館随處可見,有華人15萬左右,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裡的華人以廣東人居多。
緬甸河流多發源于我國,其境内河流密布,湖泊衆多,利用水力發電潛力很大,但目前開發有限。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裡。
内比都是緬甸的首都,原名彬馬那,從2005年開始,首都由仰光搬遷到此,該地原本隻是一個貿易小鎮,定都到此後,開始大規模建設,目前當地人少、車少,遠不如仰光熱鬧繁華。
曼德勒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很多人把這座城市和南非總統曼德拉搞混了,他倆可以說是毫無關系。曼德勒是著名的故都,始建于1857年,原本有衆多曆史古迹,但大多數毀于二戰時期,目前僅存有少量古皇城和城牆。
緬甸佛教徒衆多,寺廟也多,當地的佛教與我國的有差别,當地以小乘佛教為主。緬甸僧侶人數最多的寺院是位于曼德勒的馬哈剛大勇僧院,這裡不僅有大量本國信徒,甚至還有大量海外的。
曼德勒境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背靠背三輪車,但普遍亂要價,如果乘坐,一定要猛砍價,另外這裡也有大量的自行車和摩托車租賃點,當地幾乎沒有電動車。
緬甸主體民族是緬族,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與我國人長相稍微有些差異,普遍個子不是很高。緬族起源于古羌人,是古羌人南下分支。
官方語言為緬甸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是一種孤立語,有7種方言,各方言間差别不大。
曼德勒的烏本橋,長達1,200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柚木橋,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緬甸人把它看成是婚姻和家庭的精神圖騰,被緬甸本地人稱為“愛情橋”。
緬甸也和泰國一樣,當地人以出家為榮,一生中至少出家一次。當地寺廟衆多,全部都是由佛教徒捐獻建造,很多人以建造寺廟作為人生的目标。
曼德勒的Kuthodaw Pagoda佛塔,這裡有729座功德碑,上面刻滿了經文,被稱作“世界最大書本”,如果想把這本書全念完,需要2400名熟悉經文的人連續接力,按正常語速讀6個月才可以。
緬甸邊境生活着一個叫'長頸族’的少數民族,那裡的小女孩自5歲起便要被套上一公斤的銅環,10歲到25歲逐年添加以墊高脖頸(耿),終生佩戴不得摘下,當地脖子最長者達70公分。
緬甸的火車,大多數不賣飯,座位也較少,分為普通艙和上等艙,上等艙可以看電影和淋浴。價格較貴。
緬甸有很多露天浴室,一般用一牆與街道隔開,使用工具就是一個木桶,使用者以女性居多。
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我國,以天然氣、玉石、大米為主,當地法定貨币是緬币,1美元等于1642緬币。
緬甸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着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大多數緬甸人是沒有姓氏的,隻有名字,是個地道的有名無姓的國家。
緬甸人在家庭中有“男右女左”的習俗,位置不能搞錯,另外男人在大街上不能直視陌生女士,否則他們認為容易失去神力。
緬甸每到夜幕降臨的時候,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是比較熱鬧的,好吃的好玩的,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由于當地貧富差距較大,因此夜生活一直被稱作是富人的天堂,窮女孩們的地獄。
緬甸飛機有螺旋槳式的,買好機票登機後,随便你選喜歡的座位,就像坐公交車。
緬甸是全球最大的翡翠出産地,盛産各種寶石,當地挖礦工人工資很低,很多人在那裡工作,并不是為了工資,因為在礦上可以掙外快,尤其是管理松的礦區。
緬甸女孩很愛美,但由于收入不高,當地普遍喜歡用一種叫特納卡的東西保養皮膚,由黃香楝樹的樹皮研磨成粉,沾水塗抹具有防曬、清涼、消炎、防蚊、美白等功效。完全天然,沒有任何化學成分。
今日的緬甸在發展經濟之餘,人民并沒有因此變得急功近利,而是依然保持着質樸品質,透過他們清澈的眼睛就能感受到純真的善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