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皇極經世裡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圖規律

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分方圖和圓圖,方圖又稱為“伏羲六十四卦方圖”,是邵雍先天易方位圖式,《周易本義》裡朱熹是這樣介紹方圖排序的:“天地定位,否泰反類。山澤通氣,損鹹見義。雷風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濟未濟。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蕩,為六十四”。

方圖樣式如下:

中間四卦即巽、震、恒、益為第一層,其外十二卦以坎、離、未濟、既濟為四隅為第二層,其外二十卦以艮、兌、鹹、損為四隅為第三層,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為四隅為第四層。

四層對角之卦卦象相反,從西北角斜行至東南角。為“子午線”、“經線”、“大陽線”。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其順序為乾一至坤八。從西南角斜行至東北角,為“卯酉線”、“緯線”、“少陽線”。為否、鹹、未濟、恒、益、既濟、損、泰八卦。四象相交,為六十四卦。

從下橫行向上橫行看,共八橫行,依次為乾一宮八卦至坤八宮八卦,每行下卦皆為該宮卦:

第一橫行與第八橫行下卦分别為乾與坤,表”天地定位”,不過其乾坤方位與圓圖形恰相反,表天地正反交接;

第二橫行與第七橫行下卦分别為兌與艮,表“山澤通氣”;第三橫行與第六橫行下卦分别為離與坎,表示“水火相射”;

第四橫行與第五橫行下卦分别為震與巽,表示“雷風相薄”。

此方圖與大圓圖及六十四卦次序大橫圖是相通的。方圖從乾開始依自下而上的排列層次相連接成圓形即為大圓圈,排成一字形、即為大橫圖。将圓圖或橫圖分為八段,自下而上疊成八橫行,即為大方圖。朱熹解釋:“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盡于東南。其陽在北,其陰在南。”

六十四卦各有定位,定位中又各有對待,空間結構由三十二個對立面組成。今人以二進制對應卦象,并換算成十進制數,認為子午線由上往下,以9的倍數遞增,卯酉線由上往下,以7的倍效遞增。

這是不是象數學上的“八階幻方”?

八階完全幻方

行、列、對象八數和都是260,任何對稱的四元素合為130。八卦六數為用,換成六進制,将乾以 111111 表達,坤以 000000 表達,依次以六進制代替,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推演和制作“八階幻方”,我們主要講《皇極經世》裡的方圖規律。

在“先天方圖卦數”篇章開篇邵雍指出:

乾七子,兌六子,離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陰故無子。

乾七子,坤六子,兌五子,艮四子,離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陰剛故無子。

這是在找方圖裡卦序的排列規律,我們從右下角的乾卦出發,查找其排列軌迹。

上面的是方圓圖,我們看其方圖就好了,從乾出發往上,為:履、同人、無妄、姤、訟、遁、否,七個數。然後按照西北到東南的斜線,再從兌出發,為:革、随、大過、困、鹹、萃,六個數。重複步驟……,依次得到:乾7,兌6,離5,震4,巽3,坎2,艮1,坤0。

我們再來橫向數,從乾出發往左,為: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共7數。然後依次兌、離、震、巽、坎、艮、坤,得出的結論也是:乾7,兌6,離5,震4,巽3,坎2,艮1,坤0。

邵雍這種找規律的方式,就是以乾坤位連線為對稱角不動,然後橫縱進行擴散。在書中并沒有解釋為什麼這樣找規律,我們知道西北和東南兩個位置是八卦中的天門和地戶,或者叫做天羅地網,其本質為太陽總是在這兩處位置進行出沒,所以被稱為:天門地戶。比如立夏,太陽出寅入戌,春分太陽出卯入酉……且這兩處為太陽黃道和赤道的交點處,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平均。

然後我們再來看第二句:乾七子,坤六子,兌五子,艮四子,離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陰剛故無子。

這一次我們以乾坤同時出發,如下圖:

先從乾開始納數,縱向和橫向共納6數,納完之後的數去除。然後坤開始納數,縱向,橫向共納5數。依次,兌納數,去除前面2個的納數,那麼一共納5數。依次重複這種過程……,最終得出:乾納7,坤納6,兌納5,艮納4,離納3,坎納2,震納1,巽納0。

在我們現在看來,就像玩消消樂遊戲一樣,那麼這種納法的易理在哪?

邵雍并沒有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幹,還是僅僅在找規律而已?

我們不管邵雍是不是單純找規律,我們能從根源上進行解釋,在洛書中,艮坤為互換後,整個河洛形成一個太極圖,即倒8字,這是太極圖的來曆。而這兩個位置是易占起盤中衆多的符号制定原理,易學中此兩位稱為:人門和鬼門,而風水中,往往不分這兩個門,直接以一條鬼門線來論。在方圖中,我們以東北角和西南角的連線為準,此時兩邊對稱而又互相轉化。方圖中我們讓它們同納卦數,就得出邵雍寫的這個結論:乾納7,坤納6,兌納5,艮納4,離納3,坎納2,震納1,巽納0。

同時,這也從根源上說明了,為什麼《易經》中易象有: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震為長子,坎為中男,艮為少男。

我們接着看《皇極經世》篇章。

其後邵雍針對上面這兩句排列規律,得出易理總結:

乾坤七變,是以晝夜之極不過七分也。

艮兌六變,是以月止於六,共為十二也。

離坎五變,是以日止於五,共為十也。

震巽四變,是以體止於四,共為八也。

日有八位而用止於七,去乾而言之也。

月有八位而用止於六,去兌而言之也。

星有八位而用止於五,去離而言之也。

辰有八位而用止於四,去震而言之也。

日有八位而數止於七,去泰而言之也。

這些就是由數字規律得出的道理,乾坤7變,所以晝夜之極7分,懂得這句話,就明白了為什麼:乾之策216,坤之策144。

然後邵雍說:月自兌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數。這是根據兌的易象來說,即“兌缺”。“故十二月常馀十二日”。

圓數有一,方數有二,奇偶之義也。

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天圓而地方,圓者之數起一而積六,方者之數起一而積八,變之則起四而積十二也。

邵雍以圓為1,方為2,方分左右,圓循環無端。以6為1,以12為2,所以我們從這裡可見,易數并不是完全是自然數,凡是以自然數去解易數的,最後無疑會陷入現代數學的悖論領域。

六者常以六變,八者常以八變,而十二者亦以八變,自然之道也。八者天地之體也,六者天之用也,十二者地之用也。

在易數中,八即六,十二即八,八卦即幹支,幹支即五行,所有的易數無非為天體的運動服務。

天變方為圓,而常存其一。

地分一為四,而常執其方。

天變其體而不變其用也,地變其用而不變其體也。

六者并其一而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為十六也。

陽主進,故天并其一而為七。陰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於十二也。

是陽常存一而陰常晦一也,故天地之體止於八,而天之用極於七,地之用止於十二也。

這裡全部是由“象數”規律而得出的“易理”,也就是說所有“道理”并非空穴來風,并非閉着眼聊“心學”。

圓者裁方以為用,故一變四,四去其一則三也,三變九,九去其三則六也。

方者展圓以為體,故一變三,并之四也,四變十二,并之十六也。

故用數成于三而極于六,體數成于四而極于十六也。

是以圓者徑一而圍三,起一而積六,方者分一而為四,分四而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圓者六變,六六而進之,故六十變而三百六十矣。

方者八變,故八八而六十四矣。

圓取1,圓以方為用,地為方,取4(上下左右)。4去1以3為用,3并3變9為陽極,3并2變5為陰極,數字依仗的規律無非是“三天兩地”,我們前面篇章介紹過“三天兩地”的原理。

用成3變6,體成4變16,變6變為36,體8變而為64。相信玩數字規律的這些就很容易看明白,不過要知道其背後的原理就沒那麼容易。

此章主要是邵雍解釋六十四卦方圖排序,以及由此排序規律得出的“易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