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仙為毛莨科植物,藥用根和根莖,性溫味辛,入膀胱經。一提到威靈仙,大概隻能想到它可治療風濕痹痛。然究其臨床應用,實屬廣泛。
《開寶本草》首載藥用:威靈仙“主諸風,宣通五髒,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積症瘕,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療折傷。”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用黃酒調服威靈仙末治療腰足疼痛。
1、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是一味非常好的治療風寒濕痹的藥,因為它具有善于“走”的性,通行十二條經絡,有非常好的祛風濕,通經絡,又有止痛的作用,所以非常适合治療風寒濕痹,是風寒濕痹必選的藥物之一。
用于風濕痛而偏于下肢者,可以單用或配桂枝、當歸、防風、紅花。
用于風濕痛而偏于上肢者,可以與羌活合用。威靈仙性善走,祛風濕,通經絡,除痹痛;羌活氣厚味薄,性浮以升,偏治上焦風濕疼痛。兩藥配用,祛風除濕之力增強,治療痹證關節疼痛,尤以上身痛為多用。
風濕痛、拘攣,可以配羌活、秦艽,五加皮。
氣虛血熱者慎用,氣虛者服之必虛瀉而成痼疾,以其耗血走氣也。血虛而痛,不因風濕者勿服。久服傷正氣。
2、腹中痞積
威靈仙具有疏通血滞痰阻,消散積塊之功。《本草正義》說:“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滞,諸實宜之。”《普濟方》化鐵丸治痞積,即用威靈仙、楮桃兒各30g,為細末,每服9g,溫酒調下。
3、解毒消腫
威靈仙功擅解除風毒以消腫。李東垣言其:“散皮膚、大腸風邪”。《生草藥性備要》謂之:“去風毒”。《普濟方》設能消丸治五痔腫痛,下血不止,用威靈仙300g,木香30g,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50丸,荊芥湯下。
4、骨鲠在喉
有的人被魚刺卡住喉嚨時,會用吞飯團、大把吃菜葉的辦法強行将它吞下肚裡。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取威靈仙36g,砂仁30g,砂糖1盞,水煎溫服。《本草備要》:和砂仁、沙糖、醋煎,治諸骨鲠。
5、肝膽結石
威靈仙具有軟堅利膽排石之功效。朱良春朱老從《增補雷公藥性賦》載威靈仙有“推腹中新舊之滞”中得到啟示,常用威靈仙、金錢草、柴胡、廣郁金等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有相當的療效。
取威靈仙60克,煎煮後當茶飲用。或用威靈仙、雞内金、茵陳各30克、柴胡、白芍各15克、郁金、陳皮、炒萊菔子各10克。對膽管結石、肝膽管泥沙樣結石、膽囊結石有較好療效。
6、肢體麻木
肢體麻木是疾病中的一個症狀,多見于血管神經營養傳導障礙引起的疾病。病因雖多,但不外寒、熱、虛實、風、濕、痰、瘀所緻。朱老在辨證的基礎上習用威靈仙,發揮其通行十二經絡,引領諸藥,直達病所的作用,每收佳效。
7、止呃逆
呃逆多由膈肌痙攣而緻,雖屬小恙,煩惱無窮。用威靈仙、白及、蜂蜜各30g,水煎服,用之多驗。
8、足跟痛
足跟痛多因跟骨骨質增生所緻,威靈仙除痹止痛,亦能軟化骨刺。用鮮威靈仙5~10克搗爛,以陳醋調呈膏狀,先将患足熱水浸泡5~10分鐘,擦幹後敷藥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次,連用6~7天。
9、威靈仙還有一個功效就是治療“痛風石”。金元醫家朱丹溪稱贊說:“威靈仙痛風之要藥也,其性好走,通十二經,朝服暮效。”
10、通便
《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有陽明熱結便秘的患者,衆醫家都用大承氣湯,然大便依然不通,一位叫劉肅亭的老先生,力排衆議,單用威靈仙煎煮湯,病人服用後,大便即下,病去。
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中曾載威靈仙丸,威靈仙、黃芪、枳實治年高氣衰,津液枯燥,大便秘結。
11、胃痛
虛寒性胃疼,取威靈仙30-50克,水煎去渣,加入紅糖适量頓服,這個方法一定要用紅糖或者紅棗水兌服,這樣通中帶補,不會耗傷氣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