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學習關幼波先生遵循“化陰生津、益氣補腎”的原則,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
消渴症大多由于過食肥甘,七情郁火,或因素體陰虧,内熱由生,腎精被耗所緻,日久氣陰兩傷,腎氣不固,收攝無權,以緻多飲而煩渴不解,多食反而消瘦,多尿而味甘,陰精外洩。
所以,在治療時應當注意調補陰血精氣,從腎論治為本,生津撤熱止煩渴為标,并根據上、中、下三消的不同特點而有所側重。
0 1關幼波先生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基本方:生黃芪30g,仙靈脾15g,杭白芍30g,生甘草10g,烏梅10g,葛根10g
方中生黃芪益氣,為消渴要藥;常用白芍,甄權《藥性本草識》說白芍能“強五髒,補腎氣”,與烏梅、甘草合用酸甘化陰,以生津液。
正如近人賈九如所說:“白芍藥微苦以能補陰,略酸亦能收斂……同炙甘草為酸甘相合,調補脾陰神妙良法。”
烏梅生津斂陰止渴,葛根生津液除煩熱而止渴,且能鼓舞胃氣上行,一散一斂,使之津液輸布而不耗散,邪熱得清而陽氣升發。
另選仙靈脾補命門益精氣,使生黃芪得命門之助而補氣力著,協白芍強五髒補腎氣作用顯增。
所以,補腎益氣,生津斂陰為本方的特點。
肺熱甚陰傷重者,可選加生石膏、川連、石斛、天花粉、玉竹、麥冬、沙參;
夜尿頻數者,選加川斷、破故紙、五味子、菟絲子、芡實、鹿角霜等;
氣血虛者,選加黨參、黃精、當歸、生地、熟地、白術、山藥、首烏、阿膠等。
0 2劉某,男,53歲,1973年9月25日初診。
患者煩渴多飲,多尿,疲倦已1年餘。
自1972年2月開始,自感口渴,飲水增多,排尿頻數,尿量增多,體重下降,疲乏無力。同年3月6日住某醫院檢查:空腹血糖16.65mmol/L,尿糖3+,診為糖尿病。
開始控制飲食,用胰島素治療,并服用維生素、肝泰樂,肌注維生素B12,胎盤組織液,病情好轉,改用口服降糖藥物,住院一年多,于1973年7月7日出院。
當時空腹血糖9.44~12.77mmol/L,尿糖(+~++)。同年9月25日來我院門診。
證見:口幹思飲,尿多,且易疲乏,飲食尚需控制,大便如常。舌紅少苔,兩脈弦細而滑。
屬腎虛陰虧,腸胃蘊熱,津液灼耗,發為消渴。治宜補腎育陰,清胃生津。
生黃芪15g,北沙參15g,五味子12g,杭白芍30g,生甘草12g,生地黃12g,熟地黃12g,當歸10g,烏梅10g,仙靈脾15g,葛根10g,玉竹10g,天花粉12g,石斛30g,麥門冬10g
以上方為主,偶有加減,口渴重時加生石膏30~60g,連續服用130餘劑,并停用西藥。
至1974年5月,空腹血糖穩定在5.55~6.66mmol/L,尿糖(-),諸症好轉。随訪至1974年11月,自覺情況良好,空腹血糖6.1mmol/L,尿糖(-),能堅持一般工作。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古今名醫臨證金鑒--消渴卷》,單書健、陳子華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1999.8。本公衆号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