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長河
①黃河的發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②黃河流經的省區
③黃河流經的地形區
④黃河水系圖
三門峽
(5)黃河水系圖
(6)黃河的“功”
a、 塑造了肥美的沖積平原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甯夏平原
b、 提供了豐富的水能
c、 提供了生産、 生活水源
(7)黃河的“過”
“地上河” 易決口泛濫成災, 成為中國的憂患。
上遊 水土流失嚴 重(黃土高原)下遊:“地上河” , 洪水、 改道。
痛苦的記憶”
從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000多 年間,黃河決口1590次, 大的遷徙改道26次, 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 百年有一次大改道。 每次災難都奪去 千萬人的生命, 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1938年黃河改道, 滾滾洪水南下 , 沖進淮河,淹沒了 豫東、 皖北和蘇北大片土 地, 受災人口1250萬, 死亡 89萬, 使得黃淮平原的千裡沃野變成一片凄慘、 荒涼的“黃泛區。”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
黃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約35千克, 高峰上達到570千克。 黃河每年輸入下遊的泥沙達16億噸。 古人稱黃河是“一石(擔) 水, 六鬥泥” 。 如果把這些泥沙築成高寬各一米的長堤, 其長度是地球與月 球距離的3倍。
小浪底沖沙
淩汛産生條件: 有結冰期; 從低緯流向高緯。淩汛發生季節: 冬季或春季, 其中尤以春季為主。
黃河斷流的原因
人為因素—植被破壞, 涵養水源少; 人口劇增、 經濟發展, 耗水量大增; 水浪費嚴重; 水資源管理不協調 ,水量分配不合理等。自然因素—降水較少,流量較小。
(8)根治黃河, 興利除害
a. 在上、 中遊修水庫(三門峽、 小浪底)——防洪、 減淤
b. 在中遊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治黃根本。(生物措施: 減少農業用地, 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開展土地複墾工作; 工程措施: 打壩淤地。 )
c. 在下遊加固大堤, 修分洪、 蓄洪工程
(9)河流比較
a.世界大河
b.中國大河(9)黃河的治理開發
1. 中上遊水能的梯級開發
黃河中上遊多穿行于高山、 高原的峽谷中, 水能豐富。主要水利樞紐與水電站有: 龍羊峽、 李家峽、 劉家峽、青銅峽、 三盛公、 萬家寨、 天橋、 三門峽、 小浪底等。
水能分布: 集中于上遊,特别是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 山勢陡峭, 峽谷綿延, 水流湍急, 落差1 300多米, 蘊藏着豐富的水能資源。
開發現狀:小浪底水利樞紐: 具有防洪、 防淩、 發電、 排沙等多項功能
2. 引黃灌溉
甯夏平原、 河套平原引黃灌溉曆史悠久, 成為著名農耕區, 有“塞上江南” 的美譽, 河口鎮流量比蘭州流量小即受此影響。
下遊華北平原農業生産也大量引黃河水灌溉。
另外, 中下遊還有一些引水工程, 如引黃入晉、 引黃濟青、 引黃入煙等。
長江
1. 發源地: 青藏高原巴顔喀拉山, 源頭為約古宗列曲。
2. 注入海洋: 渤海。
3. 流經的省區: 青、 川、 隴、 甯、 内蒙古、 晉、 陝、豫、 魯。
4. 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5. 我國第二長河:長度: 5500km, 居我國第二位, 世界第五位。流域面積: 75萬平方千米, 小于長江、 黑龍江, 居第三位。年徑流量: 480億立方米, 小于長江、 珠江、 雅魯藏布江、黑龍江、 瀾滄江、 松花江、 怒江、 淮河、 閩江, 居第十位。
6. 上中下遊劃分及各段特點:
⑴上遊: 源頭——河口(河源段、 峽谷段、 平原段)
特點: 峽谷多, 水量大, 水能豐富
主要支流: 湟水、 洮河等
主要峽谷: 龍羊峽、 松巴峽、 積石峽、 劉家峽、 鹽鍋峽、 烏金峽、 青銅峽等20多個峽谷
主要沖積平原: 甯夏平原、 河套平原
⑵中遊: 河口——舊孟津
特點: 支流多、 峽谷多、 含沙量大
主要支流: 渭河、 汾河等
主要峽谷: 龍門、 三門峽等
著名瀑布: 壺口瀑布
⑶下遊: 舊孟津——入海口
特點: “地上河” ——海河和淮河的分水嶺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