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兩百多年前,湖南湘鄉縣,曾家小院潛入一小偷,正準備行竊之時,一個半大孩子,帶着一本書回來了。小偷沒法,隻能躲進床底,他想,這孩子應該快要睡覺了。不曾想,孩子點燃蠟燭,在那反反複複閱讀《嶽陽樓記》,似不背誦完成,誓不罷休。然而,讓小偷絕望的是,這短短數百字的文章,他竟然讀了一遍又一遍,背起來還磕磕絆絆,讀了好幾個小時,還沒背下來。夏夜酷熱難耐,躲在床底的小偷,一邊是做賊心虛,另一邊确實是酷熱難耐,汗流浃背,隻希望這娃娃趕緊背完,上床睡覺。可這娃兒腦袋不靈光,一晃又兩個小時過去了,夜已深,他竟然還沒背會,背誦起來“缺胳膊少腿”,真是笨蛋。終于,他再也無法忍受,從床底爬出來,完完整整背了一遍《嶽陽樓記》,然後對那娃娃說:就你這腦子,别讀書了,種地吧。
說完,揚長而去。這孩子投去一個敬佩的眼神,然後繼續讀書。這個腦子不太好使的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梁啟超說曾國藩做到了“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很多成功學還把曾國藩的一些事迹看成做人做事的典範,因為他從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能這樣努力的人,哪怕方式看起來很笨,卻也是極不普通的。
年冬天,曾國藩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小縣城的農民家庭裡,祖上十八代,沒有一個讀書當官的人。到了曾國藩的祖父這裡,靠努力掙得了一些家産,成了一個小地主,就想讓後代好好讀書,考取功名。所以,他将兒子曾麟書送去讀書。曾麟書十幾歲就開始科考,可是他似乎不是這塊料,考了十六次,從十幾歲考到四十幾歲,連個最低級的秀才都考不上。沒有功成名就,反而成了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他并不放棄,每次考試,總是第一個進考場,最後一個出來,然而每次看榜,都是金榜無名。眼見兒子無緣科舉,曾國藩出生後,老曾就把希望寄托在孫子身上。這位老人家,有愚公移山的志向,兒子考不上,孫子接着考,反正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總有一天會考上的。可是,曾國藩自從生下來,沒有天降祥瑞,也沒有其他天才的迹象,他思維不敏捷,記憶還奇差。幸好,這娃兒有個優點,就是特别努力,早上起得比雞還早,晚上睡得比狗還晚,自己跟自己死磕,一遍不行就讀一百遍,一百遍不行就讀一千遍。曾國藩六歲進私塾,靠着不同尋常的努力,八歲就讀完了五經,九歲學寫八股文,十四歲開啟科考生涯。從那時候起,父子兩人,一起考試,背着幾十斤重的行李,跋涉數百裡趕考。第一次,名落孫山,父親說,才第一次考,不要緊。第二次,榜上無名,父親說,沒事。第三次,還是落榜了,父親說,下次繼續。可是第四次,第五次,他們在榜上找了半天,也沒看見自己的名字。曾麟書已經不再安慰曾國藩了,都這樣了,再怎麼安慰都沒用。連續考了幾次,父子兩都成了笑話,曾國藩也有些自閉。第六次,父子兩一起趕考,兩人都卯足了勁,希望這次能考上。父子兩相互鼓勵,互相打氣。放榜那天,老父曾麟書,居然看見自己榜上有名。他考上了。這一年,他四十三歲,老曾家出了一個秀才。可是曾國藩依舊沒考上,不僅如此,還被通報批評,因為文章寫得太差,被當成0分作文全校傳閱。這一下,曾國藩出名了,成了全省名人,成了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02考試落榜,反面教材。這讓曾國藩覺得很屈辱,他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經曆了人生的第一次大恥辱。他僅有的信心都被打擊沒了。但曾國藩畢竟不是一般人,他知恥後勇,回到家後,就一頭紮進書房,仔細反思這麼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曆。他不明白,自己明明很認真很努力,為何總是失敗。于是,他開始反省。反省出來的結果,一是自己太笨了。這個沒辦法,隻能更加努力學習。但這不是理由,曾國藩找來其他人的作文,跟自己的進行對比,他發現自己寫東西,過于拘謹刻闆,重視局部,忽略了整體。要改。随後,他就在文章的大局觀上努力,曾國藩是個很認真的人,決定要改,不管多難,都會迎難而上。1833年,曾國藩再次去考試。考試那天,曾國藩早早就起了床,這一次,他自信已經找到了寫文章的技巧。拿到試卷,認真審題,然後開始寫。放榜那天,曾國藩起了一個大早,一番搜尋,曾國藩在榜尾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這一年,曾國藩第七次科考,他已經二十三歲了。第二年,曾國藩參加舉人考試,這次考試,難度更大,但曾國藩一鳴驚人,居然一考就考上了。這年年底,曾國藩乘勝追擊,想看看能不能一舉高中進士。進士考試,三年一次,競争巨大。為了迎接這次考試,曾國藩一頭紮進嶽麓書院,埋頭苦讀。他刻苦得簡直令人發指,同窗半夜醒來,發現曾國藩還在埋頭苦讀,就抱怨說:你怎麼白天讀,晚上還讀,還要不要人睡覺了?曾國藩并不争論,而是放低了聲音,繼續苦讀。好事多磨,有些事情,努力之後,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曾國藩落榜了。第二年,朝廷發恩,給所有未考上的舉子一個機會,但這個機會不屬于曾國藩,他沒考上。回家路上,看到一套喜歡的書,曾國藩典當了衣物,買了這套書,背着一捆書,落魄不堪地回到家裡。父親見他如此狼狽,問其原委,曾國藩說了自己的經曆。父親說:“你花了這麼多錢而且還是借的錢買書,我不怕。借的錢我可以拼命想法替你還,你隻要能把買的書認真圈點一遍,就算對得住我了。”曾國藩保證道:“從今起,每日圈點十頁,風雨不改,雷打不動!”從那以後,他将這句話踐行了一生。讀書,是對疲憊生活的一次越獄,當他讀書的時候,他就會超越現在的生活,看到另一種人生的可能。
年,曾國藩虛歲28。他帶着盤纏,再次趕考,經過幾年的拼搏沉澱,這一次,曾國藩一舉高中。進士之後,曾國藩又考進了翰林院。就這樣,笨小孩曾國藩,成了翰林學士,曾家從未有過這麼光彩的事情。曾國藩走通了這條路,他對于人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很多人辦事,追求高效率,講究算計,可曾國藩不這樣,他不是個聰明人,于是願意下笨功夫。高中翰林,光宗耀祖,曾國藩也有些飄飄然,但人是做不完的,祖父告誡曾國藩:“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你若不傲,就最好了。”曾國藩記住了這句話。1839年,曾國藩在家休息了将近一年之後,終于啟程去北京當官了。他做了翰林院檢讨,官職不大,但光鮮亮麗。到了京城,和其他人一比,曾國藩又被打擊到了。首先,他官話說得不好,一口難懂的湘鄉土話。可是在翰林院,大多數人都一口好聽又漂亮的官話。其次,他穿着打扮土裡土氣,一副土包子的樣子。再次,他以為自己不到三十歲就進了翰林院,是很優秀的,但這裡的人,都很優秀,相比之下,他覺得自己見識短淺。最後,和其他人比起來,他發現自己讀書太少。以前讀書,就是為了考試,所以,他大概是最沒文化的翰林,根本沒啥學術修養。有鑒于這種種,曾國藩不僅土,而且庸俗,舉止粗魯。到了翰林院,他終于找到了一面鏡子,終于知道自己是多麼鄙陋淺薄。人,如果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區,就不會發現自己的無知,所以,有時候需要進入一個更好的環境,你才有可能發現更好的自己。
04到了翰林院,曾國藩才知道什麼叫學術,才知道什麼叫心性之學。曾國藩有一個最大的優點,知錯就改。他知道自己鄙陋,于是就讀書,改變自己。他認真研讀王陽明的《傳習錄》。少時,王陽明問自己的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唯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反駁老師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金榜題名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是學做聖賢。曾國藩覺得,自己境界真是太低了,學了一些科考的東西,考了一個高分,就以為自己了不起。他浮躁,坐不住,還懶惰貪玩。可是這樣的日子,讓他覺得很不對勁。他有一個奇葩的愛好,就是愛去刑場看殺人。他覺得,不好。他這個人,還很傲慢。因為脾氣暴躁,為人傲慢,他經常跟人發生沖突,甚至大打出手。他覺得,也不好。最後,他還很虛僞,在社交上,言不由衷地贊美,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他覺得,也不好。除了這些,曾國藩還發現自己身上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好色,喜歡美女,還喜歡看别人的老婆。這更不好。所以,三十歲的時候,曾國藩給自己定了一個天大的目标:“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他告訴弟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内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志向超大,可知易行難,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在,可真要改變,那可以剔骨削肉的事情。然而,一個人要想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就必須将壞的部分,從生命中剔除。
05自從決定把做聖人當成唯一目标,曾國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自己,将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習慣,全部改了。怎麼才能做到呢?他去向前輩請教自我管理之道,人家告訴他,寫日記。一開始寫,曾國藩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就跟記流水賬一樣,将一些東西記錄下來。可是漸漸的,他開始在日記裡對自己提出要求。他給自己制定了一些學習計劃,比如,每天早起,學習書法,然後讀經史子集,還要作詩文。然而結果卻是,一個月三十天,他有一半多時間都起床失敗。人家告訴他,寫日記的目的,是反省自己,清理自己,以此監督自己。他寫了很多日記: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心浮不能讀書……自究所病隻是好動不好靜。晏起,則一無所作,又虛度一日,浩歎而已。他有些規劃很明确: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除此之外,還要寫文章。他慢慢提高了自己的學習效率,又通過這樣的方式,對自己的性格,脾氣進行了反省,找出了一堆壞毛病。接下來,就是改。當他意識到與人吵架不對,他立馬就去道歉。至于巧言令色,他也是提高警惕,每次與人聊天,他都記錄聊了什麼,一旦虛僞冒出頭,就開始嚴厲譴責自己。他好色,一旦發現自己動了色心,他就立刻記下來。有時候,實在忍不住,他就罵自己禽獸。曾國藩愛抽煙,但他決定,要戒煙。可是決定戒煙第二天,曾國藩煙瘾犯了,寝食難安。然而,不管多難,他都堅持下來了。要破除舊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每一次對舊習的破除,都是對新生的迎接。可是你每破除一個舊習,就離更好的自己更近一步。
06戒煙成功後,曾國藩引以為豪。可是,人生之路上,比戒煙更難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曾國藩發現,戒煙居然是他脫胎換骨中最容易的事情。在他做聖人的路上,最難的事情,就是要改變性格深處的缺陷。這就很難,因為性格根植于本性之中,轉而指導我們的人生。很多根深蒂固的壞毛病,不是一月兩月就能改變的,而是要一輩子才能慢慢化解,并且需要時刻警醒。但通過一番努力,曾國藩在做人做自己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的仕途,也步步高升。1840年,翰林院檢讨。1843年,升為翰林院侍講。1847年,升為内閣學士。1849年,升為禮部右侍郎。十年七遷,連躍10級。官場得意,曾國藩也沒忘記自己做人的目标,他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做人的軍規,必須遵守,其中有幾條是這樣的:每日靜坐,體驗本體仁心。黎明即起,不賴床。一書未完,不看他書。謹言慎行,刻刻留心。每日讀書後,寫讀書感悟。曾國藩官越做越大,也深得皇帝賞識。但手握實權,曾國藩也漸漸發現了朝廷的腐敗無能,他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無益于國計民生,他想辭官回家。他想為民做事,可朝廷得過且過,苟且偷安,當官的一個個都在混日子。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鹹豐登基了。這一年,曾國藩39歲。新帝登基,表現得頗有雄心壯志,曾國藩覺得,他終于等到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了。于是,曾國藩大膽提出,當今朝廷,缺乏人才,現有的官員根本不幹事,所以曾國藩說,必須想辦法培養人才,才能應對複雜的國家形式。他還具體提出了幾條建議。鹹豐看了之後,對曾國藩大加贊賞,曾國藩也有了更多的動力。然而,這位新皇帝,雖然有雄心,卻沒有雄才,換句話說,很多事情他隻是看看而已,根本沒有實際的行動,又剛愎自用,難成大事。曾國藩大失所望。他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上了一道奏疏,将這位皇帝臭罵一頓。他批評得爽了,可皇帝不爽了。此前,他就已經得罪了幾乎所有官員。于是,在京城,曾國藩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那一類官員。他想回家,可是連路費都沒有。直到1852年,他才找到機會離開京城。他在京城,是一個傳奇,他離開京城,卻是他另一個傳奇的開始。
07曾國藩離開京城沒多久,母親就去世了。曾國藩回家奔喪,喪事處理完後,曾國藩遣散了仆人,親自打掃幹淨一間房間,他決定,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在京十幾年,當官太累了。他也看明白了一件事,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他做不了什麼大事,他想在家治學,成為一個聖賢。然而,這個時候,朝廷又想起了曾國藩,讓他出山操練民兵,保家衛國。這個時候,太平軍起義,清政府危機四伏。曾國藩想拒絕,可是朋友告訴他,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他心動了。剛上任,他就對地方進行整頓,除暴安良。他還成立了一個“大團”,也就是湘軍的前身。亂世當用重典,對于土匪強盜,曾國藩手段殘忍,他的鐵腕和殘忍令人吃驚。出山幾個月後,“曾屠戶”“曾剃頭”等綽号流傳開來,官員們更加讨厭他了。曾國藩想好好練兵,可是他的做法,讓那些懶散慣了的兵痞大為惱火,他們包圍了曾國藩,将他痛揍一頓,差點就命喪黃泉。曾國藩一聲不吭,硬生生忍了下來:“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個地方是不能待了,曾國藩決定,帶着自己的“大團”離開。他以為自己是做了好事的,可是他離開的時候,不僅官員們高興不已,就連老百姓都張燈結彩,表示慶祝。克服了一切困難之後,他開始招兵買馬,大肆操練軍隊。一年後,曾國藩建立了一支一萬多人的軍隊,就是“湘軍”。1854年,曾國藩率軍出戰,大敗。他羞憤不已,羞憤自殺,幸而未死,但也因此成了整個朝廷的笑話。這對曾國藩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他不是一般人,心堅志強,很快就從失敗的痛苦中走了出來。此後,他穩紮穩打,取得了諸多的勝利。可是在1854年9月,曾國藩遇見了一個可怕的對手,就是石達開。曾國藩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石達開堅守不出,等到曾國藩疲勞休息,就率軍偷襲。最終,曾國藩大敗,差點成了俘虜。曾國藩再次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屋漏偏逢連夜雨,父親又在此時去世,曾國藩再次回家奔喪。人,是慢慢成為自己的,隻要在人生途中不斷靠近自己,接近目标,終有一天我們會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08曾國藩回家守喪,太平軍氣勢如虹,朝廷沒有可用的人,又想到了曾國藩,讓曾國藩出山平亂。可是這一次,曾國藩沒有直接答應,而是提了一個條件,出山可以,但必須給我實權,不然就在家守孝。鹹豐皇帝一聽,大怒,那你就在家守孝吧。這一年,曾國藩47歲,徹底成了一個閑人。他在家反思自己的前半生,他發現,自己做人還是很有問題,所以才讓自己舉步維艱,他決定,要改。一定要克服内心的弱點。他反省出主要的缺點有兩個:第一,不夠謙虛。第二,不夠圓滑。再講得仔細一點就是,還是愛好虛名,喜歡論人是非,做事有始無終,待人接物傲慢懈怠。問題找到了,那就改。他給自己寫了一句話:丈夫當死中圖生,禍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他決定,好好修身養性,提高自身修養,争取做事平心靜氣,更好地考慮他人心裡,站在他人立場想問題,對人多贊美。他大量閱讀,不僅讀儒家經典,還讀老莊典籍。兩年後,曾國藩徹底變了一個人。
面對太平軍,朝廷無可用之人,再次請曾國藩出山,這一次,他沒提要求,感恩戴德地答應了。曾國藩的朋友們也驚訝地發現,曾國藩不是以前的曾國藩了,他變得讓人喜歡了。那些當官的人說,曾國藩懂事了,成熟了。兩年時間,曾國藩完成了自己脫胎換骨的變化。人,是在自我改造中完成的。但改造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為要直面自己最不好的地方。
09越優秀的人,越容易發現自身的不足,越懂得持守。曾國藩變了,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更加嚴格了。他堅持寫日記,而且是當成一件大事來做。他領兵打仗,穩紮穩打,一切以穩為主。這樣的方式,很笨,很慢。但就是這樣的方式,讓他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他甚至說,按照這樣的方式,可平天下。1861年,曾國藩攻克安慶,督辦四省,成了真正的封疆大吏。1862年,任兩江總督,功蓋天下。1864年,攻克天京,平了太平天國之亂。又笨又慢,但平了天下。權力越來越大,來巴結送禮的人也越來越多,曾國藩就制定了一個收禮的原則,他避重就輕,能拒絕的,一定要拒絕。實在拒絕不了,就從中挑一兩樣最不值錢的。一句話,大禮堅決不收。不僅他自己,他也給身邊的人提了要求,不得以權謀私,不得欺壓弱小。眼見洋人虎視眈眈,曾國藩憂心忡忡,他興辦洋務,鼓勵各地積極開辦工廠,建立自己的軍工廠,自給自足,而不能依靠從洋人那裡購買武器。這是一種先見之明,但受限于時代,曾國藩看不到更多的東西,但也在自己的能力和認知範圍中,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建議朝廷派遣留學生,希望他們将先進的技術帶回來。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已經疾病纏身的曾國藩前去處理。此時的他,一隻眼睛已經失明,但他心裡很明亮,知道這個案子如果處理不好,會出大問題。所以,臨行之前,他連遺書都寫好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死是很容易的,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一切責任都不必承擔,從這點而言,我希望現在就死。活着,就要負責,為自己負責,為朝廷負責。可他還沒死,就得繼續負責。天津教案還未處理完,舉國就一片謾罵,曾國藩被迫離開,他推薦李鴻章處理此案。1872年,曾國藩去世。臨終之前,他對李鴻章說:數十年辦事之難,難在人心不正,世風不淳,而要正人心,淳世風,需要依賴一二英雄人物開天辟地,後來者應和。他死後幾十年,他說的那些開天辟地的英雄人物,才終于到來,改變了這個混亂的世界。相對于整個時代而言,個人的力量,既渺小又偉大,渺小在于他終究無力改變時代趨勢,但偉大又在于,一個人無論身處在什麼樣的時代,都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永遠選擇做一個更好的人。
10曾國藩的故事講完了。天賦決定了一個人走得有多快,但努力和毅力,決定了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中庸》裡有這樣一句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人生在這世間,上天要給我們什麼樣的皮囊,給我們什麼樣的頭腦,我們沒法選擇,但有一點,我們始終可以自己選擇,那就是我們怎樣對待自己,我們怎樣努力,我們想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所以,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自己不夠聰明,也不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而是努力去改造自己,去成為自己,将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要忘了,最終決定你是什麼樣子的,是你的努力和選擇。文|不有趣靈魂&素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