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卓《中華書法賦》不同書法版本分别在《書法導報》、《書法報》、《羲之書畫報》發表。
中華書法賦
2012.06.03 唐卓
中華書法,輝煌千年。文曉世理,藝陶乾元。古國文明,獨步世先。河圖洛書,易數之源(1)。衆生造字,倉颉較勘,六書之法,代有勳賢(2)。夏商之際,體系成焉(3)。
甲骨文字,石破驚天。安陽殷墟鳴世,光緒二十五年(4)。巨萬龜甲獸骨,镌刻華文數千。叙事通達明晰,書法要素臻完(5)。文明建樹,豐碑燦燦。繼之西周,偉績再現,鐘鼎金文,藝精無前。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6)。東周石鼓篆籀,十首秦詩四言。灑脫舒展,線條潤園,承前啟後,秦意蔚然(7)。迨乎始皇一統,号令書同文字,李斯領命擔綱,變革力挽狂瀾。秦篆釐定天下,功程再履雄關(8)。通古《泰山刻石》(9),至為世人盛贊,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端甯方圓。相傳程邈作隸(9),猶據雲夢秦簡,古隸異軍突起,捷篆就簡删繁(10)。
漢室中興,隸變大成。滄桑漢字,由斯定形(11)。隸分章草,真楷行書;至此諸體完備,百家燦若群星。碑石林立,熠熠哉千秋瑰寶;剛柔兼備,洋洋乎流派紛呈。馬王堆,西漢帛書奇珍,令天下學界矚目(12);漢瓦當,玺印嘉量篆刻,綻藝苑奇葩丹青。張遷碑,西狹頌,鮮于璜,埔閣頌,古樸雄強茂密,渾然偉岸長城;禮器碑,曹全碑,史晨碑,張景碑,舒展超逸肅穆,典雅秀麗輕靈。創新守舊,争論高潮叠起;針鋒相對,士子殊死抗争。崔瑗蔡邕,闡釋宇宙本體,始論審美生成,捍衛草法孚萌(13)。趙壹衛道,恪守儒學樊籠,鞑伐草書新生。張芝杜度,協同志士精英,甯棄官祿,勃發個性先聲,揮就萬世長虹!書壇風雲變幻,先驅力克艱程!
承上啟下,魏晉書壇。秦漢嬗變字體,悉數克臻功全。書聖右軍(14),名滿今古,大筆如椽。黃庭經帖換鵝,世上譽為美譚。蘭亭詩友雅集,羲之即興寫序,卻成行書之冠(15)。書付其子,樂毅論帖,字字絕倫精妙,人頌小楷步蟾(16)。南朝北朝,群星燦爛。逸少世孫智永,恪守家法祖傳(17)。臨寫千字文帖,卅年不下樓欄;臨池退筆成冢,後世廣為頌傳(18)。魏碑楷法,再現新顔。張猛龍碑,雲南二爨,宛若星辰,光耀人寰。
書至盛唐,極盡輝煌。貞觀天寶,國祚日昌。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滿目琳琅。歐虞褚薛,名震初唐(19)。太宗谪仙(20),書韻流芳。俟後大家輩出,巨匠傑構,侔勳周召,各顯其長。顔筋柳骨,狂素颠張(21)。觚棱間架,筋韌力剛。靜若處子,動賽龍骧。法度森嚴,力貫毫芒。諸體升華,同登殿堂。
迨及五代十國,天下兵戈叠起,文采風流掃地,人物凋落彷徨。幸有楊公凝式,堪當書壇棟梁。筆迹雄傑,師法顔柳二王。尚有李煜彥修,行草亂世見長(22)。宋代複歸統一,書學發展怅惘。翻刻宗帖失真,趨時貴書頹唐(23)。史上推崇英才,乃有蘇黃米蔡(24),佳作彪炳史冊,尚意取法鐘王。徽宗瘦金奇書,别領一片春光(25)。元書尚古,承襲晉唐。雪松道人,奇崛獨強(26)。篆籀分隸,真行草體,冠絕古今,朝野名揚。明帝崛起草莽,帖學大盛明昌。卻惜拘于行楷,獨推台閣之體,未能上溯秦漢,篆隸幾淪消亡。率皆剽竊摩拟,書人無可制創。清代文苑中興,藝如欄馬脫缰。前期興帖,後期興碑,際分嘉慶道光(27)。王铎行草,奔放恣肆,馳骛來往(28)。波瀾壯闊,淋漓酣暢。傅山奮毫,壯美恢弘,大氣磅礡,渾脫逸宕。八大山人,精黠蒼涼(29)。揚州八怪,各領風騷,才華情懷,躍然紙廊(30)。吳翁昌碩,石鼓遒勁精良(31)。晚清名宿,南海一康(32),不拘一格,書論兼長。
黃河長江兮,浩浩湯湯。中華文明兮,源遠流長。迄今盛世兮,國學隆昌。呼喚大家兮,萬馬騰骧。自強不息揚國粹兮,匹夫有責共著華章!
注釋:(1)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曆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觞。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
(2)。《說文解字》記載:倉颉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筆者認為,造書者當為衆生,絕非一人為之。倉颉做了一些整理較勘之類的工作是可能的。
(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漢字的形成時代,當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
(4)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學者王懿榮所識别,盛行于殷商時期,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
(5)學界認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
(6)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均為西周時期金文的重器。
(7)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内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
(8)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這叫做“書同文”。
(9)李斯字通古。《泰山封山刻石》為李斯書寫。
(9)相傳程邈造隸書。據前人考證,程邈創造的所謂新書體,其實早在戰國時就在各國民間流行使用。從考古發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書和簡冊遺物看,隸書的萌芽期當在周朝。如西周孝王時代的《小克鼎銘》等作品,在其筆法上就已初露隸書的端倪。愚以為,程邈當是一位隸書新書體的整理者。
(10)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征,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征,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
(11)隸書到了漢代即臻于成熟,漢字的結構和形體的嬗變也基本完成。對此學界稱其為“隸定”。
(12)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
(13)崔瑗的《草書勢》、蔡邕的《九勢》、《筆論》,均竭力主張書法創新,提出“宇宙本體論”,把漢字書法的“文化生成”觀點轉為“審美生成”。與趙壹的《非草書》論述進行針鋒相對的鬥争。
(14)王羲之,字逸少,人稱王右軍。
(15)王羲之書《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16)王羲之書《樂毅論》被智永視之為王羲之正書第一。
(17)據記載,智永為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禅師”。
(18)明朝馮武《書法正傳》說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他用廢的筆,埋起來象冢一樣。後人講“退筆成冢”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
(19)歐虞褚薛,乃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20)太宗谪仙,指唐太宗李世民和谪仙李白。二人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
(21)晚唐書家顔真卿和柳公權,人稱"顔柳"、“顔筋柳骨”,草書大家張旭、懷素,人稱為“颠張狂素”。
(22)指李後主李煜和五代書法家彥修。
(23)宋太宗趙光義命侍書王着摹刻制《淳化閣帖》供學書者臨習。但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迹差别就會越後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趨時貴書”乃是附炎趨勢,學權貴的書法以便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
下一篇
數術斷子女的技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