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褚文明, 高希言, 曹原, 等. 基于井穴特異性反應的針刺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臨床療效:随機對照試驗[J]. 中國針灸, 2024, 44(7): 779-786.
頑固性失眠
頑固性失眠是以頻繁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并導緻睡眠質量差為特征的長期性睡眠障礙。頑固性失眠在失眠中占比較多,研究表明86%的失眠患者在正式診斷後1年症狀仍存在,59%的失眠患者病程可持續5年。頑固性失眠患者長期睡眠不足會誘發抑郁、焦慮、高血壓和心髒病等多種疾病,還會導緻病死率的增加。井穴的特異性反應主要表現為疾病狀态下該部位生物學、物理學特性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脈氣血狀況和髒腑功能變化,是“有諸形于内,必形于外”的表現形式。研究表明,井穴的特異性反應在診斷疾病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課題組前期臨床觀察發現通過探查頑固性失眠患者的井穴狀态辨别其失衡經脈,并進行針對性針刺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但證據等級不足。本研究采用單盲、随機對照試驗,評價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以期提高證據的質量。
目的:評價基于井穴特異性反應檢測的辨經針刺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4例頑固性失眠患者随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以井穴檢測的經脈失衡值為依據針刺相應原穴及背俞穴;對照組取百會、四神聰及雙側神門、三陰交、申脈、照海行常規針刺,并予井穴檢測進行盲法處理。兩組均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4周。于治療前及治療2、4周後,觀察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失眠嚴重程度指數量表(ISI)、中醫症狀量表評分,并于治療後評定兩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後經脈失衡值,并與PSQI總分進行相關性分析。
結果:治療2、4周後,除催眠藥物因子與對照組治療2周後睡眠障礙因子外,兩組患者PSQI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4周後,除催眠藥物因子及對照組睡眠障礙因子外,兩組患者PSQI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低于治療2周後(P<0.05)。治療2周後,觀察組患者入睡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因子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4周後,除睡眠障礙及催眠藥物因子外,觀察組患者PSQI各因子評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2、4周後,兩組患者ISI評分及中醫症狀量表評分均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4周後兩組患者兩項評分均低于治療2周後(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高于對照組的90.3%(P<0.05)。64例患者僅對照組出現1例輕微血腫,其餘無不良事件發生。64例患者經脈失衡頻次≥30次的經脈為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經脈失衡頻次≥20次的經脈為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除對照組手太陰肺經外,兩組患者治療後各經脈失衡值均降低(P<0.05,P<0.001,P<0.01)。兩組經脈失衡值與PSQI評分均呈線性正相關。
結論:基于井穴特異性反應檢測的辨經針刺能顯著降低頑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及相關症狀,促進患者經脈狀态由失衡轉向平衡,安全性較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後觀察組患者PSQI、ISI及中醫症狀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井穴特異性反應的辨經針刺在改善頑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狀況上更有優勢。頑固性失眠患者的經脈失衡結果顯示其主要關聯經脈為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再次為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等,其對應的髒腑與本課題組前期對頑固性失眠的認識相一緻。經脈失衡值的結果顯示辨經針刺與常規針刺均能改善患者的經脈失衡狀态;經脈失衡值的變化與PSQI總分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基于井穴的經脈失衡值與頑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狀況具有密切的關系,經脈失衡程度可反映睡眠狀況,即睡眠狀态越差,PSQI總分越高,經脈失衡值就越大,而随着睡眠的改善,經脈失衡值也逐漸減小,這一規律與以往的經脈研究結果一緻。對照組治療前後肺經經脈失衡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應是肺與頑固性失眠關聯程度較低,因此所測的肺經經脈失衡例數較少,對照組僅有5例,可能影響統計分析結果。
目前頑固性失眠發病機制尚不明确,與一般失眠不同的是其具有病程長、反複發作等特點,常規藥物治療常難以緩解其症狀。高希言教授認為頑固性失眠多因髒腑功能失調所緻,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可緻心神失養;腎陰耗傷則水不濟火以緻心陽獨亢,肝郁化火、火性上炎或陰虛亢動則擾亂心神;胃氣不和,宿食停滞,停聚中焦而釀為痰熱,上擾心神;心虛膽怯,遇事易驚而心神不安。因此,頑固性失眠雖病位在心與腦,但與五髒六腑均具有密切關系,治療應以調理髒腑為主。《靈樞·九針十二原》載“五髒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原穴作為髒腑原氣留止之處,是治療髒腑病的主要穴位;背俞穴與髒腑功能聯系密切,本課題組前期多項研究表明,針刺背俞穴可改善頑固性失眠患者睡眠狀況,因此本試驗應用針刺原穴及背俞穴調整髒腑功能以改善失眠。
井穴可特異性反映經脈狀态和髒腑功能變化。有學者認為,“穴位”是在疾病狀态下才能感知的感覺異變病理反應,而常用腧穴往往是容易呈現穴位特性的高發部位。井穴是五輸穴的第1個穴位,《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所出為井,所溜為荥……所入為合”,《針灸大成》解釋為“所出為井,井象水之泉”,即井穴如水之源泉,是經氣起始的部位,可特異性反映疾病狀态。這些特異性反應通常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探查出來。《靈樞·邪氣髒腑病形》中記載膀胱病可于井穴至陰處出現熱感,“膀胱病者……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後皆熱”,《脈經·診五髒六腑氣絕證候第三》中所載“病患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說明井穴和爪甲部位的變化可反映相應髒腑的功能變化。另一種一般無法通過望、聞、問、切等形式探查,可通過現代技術進行檢測。相關研究對井穴的穴位電阻、熱覺及溫度等生物學、物理學特性進行檢測,其結果普遍具有兩種特征,即在生理狀态下的平衡和病理狀态下的失衡,且失衡現象主要表現在與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經脈上。本課題組則在此基礎上,以井穴的溫痛覺為指标,通過自行研發的井穴痛阈檢測設備,以經脈失衡判斷頑固性失眠患者的病變髒腑,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原穴、背俞穴進行針刺治療。
綜上所述,基于井穴特異性反應,能夠準确辨别頑固性失眠病變髒腑,針刺相應原穴及背俞穴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狀況,且優于常規針刺,安全性較好。
● 編輯 排版:羅宇婷
● 審核:徐晖
上一篇
疾病與能量頻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