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棹仙(1892-1976),著名中醫家,重慶人。曾任重慶中醫進修學校教師,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成都中醫學院醫經教研室兼針灸教研室主任。其編寫的《醫經生理學》、《醫經病理學》二書,曾作為陳老讀書時代的中醫學教材,為中醫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血脈章
一、心肝生血
心藏神,為生之本,常自動而生血,名曰神氣。肝藏魂,罷極之本,亦生血氣,蓋魂随神以往來。況五髒五行,互助相生。肝木也而生心火,故肝生筋之餘氣,足以生心。心生血之餘氣,又足以生脾。肝藏血,脾藏營,皆有密切之關系也。
二、肺胃化血
胃中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脈,受神氣之化而為血,名曰營氣,行于經隧,常營無已,一日一夜,一周于身,至貴者也。其非精微而直注于脈之津液,亦能受營氣之泌别,化以為血,外營四末,内注髒腑,以應刻數,名曰五十營,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次貴者也。其不注于脈,布散谿谷,亦能混合變化為血,不應刻數,不得謂之營,此又其次而不足貴者也。
三、脈之區别
血行之道謂之脈,脈之縱而動者,謂之經脈,深不可見。由經脈橫出,支分而外,靜而不動者,謂之絡脈。由絡脈再分斜出于外者,謂之孫絡脈。(新科學稱毛細脈)其浮散于皮膚之外,靜而不動,直行經過大節者,名曰絕道,亦曰浮絡脈。其深入之經脈,屬于腑而絡于髒,屬于髒而絡于腑者,謂之經隧,亦曰大絡脈。
四、脈之合應
夫脈為血行之道。血生于心,故心主血脈。脈與心合,而心應脈,心與小腸為表裡,故脈又與小腸相應。欲知小腸之厚薄長短,即可于脈驗之。然脈多不可見,又當驗之于皮也。
五、脈之功能
諸經脈、絡脈,皆供營衛血氣之流行,交互回環,貫輸而不稍息者也。然而絡别交經,皆在四未指井。設四末有障礙時,可内假道于四街焉。
六、血之循環
血循環于脈中,有遲速之不同,遠近之各異。其由肺所化,心為之主,精專而獨行經隧者,一日一夜,一周于身,始于手太陰肺,終于足厥陰肝與督脈;其由胃腑所出于經脈,受肺氣之督促,而與宗氣偕行者,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始于手太陰肺,終于督、任、兩蹻,凡二十有八脈。男女脈道,分行陰陽而終,長十六丈二尺,與行經隧之營血相較,則其道遠而行甚遠也,其他如絡脈、孫脈貫輸而行絕道者,出人無時,莫知其紀。
七、血之歸宿
血之循環于經絡脈而有餘者,則流溢于中,彙于四街,取道奇經沖任,而歸于胞中、血海。
八、血之消耗及死亡
男女壯年,血海有餘。伏沖脈盛,男子絡唇口而生髭須,女子月事以時下,此血液消耗之常例也。宦官去宗筋,不生髭須,以歸宿血海之血,脫于下也。婦人乳子者,無月事,以中焦化血之汁,耗于上也,此血液消耗之變例。而男女之生理,亦因之反常,及其衰也,食欲遁減,化血之汁少,而血海枯。婦人則月事以終,男子則配須白而易堕焉。此又血之來源太少,無以供其消耗也。然皆水谷所化之血,其去其留,無關于生命者也。若夫心生之血,神氣内藏,至貴至重。設心氣絕,血脈不通,則不待消耗,立有死亡之害,以其血先死而神渙也。
本文摘自《吳棹仙醫經精義》
編輯|肖晔 朱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