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原文及譯文

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譯文】——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

必須效法五龍。

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髒的精氣,

精神是五髒精氣的統帥,

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

隻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

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

道是天地的開始,

道産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

萬物的創造,天的産生,

都是道的作用。

道包容着無形的化育之氣,

在天地産生前便形成了。

沒有誰能看到它,

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

隻好叫它做'神靈'。

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

一是變化的開端。

因此,人們隻有用道德涵養五氣,

心裡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

道術是根據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

精神是道術的使者。

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

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

都由心所總管。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内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于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于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産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

叫做真人。

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

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

叫做聖人;

聖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

人類的肉體與性命,

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

人類了解各類事物,

都是通過九竅。

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

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

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

通達之後,五髒精氣得到培養,

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

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

五髒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

便産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

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

甯靜平和便可以養氣,

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

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

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

什麼事都可以辦到,

長存不散,

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

這種人便叫真人。

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

他能夠堅守'一',

而且産生并養育萬物.

懷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

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

遊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

精神旺盛充沛,

才能培養志向。

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故内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譯文】——

心培養志向要效法靈龜。

之所以需要培養志向,

是因為如果不培養志向,

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

如果有了某種欲望,

老是放在心裡考慮,

那麼,

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

欲望多了,

心便分散;

心分散了,

志向便衰弱;

志向衰弱了,

思想活動便不暢達。

心的思想活動專一,

欲望便無隙可乘;

欲望無隙可乘,

志向意願便不會衰弱;

志向意願不衰弱,

思路便會暢達。

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

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

所以,對内要培養志氣,

對外要了解人。

培養志氣就會心思暢通,

了解别人就會職責明确。

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術用于對人,

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

了解别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

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

觀察别人的志趣愛好,

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文】——

如果不培養志氣,

心氣就不穩固;

心氣不穩固,

思路便不通暢;

思路不通暢,

意志便不堅實;

意志不堅實,

應對便不理直氣壯;

應對不理直氣壯,

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

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

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

精神頹喪,

便會恍惚不清;

神志恍惚不清,

就不可能專一地探求、領會事理。

由此可見,

培養志向的重要。

如何培養志向呢?

首先要從使自己鎮定開始;

自己鎮定了,

志向意願便會充實堅定;

志向意願充實堅定,

威勢就不會分散。

精神明暢,

經常固守,

就能夠震懾對方。

本經陰符七術·實意法騰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 ,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固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會,聽之候也。寄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寄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寄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譯文】——

要使思想充實,

必須效法螣蛇。

思想充實,

産生于氣的思考活動。

心要求安靜,

思考要求深遠。

心一安靜,

精神便會爽朗充沛;

思考一深遠,

謀劃事情便能周詳。

精神爽朗充沛,

志向就不可能擾亂;

謀劃周詳,

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隰隔。

思想堅定,心裡便順暢;

心裡安靜,

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

精神便自得其所,

便會專一集中。

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遊離在外,

奸邪之徒便可憑借這種狀況幹壞事,

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

于是說出話來便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

所以,要使心術真誠。

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

等待别人開誠相見。

彼此交流。

認真聽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見。

計謀是關系國家成敗的關鍵。

如果思想不交融,

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

接受的東西不恰當,

計謀就會發生失誤。

那麼,

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西,

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無為而求,安靜五髒,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内視反聽 ,定志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

——【譯文】——

要自然無為,

使得五髒和諧,

六腑通暢,

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

這樣便可以精神内斂

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

便可以志向堅定,

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

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

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辟,

了解造化萬物的規律。

發現陰陽二氣周而複始的變化,

探讨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

這便叫做:

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

不把頭探出窗外

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

不走動便可以達到目的地。

這便叫做'道知',

即憑借道來了解一切。

憑道來了解一切,

可以通達神明,

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本經陰符七術·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内實堅;内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镒稱铢。故動者必随,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于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發揮威力,

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

隻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

威力才能充分發揮。

所以,要使志向堅定,

思想安靜,精神集中,

威力才能盛大。

威力發揮要盛大,

憑着内部的充實堅定;

内部充實堅定,

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

沒有誰能抵擋.

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别人,

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

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

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

這就好像'镒'和'铢'比較一樣,

相差懸殊。

所以,

隻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

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

隻要彎動一個指頭,

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

威勢一發出,

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

沒有誰能夠阻擋。

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

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

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

于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

自己要活動變化,

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隐蔽意圖,

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

把握住時機。

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

是養護自己的方法;

自己講求退讓,

便是使别人馴服的方法。

所以,能夠'神存兵亡',

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

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本經陰符七術·散勢法鸷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内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内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随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譯文】——

散發威勢。

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采取行動,

要效法鸷鳥。

散發威勢,

是由精神主宰的。

要散發威勢,

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采取行動。

威力收斂集中,

内部精神旺盛,

善于利用對方的間隙采取行動,

那麼,威勢便可以發散出去。

散發威勢時,要思想虛靜,

從而考慮周詳;

要意志充沛,

從而能夠決斷。

如果意志衰微,

便會喪失威勢,

加上精神不專一,

那麼。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

而且前後矛盾,

變化不定。

所以,

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标準,

運用揣摩之術遊說他,

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

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

就不能發散威勢。

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采取行動,

一行動便要發出威勢。

所以,那些善于發現間隙(時機)的人,

一定是内部蓄積着五髒精氣,

對外能觀察形勢的虛實。

他一旦行動.

便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

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

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

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

也是能夠權變并發揮威力的條件。

威勢衰敗,

往往是因為不能夠

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本經陰符七術·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譯文】——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

就使用猛獸功法。

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

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

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

必須要有聖人的胸懷,

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

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

處于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态。

用變化的觀點來讨論萬事萬物,

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

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态。

有的靈活圓轉,

有的方正直率,

有的公開,有的隐秘,

有的順利,有的兇險,

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

所以,

聖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

像圓珠運轉,

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

他發揚自然造化之道,

謀略開始後的一切舉動

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

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譯文】——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

人事是變化無窮的,

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别。

觀察一個人的計謀,

便可預測他的吉兇、成敗的結局。

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

有的轉化為吉,

有的轉化為禍。

聖人憑借自然之道,

能夠預先了解事物的成敗,

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确立某種方正的策略,

抓住事物成敗的關鍵。

圓轉靈活,

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

方正直率,

是為了正确地處理事務。

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

是為了觀察别人進退的意圖。

隻有了解事物的關鍵,

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

才能跟對方緊密聯合,

使彼此的主張一緻。

本經陰符七術·損悅法靈蓍

損悅者,幾危之決也。事有适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 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

事件有偶然巧合,

萬物都有成有敗。

隐微的變化,

不可不仔細觀察。

所以,

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

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

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

行動了,解說了,

外界還是不贊同,

所以,

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

心裡虛靜而不亂想,

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

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

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

那就叫做“大功”。

謀略的增減變化,

發現對方的用心,

了解隐微的征兆,

平台聲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