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2、人才的分類
3、激勵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滿足他的需求
0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關于人的需求研究,一直長盛不衰,影響最大的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包括人類需求的五級模型,通常被描繪成金字塔内的等級。從層次結構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這種五階段模式可分為不足需求和增長需求。前四個級别通常稱為缺陷需求,而最高級别稱為成長需求。人們需要動力實現某些需求,在某些時段有些需求優先于其他需求。
人們的五種需要是最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馬斯洛認為需求是分層次的,高層次需求與低層次需求的關系是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随着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一般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但是也存在滿足高層次需求後,低層次需求依然需要,因為人的需求是多樣的,并不是嚴格層級關系。
在從動物進化成人,高層次需求出現得比較晚,嬰兒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實現需要在成人後出現;所有動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隻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低層次需求往往與個體的生存有關,我們叫它生存需要,當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直接危及生命;高層次需求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必須的,但是滿足這種需要使人健康、快樂,所以叫做生長需求或成長需求。高層次需求比低層次需求複雜,滿足高級需要必須具備良好的外部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等等。
在人的高級需要産生以前,低級需要隻要部分的滿足就可以了。比如說生存需求,吃饅頭能生存,吃米飯能生存,吃肉也能生存,隻要滿足生存就可以認為滿足低層次需求了。我們在戰争年代,很多英雄都是為了追求實現理想,不惜犧牲生命,不考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等,他們并不是滿足低層次需求後才産生高層次需求的。
個體對需求的追求有所不同,有的對自尊的需要超過對生存和歸屬、安全的需求,比如古代很多儒家知識分子,為了自己的自尊、心中的理想,甯死不屈,像被誅十族的方孝孺、為國甯死不屈的文天祥等等。
02
人才的分類
我們現在職場常說,一個蘿蔔一個坑,小坑養泥鳅,大坑養雄鷹。給人一個小坑,隻能培養出泥鳅來,給個海洋,能培養出蛟龍來。人才可以分為三種:既能掃一屋,也能掃天下,叫通才;隻能掃天下,不能掃一屋,叫專才;隻能掃一屋,不能掃天下,叫常才。西遊記中,唐僧可以稱之為通才,縫補衣服、愛護徒弟沒問題,吃齋念佛,不懼妖怪、一心取經也很厲害。孫悟空就屬于專才型,你讓他挑擔喂馬,他不願幹,你讓他降妖除魔,他很喜歡。沙僧可以稱之為常才,一般妖怪打不過,但是勤勤懇懇,挑擔喂馬做得很好。
用通才靠的是領導信任到位,别人協助,用專才靠的是領導安排合适。做大事的人,你得有給别人準備一片天空、一片海洋的胸懷和氣魄。像三國中的龐統,自認為是高才,到劉備這裡不被重用,隻給了個知縣做,結果龐統整日喝酒,不問政務,傳到劉備耳朵裡,劉備本來對龐統印象就不好,聽說這事後,就打算趕走他,劉備便派張飛前去視察,看到情況果然如此,非常生氣,哪知龐統一掃醉态,半天就把半年堆積的公務全部處理完了。張飛大喜,遂上報劉備說自己遇到了一個人才,劉備方任命龐統為自己的副軍師。也才有了龐統協助劉備取西川的故事。本來是條龍,你把他擱淺水裡,他可能都會遭蝦戲。
千裡馬不僅需要草料,更需要草原。不給它草原,給再多草料也沒用,它也不會馳騁千裡,不會戰場殺敵。
合适的人才要放對位置,才會發揮他的作用。你讓沙僧去降妖除怪,他不但完成不了任務,可能把自己還得搭進去。讓孫悟空去挑擔喂馬,肯定是一路唠叨,說不準哪天就撂挑子不幹了。
當然還有各種人才分類方法,咱們隻是介紹了一種。不管人才怎麼分類,根據技能、人品、職能等等都可以分,但是人才都是有需求的,要想激勵各類人才發揮他們的能力水平,甚至超水平發揮,就需要管理者根據他們的需求,去充分激發他們的需求動力,最大化滿足需求,激發出人才的潛能。
03
激勵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滿足他的需求
作為管理者,要想取得好的業績,就需要好的團隊,管理就是通過别人拿結果,通過團隊成就個人業績。
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動機的,有的動機是為了自己,有的動機是為了别人,要想驅動人去完成團隊的需求,就需要了解團隊成員有哪些需求,通過滿足他們的需求來激勵團隊成員去實現團隊目标。比如現在的管理者都說員工不好管了,動不動就辭職,撂挑子不幹了,不像以前可以呼來喝去的,現在都是哄着幹活。
其實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劉邦對陳平的管理方式,就是金錢加職位,因為陳平喜歡這些,這是他的需求。劉備對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就不同,劉備是給諸葛亮平台,去成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為了自己的夢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追求不是大富大貴,而是施展自己才華,達成自己理想。不同需求,激勵方式不同,但是都達到了激勵效果。
現在職場把員工分成60後、70後、80後、90後、95後,現在00後也開始進入職場了。每個階段的員工因為成長環境不同,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也不同。相對以前貧困的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對物質激勵比較敏感,物質激勵效果比較好,但是相對90後、95後、00後他們生産環境已經發生很大改變,家裡孩子個數減少,競争對象減少,家庭資源往孩子身上傾斜較多,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大部分已經不錯,他們對物質激勵不像父母那一輩人明顯,他們不是不缺物質,而是看重程度遠沒有自我實現,自由更重要。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家裡有白面饅頭(大部分是玉米面餅子或摻和面饅頭)都是讓家裡勞力(一般是父親)吃,讓他好有力氣去掙錢,去提高家庭生活質量。現在家庭所有資源都向孩子傾斜,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把自己的退休金來支持孩子買房買車創業等。
90後、95後、00後他們的教育環境也發生很大改變,中國也開始實行賞識教育,平等教育,把孩子從小就作為一個獨立的,平等的人來對待,他們可以在急停發表意見,并受到尊重。相對以前的孩子教育更多是懲罰式教育或打罵式教育,孩子從小就對權威比較順從,但是新生代(90以後的孩子)從小就很少接受打罵或懲罰,他們崇尚平等,不盲從權威,所以現在的孩子對企業的管理者的權威并不感冒,他們往往更尊重技術大拿或業務專家。
要想激勵不同類型員工的工作動力,就要了解他們的需求,滿足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工作去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對物質比較敏感的,就可以通過加薪、發獎金的方式激勵,對于成就感、人生價值、工作意義比較看重的,就要從企業文化上入手,從崗位晉升、工作意義上入手,讓大家感覺到自己的成就、價值和人生意義。對症下藥,不但可能節約成本,激勵效果還要遠高于以前的獎金和加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