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連黃芪、人參都用上了,效果到底怎麼樣呢?
一般提到保元湯這個方子,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當年慈禧太後的駐顔養生湯,所用的材料是鲫魚、牛肉、豬蹄、山楂和大棗,這樣的組合,的确可以美容養顔。但是真正的保元湯,并不是什麼駐顔養生湯,而是一個補氣溫陽的方子。
保元湯相傳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創建的,後來被記錄在《景嶽全書》,再後來在《湯頭歌訣》中記載,從此被廣為流傳。在《湯頭歌訣》中對此有一段朗朗上口的口訣,即“保元補益總偏溫,桂草參芪四味存,男婦虛勞幼科痘,持剛三氣妙難言”。
保元湯由“黃芪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至三分,秋冬七至八分)”四味藥組成,具有補氣溫陽的作用,适用于虛損勞怯、元氣不足等證,也可用于小兒痘瘡、陽虛頂陷、血虛漿清、不能發起灌漿等症。
保元湯的補氣作用主要體現在補腎氣、補胃氣和補肺氣三個方面。腎主先天真元之氣,胃主水谷之氣,肺主宗氣和呼吸之氣,這三種氣對人體對内的各種重要生理功能都有着主宰作用。這個方子能補這腎、胃、肺三氣,能使真元之氣得到保護,所以被稱之為“保元湯”再合适不過。
保元湯中黃芪補肺固表,增強衛外功能;人參、甘草補氣益胃,固裡和中;肉桂“治血以推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而整個方子裡最妙的在于肉桂這味藥,正如清代著名醫學家柯韻伯所說,保元湯中“參芪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
保元湯最早在李東垣時期,隻有人參、黃芪和甘草三味藥,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之驚,效如桴鼓。後來在魏桂岩時期,用來治療痘疹虛證,對于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等症比較适合。
保元湯方中的四味藥可謂是搭配的十分經典與巧妙,比如黃芪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氣,諸氣得到治理而元氣自然就充足了。但黃芪、甘草、人參三味藥補後天水谷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所以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如此堪稱完美。
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保元湯還可以用來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腎炎、慢性腎衰竭、冠心病、乙型肝炎、白細胞減少等多種疾病,正是運用了保元湯的溫補元氣、增強全身功能活動、相應改善造血功能的作用,這也符合中醫的“補益陽氣以生陰血”的理論。
保元湯《李東垣》論
一、心肺氣虛證
方名、保元湯《李東垣》
1、組成:炙黃芪9克、人參6克、炙甘草3克、肉桂(春夏1-1·2克,秋冬2·1-2·4克)、生姜2片(原方無生姜)。
2、功效:補氣溫陽。主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倦怠乏力,少氣畏寒;小兒痘瘡,陽虛頂陷,血虛漿清,不能發起灌漿者。症狀久咳不已,氣短,心悸,動則加劇,面色無華,甚則可見口唇青紫,舌淡,脈細弱。
3、分析:元氣藏腎中即腎氣,胃氣由脾胃水谷化生,肺司呼吸受天地之氣即肺氣。人參補肺氣,甘草補胃氣 ,黃芪肉桂溫腎氣補命門,故内外上下之氣得補益,氣虛諸證康複也。
4、按語:柯琴曰:東垣謂前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之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虛者,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者最宜。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内泣,引之出表,則氣從内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參芪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寡聞淺見者,能窺其萬一也。方為治男女氣虛總方也。
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也。用黃芪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氣 ,諸氣治而元氣足矣。然此湯補後天水谷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故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斯為備耳。
一個4味藥的神奇配方,能補脾氣、補肺氣、補腎氣,輕松改善氣虛體質
中國的曆史實在太過綿長,以至于很多方子都叫一樣的名字。
保元湯,以前是皇宮裡帶有神秘色彩的食療秘方。自明朝以來,宮裡的人都喝保元湯。據說,常喝這種特制的湯能滋潤肌膚、除皺紋,還可以防治老年斑,讓皮膚變得嬌嫩,像玉石一樣潔淨。當年慈禧太後最喜歡喝此湯來美容養顔、防老抗衰。
但真正的保元湯,并不是什麼駐顔養生湯。
保元湯,原方出自明嘉靖的《景嶽全書》,由黃芪、人參、甘草、肉桂組成。看上去簡單得很。張景嶽先師必生名言就是“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于是乎,“保元湯”的作用便是補氣,主要體現在補脾氣、補肺氣、補腎氣三個方面,字面上理解,就是保住真陽。
中醫的五髒理論很實在,腎主骨,骨問題要找到腎去,肝主筋,脾主肌肉,筋膜跟肌肉出了問題,要調肝脾。
拿腰間盤突這常見病來說,現在不少人用手術割,又會重新突出來,因為你沒有改變内在的氣化,髒腑沒有調好,元氣虧耗,就好像一個汽車輪胎漏氣一樣,整個重量就往下壓,輪胎不夠力頂不起整個驅殼就傾斜,胎就被壓扁。長年累月,氣越虛腰突就越厲害。
而中醫用這種氣化的思路,就能讓腰椎間盤突出的慢慢還納回去。這樣的效果讓醫院不少的醫生都認為是奇迹。
其實這很好解釋。中醫通過氣化調理就能治愈,因為人的元氣是全身之本,元氣不足,五髒塌陷,非獨腰也。
所以說氣足百病除,氣虛萬邪欺。
保元湯:黨參3克,黃芪9克,甘草3克,肉桂1.5-2克。
原方用的是人參,人參雖然大補元氣,但“補而不行”,容易導緻大熱在身體某個地方堆積。相比于人參,黨參補氣的作用平和了許多。所以若非極度虛弱,可用黨參代替人參。
談起保元湯,我上大學的時候,給我們授課的一位老師,說他因為長年講課,耗氣較多,所以就在上課前喝保元湯。
我們來看這個方子,黃芪性溫,有句話叫“勞者溫之”,一個人很勞累後,心慌氣短的,沒力量啊,你就吃點黃芪溫藥。
黃芪補脾肺之氣,它能夠在我們體表布一層金鐘罩,人的肌表有一層氣在那裡,這層氣越厚抵抗力越強,這層氣越薄,吹陣風就感冒,像你的牆本來是鋼筋水泥的,台風都吹不進,結果你的牆突然間變茅棚了,風一吹就穿透進去。
再看黨參,黨參甘平。它是甘甜平和的。凡是體虛力弱的,要多吃甘味藥,甘甜益力生肌肉啊。
黨參補中益氣。中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到黨參。
哪類人中氣不足?中老年人走路氣喘,腿擡不起來。有些人去看大夫,拖着腿去的,氣不足。
黨參是補中益氣首選,它可以讓腿腳立馬很輕健,像皮球打夠氣一樣,你看皮球沒氣的時候是癟的,使勁打都彈不起來。
中醫問診也有很多學問,有時不需要别人說,你要善于觀察,不必那麼着急問得那麼細,大半個小時問了很多東西,結果發現這些資料一個也用不上。
要善于觀察,好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隻要努力觀察不多問,看到一個線索撬開整個案件的前因後果。
甘草為藥中國佬,調和諸藥,同時甘草甘溫,甘入脾土,能緩,溫則暖,可讓體虛之人得補。
肉桂是非常暖熱的,它可以提高命門之火,讓火能夠暖土。人的腎陽命門之火就像燒飯用的鍋底下的火,火隻有在鍋底下慢慢地燒,脾胃才能運轉,鍋裡面的東西才能熟。
如果鍋底下的火燒出來了,就用火鉗夾住,連柴帶火,一起塞回竈裡,這就是引火歸元,讓火回到它應該去的地方。肉桂引火歸元的作用是其他溫藥很少有的,這是肉桂獨特的地方。
肉桂為什麼能引火歸元呢?
因為肉桂守而不走,能夠把溫熱之氣一直留在下焦,還能通絡脈。
黃芪、甘草、黨參三味藥補後天水谷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所以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如此堪稱完美。所以,千萬别小瞧了這小小的4味藥,其搭配可謂十分的經典與巧妙。
中醫其實不難學,張仲景講得沒錯,“勤求古訓,博采衆方”八個字而已。這個“采”字用得很好,探聽到一個方子,挖掘出一本古書,讓思維回到一個時代,然後電光火石的,就接通了古人内心裡的一個秘密,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現在這些學問,也不過是當小蜜蜂去古書堆裡頭采集點蜜而已。
保元湯
《博愛心鑒》
人參一錢 黃芪三錢 甘草一錢 肉桂五分至七分
【主治】元氣虛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飲食少進,面青晄白,睡卧甯靜,痘頂不起,漿不足及有雜證。
【方論選萃】
清·柯韻伯: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氣一而已,主腎,為先天真元之氣;主胃,為後天水谷之氣者。此指發生而言也。又水谷之精氣,行于經隧為營氣;水谷之悍氣,行于脈外為衛氣;大氣之積于胸中而和呼吸者為宗氣。是分後天運用之元氣而為三也。又外應皮毛,協營衛,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内通五髒;司治節,而主一身之裡者,為太陰肺經之氣;通行内外。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裡者,為少陽三焦之氣。是分先天運行之元氣而為三也。此方用黃芪護表,人參固裡,甘草和中,三氣治而元氣足矣。昔李東垣以此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者,始終用之。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在内,引之出表,則氣從内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參、芪非桂引道,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寡聞淺見者,能窺其萬一也。四君中不用白術,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滲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芎之辛散,歸之濕潤,芍之酸寒,地黃之泥滞故耳。如宜燥則加苓、術,宜潤加歸,宜收加芍,當散加芎。又表實去芪,裡實去參,中滿忌甘,内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古今名醫方論》)。
清·吳謙等:元氣者,大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于脾,為後天之氣,即所謂水谷入胃,其精氣行于脈中之營氣,其悍氣行于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後而言,即大氣之積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之,諸氣随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之謂。是方用黃耆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氣,諸氣治而元氣足矣。然此湯補後天水谷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斯為備耳(《醫宗金鑒》)。
清·王旭高:此宋人之方,故肉桂隻用二、三分,以為氣分引藥。氣血虛寒之證,皆可用之。純虛寒之證,正頂陷A白漿不起者,用之
引毒外出,即能引漿,大妙(《王旭高醫書六種》)。
清·王晉三:元氣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氣也。不用升降固澀疏洩,但維持調護之,故曰保元。魏桂岩分四時之輕重,治痘家熱傷元氣,氣虛頂陷,血虛漿清,痘色與肉色一般,幹燥平塌,皮薄發癢,頭溫足冷,求一熱症而不得者,用之殊有神功。參、芪不能從血透表,必借肉桂入血推動其毒,而後參、芪之力乃能内托透表。第桂性剛速,非甘草和緩,亦不循循善導。補不用術,惡其燥也。洩不用苓,惡其滲也。入血不用芎、歸,恐其辛散也。保護不用芍、地,恐其酸斂凝滞也。止用性柔者以養陽,是亦少火生氣也與。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方,今借以治痘,内補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漿水,誠出化裁(《绛雪園古方選注》)。
【按語】
太陰濕土,得陽始運。故用人參、黃芪甘溫益氣、生舉脾陽;肉桂、甘草辛甘溫潤,溫運脾陽也。
七珍散
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
人參去蘆 白術 黃芪蜜水塗炙 山芋 白茯苓去皮 粟米微炒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生姜、大棗,同煎至七分,日三四服。
【主治】傷寒、瘧疾、中暑得愈之後,不思飲食。
溫 脾 湯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用法】大黃四兩(12g) 附子大者一枚(9g) 人參二兩(6g) 幹姜二兩(6g) 甘草二兩(3g)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本方功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适用範圍】脾陽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
【方義講述】溫脾湯從表面上看,可以說是通因通用的,它不僅治療大便秘結,還可以治療虛瀉久痢。但是呢,它治這個久痢赤白有手足不溫,脈沉弦,脈沉為在裡,脈弦為寒、為飲、為水,這個是從《金匮》裡面是這樣講的,痰飲水氣都可以見到這樣的脈象,所以從這兩點來看,沒有熱象。而且是久痢赤白,或者是久久的洩瀉不已,說明了裡面無熱,而且這個腹痛必然是拒按的,這才能說明它是瀉的歸瀉的,沒有去的還留着,正因為裡面的積沒有去,所以它這個利不會好。因為大便秘結這個好理解,着重的講久瀉久利,下痢赤白,還要用溫下的辦法,就是因為長期的病了以後,脾胃陽虛,雖然下利、虛瀉沒有好,可是它裡面還是有積滞存在,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是會見到的,特别在痢疾當中,飲食不慎的人,更容易見到這樣的情況,因為俗話有句話:餓不死的瘧疾,吃不死的痢疾。就是瘧疾不要多吃,不要吃飽,這是老百姓的俗語,後來又加了一句,叫餓不死的傷寒,就是這些病,不宜多吃。所以在痢疾當中,它吃了以後,消化不好,它就久久的沉積,這種情況還是有的。這樣的情況要根據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症狀,來用溫下的藥,既去其寒,又去其積,所以從表面上看是通因通用,而一通以後,實邪一去以後,他的瀉痢就可以止。
那麼從前面的方子來看,從前面介紹的方子來看,就加了人參、甘草,這上面的大黃附子湯,去掉了細辛,加上人參、甘草,也可以說是四逆加人參湯再加大黃,也可以說是理中湯去白術加大黃附子,是吧。之所以反複這樣說,可以這麼說,可以那麼說,着重的說,久瀉久痢它是中陽必虛,冷積所以産生,它必然和中焦脾胃的陽氣虛有關,這個兩點不管它大便通也好,不通也好,是共同的,這是産生寒積的一個主要病機,所以這個地方用這些藥給它治療。既扶正,又溫中散寒,同時這樣一來,那麼它就緩和了瀉下的作用。
這個方子在原書上是治療久利的,所以這個方子還要講一講,原書上是治療久利的,同時在《千金》裡面就有三個方子,同時在《千金》裡面一共有三個溫脾湯,所以方解裡面所寫着的,這上面之一,加人參再加大黃是一個,講義翻過來時候還有兩個,一個方子有桂心,就是有肉桂,而沒有甘草,它就是治這樣的證,有寒氣上逆,那麼虛寒之氣上逆,就可以産生胃中的不舒,産生了心裡的不舒,心悸,都可以出現這種情況,所以用桂嘛,溫命門,散陰寒,平沖逆,它這裡附子肉桂幹姜都 給用上了,這脾腎并溫,再加上肉桂,就更好的溫下焦,散下焦之寒。所以這兒要注意一個問題,平常我們用肉桂也好,用桂枝也好,平沖逆,它是治的虛寒性的下焦虛寒沖逆,陰寒之氣上逆才能用桂,如果用到熱病上面就不能平沖逆了,适得其反,那麼這個方子還比較好理解。
它下面有個方子,腹痛繞臍,這兒是要注意的地方,臍下絞結,繞臍不止,那麼這個都是裡積比較嚴重的見證,就在臍四周痛的很大厲害,而且是串的,它的串就在周圍串,行走的,它這是因為有裡實積在腸胃裡面,氣不得通,大承氣湯也有個繞臍痛,所以這些地方結合起來看,就更能理解它了,因此它這裡就把人參給去了,急于去實,所以把人參去加上厚樸,所以這方子的藥味這上面都寫着。但是這些方子究竟是唐代的方子,到了後代的方子,它在處理的藝術上就比較強些,所以着重看一看附方裡面的《本事方》。
《本事方》有個溫脾湯,附子、幹姜、桂心、甘草、厚樸,這五個藥都是二兩,加上四錢大黃,這點是我們比較值得實用的寒下的辦法,所以這個溫下去寒積的辦法,你不用瀉藥,不能去其積,而瀉藥又是苦寒的,用多了,以寒助寒,那麼你辛熱的藥的散寒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如何的配置的更好一些,經過不斷的摸索,在《本事方》,在宋代,就比較進步,它在用量上,在互相配伍上,它的用量更小,要按比例來說,它才二十六分之一的大黃,五個二兩是十兩,加上大黃是十兩另四錢,它才有四錢,二十六分之一,二十五倍是十兩嘛,而它每次原方隻吃一兩,用量更小了,那麼關于這個問題,後人在實踐當中,非常佩服這樣的配伍辦法,特别是喻嘉言他贊成它這個,喻嘉言認為它這種方法比較符合仲景溫下的思想,認為腸胃痼冷之瀉洩,怎麼能用大黃,大黃是苦寒瀉下的,它為什麼還要用瀉的呢,因為不用溫藥并不能下積,那麼久留之邪非攻不去,用了溫藥可不能制,溫藥不能制它的苦寒之性,而成洞下之勢,所以用好了去邪,用不好,洞瀉,就是大便拉的更不止了,所以它非常佩服徐叔微這樣方子的用法,配伍非常的恰當。當然這裡指的是指久瀉久利的問題,如果是冷積而大便不通,那大黃用量又是一回事,所以這個問題在配伍用量上都要注意。作為一般的溫下的方,《本事方》的溫脾湯比較典型,比較示範性,以此根據病症的輕重緩急,也就是說根據寒積的輕重來不同的用量,但是這幾個方子摻合起來,互相比較,心裡就有個數,總的原則,寒下之藥量絕不能大,在方子當中是為次,是在溫散的前提之下,去寒的前提之下配用的,大便秘結的藥,瀉下的藥可多一些,久瀉久利瀉下的藥要少一些,就把這幾個合起來看一看。
摘自《王綿之方劑學講稿》
《時方歌括·補可扶弱》第五講:保元湯
7:44 保元湯 來自王老師講座節選
(一)
保元湯
保元湯是治療氣血虛弱的總方,包括小兒驚風。
1.
方歌
“補養諸湯首保元,參芪桂草四般存。”
“大人虛損兒痘科,二氣持綱語不煩。”
保元湯總共就四味藥:人參、黃芪、肉桂、甘草。二氣指的是什麼?腎氣和胃氣,腎氣是先天真元之氣,胃氣是後天水谷之氣,人體吸收的營養都來自後天水谷,所以後天很重要。
這個方子為什麼叫保元湯?保元的元是什麼意思?元就是元氣,保元湯就是保你的元氣,人不能沒有元氣,人如果沒有元氣肯定就死了,而且人的元氣耗傷之後很難再補回來了。
2.營氣、衛氣和宗氣
對于人來說氣就是一個,但是從腎和胃來看,腎為先天真元之氣,胃為後天水谷之氣。後天水谷之精微行于經絡,也就是水谷之精微行于血管裡面,所以血裡是有氣的,血裡的氣叫什麼?叫營氣。水谷精微裡面比較強悍的,不在血管裡走的,行于脈外的氣叫衛氣。還有能夠積聚到胸中司呼吸的氣叫宗氣,人心肺的活動都靠宗氣。所以把氣分成先後天運用,元氣就分成三個,就是營氣、衛氣和宗氣,大家能感覺到心髒蹦蹦的跳動,中醫認為這是宗氣的推動,肺的呼吸也是宗氣的推動。
氣還可以怎麽分呢?
比如:
① 大陽膀胱之氣主衛外,協營衛,主一身之表,人體的最外一層是太陽經來管的。
② 太陰肺金之氣主一身之裡,司治節,所以肺氣是主裡的,五髒都聽它的,肺氣就相當于一個國家的總理一樣。
③ 少陽三焦之氣主半表半裡。
這些理論就涉及方子怎麽設計的了。黃芪走表,它是合表氣的。人參固裡,人參是由陰出陽,又能補元氣,又能生津液,主裡。甘草和中,調和于中間,甘草就是和事老,俗稱國老。
三氣治而元氣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先生認為這三味藥好,既能瀉火,又能補金就是補肺,又能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而且還能鎮小兒驚厥,效如桴鼓。
保元湯血脫則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
3.
保元湯為什麼要加肉桂?
加肉桂要根據四季,在春夏的時候擱三分,秋冬的時候擱六七分。
肉桂是入血分的,而黃芪、人參、甘草都是走氣份的,不能光顧固氣,也要走血的,而且肉桂本身就是一個壯陽的藥物,它能扶陽益氣,而且能夠增強氣化作用,所以它能夠充達全身。
血在内,引之出表,則氣從内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
參、芪得到肉桂的引導,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肉桂有甘草的調和作用,這樣才能夠有序化。這個方子雖然隻有四味藥,但是道理是很深的。保元湯和四君子相比,不用白朮,怕燥。不用茯苓,因為茯苓淡滲利濕,容易傷陰血。
保元湯用肉桂入血分,為什麼不用四物湯呢?因為四物湯養血、活血,治療血分的病症是比較常用的。因為四物湯裡頭含有川芎太辛散,當歸太濕潤了,白芍太寒,而且《神農本草經》說白芍是一味偏苦的藥物,地黃有點滋膩難化。所以保元湯不用四物湯,隻用一個肉桂入血分。
如果你覺得這個人應該用點燥藥,就加點茯苓、白朮。如果你認為需要滋潤,就加當歸。如果你想給他清清熱,可以用白芍。如果你想給他散表,可以用點川芎,不是說四物湯一點都不能加,當然四君子也可以加,你得根據情況。保元湯本身考慮的比較全面,也不是說一定就隻能用這四味藥,可以根據情況來加減。
經方中桂枝的配伍規律
桂枝是一味十分重要的藥物,其在經方中的使用頻率僅次于甘草。該藥與不同的藥物配伍,用于治療多種病證,具有良好的療效。
桂枝與甘草
桂枝為溫中之品,甘草甘緩補中,二藥是仲景用藥頻次最高的兩味藥。《傷寒論》中用到甘草70次,桂枝41次;《金匮要略》中用到甘草76次,桂枝48次。從二藥同用的情況來看,《傷寒論》、《金匮要略》共有57方。用桂枝時,桂、草同用的情況,《金匮要略》至少在六成以上,《傷寒論》更是高達九成以上。
甘草性緩,補中雖佳,溫通不足;桂枝辛溫,既可溫中,又可通陽。《绛雪園古方選注》有:“桂枝輕揚走表,佐以甘草留戀中宮,載還陽氣”。桂、草搭配,“辛甘相合,陽氣乃生”,溫中補中,是著名的經方藥對。
從二者的藥量來看,桂枝大多用三兩,甘草每用二兩,桂枝用量一般大于甘草。說明仲景甘緩補中的同時,十分重視溫通助運。不過有濕邪滞留時,甘草用量較輕,恐甘草之緩,有礙濕邪的祛除。
如治寒濕在表的麻黃加術湯、治濕氣偏勝的白術附子湯中的甘草都隻用一兩;治風濕表虛的防己黃芪湯中甘草僅有半兩。
若裡虛明顯時,則甘草用量與桂枝相等,甚至大于桂枝,使補中之力得以加強。如治療虛勞的桂枝加龍骨牡蛎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治療脾氣虛寒而表邪不解的桂枝人參湯中,二藥的用量均相等。
健脾為主的薯蓣丸、安中益氣的竹皮大丸、通陽複脈滋陰養血的炙甘草湯、溫陽潛鎮的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中,甘草的用量則超過桂枝。這種配伍在方中都有健脾溫中的效應。桂、草合用還有很好的溫通心陽作用,如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溫通心陽的作用與補中密切相關,用甘草資助中焦,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于中土。
桂枝與茯苓
桂枝、茯苓是經方中頗有特色的藥對,共有14方用之。桂枝溫通陽氣,茯苓甘平,是利水滲濕的首選藥。脾為制水之髒,中陽不振,水濕停留,則脾運障礙。苓桂相配,通陽去水,則脾運複健。仲景治太陽病過汗、誤吐、誤下引起的陽虛水停,或水氣上逆,或飲停中焦,水蓄膀胱之證,莫不桂、苓合用,以通陽健脾行水。如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等。
《金匮要略心典》曰:“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從這個目的看,桂枝與茯苓相須相使,缺一不可。有桂枝無茯苓,則不能利水滲濕以助氣化;有茯苓無桂枝,則難以通陽化氣以行津液。二者相伍,中陽得運,脾健濕除,是通陽利水的絕佳配伍。
從配伍看,桂枝之量多少不等,茯苓的用量一般大于桂枝或與桂枝相等,隻有薯蓣丸中茯苓用量小于桂枝。水氣較重者,茯苓重用,如防己茯苓湯中用六兩,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和茯苓澤瀉湯中用至半斤。
桂枝與白術
《傷寒論》、《金匮要略》中有此配伍者見12方。桂枝溫陽化氣,白術健脾補中,合用以健脾化氣除濕。如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甘草附子湯等均本此意。二者也是溫中補中的常用藥對,如薯蓣丸、天雄散等。
二者用量比例無一定之規,随證增減。仲景遣方健脾利水,往往桂枝、茯苓、白術三藥并用,效力更佳,如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茵陳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均含此藥組,值得借鑒。
桂枝與芍藥
這是有名的調和營衛之配伍,對脾胃也有重要作用。《傷寒論》、《金匮要略》共見33方。風寒入裡,損傷脾陽,反受肝木賊害,則有腹滿自利,倦怠不渴等表裡受邪、肝旺脾弱之象。治宜解表和營,抑肝扶脾。桂枝辛溫,入氣分為主,兼入血分,解肌散風寒,溫助脾胃陽氣;白芍酸而微寒,與桂枝合用則不寒,主入血分,兼入氣分,功能柔肝和營,制肝氣之橫逆,不使木邪犯脾。
《本草綱目》載:芍藥“瀉肝,安脾、肺,收胃氣,理中氣,治脾虛中滿”。桂芍相配,一陰一陽,一開一阖,相反相成,外感内傷皆可用之,其柔肝和脾,調和氣血,調整陰陽之功甚佳,是桂枝湯及其類方的主要配伍。
二藥多以三兩為常用量,但以用藥目的調整藥量比例。等量用者主調和營衛;重用桂枝則主平沖降逆,重用芍藥則主緩急止痛。
桂枝與人參
桂枝溫中通陽,與人參合用,使補氣溫陽作用增強。《傷寒論》、《金匮要略》共見15方。二藥相配,既可入于脾胃,鼓舞中陽以溫中散寒,又能振奮中陽、調和營衛以助解肌祛表邪。如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人參湯。
《醫宗金鑒》說:“桂枝得人參,大氣周流,氣血足而百骸理;人參得桂枝,通行内外,補營陰而益衛陽。”此藥對配伍總以補氣溫陽為主功,且補而不滞。
二者用量大多相等。若中虛明顯,人參用量可大于桂枝,如木防己湯證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病得之數十日,又經吐下,中氣虛自不待言,故桂枝用二兩,人參用四兩;如需解表或通陽,桂枝用量可加大,如桂枝人參湯、炙甘草湯、黃連湯等。
桂枝與附子
《傷寒論》、《金匮要略》有9方用之。桂枝、附子皆能溫中,同用能增強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作用,桂枝尚能祛表邪。對中陽不足,風寒濕滞留者,仲景多用之。
《神農本草經疏》:“附子得生幹姜、桂枝,主傷寒直中陰經,溫中散寒而能出汗”。中陽振奮,經脈通暢,陽氣通達四旁,則諸邪自除。如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均有此意。用于風寒濕痹阻肌腠之證,附子每投二至三枚,桂枝用量也偏重,多為四兩;其它情況附子常用一枚,桂枝常用一兩或三兩。
桂枝與姜(生姜、幹姜)
桂枝、幹姜同用者,《傷寒論》、《金匮要略》共見11方。桂枝、幹姜皆溫中,二藥同用,有溫補中焦而散寒的作用。常用于脾胃陽氣受損而有寒飲之證。如柴胡桂枝幹姜湯、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黃連湯、麻黃升麻湯、桂枝人參湯等等。
桂枝用量與幹姜相等或大于幹姜,隻有烏梅丸、風引湯中幹姜的用量大于桂枝。桂枝、生姜的配伍《傷寒論》、《金匮要略》共見36方。二藥均為辛溫之品,皆能溫中,具有解表作用。治療風寒表證,一則解肌祛邪,一則鼓舞中陽以振奮衛陽,加強機體的抗邪能力。桂枝湯及其諸多類方中幾乎都有此配伍。
此外,桂枝溫經通陽,生姜驅寒散飲,除濕蠲飲方中也常用此二藥,如茯苓甘草湯、桂枝生姜枳實湯、茯苓澤瀉湯。二藥用量大多相等,常用三兩。欲增通陽宣散之效,則生姜用量加大,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中生姜用半斤,黃芪桂枝五物湯中生姜用六兩等。
桂枝與黃芪
這一配伍在《金匮要略》中見5方。桂枝溫中,黃芪益氣,二者相配能溫補脾胃,資生氣血,通陽行痹,鼓舞衛陽。如黃芪建中湯用此配伍,可溫中益氣助陽,治營衛氣血俱不足、氣虛偏甚的虛勞;黃芪桂枝五物湯有此配伍,可補中固營衛,治氣血不足,血行不暢之血痹。桂枝溫中通經,得益氣之黃芪則動力倍增;黃芪走表逐濕,得溫通之桂枝則其效更強。
益氣溫中,黃芪用量稍小,如黃芪建中湯黃芪一兩半,桂枝三兩;走表祛濕,芪、桂相等,或黃芪用量大于桂枝,如黃芪桂枝五物湯、防己茯苓湯,芪、桂均用三兩,芪芍桂酒湯黃芪用至五兩,桂枝為三兩。
葉進,男,1958年生,1982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醫療系,1987年獲醫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從事《金匮要略》教學和研究工作三十餘年,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館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常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内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方藥量效分會常委。
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研究生教材,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及上海市高校本科重點教學改革項目等課程建設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曾獲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中西醫結合科技三等獎。專業研究方向:外感及雜病的辨治規律;脾胃病證方藥。臨床擅長用中醫藥治療多種内、婦科雜病及病後、術後、體虛、小兒易感、亞健康等調理等。
十味溫膽湯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枳實去瓤切,麸炒陳皮去白皮,各三兩(各90g)白茯苓去皮,兩半(45g)酸棗仁微炒大遠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黃酒炒條參各一兩(各30g)粉草五錢(15g)
【用法】将藥研為細散狀,每次服12g,水煎時加入生姜5片、棗1枚同煎,可不以時服。用湯劑可用原方量的1/5。
【功效】化痰益氣安神。
【藥理作用】具有對腸胃平滑肌蠕動呈雙向調節、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調節内分泌、調節神經、抗心肌缺血、降血脂等作用。
【适用範圍】
1.中醫病證心膽虛怯證:觸事易驚,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悸煩悶,坐卧不安。
2.西醫疾病慢性腸胃炎、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神經衰弱、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心膽虛怯證者。
【知識要點】
1.十味溫膽湯組成中藥效與用量之間的必然關系,煎藥與服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功用與藥理作用之間的内在關系,中醫證與西醫病之間的互補關系。
2.掌握半夏配陳皮,半夏配茯苓,陳皮配枳實,酸棗仁配遠志、五味子,酸棗仁配熟地黃,竹茹配枳實,人參配茯苓、甘草、大棗,半夏配生姜之間的用量及相互作用關系。
3.方中五味子①與酸棗仁、遠志配伍,旨在安神;②與半夏、陳皮配伍,旨在斂陰防燥。
4.方中茯苓①與熟地黃配伍,兼防滋補藥濁藥;②與半夏、陳皮配伍,旨在滲利痰濁;③與人參、甘草配伍,旨在益氣和中。
【臨床運用】
1.用藥特點:方中用半夏醒脾燥濕化痰;陳皮、枳實理氣化痰,陳皮偏于行散,枳實偏于降濁;茯苓健脾益氣滲濕;酸棗仁、遠志、五味子安神,酸棗仁偏于養血,遠志偏于化痰,五味子偏于斂陰;熟地黃滋補陰血;人參、甘草益氣,人參偏于大補,甘草偏于平補,方藥相互為用,以化痰益氣安神為主。
2.用量特點:方中用藥6味,燥濕化痰藥1味如半夏,用量是90g;理氣化痰藥2味如陳皮、枳實,用量總和是180g;健脾滲濕藥1味如茯苓,用量是45g;安神藥3味如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用量總和是90g;補血藥1味如熟地黃,用量是30g;益氣藥2味如人參、甘草,用量總和是45g;燥濕化濕藥、理氣化痰藥、健脾滲濕藥、安神藥、補血藥、益氣藥用量比例是6∶12∶3∶6∶2,從用量分析方藥主治,病是心膽虛怯證。
3.煎服的特殊性:方名雖是湯劑,但在應用時則是湯散合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