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喜馬拉雅十大溝谷,峻極天境裡的文明秘道

這是地球之脊——喜馬拉雅山脈,東西長約2450公裡,平均海拔6000多米,山脊上任何一座山頭都是地理學上的極高山。

不僅如此,這道綿延雪線還是地球上反差最大的地理分割線:北側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南側的恒河平原平均海拔卻僅有10米,所謂的天壤之别,就是形容這裡。

此外,喜馬拉雅山脈還是氣象學上的極限分水嶺:南側是熱帶,北側是寒帶。如此一山分南北,兩側各寒暑,也隻有喜馬拉雅山脈這種極端地形才能塑造出這種極端氣象。

然而,《易經》有雲:“亢龍有悔”。

萬事物極必反,任何事物走到極緻都會衰敗或倒退,喜馬拉雅也不例外,這就是哲學。演繹到地理學上看,自然界總喜歡拾遺補缺,削峰填谷,滄海也會填成桑田,但這個規律放在喜馬拉雅卻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批亢搗虛:高的山頭固然要風化剝蝕,低的峽谷也要水切掏挖,這樣在這條長長的大山脈上,切割掏挖出不少山溝裂谷來。

這些溝谷大小不一,長短各異,形态更是千變萬化,這樣給地理劃分帶來了難題,因為每個大山溝都是無數小山溝組成的體系,可以深入細分成很多支系和次支系,甚至次次支系。譬如陳塘溝和嘎瑪溝,後者隻是前者的一條支系;又譬如樟木溝和絨轄溝,雖然兩者水流在中國境内平行,但流出國境後不遠很快合流為一;再譬如紮日溝和西巴霞曲,前者隻是後者的一條支流,後者雖然也是一條山溝,但是形态并不那麼顯著,政治格局更是變幻不定……如上所舉,溝谷的主流和支系之間很難找到統一的共性,所以各種學術資料在細分這些山溝時有着各自不同的标準。

你有你的尺度,我有我的分寸,這樣劃分的結果自然就各不相同,譬如有些學刊把山脈南側的五條山溝單獨羅列,也有人認為可以進一步細分成更多的子溝谷。這裡,我們還是以塑造這些溝谷的水系在中國境内的流域完整度為依據,這樣喜馬拉雅整體上可以分成十條大山溝,由東到西分别是:墨脫溝、紮日溝、勒布溝、洛紮溝、亞東溝、陳塘溝(含嘎瑪溝)、樟木溝(含絨轄溝)、吉隆溝、普蘭溝、劄達溝。

喜馬拉雅十大溝谷位置圖

别小看了這十大溝谷,由于處在低緯度上,且緊鄰印度洋,暖濕水汽能夠滲透進來,從而帶來豐足的降水,所以即便是這樣高曠世外的峻極天境,也一樣孕育了萬千生命,而且從熱帶到寒帶各種物種都有分布,中原地區沒有的珍稀物種比比皆是;同時因為天高地遠山重水隔,主流文明影響力很難涉及,所以這裡的文明如同從未有過一樣,在中原漢人的曆史卷帙中找不到蛛絲馬迹,仿似《山海經》中被遺落的“連山”和“歸墟”,說是文明孤島也好,曠世留存也行,反正荒落天外,未必不是桃源;窮守秘谷,隻因老天垂憐。

不被重視未必就是壞事,對隐匿于此的弱勢人群來說,這些溝谷就是天造地設的息壤,就是藏身避禍的秘穴。為了經營這方荒落天外的家園,他們在這東西橫亘的大山脈裡,南北融通出一脈生機。

當主流文明關注到這裡時,他們看到了一塵不染的雪國淨土,與世無争的峻極天境,從此相信桃花源不再遙遠,香巴拉不是神話。

不妨由東到西一起來見識一下這十大山溝,看看邈遠曆史數千年,你我還能尋找到多少山河氣息,文明基因——


一,墨脫溝

墨脫溝地形圖

墨脫溝位于林芝地區墨脫縣和波密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墨脫溝處在中國藏東南和印度東北六邦最東部的那加蘭邦接壤處。

墨脫縣城往南過背崩鄉不遠,便是當前中國和印度的實際控制線。曆史上的傳統邊境線還能繼續往南挺進百來公裡,一直下到巴昔卡鎮,由于衆所周知的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的分隔,這塊在中國被稱為藏南的領土如今成了争議地區。

墨脫溝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側,起自喜馬拉雅東部主峰南迦巴瓦峰和念青唐古拉山脈

東部主脈加拉白壘峰之間的色季拉山附近。雅魯藏布江到這裡仿似跳起了舞步,一個翩然轉身,造就了一個360度的馬蹄形大拐彎,然後繼續南下奔赴墨脫縣。

激流奔騰的雅魯藏布江,楊來順先生供圖

墨脫溝其實就是雅魯藏布江下遊的一段河谷,純粹是雅魯藏布江水沖刷切割出來的。雅魯藏布江來到這一段,遭遇了地球上罕見的海拔落差,從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算起,一口氣跌到了150米的巴昔卡,百來公裡内海拔落差高達7000米,這在世界上隻怕絕無僅有;即便計算實際河床,色季拉山附近河床海拔4500米左右,那也有4300米的落差。

由于處在喜馬拉雅和念青唐古拉兩大超級山脈的接縫帶上,南側沒有高山阻擋,中間又偏偏留下了雅魯藏布江這條南北向大通道,因此這裡成了青藏高原的主要水汽輸入通道。印度洋水汽順着這條通道源源不斷北上,遭遇山勢擡升後發生冷凝,然後降下了十分可觀的地形雨。這些雨水彙入小溪,然後再彙入大河,最後再彙入大江,江水變得越來越大,特别是色季拉山往南,在先後接納了帕隆藏布江和嘎隆藏布江後,雅魯藏布江一下變得浩蕩起來,繼續往南又先後接納了央朗藏布和崗日嘎布藏布,江水從此大河湯湯不可阻擋。

雅魯藏布江,楊來順先生供圖

巨大的落差,浩蕩的大水,自然積蓄了極大的水能,如在下遊的巴昔卡建造大壩,水電裝機容量可達歎為觀止的460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半三峽水電站,因此巴昔卡是地球上最大的超級水電站壩址。

不僅如此,這裡也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想中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學者們設想的“朔天運河”和“紅旗河”工程都在這裡安排了取水口,每年規劃調水量都在300億立方米以上。對于廣袤幹熱的新疆而言,每年調入這麼多的水量,沙漠戈壁很快就會變成魚米之鄉,自己可以腦補一下:中國一下增加十六個江蘇省的耕地,那是什麼概念?

西線規劃的引水量雖然浩大,但對年平均徑流量達1500億立方米的雅魯藏布江而言,不過五分之一而已。雅魯藏布江流入下遊印度境内後,改名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河水全都白白流入了印度洋,不僅如此,每年雨季洪峰來襲,還會給下遊印度和孟加拉國帶來深重的洪澇災害,能如在巴昔卡建造大壩,科學調度,不僅不會影響下遊供水,反而可以削峰填谷,通過雨蓄旱洩,給下遊帶來防洪和澆灌上的雙重便利。

崗鄉森林1

崗鄉森林2

崗鄉森林3

崗鄉森林4

崗鄉森林5

墨脫溝不僅水量浩大,喜馬拉雅十大山溝排名第一,植被分布也是蔚然大觀,藏東南原始森林就分布于此,波密崗鄉附近保留着中國林木蓄積量最大的原始森林——崗鄉雲杉林。大森林中林木按海拔高低呈垂直帶分布,依次有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針葉林帶、暗針葉林帶、亞熱帶闊葉林和熱帶闊葉林,樹木品種除高大的雲杉和冷杉外,還有青岡栎、杜鵑、漆樹、桦樹、沙棘等。

此外,這裡的動物品種也異常豐富,什麼羚牛、豹、盤羊、黑熊、猕猴、雪雞、麝、鹦鹉、野豬……什麼都有;然而對318國道上的過往遊客們來說,最讓他們津津樂道的還是蘑菇——羊肚菌、松露、松茸、青岡菌、雞油菌、牛肝菌……數不勝數,不信的話在色季拉山魯朗鎮吃一頓石鍋雞,便明白怎麼回事了。

墨脫石鍋,楊來順先生供圖

豐富的資源也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創造了條件,珞巴和門巴兩個少數民族就世代生息于此,過着世外桃源一樣的生活。其實這兩個民族也并非完全土生土長的土著,而是來自于北方的逃難移民:早在“羌人三遷”時,大概150餘支羌人部落從青海甘肅一帶的河湟谷地南遷,進入青藏高原後四處尋找合适的人居生息地,有的選擇了羌塘放牧,有的選擇了河谷耕種,有的選擇了森林采摘。

門巴和珞巴便是這150餘支羌人部落中的兩支,因為經曆過北方血雨腥風的戰争洗禮,所以他們分外珍惜這塊沒有戰火的淨土,雖然地盤不大,但是足夠安甯,于是選擇了在此定居,因此某種意義上說:喜馬拉雅這條隐秘溝谷,為這兩支弱勢人群提供了避難所。

墨脫民居,楊來順先生供圖

墨脫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可以想象此前的墨脫溝路況有多差。

這一地段不僅降水異常豐沛,而且地質也極不穩定,曆史上屬于古地中海,4500萬年前才隆起于水面,岩石全是松散的沙土混合物,所以非常容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此外,以前波密前往墨脫需要翻越嘎瓦壟雪山,那裡處在風雪通道上,每年冬季都會降下三五米厚的大雪,向來是天險中的天險,筆者就曾先後兩次在嘎瓦壟雪山受阻。

墨脫路況1,楊來順先生供圖

墨脫路況2,楊來順先生供圖

好在如今嘎瓦壟隧道終于打通了,墨脫之路不再難于上青天,更大的好消息是:西部米林縣派鎮方向也在修建一條直通墨脫的公路,估計很快也将打通,今後出入墨脫溝将擁有一條東西環線了。

中國曆史上關于墨脫溝的文字記錄極少,隻有兩位清軍将領留下過文字,他們分别是邊軍總兵程鳳祥和新軍管帶陳渠珍,前者在清剿番首白馬青翁時進入墨脫,詳細描述了當地的氣候、物産和民風,後者則在私家筆記《艽野塵夢》一書中将這裡記錄為“野人山”和“白馬杠”。

審美氣質:喜馬拉雅山脈的東部起始,雅魯藏布江橫切兩大山系,濕熱水汽滋潤下的藏東南森林峽谷。

人文基因:門巴和珞巴兩個少數民族的世外淨土。

二,紮日溝

紮日溝地形圖

紮日溝位于山南地區隆子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紮日溝臨近印度東北六邦最北部的阿薩姆邦。

喜馬拉雅山脈十大山溝中,紮日溝是一條非常神秘的山溝,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比珠峰附近的嘎瑪溝和絨轄溝還要神秘,極少有人知道這裡。紮日溝神秘的原因是:盡管這裡距離林芝很近,但處在盲腸部位,交通十分不便,隻有山南方向才有公路過來,必須繞道五六百公裡;同時這一帶曆史上少有名氣,處在主流人群認知範圍之外,藏在深閨人不識;此外還臨近中印争議地段,屬于邊境管控地帶,所以來此的人少之又少。

其實地圖上看,紮日溝距離東部的墨脫溝很近,直線距離不過百來公裡,但是人們永遠不會從墨脫方向過來,因為這一帶除了造就墨脫溝的雅魯藏布江水系外,還有造就這條紮日溝的西巴霞曲水系,流域内遍布雪山森林和大江激流,大小溝谷如同樹枝一樣交叉縱橫,很難溝通穿越,尤其是東西方向,因為南北流淌的大河的分隔,即便是當地土著通過樹藤滑索渡河,那也要走上五六天,外地人來此肯定寸步難行。

西巴霞曲是中國水系中的隐士高人,知名度不高,甚至可以說幾無人知,但是能量卻超乎尋常,不僅水流浩蕩,而且落差極大,典型的水量和水能雙重富集區,某種意義上說,紮日溝是墨脫溝的縮小版,地形和水文面貌非常相似。目前多個“南水北調”西線方案都把西巴霞曲設想為取水源之一,可以想象其水量之豐富。至于水能,不妨看兩個數據對比:源頭處海拔5200米,我國傳統國境線處海拔110米,是不是第二座墨脫水電站?

雄曲河谷生态

雄曲河谷的三安曲林寺

紮日溝内流淌的紮日曲是西巴霞曲的支流之一,發源于北部的紮日神山。紮日曲南下過程中,先是接納上米帕曲,然後彙入涅阿西崩拉曲(也稱為雄曲),流到哥裡西娘後始稱為西巴霞曲,流入印度境内再改名為蘇班西裡河,最後彙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其實這一帶屬于中印邊境對峙地域,紮日鄉和玉麥鄉已處在我方實控線的邊緣,所以大家也該明白紮日溝為何這麼神秘了。

如今從雅魯藏布江河谷的朗縣往南新修了一條盤山公路,林芝方向的遊客從此可以不再繞道山南首府乃東,而是直接從金東鄉列村古墓附近往南翻越紮日神山,這樣四個小時就能到達紮日溝。2020年6月,這條盤山路大部分都已鋪設了瀝青砼,筆者有幸成為最早的穿越者之一。

紮日鄉1

紮日鄉2

紮日鄉3

紮日鄉4

紮日鄉5

紮日鄉6

紮日溝就取名于紮日神山,這座神山雖然其名不揚,卻是藏傳佛教著名神山之一,每年都大量藏民趕來轉山朝聖。大森林裡還有一座機甲寺,那是朝聖者必到的落腳之所。紮日鄉是一個仙境一樣的森林藏村,全是簡約格調的藏式建築,偏偏又刷成了清一色的粉牆黛瓦,這樣和周邊環境完全融為了一體,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而且當地民風極為純樸,吃飯住宿都不成問題,遊客到此可以小住一晚,第二天起來拍攝晨光,那是無法形容的清雅脫俗之美。

不知名的超級大瀑布從森林中奔騰而來

繼續一路奔瀉而下

和墨脫溝不同的是,紮日溝雖然也是河谷深切,森林遍布,但道路卻是修在山腰上的,平均海拔約有三四千米,所以車裡看去視野非常好。六月底筆者經過之時,沿路空氣清爽,風物宜人,高大的雲杉和冷杉老神仙一樣矗立着,當真是一個精靈國度。車回路轉,一條不知名的山坳裡突然冒出一條大瀑布來,巨龍一樣從森林中呼嘯而來,奔騰而去,綿延竟有數公裡長,密林森森,不知源頭究竟在哪裡,若非親眼所見,真不敢想象世上竟會有如此壯觀的超級大瀑布。

紮日神山高山植物1

紮日神山高山植物2

紮日神山高山植物3

紮日神山高山植物4

紮日神山高山植物5

紮日神山高山植物6

紮日神山高山植物7

林間稍有空隙,各種鮮花便随地綻放,什麼報春花、荔枝草、高山鸢尾、高山紫苑……整個就是一個高山植物園,很多都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能想到的畫面隻有一個,那就是《紅樓夢》中描述的仙草茵茵的天河之畔,至于哪朵是绛珠仙草,自己前世是否便是神瑛侍者,那就看自己的文學修養了。

盛開的黃杜鵑

黃杜鵑怒放

草本花卉之外,樹叢裡還怒綻着黃杜鵑,這可是稀有之物,中東部是絕對見不到的,就那麼一團團一簇簇盛開在雪山前,當真是明豔不可方物。

至于森林邊的開闊地帶,那就更不得了了,各種珍稀花兒如同地毯一樣無盡地鋪展開去……反正行車其間,一路蔥翠,滿眼芳菲。

紮日溝鮮花遍野1

紮日溝鮮花遍野2

從紮日鄉前往三安曲林鄉和鬥玉珞巴民族鄉,需要翻越一道卡拉山垭口。垭口煙雲彌漫,水汽氤氲,時不時還打下一天冷雨,然後身邊出現了一條冷凜凜的山溪,兩側的野生杜鵑開成了長長的花帶,綿延約有十多公裡。

卡拉山垭口

卡拉山垭口附近的貼地杜鵑

曆史上,關于紮日溝的文獻資料極少,隻有清朝末年湘西王陳渠珍在其私家筆記《艽野塵夢》一書中有所記述,說是從白馬崗(墨脫)往西南走上數天,有一處蓮花盛開的秘境,後人根據地理和物候推測,這處秘境講的應該就是紮日溝。

審美氣質:藏南邊境的高山植物園,仙境一樣的淨土。

人文基因:遠離人世的神山腳下,邊境藏民過着與世無争的自在生活。

三,勒布溝

勒布溝位于山南地區錯那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勒布溝位于中國和不丹、印度三國邊境處,西部是不丹,南部一百多公裡是印度東北六邦之一的阿薩姆邦。

勒布溝地貌和墨脫溝、紮日溝很像,都是氣候濕潤溪流奔騰的亞熱帶森林河谷。由于緯度比墨脫溝還偏南兩百來公裡,所以受印度洋水汽影響更深,甚至衛星地圖上該區域上空也全是皚皚白雲,可以想象水汽之豐富程度。

從錯那縣城往東開出十來公裡,便來到了海拔4500米的波拉山垭口,然後開始一路拐折向下,這便是中國境内最險最窄的波拉山拐道,垂直落差高達1700米,180度的急拐彎多達100多處,川藏線上的業拉山七十二道拐與之相比,也都是小巫見大巫了。從波拉山垭口下到2800米的勒布溝,大概要花上二十來分鐘,整條公路如同遊絲一樣盤旋在煙雲中,雨季根本看不清全貌,冬天如果碰到下雪結冰,路況更是不敢想象。

這條曲折拐道本是一條羊腸小道,隻能通行騾馬,1962年中印戰争時,我方将士用了22天時間強行搶修出來的。當時我十八軍将士由此向南出擊,一度收複了達旺和德讓宗,甚至打到了邦迪拉,最後又撤回了勒布溝,主觀原因是不願和友好了一千多年的印度交惡,客觀原因是路途實在太過險惡,後勤物資實在無法供應得上。

勒布溝空間不大,就是一條狹長的山間谷地,裡面分布着勒門巴民族鄉和麻瑪門巴民族鄉兩個鄉鎮。藏語中勒布是“好的地方”之意,因為這裡氣候潮潤,雨水豐沛,除了滔滔怒浪,便是森森密林,物産更是豐富之極,在西藏這樣的苦寒之地,确實是非常好的地方了。

激流奔騰的娘姆江

娘姆江上的鐵橋

造就勒布溝的是娘姆江,該水發源于錯那縣西側的曲卓木鄉。拐道上一下來,便看到右側的娘姆江激流奔騰,一路喧嘩南下,空氣潮濕得似能擠出水來。跨過江上鐵橋來到對岸,立時大樹密布,林蔭蔽日,一地的苔藓和林蔭植被,一堵凹陷的陡崖下,建有一間木屋,那便是當年十八軍的前線指揮所,軍長張國華就是在此指揮部隊反擊的。

1962年中印戰争前線指揮部

勒布溝繼續往南不遠,便是中印實際控制線,再過去便是達旺地區,那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故鄉,如今被印度實際占據着。達旺繼續往南是德讓宗,宗是以前西藏的地方行政區劃,解放前西藏一共有147個宗,錯那縣以前叫做錯那宗。德讓宗再往南五十公裡,便是中印的傳統邊境線了。

勒布溝中生活的門巴人非常好客,喜歡用一種雞爪谷釀制的米酒招待客人,但是據說酒文化也很濃,客人必須連灌三碗方顯誠意,遊客縱是抵擋得住這三碗酒意,也未必抗拒得了那一腔熱情。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故居1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故居2

當年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便是在這一帶成長修道的,如今麻麻鄉還保存有他當年的修道之所,但見古屋危聳,頑石磐砌,遙想那一年他雙手合十,口中輕吟——

原來不熟也好,就不會如此颠倒;壓根兒沒見最好,也省得情思萦繞……

如今的麻麻鄉整個成了一個大工地,到處都在修建新居,據說是為了開發旅遊。這些房子建好後,居住是不成問題了,但那種原始風貌和自然氣息呢,是不是也蕩然無存?

原來,倉央嘉措當年真的沒有說錯——原來不熟也好,就不會如此颠倒!

審美氣質:水汽彌漫的超級拐道下,隐匿着一道酒意闌珊的原始森林溝谷。

人文基因:藏南大森林中門巴族的一處栖居地,六世達賴的優美情詩為藏傳佛教增添了一抹人性光輝。

四,洛紮溝

洛紮溝地形圖

洛紮溝位于山南地區洛紮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洛紮溝整體上臨近不丹北部,位于中不兩國邊境接壤處。

洛紮溝整體上呈倒寫的“入”字形,洛紮縣全都處在這道高聳曲折的山溝裡。

洛紮縣城附近景貌1

洛紮縣城附近景貌2

塑造洛紮溝的是一條名叫洛紮雄曲的河流,全長約七八十公裡,發源于洛紮縣西部紮日鄉的娘崗康日峰北側的冰川。冰川融水先是向東流經洛紮縣城,然後拐向東南部的生格鄉,在生格鄉接納上西部色鄉過來的熊曲後,繼續往南流至拉康鎮,然後再接納上措美縣方向過來的蝦曲,這時候始稱為洛紮曲。洛紮曲繼續拐向東南方向,流到邊境小鎮白玉俄姆勒莎後,緊貼着中國和不丹邊境往南,然後進入不丹的松卡爾,再改名為庫魯曲,最終在印度彙入布拉馬普特拉河。

洛紮縣城1

洛紮縣城2

洛紮在藏語中意為“南方的懸崖”。

事實上,整個洛紮境内到處都是大懸崖,不同地段呈現出不同的形貌品相:洛紮縣城到生格鄉的洛紮雄曲段,峽谷雖然絕對高差不大,但是山體大都呈垂直姿态,岩石也基本上屬于同一品相,說明地質曆史上本為一體,後來硬是被流水切割開了;生格鄉到色鄉的熊曲段,以及升格鄉到拉康鎮段,大體形貌和上面類似,隻是峽谷沒有上述地段險峻;措美縣到拉康鎮的蝦曲段,峽谷落差極大,路經此處的219國道就像一條彎折的細線一樣穿行在懸崖峭壁上,看上去特别險峻,所以被當地人稱為“雄鷹之路”,意為隻有雄鷹才能飛越的天路。

蒙達崗日神山

蒙達崗日附近的山頭

洛紮縣城是喜馬拉雅山脈東段雪山環繞的一片山間谷地,四周全是高聳的雪山:東面是阿打日雪山,主峰海拔6785米;南側的雪峰連成了片,7000米以上的有六座,著名一點的有:庫拉崗日神山,海拔7538米,娘崗康日峰,海拔7535米;西南方向,還有6930米的安比康雄峰,北方前往普莫雍錯還要經過蒙達拉雪山,海拔也接近7000米。距離稍微放遠一點看,北方還有浪卡子境内的甯金崗桑峰,海拔7206米;東北面是措美境内的雅拉香布雪山,海拔6650米;西南方向還有康馬境内的卓木拉日雪山,主峰海拔7326米……所以洛紮溝就是喜馬拉雅東段雪山叢林裡的一個凹陷深谷。

傑頓珠宗遺址1

傑頓珠宗遺址2

洛紮溝人文曆史悠久,古迹遺存也非常豐富,保存有朵宗和傑頓珠宗這樣的古代西藏衙門,也有頓尼林拉康和枯廷拉康一樣的文成公主時候建造的神殿,還有吉堆古墓群這樣的吐蕃時代的古墓群,此外還有門當石刻、得烏窮摩岩石刻等。

西南部的色鄉還有一個碧玉一樣的構造湖泊——白馬林錯,再往西還有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線上的40冰川,在戶外旅行者心目中,那些都是無可抗拒的探秘聖地。此外,色鄉還聳立着兩座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分别是洛卓沃龍寺和賽卡古托寺,前者是藏傳佛教後弘期重要人物瑪爾巴所建,後者是瑪爾巴出資并由其弟子米拉日巴負責建造。

賽卡古托寺

瑪爾巴和米拉日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支系塔布噶舉派的兩位創始人,藏傳佛教口耳相傳的密宗教法就是他倆創造的,另外身着白色僧服弘法也起自他倆,噶舉派因此被人們稱為白教。瑪爾巴曾留學印度和尼泊爾等地,翻譯了很多佛經,因此被稱作“譯師”,其身份跟漢傳佛教的玄奘類似。賽卡古托寺中有一座非常别緻的四面體塔樓,内部分作九層,頂層走道外露,但四面環通,可以繞着轉圈,因為建造此塔的米拉日巴當時正當年輕,因此該塔被信衆們稱作“九層公子塔”。

南部拉康鎮的東側山頭上,還有一座曆史更為悠久的卡久寺,藏語意為“吉祥隐修院”,那是藏傳佛教前弘期著名人物蓮花生大師的隐修之所。該寺深受印度洋水汽影響,常年雲霧彌漫,雨絲飄忽,而且煙雲移動極快,仿似大自然在此潑墨作畫,南方全是密密的大森林,可能就是成品畫作。

措美到拉康的“雄鷹之路”

“雄鷹之路”

措美至拉康路途景貌

由于大山阻擋,自身海拔也有三四千米,所以洛紮溝大都處于半幹旱狀态,這和墨脫溝、紮日溝、勒布溝森林廣布的面貌截然不同。洛紮南部多少還受到印度洋水汽的影響,尤其是措美到拉康這段“雄鷹之路”,如今鋪上柏油後,路途已是非常平坦,悠悠然行車其上,遠眺坡上一塊塊青黃相間的雲上梯田,以及更遠方煙雲之外的皚皚雪山,當真有種雄鷹翺翔于雲端之感。

審美氣質:雪山叢林裡的險峻山溝,煙雲彌漫的雲上梯田,隔絕世外的山南秘境。

人文基因:藏傳佛教前弘期和後弘期的重要錨點,白教宗法奧義的創始地。

五,亞東溝

亞東溝地形圖

亞東溝位于日喀則地區亞東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亞東溝就像一個向南凸出的楔子,楔在了東面不丹和西面錫金之間,隻是如今錫金已被印度占領。

塑造亞東溝的是康布麻曲,又名亞東河和春丕河。這是一條人字形河流,西側是康布曲,東側是麻曲,其中麻曲是主流,發源于北部卓木拉日雪山的冰川融水,這些融水在西側彙成一片名叫多慶錯的濕地湖泊,然後一路往南,在亞東下司馬鎮的北部接上康布曲,合稱為康布麻曲。康布麻曲繼續往南流入不丹境内,改名為阿莫曲;再往南流入印度境内,又改名為托爾薩河;最後流入孟加拉國境内,改名為杜德庫馬河,最後彙入布拉馬普特拉河。

亞東溝這種楔子狀的地貌,在地理上将東部喜馬拉雅台地和中部珠峰等8000米級雪峰組群割裂了開來,所以地理學上被認作是喜馬拉雅山脈東、中段的界線。

嘎拉錯濕地1

嘎拉錯濕地2

亞東溝的路況很好,全是平整的柏油路。全路段大體可以海拔4700米的帕裡鎮為界,北部是以多慶錯和嘎拉錯為代表的高原濕地,一路伴行着7000多米的卓木拉日雪山,路途平直無礙,視野十分開闊;但一過帕裡鎮,路途便發生了變化,一馬平川的高原開始慢慢下降,水汽也越來越濃,然後雨絲飄落下來,這在氣象學上屬于典型的地形雨。

其實亞東溝這個楔形豁口就是一個水汽通道,印度洋水汽擠入山溝後一路北上,随着海拔擡升,氣溫逐漸降低,最後凝結成雨。植被也是依據水汽來分布的,帕裡還是高原草甸,往南慢慢演變為稀樹森林,最後全是高大的森森密林,山路就彎折在這深溝密林裡。應該說,亞東溝的氣候跟墨脫溝、紮日溝、勒布溝非常相似,都是溫潤的亞熱帶森林氣候。

亞東下司馬鎮附近的康布麻曲

亞東下司馬鎮政府

亞東的行政區劃可以分為三部分,遊客最先來到的是上亞東鄉,接着便是縣治所在地下司馬鎮,再往南開上十來公裡,便來到了海拔隻有2800米的下亞東鄉。下亞東的西南方向便是乃堆拉山口的亞東口岸,山對面的錫金已為印度并吞。下亞東再往南便來到了洞朗地區,2017年的洞朗事件便發生在這裡,洞朗繼續往南便是不丹。

下司馬橋

下亞東的康布麻曲

下亞東路況

由于地形相對平坦舒緩,曆史上亞東溝是西藏和南亞的重要政治經濟通道。當年英國殖民者入侵西藏,走的便是亞東溝,至今亞東仍保留有不少英國殖民時代的建築。1894年清政府被迫開放亞東口岸,設立了西藏第一個海關。二十世紀初,中印貿易的八成以上是通過亞東進行的,所以當時的下司馬鎮還有“小香港”之稱。

如今的亞東縣城十分繁華,現代化程度甚至超過了波密,跟林芝都有得一比,而且由于是邊境口岸,建築風貌帶有明顯的異國情調,住宿和餐飲服務業非常發達,可以說,在喜馬拉雅這條大山脈上,亞東是最為繁華熱鬧的邊境縣城。

亞東街景1

亞東街景2

亞東夜景1

亞東夜景2

但畢竟是大山裡的溝谷,寸土寸金,所以繁華地段非常擁擠,尤其是旅遊旺季,來此的車輛想要泊車都很困難。簡而言之,亞東溝絕對是喜馬拉雅雪線上的異類,那不是一個隐秘的溝谷,而是中西方文明強烈碰撞對流的現代化城鎮,以至于本土藏文化在這裡都成了稀缺品。

審美氣質:喜馬拉雅南部大森林中,楔于中、印和不丹之間的一處充滿異國情調的邊境街市。

人文基因:青藏高原上一處中西方文化碰撞對流的氣門。

六,陳塘溝(支脈嘎瑪溝)

陳塘溝地形圖

陳塘溝位于日喀則地區定結縣西南端。

地緣位置上看,陳塘溝處在尼泊爾東北邊境線上,是中國和尼泊爾交往的最東部通道。

陳塘溝距離珠峰不遠,處在珠峰的東南方向,前往陳塘溝有兩條線路,分别經過北部的定結縣和東北部的崗巴縣。需要指出的是,219國道從崗巴縣一路往西,經定結到定日再到聶拉木,這一線南側的喜馬拉雅脊線可以說是世界屋脊的頂脊,由東到西分别排列着第三高峰幹城章嘉峰(8586米)、第五高峰馬卡魯峰(8463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6米)、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86米)、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8027米),聳入天際的雪峰一座接着一座,讓人歎為觀止。

但是,即便是這段峻極雪峰線上,依然存在不少山溝罅隙,印度洋水汽可以滲透進來,陳塘溝便是其中之一。由于陳塘溝緯度偏南,受到的水汽影響也就更為明顯,常年霧氣氤氲,雨水豐沛,可以和墨脫溝一較高下。

洛子峰附近的朋曲

洛子峰附近,朋曲河谷沙化嚴重

洛子峰附近,朋曲沙化治理

塑造陳塘溝的自然力量是朋曲,這是地球上最高冷的河流,發源于希夏邦馬峰北側,向東分别流經卓奧友峰、珠峰、洛子峰和馬卡魯峰。朋曲的上遊來水主要是這些峻極高峰的冰川融水,說其是世上最高水源,應該無可置疑。

朋曲下遊有兩條重要支流,分别是東面的葉如藏布和西面的嘎瑪藏布,前者是陳塘溝下遊的主要塑造水系,後者是喜馬拉雅另一條重要山溝嘎瑪溝的塑造水系。嘎瑪溝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喜馬拉雅五大山溝之一,近年來成了戶外愛好者的徒步聖地,堪稱地球上最難到達的山溝之一。但嘎瑪藏布畢竟隻是朋曲的一條支流,所以嘎瑪溝隻能歸為陳塘溝的一條支溝,雖然自然環境高峻冷豔,但人文曆史乏善可言,這裡就不予深入介紹。

朋曲在陳塘溝接納了葉如藏布和嘎瑪藏布後,一下變得大水洶湧,繼續往南流入尼泊爾境内,改名為阿潤河,流入印度後又稱為戈西河,最後彙入恒河。

朋曲流經希夏邦馬峰附近

希夏邦馬峰附近的朋曲水系

陳塘溝裡居住的是著名的夏爾巴人,号稱“地球之巅的挑夫”。夏爾巴人赢得這個名号,是因為他們體内的血紅蛋白吸附氧氣的能力異乎尋常,這種先天禀賦帶來了獨步天下的登高能力,所以經常協助珠峰登頂愛好者一起攀登,地球上最高冷的職業為他們獨家壟斷。

作為一個土著人群,夏爾巴人國家意識不強,他們在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高山地帶跨地生存,經常穿越于兩國國境線上。生活方式上,夏爾巴人跟勒布溝的門巴人一樣,都喜歡用雞爪谷釀酒,喜歡跳迷人的夏爾巴舞,怎麼會有相同的習俗呢?看來喜馬拉雅雖高,也沒能阻斷秘谷中人們的往來,他們之間肯定存在某種不為外界所知的交流密碼。

夏爾巴人的來源成迷,藏語中“夏爾”是東方之意,“巴”是指人,因此可以肯定他們來自東方。有種說法是,夏爾巴人來自川西,當年西夏滅亡後,部分黨項人為了逃避蒙古人的追殺,亡命天涯找到了這處天外隐谷。雖然這些都是猜測,但從構詞方式上看,“夏爾巴”和“門巴”和“珞巴”兩個民族的構詞方式一樣,都是偏正結構,後兩者都來自青海和甘肅一帶的河湟谷地的古羌人,因此僅從文化層面推理,夏爾巴人源于東方的黨項人,似乎也并非完全沒有依據。

“陳塘”兩字是藏語音譯,“陳”意為運輸,“塘”意為路,合起來就是運輸之路。元朝時花教薩迦派為了修建薩迦寺,曾從這裡大量運輸木料,所以有了這麼個稱呼。曆史上的陳塘溝非常閉塞,曾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孤島”,近年來由于鋪設了公路,對外交通才有了明顯的改善。

尼拉山之路

尼拉山下的生态

尼拉山垭口

尼拉山

由于太過閉塞,平時前來陳塘溝的人極少,所以沿路充滿了蕭索荒涼之美,尤其是翻越尼拉山一段。尼拉山過去是日屋鄉,那是一個和亞東溝帕裡鎮一樣的地理分隔點,北部還屬于幹冷高原,南部就是濕熱河谷了。2020年筆者前往陳塘溝時,日屋鄉往南正在修路,全線禁止通行,隻能遺憾返回。

這裡要特别提醒一下:陳塘溝十分閉塞,沿路沒有任何加油站,一定要在崗巴或者定結縣城加滿汽油。

審美氣質:印度洋水汽滲入地球第三極,造就了一種冷豔幽絕的曠世氣象。

人文基因:地球之巅的挑夫,雄禀天賦的夏爾巴人的半坡人居和跨國生态。

七,樟木溝(支脈絨轄溝)

樟木溝地形圖

樟木溝位于日喀則地區的聶拉木縣。

地緣位置上看,樟木溝位于中國和尼泊爾邊境,是中國和尼泊爾往來的主要通道。

樟木溝和陳塘溝隔着珠穆朗瑪雪峰組群東西相望。需要指出的是,樟木溝東側其實還有一條山溝,那就是絨轄溝,因為絨轄溝内的絨轄曲和樟木溝内的波曲在尼泊爾境内合二為一,其中波曲是主流,絨轄曲是支流,所以絨轄溝隻能算作樟木溝的一條支溝,這裡不再單獨列出。

塑就樟木溝的波曲發源于聶拉木縣的波絨鄉,這和東流的朋曲一樣,都源自地球上最高冷的冰川。波曲全長445公裡,它的另一個名稱是波曲果曲,這是尼泊爾語,意為西藏河。樟木是尼泊爾通往中國的主要通道,和尼泊爾首都加德滿直線距離不過百來公裡,在尼泊爾人看來,波曲是從西藏流過來的,自然簡而言之稱為西藏河了。波曲進入尼泊爾後,改名為波達柯西河,進入印度後彙入恒河。

樟木溝之路

樟木溝,半山腰上的街鎮

緯度上看,樟木和陳塘兩鎮非常接近,所以氣象和物候大體類似,稍有不同的是地貌:陳塘溝裡碎石松土居多,所以地貌呈緩坡狀;樟木溝裡大都是整體的碳酸岩,所以形成了很多懸崖。有衆多的懸崖,還有大量的降水,自然就會形成很多瀑布,行車在樟木溝裡,随處都能見着一條條瀑布從山上奔瀉而下,整道山溝就是一個瀑布王國。

依山而建的樟木鎮

樟木鎮建築

這種地形還帶來了另一個結果,那就是整個樟木鎮都建在了窄坡上,不僅房子,就連道路也是,所以路面又窄又險。而樟木偏巧又是中尼兩國的主要邊境通道,滿大街都是尼泊爾大卡,在樟木開車全靠見縫插針,至于什麼人行道,那就更别奢望了,行人隻能在尼泊爾大卡中側身穿行。

樟木鎮街道

樟木鎮上,停滿了尼泊爾大卡,全是印度“塔塔”品牌

停滿尼泊爾大卡的樟木街道

這些大卡全是印度産的,一脫色的印度“塔塔”品牌,可以想象尼泊爾經濟受印度影響之深。大卡縫隙中,你還能看到另外一道景緻,那就是時不時能見着身着異國服飾的尼泊爾人,他們也正一臉好奇地盯着你手中的相機。

樟木鎮民居1

樟木鎮民居2

樟木鎮上的尼泊爾姑娘

然而尼泊爾人畢竟是客,樟木真正的主人還是夏爾巴人,畢竟距離陳塘不遠,兩地同屬一個文化區域。兩個小鎮的夏爾巴人基本上壟斷了這一帶的登山服務,他們永遠不用擔心市場,因為世上最高的山峰全都聚焦于此,他們也永遠不用擔心競争,因為這世上就沒有他們的競争者,在手頭作業和口頭作業之外,地球上還有一種叫做腳頭作業的經濟形态。

樟木算是喜馬拉雅山脈上一個比較繁華的所在,熱鬧程度僅次于亞東,吃飯住宿都不成問題。隻是樟木的路況實在叫人頭大,隔日進出不算,大街上想要找個地方停車都難,當然最讓人頭大的還是這裡的空氣,從幹爽高原來到這道濕熱峽谷,全身上下裡裡外外都是濕膩膩的,至于皮膚瘙癢和肚子造反,那更是家常便飯。

樟木鎮得斯崗尼泊爾街

得斯崗的尼泊爾特産

樟木溝東部的絨轄溝名聲不顯,從絨轄鄉出發一路往南便是,大體面貌和樟木溝相似,由于道路尚未修通,所以出入很不方便,隻有那些徒步愛好者才能來此放浪形骸。

清朝時樟木溝和絨轄溝都曾發生過激烈的戰事,當時尼泊爾境内的庫爾喀人曾由這兩地以及西面的吉隆溝入侵西藏,乾隆皇帝聞訊後,派出名将福康安率兵清剿。由于三地地形太過崎岖,庫爾喀人也向來好勇鬥狠,清軍付出了很大代價才收複失地,當然庫爾喀人也從此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從此再也不敢滋擾邊境。

樟木的邊貿市場很有名氣,但大多是義烏人賣的小商品,倒是在得斯崗的一家尼泊爾人開的小店裡,筆者有幸淘到一個尼泊爾手工果盤,還有兩條羊絨圍巾,回來後發現商标上繡着:made in Milan。

審美氣質:濕熱的亞熱帶森林峽谷,瀑布遍地的邊境懸崖小鎮。

人文基因:夏爾巴人的世居地,尼泊爾和中國交往的主通道。

八,吉隆溝

吉隆溝地形圖

吉隆溝位于日喀則地區的吉隆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吉隆溝和尼泊爾的中部地區接壤。中尼兩國邊境線總長1415公裡,僅吉隆溝段就占了162公裡。

地理學上,人們習慣于稱亞東溝到普蘭溝這段為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因此吉隆溝已算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中段溝谷了。

吉隆溝成因于一條名叫吉隆藏布的河流,發源于北部的孔唐拉姆山,往南下探到海拔4200米的吉隆縣城,然後繼續下探到海拔2850米的吉隆鎮,整體上呈一條直線,這跟亞東溝有點相像。然而吉隆溝海拔落差之大,氣勢之壯偉,卻遠不是亞東溝能夠相比的,喜馬拉雅十條溝谷中,數吉隆溝最為雄偉壯闊。

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垭口

孔唐拉姆山垭口俯瞰吉隆溝

站在海拔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垭口遠眺,但見腳下是一片深切的枯黃盆地,那便是吉隆縣城所在地宗嘎鎮,遠方是層疊如浪的山巒,最矮處坐落着吉隆鎮,更南面的天際線上矗立着一座巍峨雪峰,那便是喜馬拉雅第八高峰——海拔8163米的馬納斯魯峰,當真是山高水遠,氣象萬千,視野之大甚至超過了嘉措拉山垭口遠眺珠峰。

吉隆溝依據地形可以分為三段,首先是孔唐拉姆山到縣城宗嘎鎮,這一段主要是北部高山下到盆地,極短距離内海拔下降了1000米,所以視野極廣;其次是宗嘎鎮到吉隆鎮段,這一段緊貼着吉隆藏布往南,由于河道非常狹窄,兩側全是高聳的橙黃色懸崖,褶皺和斷層形成的山筋石脈全都裸露在外,所以視覺觀感相當刺激,整體上跟洛紮溝有點相像,但氣勢要壯偉得多;最後是吉隆鎮到乃村和吉普峽谷段,這一段基本風貌是森林急流,大體可以參考亞東溝和樟木溝。

吉隆溝之路1

吉隆溝之路2

吉隆溝之路3

吉隆溝之路4

吉隆溝之路5

吉隆溝之路6

吉隆溝的曆史地位是十大溝谷中最重要的,因為這是中國和印度交往的南部主通道。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和印度交往不隻有河西走廊和西域這條沙漠之路,不隻有馬六甲和錫蘭這條海上之路,還有唐蕃古道和吉隆峽谷這條高原之路:公元七世紀中葉,大唐使團多次通過此道前往天竺,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後,此路一度成為唐朝和天竺交往的最近通道。

隻是短短二三十年間,這條路演繹了很多曆史風雲,首先是當時北印度的戒日帝國國王屍羅逸多去世,權臣阿羅那順篡位,并搶劫了大唐使團,僥幸逃脫的使團長王玄策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從尼泊爾和吐蕃借兵,三次擊敗印度軍隊,最後俘獲阿羅那順獻于昭陵(太宗李世民陵墓);接着吐蕃大相東贊域松(祿東贊)窮兵黩武,四下擴張,毒殺大唐使者,最終大唐和吐蕃撕破面皮,從此這條高原通道關閉。可惜了,中華文明的這條高原氣道,僅僅維系了二三十年,要是能長久溝通,中印之間不知将催生出怎樣璀璨的文明花朵。

吉隆溝南段地貌1

吉隆溝南段地貌2

吉隆溝南段地貌3

吉隆溝南段地貌4

吉隆在吐蕃時候稱為芒域,吐蕃和印度以及尼泊爾交往走的也多是此道。王玄策後一個世紀,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弘揚佛法,前弘期著名僧人蓮花生就是由此入藏的。一千年後,尼泊爾庫爾喀人入侵,走的也是吉隆溝和樟木溝、絨轄溝。

孔唐拉姆山下來後,進入縣城前,路旁西側有塊不起眼的山壁,上面镌刻着不少漢文,這在藏地是極為罕見的,西藏南部可以說是絕無僅有,這就是“大唐西域使出銘”,正是當年大唐天竺使團路經此處時所刻,比拉薩大昭寺門前的長慶會盟碑還要早上一百八十年。為了保護這塊國寶級的曆史遺存,地方政府就地修建了一座保護館,平時極少對外開放。

為了實地探訪,筆者輾轉找到了吉隆縣文化管理部門,得到了一位網名叫做“雄鷹”的主管領導的幫助,這才得以一睹實貌。因為機會實在難得,筆者特意支起腳架,用徕卡相機拍攝下高清圖像,建議讀者好好收藏。

“大唐天竺使出銘”保護館

“大唐天竺使出銘”石壁

“大唐天竺使出銘”

吉隆鎮是個和亞東相似的邊境小鎮,到處都是現代建築,吃飯住宿非常方便,若非實地探訪,很難想象這樣遠隔人世的隐秘山縫中竟還存在這麼一座現代城鎮。吉隆鎮繼續往南便來到了吉普峽谷和乃村,當年松贊幹布的尼泊爾妃子尺尊公主便是由吉普峽谷入藏的,拉薩的大昭寺便是為她而建。人到這裡,喜馬拉雅中部雪線已經相距不遠,天氣好的時候能看到多座高聳的雪山,但筆者到達之時适逢雨季,除了一眼的傾盆大雨,什麼都沒見着。

吉隆鎮附近路況

吉隆鎮附近的大瀑布

吉隆鎮附近的森林

吉隆鎮附近的森林之路

特别強調一下:吉隆溝裡雷達測速,鎮口處有交警開具罰單,很多遊客滿心歡喜而來,一頭喪氣而歸。

審美氣質:喜馬拉雅雪線上超大落差的大山溝,景貌變化極大,要論雄偉和幽深,十大峽谷中吉隆溝當仁不讓排名第一。

人文基因:中、印兩大古文明除絲路和海路之外的第三條交流通道;藏傳佛教前弘期重要的傳播通道。

九,普蘭溝

普蘭溝地形圖

普蘭溝位于阿裡地區普蘭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普蘭溝位于中國和尼泊爾的西部邊境,再往西南便是印度。

普蘭溝是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和西段的地理分割線。

一束聖誕光打在普蘭附近的山頭上

清晨日照金山,孔雀河畔眺望崗次仁神山

普蘭溝距離著名的神山聖湖不遠——通過瑪旁雍錯和拉昂錯之間的公路往南開上七十公裡便到。奇怪的是,朝訪岡仁波齊神山和瑪旁雍錯聖湖的人多之又多,順道拐來普蘭的人卻是少之又少。衆人不知道的是,普蘭是個具有王者氣象的地方——東南方是喜馬拉雅支脈古蘭斯山脈,山脊線上雪山一字排開,崗次仁神山造型峻峭剛猛,法度威嚴肅穆,仿似天神上朝,右側有座山峰尖頂對稱,仿似一頂皇冠,充滿了神話想象力。

造就普蘭溝的是西藏的孔雀河(新疆也有孔雀河),藏語稱為馬甲藏布,發源于鬼湖拉昂錯西側的古真拉雪山北側的冰川。孔雀河一路流向東南,貫穿普蘭縣城後折向東方,最後在普蘭口岸之一的斜爾瓦口岸流出國境,進入尼泊爾境内,最後彙入印度恒河。

普蘭縣城外的土崖

普蘭縣城外景貌

普蘭縣城外的石牌坊

普蘭溝的地貌和前面提到的其它山溝都不同,這裡地質曆史上屬于古地中海,後來南部的岡瓦納古陸撞上北部的勞亞大陸,最終隆起成高原,因此屬于典型的海相沉積地貌。由于南部雪線海拔極高,阻擋了印度洋水汽進入,所以形成了垂直發育的土壁斷崖,入城前便可見到高聳陡峭的斷崖。但這種地貌僅限于西部和南部的河谷地帶,穿過縣城順着孔雀河谷一路往東,山頭便又變得舒緩起來,坡上種滿了青稞和油菜,沿路對稱種植着青楊樹,一派旖旎的田園河谷風貌。

普蘭縣城是個原地自然發展起來的小城,不如其它新建的縣城來得那麼現代時尚,卻也不失幹淨規整,有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氣息。順着孔雀河下探大約30公裡,便來到了名不見經傳的科迦寺,再往下十來公裡,便是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口岸。别小看了這座科迦寺,那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曆史地位相當顯赫。

科迦寺1

科迦寺2

科迦寺3

科迦寺為藏傳佛教後弘期開山祖師之一的仁欽桑布所創,奠基于公元996年,中原地帶已是宋太宗趙光義在位的最後一年,距離842年吐蕃最後一位贊普朗達瑪遇刺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大唐和吐蕃這兩大豪強早已煙消雲散。半個世紀後,藏傳佛教再次迎來了一位力挽狂瀾的人物,那便是印度尊者阿底峽,他也在科迦寺入駐過。仁欽桑布,阿底峽,後弘期兩位奠基人物都在這裡入駐修行,佛國光輝照耀下,科迦寺想不燦爛也難。

曆史上,朗達瑪遇刺後,其孫子吉德尼瑪兖長途遷徙來到了阿裡地區,建立了著名的古格王國,并将其國土一分為三:長子分封到阿裡以西的拉達克地區,次子分封于普蘭,幼子留在了古格。相比另外兩位,這位次子的封地實在太過濃縮,因為普蘭實在不大,也就是一條長長的山溝而已。以前西藏的行政區劃稱為宗,普蘭這一帶屬于普蘭宗,1960年始改名為普蘭縣。

達拉卡宗堡1

達拉卡宗堡2

達拉卡宗堡3

縣城南側的達拉卡山頭上,還矗立着一座宗堡遺址,以及一座賢柏林寺。這座古堡大都已經坍塌,但基本格局尚在,一眼就能看出是座軍事城堡,所有的城垣牆壁都是為了防禦設計的,層疊錯落,步步為營,攻打極為困難。宗堡的後山腳下,還開挖了很多藏兵洞,一字排開,連綿貫穿,可以駐守大量的士兵。

達拉卡土山下的藏兵洞

達拉卡宗堡俯瞰普蘭縣城

十七世紀末,拉達克王國入侵并占據了這裡,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派遣甘丹才旺率領藏軍反擊,雙方曾在這裡發生過激戰,最後拉達克軍隊被驅逐了出去。鴉片戰争後,英國侵略者又鼓動印度旁遮普省的錫克人以及錫克人控制的拉達克人入侵,再度占據了達拉卡宗堡,曆史上稱作“森巴聯軍”。當時的清朝駐藏大臣和班禅聞訊後,立即組織兵力反擊,并在多油村附近伏擊了侵略者。混戰中,一位名叫米瑪的藏軍勇士手持雙刃長矛,一下戳穿了聯軍頭目倭色爾的胸膛,将森巴聯軍徹底擊敗,迫使對手繼續承認西藏對拉達克地區的控制權,這就是清朝後期發生在西藏阿裡地區的“多油之戰”。

古蘭斯山脈,日照金山

清晨起來,來到縣城南側的孔雀河谷,第一縷陽光正好打在古蘭斯山脈的山脊線上,峻肅的山頭頓時變得黃澄澄金燦燦的,尤其那座尖頂一樣對稱的山峰,如同一頂黃金鑄就的皇冠一樣流光溢彩,昭示着這塊古老土地曾經的王者氣象。

審美氣質:阿裡四大河之一的孔雀河塑就的懸崖土壁地貌,迷人的古蘭斯山脈雪線。

人文基因:僻處天涯的隐秘古國,中國最西南和印度以及克什米爾佚失的曆史文化。

十,劄達溝

劄達溝地形圖

劄達溝位于阿裡地區劄達縣境内。

地緣位置上看,劄達溝位于中國西部和印度北部邊境,距離印度首都新德裡直線距離隻有300公裡。

這是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境内最後一道大山溝,和前面所有南北向貫穿喜馬拉雅的大山溝不同,劄達溝大體上呈東西走向,因為沿途支流衆多,所以呈枝杈狀分布。

象泉河谷

象泉河上遊

造就劄達溝的河流是著名的象泉河,藏語名為朗欽藏布,和獅泉河、馬泉河、孔雀河一樣,都是發源于岡仁波齊神山的四大河之一。朗欽藏布一路往西,經門士鄉、達巴鄉、劄達縣、薩讓鄉、底雅鄉後,最後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彙入印度河。

劄達縣東部地區曆史上曾是大海,後來地層隆起,形成了厚厚的海相沉積層,象泉河流經這些地方時深度下切,形成了非常險峻的峽谷地貌;縣城往西河道慢慢變寬了,寬谷緩流取代了深谷急流。

象泉河流經的幹枯地貌

高曠的阿裡高原

劄達縣城以東的象泉河谷

劄達縣城以西的象泉河谷

如今象泉河谷已經新修了一條柏油路,也就是著名的219國道,這條邊防公路進入劄達後,變得異常多姿多彩,一會拐折于峽谷之中,一會又翻越在高原之巅,全程都是奇形怪狀的土林和懸崖地貌,不同色澤的岩石和泥土裸露在外,行車其上仿似來到了外星球,極目天地廣,邈遠無匹俦,唯有身旁一條深切的窄窄河流,以及遠方天際線上一線綿延的雪山。

由于新修不久,來此遊玩的人極少,所以旅途相當孤苦,但是待遇也與衆不同:惟見前路一線天地來,兩側萬千衆生去。十大溝谷中,算劄達溝最接近老天,最遠離塵世。

巍峨的古象雄國國都,穹窿銀城遺址

達巴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

然而,曆史上的劄達溝卻是熱鬧非凡,大戲連幕。

門士鄉往南拐,219國道如同珍珠鍊一樣串起了一路古文明遺址:先是當年的象雄古國都城穹窿銀城,接着是另一處史前人類文明栖息地——達巴遺址,然後是縣城附近的古格王國遺址,再往西又是西土最大的史前人類穴居地——皮央東嘎遺址,再然後還有香孜鄉的香孜遺址……

西土最大的穴居遺址,皮央東嘎

高聳的皮央東嘎遺址

皮央東嘎遺址下的人居生态

皮央東嘎遺址之議事廳

皮央東嘎俯瞰

皮央東嘎遺址,穴居洞窟

皮央東嘎彩繪屋

這些遺址的曆史文化意義非同尋常。

象雄是青藏高原上的三大古國之一,吐蕃誕生前一直獨立存在,後來國王黎彌夏被雅隆部落首領松贊幹布算計,在北部羌塘地帶的當惹雍錯中伏被俘,從此象雄古國滅亡;古格王國遺址早已衆人皆知,朗達瑪的後人在這裡續寫了吐蕃後文明;皮央東嘎土山上的洞穴裡繪有不少壁畫,其中竟還有頭纏白布的印度人畫像,說明曆史上這一帶還和印度有着貿易往來,溝通的途徑當然是西部的拉達克地區……

霞義溝彩石土林1

霞義溝彩石土林2

霞義溝彩石土林3

霞義溝彩石土林4

霞義溝彩石土林5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穹窿銀城遺址,還是古格王國遺址,抑或是達巴遺址和香孜遺址,全是高聳凸起的彩石懸崖地貌,視覺上十分壯闊雄偉,尤其是香孜鄉的霞義溝,那是中國境内最類似火星的地貌,沒有之一,數十平方公裡内遍布着無以計數的蘑菇狀彩石,如同千軍萬馬一樣陣列在這高邈無匹的荒野裡,不管你閱曆有多廣,經曆有多深,來到霞義溝也會兩眼無着落,口誦一聲歎。

審美氣質:幹枯深切的河谷,壯闊多姿的彩石土林,中國最具外星氣質的地方。

人文基因:衆多史前人類文明遺址,折射着古象雄、古格王國和克什米爾一帶的西土原始文明之光。


一弧雪脈探蒼穹,峻極莫過喜馬拉雅。

十道隐谷藏氣穴,玄秘最是喜馬拉雅。

這是老天爺的大手筆,在亞洲大陸拓下的一筆丹青畫:

墨脫溝——紮日溝——勒布溝——洛紮溝——亞東溝——陳塘溝——樟木溝——吉隆溝——普蘭溝——劄達溝。每一道山溝,都是一幅條屏畫,十幅條屏一合卷,便是天下最壯美的長卷。

隻是無論丹青還是水墨,缺少了朱印就缺失了神韻,那一筆中國紅,是所有書畫不可或缺文化胎記,而這十孔氣穴裡遁隐的古老文明,恰恰便是這幅喜馬拉雅長卷的批注落款,序跋钤印。

這還是南亞岡瓦納古陸獻給北亞勞亞大陸的一封拜帖——分明是天地間最大的一挂鑽石項鍊,不想成了東土大唐和西境天竺不可逾越的結界。

好在中土還有一種勇猛精進的求證:玄奘孤身西行,經律論三藏證我。

好在西天還有一種永不言敗的傳道:達摩一葦渡江,天地人三寶渡你。

隻是不二法門太窄,不歸路途太遠,老天終究還是開了一下天眼,吉隆溝裡使團互訪,雖然短短三十年如白駒過隙,但那驚鴻一瞥還是讓兩大文明相思千年。

最好是收藏,讓長卷裡的遁隐文明生生不息,自我進化。

最該是包容,讓兩大古文明重走取經路,續寫文明史。

這才是喜馬拉雅至高至遠的啟發。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