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有錯嗎?

02-25 16:40 閱讀數:7282

作為家長,你一定都遇到過這些令人擔心的問題:

新買的玩具很快就玩膩了;

看書定不下心來,一本書翻幾頁就扔一邊了;

讓他坐下來彈琴畫畫上個興趣班,上了沒幾次就不想去了;

......

可能你會擔心孩子專注力那麼差,每次都是三分鐘熱度,以後上學了也是這樣坐不住,會不會是個“學渣”?

孩子三分鐘熱度就是注意力差嗎?

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來說心理學家把注意分為:被動注意和主動注意。

被動注意是自然發生的,不需要人為地克制或引導。比如窗外突然聽到有小鳥叫喚,就會探頭張望尋找。而主動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努力的。比如,老師安排了小測驗,學生需要坐在教室裡專注地完成。

對于1歲以内的嬰幼兒來說,他基本上隻有被動注意的能力,1-3歲的幼兒,開始出現主動注意萌芽,直至4-5歲,主動注意才有所發展。在整個學齡前期,“三分鐘熱度”是本能,他們就是容易被其他事務幹擾,無法長時間專注一件事。

專注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多長時間的專注是正常的呢。

每個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各不相同,但有一個相對的“标準”:

2至3歲的孩子專注力時間為10-12分鐘。

5到6歲的孩子專注力時間為12-15分鐘。

7到10歲的孩子專注力時間為20分鐘。

其實目前由于電子設備的廣泛便捷使用,專注力持續時間無論在孩子和成年人中都有減少。

所以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達不到的話,可能就會産生焦慮:會不會他有多動症呢?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這些标準原本就不是唯一的。每個孩子的大腦發育會随着自己的生長成熟的特點及外在環境刺激、飲食、睡眠、運動等因素影響而不同。孩子的專注力原本就不具有可比性。

孩子的專注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注意力分散很常見的,家長自己都做不到時時刻刻的專注,更何況是好動的孩子呢?孩子注意力分散與很多因素有關。

生理原因

注意力原本就是後天慢慢形成的,越小的寶寶首先要滿足他們的生理需求,包括饑餓、犯困、冷暖等等身體因素的幹擾。同時,寶寶年齡越小,專注的時長就越短,

心理原因

孩子穩定的情緒,輕松愉悅的心情是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越高,對他來說越具有掌控的主動性,就越能引起他的興趣,注意力持續時間自然就會更久。

環境原因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我們自己需要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當然希望有一個安靜、無幹擾的環境,那麼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能安靜地自己玩玩具,作為家長完全可以放手不必參與。父母的興奮或者所謂的參與感,反而會對寶寶的專注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我還是很擔心,

是否需要從小培養他的專注力呢?

專注力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可以從下面幾點進行适當的幹預:

注意營造環境

孩子很容易被周圍有趣的事情所吸引,要讓孩子專注,就要改善他的環境,避免過多物品、信息、聲音等刺激。

如今,大部分孩子的家庭條件都很不錯,家長對孩子也是極盡寵愛,總想給他買各種玩具,其實對于每一種玩具要思考一下這個玩具的孩子的意願,對他的手指活動、協調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孩子建立關系,學會表達處理情緒起作用,幫助孩子在玩具中建立情感及想象力等聯接。

父母需要專心的陪伴

其次,父母也要做出榜樣,一心一意地陪孩子玩耍。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專家 Chen Yu 的團隊做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他們在監視 36 個1歲左右的孩子與爸爸或媽媽的互動的同時,監視了這些孩子與爸爸或媽媽的眼球運動來分析專注力。

這項研究發現:家長專心陪伴并對孩子的玩具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的孩子要比那些敷衍陪伴的孩子更專注。

所以,父母不要總是責怪孩子三分鐘熱度,問一下自己,你是否也能做到放下手機,專心陪伴他玩。

減少對孩子的幹預

不少父母為了孩子可以做到專心陪伴,但有時候不得不說,“用力過度”也不是什麼好事。

Chen Yu 的新團隊還發布了另一篇開創性的研究。研究人員這次研究的是家長與一歲左右的孩子的互動模式對孩子專注力的影響。研究人員讓家長跟孩子像平時那樣互動,但是沒有具體給出怎麼去互動。結果這一項研究再次證明了前面的一點,并且發現了兩種類型的互動:「家長主導」和「孩子主導」。

「家長主導」就意味着有一部分家長會努力過頭,他們太想與寶寶共同參與,以至于他們在陪伴的時候忍不住就會說出這個玩具叫什麼,怎麼玩。反而那些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對玩具産生興趣,鼓勵他去玩的家長,更容易維持寶寶的專注力。

避免短視頻對孩子的入侵

首先一個原則,2歲以内的孩子盡量不要接觸短視頻和電子産品。

短視頻由于碎片化、話題轉換快的特點,很快讓觀看者産生快感。尤其是孩子,他們的注意力本來就較短,自控能力較差,孩子很容易就從短視頻裡獲得有趣的畫面,感受到有趣的體驗。

長時間沉浸在短視頻中,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對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能獲得快樂的行為失去興趣,比如說坐下來讀一本繪本、觀看一部有趣的動畫片,耐心地完成一件樂高作品。孩子可能已經無法忍受“無聊地”摸索階段。一件事一旦讓他無法快速達到目的,他就浮躁不安,失去興趣。

其實孩子無法專心并不是缺點,既要鼓勵他們保持好奇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也要幫助他們專注地探究其中地奧秘。孩子的「專心」需要父母共同來守護!

免責聲明:

*本文配圖源自網絡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代替任何個人醫學診斷和治療。

【我的診室】了解更多>>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