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3号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
農遠計,副主任醫師,副院長(廣西隆安縣中醫醫院)。
主治:慢性活動性、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
處方: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2克,枸杞子15克,仙靈脾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苓15克,黃芩10克,生地15克,山藥15克,黃精15克,丹參15克。
用法:上藥清水浸20分鐘,慢火煎15~20分鐘,取汁約300毫升,每日1劑,分3次溫服。
加減:
黃疸指數高者,加金錢草15~30克;
SGPT 明顯升高者,加白芍12~15克,山楂9~12克;
肝區痛甚,加醋柴胡9~12克,金鈴子9~12克;
腹脹納差,去生地,加炒萊菔子15克,炒麥芽12克;
肝脾腫大明顯,加酥鼈甲12克;
衄血,加小薊12克,白茅根30克。
以上為成人量,兒童酌減。每療程30天,每天1劑。慢遷肝服2~3個療程,慢活肝治療4~6個療程。
療效:治療55例,痊愈(肝功能恢複正常, HBsAg 轉陰半年以上(每2個月複查1次),肝牌回縮正常,停藥後随訪2年以上無反複發作)22例占39.9%;基本治愈(主要症狀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肝脾腫大回縮基本正常, HBsAg 持續陽性但滴度下降50%以上,或轉陰後又有反跳)14例,占25.3%;好轉(主要症狀基本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肝脾腫大回縮不明顯或穩定不變,但壓痛輕微或無壓痛, HBs Ag 陽性)12例,占21.8%%;無效(症狀無改變,體征及肝功能檢查如治療前)7例,占12.7%。總有效率87%; HBsAg 陰轉率為39.9%。
按語: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機理甚為複雜。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濕邪疫毒入侵機體,肝氣郁結,濕毒滞留血分而成。肝主疏洩,性喜條達。肝氣郁結則升發不及,疏洩失常,從而導緻脾失健運生化之功,胃失受納和降之能。蓋土賴木疏,土虛則木陷,木陷則水枯,水枯則火旺,故出現肝區隐痛,腰酸胫軟,腹脹便溏,納差、乏力、尿黃、衄血等脾腎不足、陰虛”火旺、熱血妄行之證。以健脾益腎、涼血解毒之“乙肝3号方”辨證論治,正切中其邪伏血分、正氣虧損、脾腎不足之病機,既清陰血之熱,義可顧護陰液,而免苦寒傷陰之弊。方中黃芪、黨參,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有明顯的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作用,使肝功能得到改善和恢複 SGPT 降低. HBsAg 轉陰或滴度下降;黃芪、仙靈脾能増加 T 淋巴細胞并提高其轉化率;白花蛇舌草能增強網狀内皮系統吞噬功能;大黃能抑制體液免疫,增強細胞免疫,可減輕變态反應;山楂、丹皮、白芍有較好的降酶作用;丹參降絮療效滿意。臨床實踐證明,生地最善清熱,涼血之功甚著。山藥健脾補腎、益氣養陰。土茯苓人肝、胃經,功兼利濕解毒。白術健脾、燥濕、消痰,對足胫水腫療效尤佳。栒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藥理研究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黃精補牌益氣,養陰生津,臨床用于乏力功效尤著。金錢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藥理研究證明能促進肝細胞分泌膽汁,有利膽作用,并使奧狄氏括約肌松弛。柴胡為肝經要藥,擅長疏肝解郁,伍金鈴子治肝胃氣痛、兩脅脹痛應屬首選藥物。小薊性涼,人肝、脾經,配白茅根清熱涼血治療吐衄效果頗佳。鼈甲軟堅散結,消廠瘕積聚,應用得當,其回縮肝脾之功甚佳。炒萊菔子、炒麥芽消食化積、行滞除脹,尤宜腹脹納差之慢肝患者。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