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海峽
作者|甯波項彧
責編|Thomas
2022年俄烏戰争中,北約國家不約而同的強烈譴責俄羅斯。土耳其在北約擁有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武裝力量,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緻電普京時呼籲“緊急停火”。
3月10日,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土耳其安塔利亞就俄烏局勢召開高級官員會談。這是自今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雙方舉辦的最高級别接觸,也是雙方外長舉辦的首次正式會晤。
對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國家,原因是土耳其境内的土耳其海峽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唯一出海遠洋通道,也是俄羅斯西南方向的唯一出海通道。俄烏戰争中,烏克蘭要求土耳其封鎖該海峽,不予俄羅斯海軍通過。
▲土耳其海峽是黑海的出海咽喉
作為黑海和地中海唯一的海上聯通通道,土耳其海峽每天往來船隻絡繹不絕,海峽兩岸人口稠密,橫跨兩大洲的“世界渴望之城”—伊斯坦布爾就坐落于此。
今天,土耳其海峽兩岸均為土耳其領土。由于海峽的重要性,土耳其和衆多的國家簽訂了公約,讓海峽能夠在和平時期自由通行,但土耳其仍然能夠在危機時刻關閉海峽。
即便在俄烏戰争中,烏克蘭要求土耳其關閉海峽,但土耳其官方宣稱“俄羅斯軍艦依舊有權返回基地”。在曆史上,土耳其能“随心所欲”地關閉海峽嗎?今天的通行規則又是怎麼确立的?
▲聖索菲亞教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
一、從“我們的海”到“大家的海”
土耳其海峽是亞洲和歐洲在東地中海形成的一道天然分界線。它由三部分組成,分别是西南方向的達達尼爾海峽、東北方向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與兩海峽的中間的一小片馬爾馬拉海,全長約361千米。土耳其海峽十分的狹窄,最窄處僅僅747米。
▲土耳其海峽的組成部分
今天的伊斯坦布爾最初是一座希臘漁村,名為拜占庭。4世紀,羅馬新皇君士坦丁一世為了更好的管理廣袤的領土定都拜占庭,稱新羅馬,後稱君士坦丁堡。很快帝國的經濟貿易中心轉移至此。
作為周邊唯一大城市,當地民衆稱君士坦丁堡為“Is tan poli”,意為“到城裡”,這也是伊斯坦布爾名稱的由來。
▲土耳其海峽衛星圖
東西羅馬分治後,東羅馬在内憂外患之中一直堅持到1453年,斯拉夫人、穆斯林和草原遊牧從各個方向對東羅馬帝國從各個方向展開了快速擴張,但得益于君士坦丁堡定都以後不斷加厚的狄奧多西城牆以及羅馬的海上優勢,東羅馬帝國屹立不倒,控制引導黑海和東地中海的貿易。
▲東西羅馬分治
1204年,威尼斯主導的十字軍從内部洗劫了君士坦丁堡,摧毀了東羅馬帝國的政權。意大利的兩大商業共和國——威尼斯成為了黑海和海峽的新主人。
威尼斯共和國在土耳其海峽外的愛琴海諸多島嶼上建立了貿易站,控制了海峽的外緣,熱那亞人則深入到黑海沿岸,與草原上的蒙古部落經營奴隸貿易。君士坦丁堡此時也成為了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的重要前進基地。
14世紀-15世紀初,突厥人的一支名為奧斯曼的部落席卷了安納托利亞半島,并擴張到巴爾幹半島,擊敗了威尼斯率領的天主教軍隊後,再次對東羅馬帝國的領土大量吞并。到15世紀中葉,拜占庭帝國漸漸隻剩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
▲東羅馬帝國最後的光景
1444年,被西方世界認定“虛弱不堪”的奧斯曼在瓦爾納之戰中粉碎了天主教十字軍。君士坦丁堡再也沒法期待基督教的援軍前來解圍。
此後,奧斯曼清理了安納托裡亞半島上的其它突厥人王國,開始籌劃對”世界渴望之城“的最後一戰。
1453年,奧斯曼人發起了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守軍用鐵索封鎖了金角灣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頑強抵抗,但包括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内的所有人都明白,這次希望渺茫,兇多吉少。
不同于中世紀,科技的進步讓奧斯曼得在匈牙利工匠烏爾班的幫助下,鑄造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大炮,轟碎了被認為堅不可摧的狄奧多西城牆,艱難占領了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軍隊攻占君士坦丁堡
此後的數十年,土耳其人和威尼斯、熱那亞人展開了一系列争奪。掌握了土耳其海峽和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帝國輕而易舉的擊破了意大利人在東地中海的海軍霸權,也成為了當時穆斯林世界的頭号強權。
在黑海北面的大草原上,原本由蒙古帝國建立的一衆汗國漸漸皈依伊斯蘭教,相互之間的征伐讓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勢力日漸減弱,一些靠北的汗國逐漸被重新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國占領,而南方黑海沿線的克裡米亞汗國向奧斯曼稱臣以尋求保護。
▲莫斯科大公國的擴張
這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俄羅斯的南下。奧斯曼還擊敗波蘭立陶宛,獲得摩爾達維亞公國。至此,奧斯曼帝國完全掃蕩了黑海-土耳其海峽-東地中海沿線的反對力量,開啟了對土耳其海峽乃至黑海的絕對壟斷。
▲黑海,奧斯曼的後花園
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壟斷時代并沒有能一直延續下去。
奧斯曼三次遠征維也納均無功而返,1683年的最後一次圍攻更是成為了災難。波蘭國王為首的天主教聯軍在維也納城外大敗奧斯曼,引發了一系列基督教國家對奧斯曼的圍攻,讓奧斯曼難以應付。
▲奧斯曼領土擴張的最大範圍
戰後,波蘭立陶宛重新奪回了摩爾達維亞,回到了黑海沿岸。
與此同時,從蒙古帝國廢墟上崛起的俄羅斯帝國也加緊了擴張的步伐。自诩羅馬唯一繼承人的俄羅斯積極參加到了對土耳其的戰争中,将領土擴展到了黑海北緣
而在南面,已經擴張成全球帝國的英國也試圖加強對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奧斯曼的土耳其海峽通行狀況成為了英國重要的利益關切。
雖然土耳其在大土耳其戰争之後實力大不如前,但它的實力依然是難以被挑戰的。土耳其對黑海的控制松動了,但其對土耳其海峽的控制依舊是堅定穩固的。
二、從“大家的海”到“我們他們的海”
時間來到18世紀中後期,屬于一衆歐洲基督教帝國支配世界的時代正在來臨。大陸第一強國俄羅斯與海洋第一強權英國都将擴張勢力的目标轉向了奧斯曼和土耳其海峽。
俄羅斯希望打通黑海通道,重塑羅馬榮光,英國則希望歐洲大陸勢力保持平衡,借土耳其海峽圍堵俄羅斯。雙方的沖突不可避免
▲1807年前俄羅斯在黑海沿岸獲得的領土
1774年,俄羅斯在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帶領下,赢下了第五次俄土戰争。
▲第五次俄土戰争爆發前的局勢
這場戰争之後,俄羅斯從土耳其手中奪得了克裡米亞,成為了黑海的新霸主,與土耳其簽訂的《庫楚克-凱納吉和約》中規定土耳其海峽必須對俄羅斯商船開放。這成為了俄羅斯突破土耳其海峽的起點。
條約簽訂後,英國立刻感到俄羅斯潛在突破黑海的壓力,即便1775年獨立戰争調走了英國大量的注意力,英國仍然在1809年武裝幹涉土耳其簽訂《達達尼爾條約》,給予英國商船隊相當特權的同時,要求軍艦不對任何國家的軍艦開放,立志要将俄羅斯的艦隊“關”在黑海裡。
▲巴爾幹民族大獨立之前的局勢
1821年,在俄羅斯和英國共同的支持下,希臘發起獨立戰争,并在1828年獲得獨立。這對奧斯曼的國力産生重大打擊,使得1833年奧斯曼内部爆發埃及起義,奧斯曼蘇丹難以控制局勢惡化。蘇丹被迫向俄羅斯求援。
作為援助條件,土耳其方面接受了俄羅斯方面要求土耳其海峽向俄羅斯艦隊開放的屈辱條件。土耳其再無法單獨抵抗俄羅斯的威脅,并漸漸失去了對海峽的控制權
1833年俄土密約内容風聲走漏,立刻引起了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們的極大反對。從英國的角度看,如果俄羅斯軍艦能夠突破土耳其海峽,進入東地中海,英國聯合法國一道向土耳其蘇丹施壓,并以當時歐洲協調的名義邀請包括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内的五大國和土耳其在倫敦召開會議。
會議的結果是《倫敦海峽公約》,規定任何國家的軍艦不得通過土耳其海峽,并由參會的各國保證公約的施行以及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然而,這份條約沒有根本解決海峽地區的沖突。
1853年,沖突進入白熱化,俄羅斯和英國為首的聯軍爆發了克裡米亞戰争。在英國海軍借道土耳其海峽大舉進入黑海的情況下,俄羅斯沒能赢得戰争勝利,但英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克裡米亞戰争
戰後的《巴黎和約》将整個黑海劃為非軍事區,并且重申了此前《倫敦海峽公約》的内容。《巴黎和約》與《倫敦海峽公約》雖然表面上維護了土耳其的利益,但奧斯曼土耳其此時已經基本沒有辦法對海峽的通行情況指手畫腳。
▲克裡米亞戰争後簽署的《巴黎條約》
海峽的命運已經完全落入了英國和俄羅斯的擺布,昔日強大的土耳其也成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西亞病夫”。
三、從“他們的海”到“大家的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四十年,對奧斯曼這位“西亞病夫”是一場噩夢。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奧斯曼成為了任諸大國宰割的羔羊,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保加利亞紛紛脫離蘇丹的實際統治。
▲一戰前巴爾幹半島獨立的國家
一戰之前,又爆發了巴爾幹戰争,奧斯曼幾乎失去了除伊斯坦布爾外所有的歐洲領土。英國為了團結俄羅斯對抗德國,公然出賣土耳其。
一直依賴英國來防禦俄羅斯的奧斯曼也已經意識到局勢有變,自身難保,隻能選擇依靠此時和英國劍拔弩張的德國來尋求自保。
▲一戰前的兩大陣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入德國一方,在北非戰場和西亞戰場都遭到英國遠征軍的沉重打擊,中亞地區也在英國的鼓動下掀起了獨立運動。最終,土耳其戰敗,但俄羅斯也因為社會主義革命被西方集團排除出了戰勝國行列,此前的密約也不再有效。
因此,在巴黎和會中,英法等國向奧斯曼土耳其開出了極其嚴苛的《色佛爾條約》。該條約讓土耳其失去了全部西亞地區的土地, 将整個土耳其海峽周圍都設置成了非軍事區,并且由英國主導的海峽管理委員會全權負責管理。土耳其本身也被各國分區占領。
▲《色佛爾條約》“安排”的土耳其
此時的土耳其哪怕是對海峽名義上的主權控制都不複存在了。
《色佛爾條約》過于苛刻,引起了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的極其不滿。他們在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帶領下頑強反抗,推翻了奧斯曼帝國政府。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與蘇俄革命一樣,土耳其也面臨外國軍隊幹涉的危機,首當其沖的就是意圖征服君士坦丁堡,光複東羅馬帝國的希臘王國。英國和法國也參與了幹涉戰争,但由于認為無法在土耳其取得決定性勝利,英法決定主動放棄幹涉。
随着凱末爾的軍隊針對希臘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各方都決定簽署新的條約以取代《色佛爾條約》。1923年,土耳其和英法在瑞士洛桑簽署《洛桑條約》。
新條約除了對土耳其諸多領土的修複,取消了協約國對土耳其的分區占領,重新恢複了土耳其對土耳其海峽的控制權,但土耳其仍然需要保證商船的安全通過并且不得設防。
▲《洛桑條約》規定的土耳其領土
國際聯盟的海峽管理委員會改組後僅僅起到監督作用。這份條約基本肯定了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的獨立及其在東地中海的重要地位。
▲土耳其軍隊,捍衛凱末爾改革的中堅力量
20世紀20年代,法西斯崛起導緻歐洲安全局勢空前緊張。深感意大利法西斯可能對海峽的安全航行帶來極大威脅,土耳其号召洛桑條約簽署國重新召開會議,修訂《洛桑條約》以适應新時期的安全局勢。
英法等國出于自身安全考慮,響應了土耳其的号召并在同年經過讨論簽署了《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
條約确定了海峽“通行自由”的原則,規定在任何時期商船都可以自由通過海峽。
黑海沿岸的國家軍艦可以自由通過海峽,而域外國家隻有不超過1.5萬噸的軍艦能通過海峽,且不能在黑海内停留超過21天;航空母艦均不可通過海峽。
若戰争爆發,土耳其為中立國,則各交戰國的船隻不得通過土耳其海峽,若土耳其參戰,則由土耳其決定海峽開放與否;取消國際聯盟的監督委員會,土耳其有權在海峽全域設防。
自此,土耳其重新獲得了完整的對海峽的控制。
▲黑海的出海航線
直到今天,《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仍然施行,并且成為了全球諸多類似海峽通過權規定的範本。
土耳其和黑海國家尤其是蘇聯的關系演變更具标志性。30年代,土耳其和蘇聯簽訂了一系列互助協議,要求蘇聯的投資。蘇聯方面意圖借此提升在土耳其的勢力,将土耳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
土耳其方面則對此非常小心,一方面抵抗蘇聯過多的滲透,卻也和蘇聯保持官方層面的良好關系。而此時蘇聯的黑海艦隊也相對實力較弱。
▲蘇聯援助時期土耳其獲得的T-26坦克
二戰期間,土耳其嚴守中立,保證海峽不對他國軍艦開放,但迫于納粹的壓力,向德國提供一些工業原料。随着納粹逐漸式微,土耳其轉而傾向于為同盟國提供便利。
1945年,蘇聯指責土耳其立場不堅,意圖威脅土耳其重新簽訂對蘇聯有利的海峽新條約,引發土耳其的極大不滿。土耳其轉而尋求英美的幫助。冷戰初期,土耳其大量接受美國提供的馬歇爾計劃資金,并順理成章的加入北約。
土耳其也成為了冷戰時期黑海沿岸唯一的北約國家且唯一的非華約國家,成為了封鎖蘇聯黑海艦隊前線的堡壘。
▲北約東擴時間表
雖然根據公約,蘇聯艦隊有權離開黑海,但土耳其海峽的地形仍然讓土耳其能夠輕易的在他希望的時候完全阻截蘇聯黑海艦隊的出航。
蘇聯為此反複準備,每年都進行炮火掩護下武裝奪取海峽控制權的演習,并同時确保蘇聯潛艇能在土耳其方面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通過海峽。
雙方在黑海地區劍拔弩張,冷戰時期最著名的事件之一的導彈危機,誘因之一就是美國率先在土耳其部署了針對蘇聯的導彈基地,引發蘇聯的極大恐慌。但一直到冷戰結束,黑海都沒有爆發大規模武裝沖突。
▲冷戰時期的對峙格局
直到今天,土耳其海峽仍然在土耳其的穩固控制下繁榮發展,為土耳其創造巨大的價值。土耳其對《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的執行與海峽的暢通格外重視,但也有批評的聲音質疑土耳其對公約的執行有失公允,不夠公開。
俄羅斯和土耳其的關系也趨于緩和,雖然有2015年土耳其民間暗殺俄羅斯駐土大使和兩國戰機在叙利亞的摩擦,但雙方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格外小心,以免破壞雙方關系,威脅土耳其海峽的安全和穩定。
▲叙利亞境内的俄軍與土軍
今日烏克蘭局勢劍拔弩張,烏克蘭政府号召土耳其以《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限制俄羅斯艦隊回到黑海。土耳其雖然表示烏克蘭沖突已然成為戰争,但也明确表示會允許俄羅斯艦隊返回黑海基地。
▲埃爾多安和普京
縱使世界局勢變幻莫測,但今天的土耳其海峽享受着和平與穩定。
繁盛的貿易也給當地帶來了多元的文化,随着曆史的積澱,伊斯坦布爾與其守望的土耳其海峽除了貿易價值和軍事價值之外,也成為了人類一座世界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寶庫,吸引全球各地的旅行者前來參觀。
▲伊斯坦布爾美景
長期作者|甯波項彧
甯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