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楊某,女,73歲,因「咳嗽5月餘」于2021-12-06初診。
簡要病史:患者5月餘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咳嗽,夜間為主,躺下後即刻出現,咳白色泡沫痰,咳出後迅速化為清稀液體,同時自覺鼻後有液體滴流入咽中,冰冷異常,無鼻塞、流涕、多嚏,無咽痛,無嗳氣、反酸、燒心,活動後稍感氣短,曾在外院就診,服用止咳化痰藥物及抗生素多種(具體不詳),均無效果。
患者咳嗽、鼻後液體滴流症狀每天發生,影響睡眠,長達近半年,經人推薦于2021-12-06來小湛門診就診。
中醫刻診:患者步入診室,面色有神,畏冷,背部尤甚,出汗正常,訴咳嗽夜間較多,卧則感鼻後有冰冷液體流入咽喉,咳出泡沫稀痰,稍覺氣不足,口幹,食欲可,大便幹,舌紅苔略黃,脈寸關偏大。
中醫處方:考慮肺脾虛寒,予理中湯+五味子5劑,具體如下:
2021-12-06中藥方服藥後反饋及複診:2021-12-13複診,患者訴服藥後咳嗽依舊,覺背冷好轉,大便幹好轉,痰液較前變粘,餘無變化,遂改用桂枝湯+法夏、杏仁、五味子,6劑,具體如下:
2021-12-13中藥方,生姜5片自備
2021-12-20複診,患者訴服藥後咳嗽仍無明顯好轉,餘況同前,改用降氣之法,投半夏厚樸湯合旋覆代赭湯+當歸、陳皮,5劑,具體如下:
2021-12-20中藥方,生姜5片自備
2021-12-27複診,患者訴服藥1劑後咳嗽即好轉,服完後咳嗽已好轉80%,仍有鼻後液體滴流,畏冷好轉,餘況同前,予半夏厚樸湯合旋覆代赭湯+五味子,5劑。
2022-01-10複診,咳嗽完全消失,躺下後仍有鼻後滴流,餘況同前,繼續予半夏厚樸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杏仁、益智仁,7劑。
2022-01-25、2022-02-28複診,咳嗽已無,鼻後滴流感輕微,無其它不适。
按語: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與胃食管返流、咳嗽變異性哮喘、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被認為是慢性咳嗽(>8周)的4大常見病因。
UACS以往被稱作鼻後滴流綜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 PNDS),一般繼發于鼻腔和鼻窦疾病。由于存在鼻炎、鼻窦炎、咽炎、解剖異常等因素,鼻腔後的液體分泌物滴流入喉、會厭、聲門,對粘膜下的咳嗽感受器産生物理性或化學性刺激,從而産生咳嗽症狀。
2006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 (ACCP) 指南将其更名為UACS,并給予定義:由鼻及鼻窦病變引起的以咳嗽為主要症狀的綜合征,伴或不伴PNDS,咳嗽常超過8周,是引起慢性咳嗽最常見的一組疾病。
研究發現大多數有鼻後滴流現象的人并不會出現咳嗽症狀,這是PNDS命名片面性的一個有力反證。除了鼻後滴流,鼻粘膜的直接刺激、下呼吸道炎症、上呼吸道炎症、咳嗽反射過敏等也是導緻UACS慢性咳嗽的原因。
另外,即使咳嗽由鼻後滴流導緻,仍有約五分之一的患者缺如鼻後分泌物滴流的感受,患者可能完全沒有鼻塞、流涕、噴嚏、鼻癢等粘膜症狀,可見鼻後滴流與咳嗽的因果關系并不确定。
依據疾病定義,UACS主要通過症狀、病史、體征(清喉動作、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濾泡增生、咽後壁黏性分泌物附着等),結合鼻窦CT、鼻内鏡檢查進行診斷。治療包括止咳、抗炎、控制臨床症狀及治療基礎疾病4個方面,第1代抗組胺藥(如撲爾敏)、僞麻黃堿、鼻噴糖皮質激素和白三烯拮抗劑應用較多,短期療效确切,但症狀易反複發作。
本案患者鼻後滴流症狀突出,咳嗽時間已長達5月餘,多次對症治療無效,臨床考慮為UACS問題不大。
本案治法的特點有二:一是溫,二是降。
《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患者咳痰多沫,咳出後立刻化作清水,身不耐寒,鼻後滴流冰冷,不難辨為寒證。
初診時單以溫化之法,仿傷寒「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之義,投理中湯加斂肺止咳之五味子,然服藥後得效甚微;後又改用桂枝湯加味,仍秉溫肺和中之法,然尚未中病。
三診時,考慮到患者的咳嗽及鼻後滴流多發于夜間,且在卧位時顯著,必為痰飲久蓄于上焦關隘之處,不能降于肺脾之水道,隻囿于會厭作祟,治當降上焦之氣為主,并遵「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訓,輔以溫肺止咳之品,故投半夏厚樸湯合旋覆代赭湯加當歸、五味子、陳皮、益智仁等,果然取效甚捷。
旋覆代赭湯本用于傷寒「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可大降肺胃之氣。旋覆花又名金沸草,有「諸花皆升,旋覆獨降」之說,又兼止咳化痰之功,故可與半夏厚樸湯相得益彰。
小湛亦常将此法用于治療慢性咽喉炎屬痰氣交阻、不能下降者,曆治甚多,自覺頗為順手。此症用半夏厚樸湯素為業内熟知,然必掌握方證,用量比例合宜,尤其半夏之量不可過少,生姜之量則須依證增減,合用旋覆代赭湯更有如虎添翼之妙。
藥有溫涼寒熱,還有升降浮沉,這已成為本草理論的基本内容。然而,在臨證處方時,醫者必然考慮藥之功效、寒熱,而容易忽視藥之升降。
對藥物升降之性論述最多的當屬李東垣,不少後世醫家如黃元禦、張錫純對此也十分重視,在他們的著作和方劑中随處可見。
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道:「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甘苦寒瀉血熱」,體現了他對本草之性的基本理解。李東垣是張元素的學生,對老師的思想進行了成功的繼承和發揚,他在《脾胃論》中說:「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病者,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李東垣在本草著作《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道:「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輕重之用。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貫通,始可以言醫而司人命矣」,此書在「逐段錦」篇中還對90種常用藥的升降特性進行了逐一描述。在《藥類法象》中,李氏也依據髒腑歸屬、氣味、補瀉,以「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将藥物分作5類,同道們可參閱實驗。
世有不明中醫,以無知為無畏者,倡「廢醫驗藥」之論,言中藥治症則可,當棄絕寒熱氣機玄說,全驗之以儀器統計,此誠淺薄之論。須知本草初不為藥,有醫乃名之為藥,先賢仰觀六合,品察百草,服之于人身,萬千輾轉淘驗,方得醫論數語,故臨證以醫禦藥,乃慧者之所為。
文明微光寶貴非常,宇宙深廣不可思議,當懷敬畏心,莫為買椟還珠之愚事。
參考文獻:Lucanska M, et al.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in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Cough.Physiol Res. 2020;69(Suppl 1):S35-S42.
O'Hara J, Jones NS. 'Post-nasal drip syndrome': most patients with purulent nasal secretions do not complain of chronic cough. Rhinology. 2006;44(4):270-3.
王秋萍,陳偉,李澤卿.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的病因及診治[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5-406.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