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多發生在長時間站立或長年負重趕路的勞動者的腿腳部位。其足胫經脈(即下肢靜脈)浮現突出色青,形如蚯蚓。久立或遠途行走則脹痛。西醫對此,輕者囑其理療,重者建議手術。而臨床所見,理療的見效不理想,手術者多伴後遺症,有的甚至症狀反複。
那一年,筆者偶然翻看一本日曆,該日曆的每一頁下面均附有一則處方,很好奇之,翻啊翻,竟有一則治下肢靜脈曲張驗方,藥有北芪、當歸、白芍、木瓜、桂枝、血竭、紅花、牛膝等九味藥,未标明劑量,筆者當即抄錄下來。玩味此方,有補氣養血、調和營衛、溫通血脈之功,且用牛膝為使,引諸藥至下肢,與下肢靜脈曲張病機甚為契合,說不定真能治此疑難雜症。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第三天剛好有一位姓施的83歲老叟來看病,問下肢靜脈曲張能否服藥治療?1989年,汕尾剛建市,他老人家随其子從梅隴來汕尾居住,因筆者曾治好過他的其它雜病,頗得他的信任。我說不妨一試,詢知他素禀虛寒,飲食喜熱忌寒,于是書以上方:北芪20g,當歸12g,白芍15g,赤芍10g,木瓜10g,紅花5g,桂枝10g,血竭3g(沖服),牛膝10g。
三劑後,施伯複診,欣喜甚,想不到下肢的青筋明顯消沉,行走輕松了許多。效不更方,上方連續服了12劑。病已治到七七八八,施伯回故鄉前還來一次鞏固,并緻以謝意。
自此以後筆者常用此方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特别對于症狀輕、中型患者,絕大多數均能收得全功。在此奉獻給大家供參考。
曹穎甫(1866年—1938年)名家達,字穎甫,一字尹孚,号鵬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蘇江陰人,清代名醫,1938年死于戰亂。
曹穎甫注重臨床實踐,常借臨床驗案闡發病症變化機理,并以此進一步驗證仲景經方的臨床實用價值,著作有《傷寒發微》、《金匮發微》、《經方實驗錄》、《曹穎甫醫案》等。
下面的治療靜脈曲張的方子出自曹穎甫老前輩的醫書:
【配方】:赤芍20克、生甘草10克、炮附片10克。
【用法】:水煎服。
【療效】:兩劑見效,五劑血管軟,九劑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