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藥也有圓運動

中醫老苗說

從圓運動角度淺析中藥藥性及應用

作者/ 趙璐陽 林日陽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杭州市中醫院


【摘要】 從圓運動角度分析理解中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來源,加深中醫學對中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認識,并思考其意義,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藥精髓,擴寬中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的應用範圍,以指導中藥的臨床應用,具有較好的臨床實踐意義。


清末民國著名白族醫學家彭子益是實驗系統古中醫學派創始人,圓運動理論于彭子益時期發展完善。彭子益提出的圓運動理論認為,中醫學乃人身與宇宙共同整個氣質運化學。人秉陰陽圓運動之大氣而生,大氣中陰陽五行是圓運動着的,人身也有陰陽五行,亦是圓運動着的。人之五行,土居中,木火金水居四維。中土之氣旋轉于中央,木火金水之氣升降于四維。中氣當中有四維之氣,四維當中又有中氣。中氣如軸,四維如輪。運動圓是中醫之生理,軸運輪行,輪運軸靈,軸則旋轉于内,輪則升降于外。運動不圓是中醫之病理,軸不旋轉,緻輪不升降,或輪不升降,緻軸不旋轉。運動不圓,用藥或針灸等以恢複其圓是中醫之醫理。 1 圓運動與藥性四氣産生的關系 四氣者,寒熱溫涼也。人居天地之交,不偏不倚,故中氣平和。藥物所居之地,大氣或有偏寒,或有偏熱,或有偏溫,或有偏涼,故藥物生長則會受大氣影響而自帶偏性,因此産生寒熱溫涼之性。而藥性的寒熱溫涼與大氣的溫度變化常呈相反關系,陝北大氣偏寒,盛産附子之大熱以應之;四川大氣偏熱,盛産黃連之大寒以應之;江蘇大氣偏溫,盛産薄荷之涼以應之;甘肅大氣偏涼,盛産當歸之溫以應之。 2 圓運動與藥性五味産生的關系 五味者,酸苦甘辛鹹,一者言藥物之真實滋味,一者言藥物所含之功能。具體而言,酸,能收能澀,即收斂固澀之意。苦,能瀉,能燥,能堅,即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濕、瀉火存陰之意。甘,能補,能和,能緩,即補益、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意。辛,能散能行,即發散、行氣、行血之意。鹹,能下,能軟,即瀉下通便,軟堅散結之意。 從藥物之真實滋味角度而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言:“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因此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中部獨特的地域環境産生了獨特的滋味傾向。如東方福建烏梅之酸,南方浙江黃連之苦,中央河南茯苓之甘,西方西藏紅花之辛,北方遼甯海螵蛸之鹹。 要理解五味功能的來源,可以從大氣圓運動與藥物生長發育之間的關系來分析。從大氣圓運動角度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秋為過度之時,主運化。春屬木,風氣偏盛;夏屬火,火氣偏盛;夏秋之間屬土,濕氣偏盛;秋屬金,燥氣偏盛;冬屬水,寒氣偏盛。每個季節各有其變化特點,而藥物為應對氣候的變化,則會自然産生相應的功能來應對,以求得生存延續。 春季乃木氣得令,木氣偏盛,木氣偏盛則生風氣,而為應對風氣之疏洩動搖,藥物酸味之能收能斂,則可克制偏盛之風氣,取其春日升發之氣,破土而出。 夏季乃火氣得令,火分君火、相火,君火偏盛則為熱,相火偏盛則為暑,暑熱偏盛則炎熱蟠灼,而為應對火氣之灼熱,藥物苦味之能瀉,能燥,能堅,則可克制偏盛之火氣,取其夏日之溫熱陽氣,生長壯大。 夏秋之間乃濕氣得令,濕氣偏盛,乃火氣尚未降人地面之下,火在水上則生濕,濕盛則沉重粘滞,藥物甘味之能補、能和、能緩,甘歸于中氣,阚璇升降,則有助将大氣施加自身的濕氣運化,不為濕擾,而取大氣溫煦之陽氣與濕潤之水氣加于自身,以醞釀精華,至秋日成果。 秋季乃金氣得令,燥氣偏盛,燥氣偏盛則生金氣,天空金氣彌漫,肅殺萬物,藥物辛味之能散能行,以抵擋大氣向下肅殺之力,以安度秋燥,而成碩果。 冬季乃水氣得令,水氣偏盛,水氣偏盛則寒,寒而能藏,萬物凝結,藥物鹹味之能下,能軟,可應對大氣寒氣封藏凝結之力,則種子可安度寒冬,以待春日發芽。 3 圓運動與藥性升降浮沉産生的關系 大氣氣候的變化形成了藥物寒熱溫涼之性,而與此同時也對藥物的作用方向産生了影響。寒與涼,皆性向下,因寒涼皆屬于陰,陰性本下也,由于寒涼的程度差别,向下的能力亦有大小之分,寒較涼溫度更低,故涼性降,寒性沉。熱與溫,皆性向上,因溫熱皆屬于陽,陽本性上也,由于溫熱的程度差别,向上的能力亦有大小之分,熱較溫溫度更高,溫性升,熱性浮。因藥物有寒熱溫涼之性,故可産生升降浮沉之運動,溫則升,熱則浮,涼則降,寒則沉。如黃茂性溫而升,可升發清陽;附子性熱而浮,可上助心陽;知母性涼而降,可滋陰降火;代赭石性寒而沉,可重鎮降逆。 4 環境圓運動與疾病發生的關系 一年中大氣的圓運動是變化的,春夏秋冬交替循環,春生風,夏生暑與熱,長夏生濕,秋生燥,冬生寒,從而産生了引發人體疾病的病理因素,常人體質壯實,中氣充足,不易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生病,然體質虛弱,中氣不足,則易受到季節變化産生的風熱濕燥寒影響,引動本身的氣機變化,從而生病,季節病、流行病即可印證此理。如夏秋季節更替之時,哮病患者即易發作,哮病多因于痰,而中醫常講脾為生痰之源,因此痰的産生常有中氣不足的原因,中氣作為調節人體圓運動的樞紐,一旦虧虛,則人體的圓運動難以維持,則更加難以耐受大氣季節的變化而發病。具體而言,一年又可細分為二十四節氣,節從取象比類角度可理解為竹節,竹體是光滑易過的,竹節是阻塞難通的,因此每個節氣到來之時,對人體都是一個難過的卡點,因此時乃大氣圓運動變化較為劇烈,稍有疏忽,即易病也。 5 人體圓運動與疾病發生的關系 人體本身因存在天地之間,亦會形成如同大氣圓運動相似的人體圓運動。人體肺與大腸屬金,應大氣的燥氣;腎與膀胱屬水,應大氣的寒氣;肝與膽屬木,應大氣的風氣;心與小腸屬火,應大氣的火氣;心包與三焦屬相火,應大氣的暑氣;脾與胃屬土,應大氣的濕氣;人體之圓運動亦如大氣圓運動一般,木火土金水循環運行,是融合不分,隻當受到各種病理因素的影響,而導緻人體自身的圓運動分離,而偏見相應之氣,具體而言木氣偏見則病風,火氣偏見則病熱,相火之氣偏見則病暑,土氣偏見則病濕,金氣偏見則病燥,水氣偏見則病寒。無論内因、外因或其他因素,最終都是導緻人體圓運動失衡而病。如過食過飽,脾胃難以運化,則中氣壅塞受阻而發生脹滿,脾氣不升而發生洩瀉,胃氣不降而發生嘔吐。因此如過食過飽,可導緻人體脾胃之氣的圓運動升降失調而出現不适。 6 圓運動的用藥指導 6.1 指導節氣變化的用藥原則 初之氣,即大寒、立春、雨水、驚蟄之時,大氣中風氣偏盛,平日體内風氣偏盛之人易受引動,此時可加用酸味藥,收斂風氣,如烏梅、白芍之類。二之氣,即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之時,大氣中火氣偏盛,平日體内火氣偏盛之人易受引動,此時可加用苦味藥,清洩火氣,如黃連、黃芬之類。三之氣,即小滿、芒種、夏至、小暑之時,大氣中相火偏盛,平日體内相火偏盛之人易受引動,此時可加用苦味藥,清洩相火,如龍膽草、黃柏之類。四之氣,即大暑、立秋、處暑、自露之時,大氣中濕氣偏盛,平日體内濕氣偏盛之人易受引動,此時可加用甘味藥,補土除濕,如茯苓、白術之類。五之氣,即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之時,大氣中燥氣偏盛,平日體内燥氣偏盛之人易受引動,此時可加用辛味藥,通散燥結,如薄荷、批把葉之類。六之氣,即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之時,大氣中寒氣偏盛,平日體内寒氣偏盛之人易受引動,此時可用鹹味藥,恢複腎氣,如龜闆、鼈甲之類。 6.2 指導藥物分類及應用的簡潔化 人體得病的原因主要在于體内圓運動的失常,而木火土金水又是構成人體圓運動的重要要素,木升,火浮,金降,水沉,中土調和升降浮沉,正常人的運動是融合不分的,病則各氣偏見而病,因此可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而産生之藥物作用從圓運動角度将歸類為火氣藥、土氣藥、金氣藥、木氣藥、水氣藥,以糾正偏見的火氣、土氣、金氣、木氣、水氣。從而簡化藥物分類,更加準确的對應病機,便于臨床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火氣有二,一為君火,一為相火,亦需細分。 具體而言,大凡具有清熱作用者為火氣藥,清心火者為清君火藥,如竹葉、桅子等;清肝膽火氣為相火藥,如龍膽草、夏枯草等;大凡具有祛濕、補土、利水、消食化積者為土氣藥,如白術、茯苓、澤瀉、麥芽、六神曲等。大凡具有降氣平喘、止咳化痰、清肺潤肺作用者,為金氣藥,如苦杏仁、百部、麥冬、沙參等;大凡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作用者,味酸補木氣,止疏洩者,為木氣藥,如桂枝、川芍、烏梅等;大凡具有補腎澀精、溫寒水,散堅結者,屬水氣藥,如熟地黃、海螵蛸、附子等。 而将藥物歸類為火氣藥、土氣藥、金氣藥、木氣藥、水氣藥,可以更加契合天人一體圓運動的變化,以便更加簡潔明了的指導藥物應用。 中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彭子益先生建立的圓運動思想出發,對理解中藥藥性及作用來源做出了新的解釋,對于理解中藥藥性及其作用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藥精髓,具有較好的臨床實踐意義,值得認真學習并借鑒。但是藥物萬千,各有特點,在把握藥物功效的應用時,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藥物特殊作用的分析,仍要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才能更加接近實際,更好地描述藥物藥性及作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