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排便頻率減少,糞便量少且幹結。一般來講,便秘患者一周内大便次數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大便質地很硬,常伴随肛裂或痔瘡出血。便秘患者除大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糞便幹結外,有時還會伴有便血、肛門疼痛、腹瀉等症狀。
因為 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 ,所以在飲食上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小兒便秘。臨床中,小兒便秘的病症很常見,便秘可引起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若孩子長期食欲不振不僅會影響體重增加緩慢,更會影響到小兒的智力發育。同時排便時由于大便幹硬還可能導緻肛裂,引起出血、疼痛,這也會使小兒恐懼大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如何治療小兒便秘呢?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應點、刺激點。當人體内髒或軀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局部反應,如壓痛、結節、變色、導電性能等。利用這一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或刺激這些反應點(耳穴)來防治疾病。耳與髒腑經絡有着密切的關系,各髒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耳穴)。刺激耳穴,對相應的髒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
耳穴治療便秘可以選擇大腸、直腸、便秘點、皮質下和腹。
大腸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AB線之間的前1/3,即耳甲7區,具有傳導糟粕,清熱祛風,止咳通便,止瀉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腸功能紊亂、痢疾、腸炎、腹瀉、闌尾炎、便秘、大便失禁、腸結核等。
直腸在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即耳輪2區。有雙向的調節作用,既可通便又能止瀉。主治便秘、脫肛、腹瀉、慢性結腸炎以及痢疾引起的裡急後重等疾病。
皮質下在對耳屏内側面,即對耳屏4區。有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的功能,具有益腦安神、消炎止痛、止嘔止呃等作用。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腹脹、惡心嘔吐、便秘以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便秘點在三角窩中1/3,對耳輪下腳中段的上緣坐骨神經點的上方,可促進大腸的蠕動,治療痔瘡、便秘、便血等症。
腹位于對耳輪體前部上2/5處,即對耳輪8區,具有通經活絡、解痙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腹脹、腹瀉、腸鳴、便秘等症。
另外,我們還可以采用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包括:
清大腸
位置:食指桡側,自指尖至虎口呈一條直線。
操作:從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為清,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
揉天樞
位置:肚臍旁開2寸
操作: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操作時用力輕柔而均勻,手指不要離開接觸的皮膚,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随着手指的揉動而滑動,不要在皮膚上摩擦。
推下七節骨
位置: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至尾椎骨呈一條直線。
操作:用拇指桡側面或食、中指指面自上向下做直推,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一般為200-300次/分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