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其發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種緻病因子,發生慢性持續性炎症性病變。
中醫病因:1.飲食所傷,由于過飲過飽,恣食生冷,酒食不節,損傷胃陽,影響脾胃的受納升降,遂緻氣機紊亂,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則氣結,暴怒則氣上,悲憂則氣郁,驚恐則氣亂。氣機逆亂,升降不利則見胃脘痞滿不舒。
3.痰濕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運化水濕,釀生痰濁,壅塞中焦,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為腹痛。
4.脾胃虛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體弱、中氣久虛,或病中過用寒涼克伐之劑,重耗脾胃之氣,或病後胃氣未複,皆能導緻胃納呆純,脾胃失健,胃脘痞滿。
5.誤治失治,傷寒表邪,誤治失治,由表及裡,影響脾胃;或五髒疾病,失于調治;或濫服藥物,以緻脾胃乃傷,升降失司。
五種常見胃病的病因及治療
① 肝胃不和型
胃脘脹痛或痛串兩脅,嗳氣頻繁,嘈雜泛酸,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厚;脈弦。
舒肝理氣和胃解郁。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氣散加減。
方中柴胡、芍藥、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陳皮、積殼、甘草理氣和中,共奏理氣止痛之功。後方中沉香、香附降氣,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② 脾胃虛弱(包括虛寒)型
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後脹悶痞滿,納呆少食,便溏腹瀉,乏力四肢酸軟,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有齒痕,脈沉細。
溫中健脾。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
前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為四君子湯健脾;陳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後方中黃芪益氣補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饴糖為小建中湯。溫中散寒緩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虛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溫、泛吐清水、喜溫喜按,進食可緩者。
③ 脾胃濕熱型
胃脘灼熱脹痛,口苦口臭,尿黃,脘腹痞悶,渴不欲飲,舌象脈象,舌質紅,邊尖深紅,苔黃厚或膩,脈滑,脈緊。
清洩肝熱、和胃抑酸止痛,方選溫膽湯合左金丸加味。
前方中竹茹、枳實清熱化痰;其中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黃連、吳萸洩肝熱。可加白螺絲殼、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④ 胃陰不足型
胃脘灼熱疼痛,口幹舌燥,大便幹燥,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或弦細。
養陰益胃。方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前方中北沙參、麥冬合養胃陰;生地、枸杞子滋肝養胃;當歸養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氣,合當歸則潤養腸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後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陰、濡養胃液、緩急和營,有止痙的作用。
⑤ 胃絡瘀血型
胃脘痛有定處,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使潛血陽性或黑血便,舌質暗紅,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活血化瘀止痛。偏實、偏熱者,方可選失笑散合丹參飲加大黃、生甘草。如偏血虛之瘀血,則方選調營斂肝飲加白及、三七。如中虛偏寒,脾不統血,可選黃土湯加減。
失笑散内五靈脂,生蒲黃行血散瘀止痛。丹參飲内含丹參、檀香、砂仁理氣血和胃止痛。加大黃、生甘草可瀉熱止血。調營斂肝飲中當歸、川芎、白芍、阿膠養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
酸棗仁、茯神柔肝斂肝;陳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氣散瘀,煅海蛤殼軟堅散結,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護膜。黃土湯内含竈心黃土、白術、炮附子、炙甘草溫陽健脾;阿膠、幹地黃養陰滋陰;黃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斂止血。
中醫治胃病的好處
中醫治胃病,主要是通過中藥的調理,沒有西藥對胃黏膜的刺激,沒有藥物依賴性,從五髒六腑同步調理,效果好,綠色安全、沒有副作用,從而達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純中藥制劑在治療胃病時至少存在4大好處:
1、中醫認為胃脾各為表裡,互為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中藥制劑不僅對脾胃有綜合治療補益作用,而且能調和肝胃,因果皆治。
2、中藥治療胃病,具有治療與調理雙層作用。獨到組方能夠直擊病竈,驅除病氣。中藥天然成分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因此能修複破損的胃粘膜,消除胃病反複發作根源,因而複發率低,療效持久。
3、中藥取之于天然,避免了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4、中藥不緻使細菌産生抗藥性,人體也不會對中藥産生依耐性;患者選用中藥治療胃病的關鍵,是持續治療。
中醫穴位法:中醫穴位貼依據患者的不同症狀,一症一方現配藥貼,針對穴位直接貼上。
穴位貼機理:佛醫除病講究辨症施醫,斷除根源,對于胃炎,根本的病因在于胃黏膜上皮遭受反複損害後,導緻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 中醫中草藥藥貼,外貼神阙穴,有效成份通過經絡傳導直達病變部位,避免了對胃壁的刺激和吸收率低。
此外,有不懂的,或患有胃病的可以加微 信12817787咨詢潘大夫中草藥藥貼治愈方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