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教育好孩子家長先管好嘴,做好語言修養,不該說的6句話請不要說

文/蘭媽談育兒

“良人一言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永遠不要低估了語言力量,一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其實對孩子的成長及學習都着深厚的影響力,尤其是小朋友的閱曆和理解能力有限,父母無意間的一句真實意思表達都可能給孩子造成嚴重傷害。

有位朋友自幼就喪母,父親為了生活外出打工後就一直和外婆相依為命,外婆對孫女的疼愛自是毋庸置疑,隻不過生得一副“刀子嘴豆腐心”的外婆給了朋友一個痛苦的成長體驗,小時候經常被說“我上輩子是欠你的,這輩子你要這麼折磨我”,長大後又經常說“你要不是我呀,都不知道被餓si在哪,現在你長大了,孝不孝順也是你的事”,每一句話都如一根刺紮進心窩。

外婆的訴求,其實站在對立的角度是希望外孫女小時候多理解、長大後多陪伴,但這對于幼小心靈來說明顯是「厭惡、埋怨」或「愧疚感」,随着痛苦的種子不斷發芽所帶來的成長體驗自然也充滿負面,就像長大後外婆挂在嘴邊的「孝不孝」說多了就是道德綁架,哪怕心中明明想要靠近,但說話的味道一旦變了就會不由自主想要逃離。

想要做好家庭教育、呵護孩子健康成長,語言修養是每一位父母的必要成長功課,語言的重要性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畢竟我們都曾年少、都曾感受過語言的影響力,作為家長的我們也要從此刻學會對孩子「好好說話」,其中做好語言修養的第一步就是不該說的話一定不要說。

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家長管住嘴開始,有6句話建議家長一定不要再說:

1、第一句:“你把學習管好就行”

“你把學習管好就行,其它什麼事情都不用你做”,這句話是典型的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從學習角度來說孩子多參與才能有更多體驗的機會,從成長角度來說一心隻攻克讀書的孩子不一定是好事,很多孩子讀着讀着就失去了動力、學着學着就叛逆了,其實這就是孩子缺乏了成長的獨立性。

當學習成為催促、生活成為包辦時,試問孩子又怎能當成自己的事情去認真對待呢?更何況學習本來就是一項漫長又枯燥的時間慢跑,想要讓孩子波瀾不驚、遇風不倒,那麼家長就要讓孩子認識獨立、掌握自立,平時引導孩子多參與家務活、自立自強,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有着很強大的正能量傳輸。

2、第二句:“你連這個都不會”

每個人包括孩子在内都希望聽到正能量話語,尤其是犯錯的時候内心深處是屬于脆弱狀态,這個時候随便一句傷人話都可将人吞噬,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喜歡說“你連這個都不會都不知道整天在幹嘛”,看似提醒的一句話卻給孩子羞愧感的基礎上多加碼了差勁追擊。

很多時候,可能家長不說孩子就能感覺到錯誤并加以改正,但家長的一句否定就立馬令孩子陷入自我否認的自卑狀态,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語言表達,平時盡量對孩子灌輸正能量語言才能令孩子茁壯成長,比如把“你連這個都不會,改成“你可以再試着去做一遍”…

3、第三句:你很聰明,就是不夠勤快”

鼓勵孩子也是一門語言修養,很多家長鼓勵孩子的時候喜歡「先擡高孩子、再指出錯誤」,這種方法看似安慰了孩子的幼小心靈、指出了錯誤所在,但經常說“你很聰明”類的擡高話語很容易讓孩子陷入自負思想,總是不切實際地認為自身很聰明,在自負效果的影響下孩子會認為做什麼事情都很簡單,而平時一遇到困難或沒有達到目标時也總不當回事地放棄機會。

從鼓勵性教育的言語修養方面來說,家長鼓勵孩子沒有錯、但一定要掌握好鼓勵的方式,尤其是孩子在某方面做得不夠好或體現的比較突出時,建議家長要掌握好“不誇聰明要誇行為”的語言修養,比如孩子今天背書流暢、或沒有按時背書時我們要這樣對孩子說:“你今天背書背得真流暢,老師都感到欣慰,我們一定要繼續保持哦”、“你的聲音真洪亮,老師都喜歡聽你背書”…

4、第四句:“再哭鬧個不停,我就不要你了”

哭,是孩子向父母求助、尋求安慰的一種情緒表達,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是天真純粹,所表達的思想和想法也比較單純,作為父母我們要呵護孩子健康成長首先就是要允許孩子去哭,隻有把情緒表達出來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所需,如果我們在孩子哭鬧時喝斥他們“再哭鬧個不停,我就不要你了”,這種看似解氣還能制止孩子哭鬧的一句話卻在無形中影響孩子向我們走來的一道心門。

而當孩子開始隐藏情緒不再哭鬧時,你會發現我們跟孩子的距離在逐漸遙遠,所以健康教育的語言修養少不了接受孩子哭鬧這句話,哪怕此刻我們很崩潰也要告誡自己“再等等”,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給他們30秒哭鬧的情緒發洩,然後再對孩子說“你怎麼了”、“别怕,我一直陪着你,等你想說的時候我随時傾聽”,用溫柔不會抛棄的陪伴語言去感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語言環境影響下孩子的心态會逐漸平穩,與此同時也會對我們開啟語言的那道心門。

5、第五句:“不聽話,看老師怎麼收拾你”

不聽話的孩子幾乎是童年的一種标志,沒有他們的童年不叫童年,當我們在面對孩子不聽話行為時正确的做法是了解孩子、引導他們的行為,而不是通過一些粗暴的語言去制止孩子的他們貪玩行為,如“不聽話,看老師怎麼收拾你”很容易令孩子害怕老師,對老師而言更是一種不公的黑化行為。

師者如父母,很多家長經常感慨“老師的話就像是聖旨”,家長也盲目地認為用老師的威嚴可改變孩子的淘氣行為,其實孩子希望看到的是老師及家長給予的肯定和鼓勵,而并不是恐吓性的語言暴力,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說“老師喜歡你的xx行為”,你會發現孩子朝着這個方向會更努力一些。

6、第六句:“說你,是為了你好”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握當下機會,當孩子做出一些不如期望的行為時很多家長恨鐵不成鋼,甚至經常會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來灌輸思想,如“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去撿破爛”、“現在說你都是為了你好,等你以後長大就知道了” …多數情況也都是家長講的“把自己感動了、卻感動不了孩子”,因為這些話、這些未來或長大後的理解,對于孩子自己來說都是沒有感覺的未知。

如果經常和孩子講聽不懂的話,又怎會起到良好的語言效果呢?因此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應盡量少說“為你好、将來好”等沒有感覺的未來,因為孩子聽不懂、更不會切身體會,而家長與其說一大堆把自己感動的話,倒不如和孩子談談當下的感覺、未來的期望,比如“你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現在有什麼計劃”,這種通過對未來的目标來影響當下行為的語言修養,比起談未來、為你好類的大道理教育要更有真情體會。

教育孩子是一場雙向成長,需要學習接受教育的不僅僅是孩子,育兒先育己、環境也決定孩子的眼界和成長格局,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講話觀念,用動聽易懂的語言和孩子溝通, 希望每一刻、每一句都能有所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