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寄奴味苦,性溫,入心、脾經,具有破血通經,散瘀止痛,消食化積之功效。主治經閉,産後腹痛,跌打損傷,創傷出血,食積腹痛等症。家父在治療骨傷科病例中發現,劉寄奴還有治療局限性硬皮病的作用。現介紹如下:
李某,男,8歲。左額眉棱達後頭頂部可見一帶狀皮膚硬化,約2cm×8cm大小。表面呈蠟樣光澤,略有凹陷,其内毛發脫落。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局部病檢示“局限性硬皮病”。中醫診斷:脾腎陽虛,風寒外襲,經脈痹阻不通。治以溫腎健脾,散瘀除痹。
内服藥:每天用劉寄奴9g,僵蠶9g研細粉,配合金匮腎氣丸18粒,分三次服用。
外用藥:劉寄奴50g,威靈仙50g,透骨草20g,積雪草50g,艾葉20g,藏紅花20g,加水3000ml煎汁,加入食醋300ml,将藥汁置盆内,先熏蒸患處。待藥汁冷後,用紗布浸藥汁濕敷患處,每1劑外用藥可用3—4天。用藥4月後,患處皮膚逐漸變軟,用至6個月,局部皮膚恢複正常,新發生長,随訪5年未複發。
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其别名很多,如金寄奴、烏藤菜、六月雪、九裡光、苦連婆等。《唐本草》曾載:“劉寄奴,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蘭草尖長,子似稗而細,一莖上有數穗,葉互生”。《本草圖經》曰:“劉寄奴,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漢中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劉寄奴的記載更為詳細:“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術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白花,亦如苦荬子。所雲實和黍稗者,似與此不同,其葉亦非蒿類”。劉寄奴主産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雲南、四川等地的山坡、樹林中。
目前,市售的劉寄奴有兩種: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的本品稱南劉寄奴,為奇蒿的全草。主産于河北、山東、河南、吉林、黑龍江等地的,稱為北劉寄奴,系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帶果全草。北劉寄奴與綿茵陳的功效相似,無破血通經作用,故在選用藥材時,應注意産地。
古人對劉寄奴的藥效曾有歌曰:寄奴味苦性溫歸心脾,活血止痛祛瘀積。跌打金瘡腫脹痛,血瘀腹痛月經閉。中醫認為,劉寄奴性味苦,溫,有破瘀血,消腫脹,止痛的效果,可治瘀血阻滞的月經不通和産後腹痛,以及折傷腫痛等症。外敷又能治血,可治外傷出血及湯火傷。處方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如用于瘀血經閉,産後瘀阻腹痛,可與淩霄花、當歸尾、紅花、牛膝、赤芍等同用;佐補氣止血藥,能治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而兼有瘀血腹痛之證,常配黃芪、黨參、白術、茜草等藥;用于治跌仆折傷腫痛,可配骨碎骨、延胡索同用,如劉寄奴湯,水煎服或加酒及童便沖服。《開寶本草》載:“劉寄奴,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産後餘疾,下血,止痛”。《本草經疏》對劉寄奴的藥用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劉寄奴草,其味苦,其氣溫,揉之有香氣,故應兼辛。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則令人痢矣。昔人謂金瘡要藥,又治産後餘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也”。
臨床報道,取劉寄奴全草40克,冰片1克,分别置于滅菌乳缽中研細,混合後再加入幹熱滅菌處理過的香油适量,調成稀薄糊狀外用,治療2度、3度燒傷,數例均敷2—4次,3—5天即愈。外傷出血,局部腫脹時,用劉寄奴100克煎水取300毫升汁,洗滌傷口,能夠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