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常聽到有人說,現在過春節越來越沒年味了。實際上,人們說的年味,就是儀式感。記得小時候,每逢春節,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胡同裡到處是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響。這些都給人們一種過年的儀式感。
關于儀式感,童話《小王子》裡有一段對話觸動人心:“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回答說。
因為儀式感,才顯得你所記憶中的日子與衆不同。也正是因為有了儀式感,才使生活變得更有味道。
儀式感是我們不斷賦予生活的意義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寫過一本書,叫《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書中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儀式感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有人說,生活的意義,在于每個人的賦予。而這種賦予,就是儀式感。比如說,刷鞋很平常,但打着“2021年最後一次刷鞋”這個旗号就有儀式感了,叫“刷最髒的那雙鞋,不能把風霜塵土帶到2022年”。
看電影很普通,但告訴自己看的是2022年的第一場電影,就可以進階為“2022第一次觀影,用一部九分高能片炸開2022”。
日出日落每天都有,但如果冠上“2022年第一天的日出,2021最後的日落”的名頭,那就意義非凡。
儀式感讓生者不懼,讓逝者安息
人們總是在探究生活的意義,其實你賦予生活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
我的母親是耶稣教徒,記得母親病重那年,一幫耶稣教信衆在院子裡給母親祈禱,知道自己患了癌症的母親,面對死亡,她臨去世前都很安詳。或許對于母親來說,那種信仰和因信仰帶來的儀式感,早已讓她脫離了痛苦。
其實,我們常說的盡孝也是一種儀式。80多歲的父親做手術時,我們姊妹幾個在醫院陪伴了他一個多月,這給年邁的父親莫大的安慰,術後的他掩飾不住内心的喜悅,回老家後,每逢鄰居去看望,他都會把在醫院的日子述說一通,因為在醫院期間孩子的陪伴,讓他頗感快樂。
儀式會給人帶來安全感,《絕望主婦》中有一句台詞:無論身心多麼疲憊,我們都必須保持浪漫的感覺,因為生活的本身不僅僅是生存。而儀式感則恰恰給了我們安全和快樂。
生活需要儀式感,正如一個人需要快樂
我們的生活可以比别人差,但絕對不能沒有儀式感。因為生活本身已經給我們太多的痛苦,若不用心去生活,就會更加痛苦。而所謂的美好,隻能自己尋找。
有時候,營造儀式感并不是追求生活的高大上,僅僅為了讓生活更好而已。或許儀式感隻是一個符号,一個象征的意義,但是它卻是我們對美好的追求。若是生活隻剩下工作、睡覺、吃飯,就太枯燥無趣了。
張愛玲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内心的自我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去過屬于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
這世界的愛有萬千種,其實最後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任時光匆匆流去,我隻在乎你。”生活中,隻要用心一點,努力一點,稍微增加一點儀式感,便會有千萬種美好。
儀式感蘊含我們對生活的态度
儀式是讓我們對所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心理。用一些儀式,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我們就給普通賦予了意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對你哭。儀式感也是一種生活态度,你認真地生活,它也會給你饋贈。
出門時,特意把你的領帶調整好,也是儀式。走路時,你特意蹲下來幫我系好鞋帶,是儀式;逛街時,特意記得把最愛的人喜歡的衣服買來送給她(他),也是儀式。
很多女孩子都向往一場浪漫的婚禮,因為有儀式感,才記得那天的陽光和白雲。婚姻也因此顯得鄭重,儀式上對愛的承諾才變得刻骨銘心。
當然,儀式感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來支撐的。其實現代社會,随着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儀式感不僅可以讓生活錦上添花,還可以給我們帶來舒适感,改善人際關系,進而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