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内容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系後台授權
北京辦一場冬奧會,
最需要的、也是最多的是什麼?
是雪。
尤其是競技類賽道上,
所必需的是,
密度比天然雪高3到5倍的人造“冰狀雪”。
而你知道嗎,
2016年以前,
中國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
最後,是下面圖中的,
這位其貌不揚、普普通通的中國老頭,
造出了“冰狀雪”,
實現了今天中國冬奧會的用雪自由!
我們以前不知道他的名字,
往後,他的名字将被永遠銘記!
他叫:秦大河。
秦大河是誰?
他說自己是一個普通人。
1947年出生,6歲讀書,成績平平,
小學都是來來回回換了三所。
高中勉強考上了重點,
大學雖讀的985、211,
但和知名的清華北大相比,
還是差了點意思。
同大多數畢業生一樣,
秦大河認為自己隻是其中的一個普通人,
他被分配到甘肅省一所學校教書,
也許唯一的不同,
就是他是全校最嚴厲的老師,
帶着三個班的數學,
150個學生的作業,
全部親自批改無一遺漏。
照着這樣的路走下去,
秦大河會是千千萬萬教師中普通的一員。
可他幹了三件大事,
人生從此走向不凡!
1978年,秦大河改行了,
從一個教數學的老師,
進入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
當起了研究員。
隔行如隔山,
冰川凍土的厚厚資料,
就像是天書一樣看得人雲裡霧裡。
冰川科考生活更是枯燥,
走在茫茫雪地裡,
和那些冰塊、積雪打交道,
感覺人生仿佛也和它們一樣淡然無味。
但秦大河展現了他不一樣的一面。
1983年,
年輕的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極工作,
那個時候中國在南極沒有站點,
最早的長城站兩年後才完工。
他隻能去澳大利亞的凱西站,
成為其中為數不多的中國科學家,
除從事實驗室研究工作,
秦大河還需經常外出采樣鑽取冰芯。
這是危險的野外作業,
通常在夜間進行。
由于南極大陸地表覆蓋冰雪,
不可見地形構造多樣且脆弱,
意外時有發生。
一次外出科考,
秦大河的車隊剛離開科考站不遠,
牽引車就墜入了冰溝。
這種境況時有發生,
可以說每一次外出都是拿命科考。
枯燥的實驗,危險的科研,
足以勸退很多人。
而秦大河最終留了下來,
不光留了下來,他還将乏味的日子,
過成了有趣的每一天。
他愛上了攝影,
沖洗膠片的暗房成了他第二個工作室;
經曆了十天暴風雪,
他給全站隊員包餃子,
熱氣騰騰的中國美食,
令國外科研人員直呼美味;
南極本是一個娛樂匮乏的地方,
可秦大河的到來,
為這裡增添了快樂,
中國民族音樂在這裡響起,
他和站内隊員們,
欣賞時下最流行的披頭士歌曲......
一個能改變自己,改變周圍的人,
有一天,他會改變世界。
秦大河,就在42歲那年,
做成了第一件震動世界的大事。
1989年,
來自中美蘇法英日6個國家的6名隊員,
組成了國際橫穿南極考察隊,
從南極半島的頂端出發,
開始舉世矚目的南極“長征”。
6個人,
4名探險家,僅有兩名科學家,
秦大河,
就是其中僅有的兩名科學家之一。
橫跨南極,
于個人而言,這是一條悲壯的征途,
因為此前有無數探險家,
為此獻出了生命;
于國家而言,這更是一項神聖的任務,
因為沒有一個中國人,
成功橫穿過南極!
能不能活着回來?
秦大河心裡沒有底,
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
我為能夠受派遣參加這一曆史性的活動,
而感到榮幸。
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
即便發生意外,我也絕不後悔。”
臨行前,
秦大河“舍棄”了自己的10顆牙齒,
因為南極大陸沒有醫療條件,
牙齒的健康很重要,
一旦出現問題就無法吃下食物,
醫生建議,
所有有“嫌疑”的牙齒都要拔掉。
為了喜歡的科研,
他就這樣硬生生拔掉了10顆牙齒,
才40歲出頭,就隻能靠滿口假牙吃飯了。
而在橫穿南極之初,
因為時間倉促,秦大河沒學會滑雪,
在雪地裡行進,沒有滑雪闆不堪設想,
怎麼辦?
他隻能踏在滑雪闆上跑着前進,
這比起在陸地上跑步不知要難多少倍,
幾乎每兩分鐘就摔倒一次,
體力上市極大的消耗,
他累得連腿都擡不起來了,
就把自己拴在雪橇上拖一段路,
也不知道摔了多少個跟頭、
流了多少汗,
他終于學會了滑雪。
在橫跨南極的日子裡,
對生命的挑戰從未缺席。
他們從早八點出發,
到晚六點幾乎片刻不停,
暴風雪的襲擊令人苦不堪言,
更為兇險的是穿越冰裂隙地帶,
冰橋表面看似堅牢,實則一踏即碎,
下面就是深達幾丈、幾十丈的冰溝。
有一次行進途中,
科考隊的牽引犬不小心掉進了冰隙,
幸好冰溝不深,被隊員們救了上來。
而艱難的一天行進結束後,
隊員們都去休息了,
跑了幾十公裡的秦大河,
還要身着潔淨服挖雪坑、采集雪樣,
觀察雪層剖面變化等,
每隔5個緯度,
還要再挖兩米深的雪坑、
每2厘米采一個雪樣,
并将雪樣裝入攜帶的淨化樣品瓶中。
他每獲得一個雪樣,一個新數據,
一張新照片,
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3個月下來,
光鐵鍬都挖壞了三把。
最後的一段路途,
隊員們為全力加速,要求輕裝前進。
秦大河為了保住珍貴的雪樣,
甯願丢掉自己的衣服,
甯肯少吃幾口食物,
也要将它們帶在身邊。
風雪肆虐,
他可能會凍死,也可能會餓死,
卻從未想過,要将雪樣丢下......
同行的法國隊員連連搖頭,
說他是“瘋狂的科學家”。
如此“瘋狂”的代價,
換來了震撼世界的成果。
整整220天的艱難跋涉,
他們終于完成了橫跨南極大陸的探險。
而秦大河,
不光成為中國橫跨南極第一人,
他更以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毅,
帶出了800多個珍貴的雪樣,
迄今為止,
他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
全部擁有,
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學家!
盡管他消瘦了足足30斤,
脫下衣服已經皮包骨頭,
可他仍洋溢着“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笑容。
為什麼一定要到南極?
為什麼為了雪樣生死都不顧?
因為早在百年前,
英國就率先宣稱南極領土主權,
此後共7個國家聲索南極主權。
盡管後來美蘇牽頭,
12個國家締造的《南極條約》,
宣告南極為全人類共有,僅限科考研究,
但上述國家從未徹底放棄主權争奪。
而秦大河作為一個中國人,
完成了這次橫穿南極大陸的壯舉,
不光在科研上,
成功填補了世界冰川學領域空白,
更極強的捍衛了祖國利益。
橫跨南極之後,
秦大河成為享譽中外的冰川學家,
但他拒絕了所有的媒體采訪,
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南極帶回來的800多個雪樣,
等着他去分析研究,
為此,
他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冰芯實驗室。
通過他的雪樣分析成果,
中國在對南極的認知中,
開始從跟跑奔向領跑。
2013年,秦大河再一次驚豔世界,
他獲得了沃爾沃環境獎。
沃爾沃環境獎,
是實踐環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勵,
被譽為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諾貝爾獎”,
是最具世界影響力的環境科學年度獎項。
該獎成立幾十年了,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上領獎台!
一輩子和冰雪打交道,
秦大河在70歲高齡之際,
為中國辦了第三件大事。
進入新世紀後,
随着人造雪技術的不斷更新,
冬季冰雪運動成為時代熱點賽事。
但對于中國而言,人造雪起步太晚,
國外又實行技術封鎖,
我們無法拿到賽道用雪參數标準,
很長一段時間,
國内賽道雪務技術幾乎空白,
在2016年以前,
中國甚至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
我們的運動員沒有合适的場地,
訓練隻能去國外“找場子”。
而就在這個時候,北京申冬奧成功了,
喜悅的同時又有苦澀,
因為一個即将舉辦冬奧會的城市,
不能連一條冰狀雪賽道都沒有!
“造出中國人的冰狀雪!”
這個艱難的攻堅任務,
最終落在了秦大河的肩上。
他已經70歲了,
一肩扛起,
組建冬奧用雪保障關鍵技術組的責任,
一肩又擔起造出冰狀雪的科研攻堅。
距離冬奧會隻有短短的五年,
每一天都要争分奪秒。
秦大河和團隊,
就在黑暗中摸索,好不容易有了突破,
請來西方專家考核,
人家用腳踩一踩就說不合格,
哪裡不對不說,
更不會提供任何數據和方法。
沒有冰狀雪的含量标準,
未來北京冬奧會的每一步,
都将是寸步難行。
秦大河和攻堅隊拼了命一般,
有條件要上,
沒有條件制造條件也要上!
他們幾乎是住進了試驗區,
零下20幾度的寒冷中,
一幹就是超過11個小時。
四年奮戰之後,中國終于突破了,
這項艱難的人造雪技術!
我們可以在不同環境的影響下,
實施相應的人造雪密度,
真正實現了中國人的用雪自由!
并且這項技術,
還可以保護我國正在融化的冰川。
有了這項科研技術的支持,
中國的冰雪事業将會得到蓬勃發展。
如今,北京冬奧順利開幕舉辦,
我們的冰狀雪賽道完全達到國際标準,
為冬奧會提供最堅強的後盾。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
這艱難不易的冰狀雪背後,
凝聚着一位“中國老頭”的心血。
“我要讓我的腳印,
印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這是秦大河小學時寫過的一句話,
後來,
他成為中國橫跨南極第一人,
中國獲得沃爾沃環境獎第一人,
中國造出冰狀雪第一人......
他為這個國家默默做了那麼多,
本該是光芒滿身的巨星,
但他卻事了拂塵去,深藏功與名,
他說:我隻是一個科研人,
一個普普通通的秦大河。
一生逆流而上,
平凡終能造就不凡。
今天,為奧運健兒加油,
更感謝這位為中國冰雪事業,
奉獻出一生的,
普通卻又非凡的老頭:秦大河!
高山景行,隻因罕見中華英魂;
歎為觀止,此間盡閱人中龍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