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杜牧的《泊秦淮》,我們高中的時候就學過,其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句,即使我們沒有刻意去背,但依然能熟記于心。
不過,我們對這句詩的理解有一些錯誤。
我們現在讀這首詩,似乎在說歌女們不知道國破家亡之恨,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還唱着醉生夢死的靡靡之音,這一句詩,将歌女們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杜牧寫這首詩的時候,距離唐朝亡國尚有近百年,哪裡來的亡國之恨?
那麼這句詩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精讀杜牧的這首千古名篇《泊秦淮》。
02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曆代均為繁華的遊賞之地。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煙:煙霧。
泊:停泊。
煙霧迷漫在寒江之上,明月籠罩着白沙,夜裡,詩人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歌女。
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于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緻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唐人絕句精華》中說:“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歎南朝之亡耳。”
如前所述,杜牧寫這首詩時并非亡國之時,所以并沒有什麼亡國之恨。商女不知者,不是現實之中的亡國之恨,而是不識曲中之恨。
她們不知道,這首歌曲背後蘊藏着一個國破家亡的故事,她們當然不知道,一般歌女的文化水平并不高。
她們不知道,但是杜牧卻是知道的,他還知道,秦淮河邊的金陵,就是曾是南朝陳的首都。
在這個曾經的亡國之地,聽着曾經的亡國之音,自然引發了詩人對曆史的唏噓。
《詩式》:“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唱者無意,聽者有心。所以這兩句詩非責怪歌女沒有家國情懷,而是說歌女的歌聲,引發了詩人的興亡感慨。
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江對面,歌女們唱着《玉樹後庭花》,但她們卻不知道,這首歌背後蘊含着一段亡國之恨。
03
品味這首詩,首先要品味詩給我們營造意境。
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就給我們營造了一個迷濛冷寂的意境。“煙籠寒水”,水色碧,故雲“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雲“月籠”。下字極斟酌。
一般來說,詩人要先“夜泊秦淮”,才會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情景。先寫“煙籠寒水月籠沙”,是在詩的開篇,就營造了一個凄迷的環境氛圍,讓我們一開始,就感受到了詩人孤舟行客的凄涼内心,形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在這凄迷冷清之境,在這意興蕭索之時,忽然聽到了江對面傳來了紙醉金迷的歌聲,唱得竟是曾經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一邊是孤舟行客蕭索凄迷,一邊是酒筵歌席紙醉金迷,在這樣的情境對比之中,形成了引人感慨的藝術張力。
在這蕭瑟凄迷的寒江之上,一曲靡靡的亡國之音傳來,繁華與凄迷的對比,歡樂與蕭索的反差,怎能不引人感慨。
《詩境淺說續編》中雲:“《後庭》一曲,在當日瓊枝璧月之場,狎客傳箋,纖兒按拍,無愁之天子,何等繁榮!乃同此珠喉清唱,付與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勝滄桑之感?……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品味這首詩,還要品味詩中豐富的意蘊。
詩的開頭就營造了冷寂凄迷的意境,暗含着詩人江湖漂泊的孤寂凄清之感,“近酒家”大概也是想借酒一慰風塵之苦。
但是,此時聽到了江對面的靡靡之音,曾經的亡國之地,聽到曾經的亡國之音,詩的情感從個人的漂泊之苦,轉到曆史的興亡感慨。
“商女不知”又蘊藏着反諷的意味,商女不知,賓客也不知?在這國勢衰微之際,聽此亡國之音,這一句也表達出杜牧對國人沉醉于歌舞,而不思國家興亡的痛心。
所以,這首詩中,蘊藏詩人個人漂泊的凄苦,蘊藏着詩人對曆史興亡的感慨、蘊藏着詩人對國人紙醉金迷的痛心,還蘊藏着詩人對國勢衰微的憂慮。
但是,這些情感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與詩的意境渾然一體的,這些情感也不是獨立的是,而是混合在一起的,我們并不能将其單獨抽離出來。
這就是這首詩曆來為人稱道的地方,詩隻給我營造了一個意境,但卻蘊藏着豐富的情感,個人的、家國的、曆史的、現實的,都在這短短的四句詩中,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