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此為主題,向大家介紹瓷器所有釉彩。
釉上彩:其品種有鬥彩、五彩、粉彩、素三彩、琺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種有青釉褐綠彩、青花、釉裡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種有粉青、梅子青、天青等。
白釉:主要品種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種有兔毫釉、油滴等。
紅釉:又分銅紅釉和鐵紅釉兩類。銅紅釉的主要品種有鮮紅、朗窯紅、寶石紅、釉裡紅等;鐵紅釉的主要品種有礬紅、珊瑚紅等。
黃釉:主要品種有嬌黃、姜黃、蜜蠟黃、蛋黃等。
低溫釉:主要品種有胭脂紅、孔雀綠等。
結晶釉:主要品種有鳝魚黃、茶葉末等。
釉上彩
在已燒好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再在錦窯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燒溫度不高,經受得起這種溫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為豐富。但由于畫面在釉上,經使用摩擦和同酸堿接觸之後,便易于褪損變色。
釉上彩首創于宋磁州窯,是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稱“宋紅綠彩”。到了明代,釉上單種彩和多種彩的制作,已經很發達。清以後,釉上彩更多創新,有五彩、琺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亦稱“硬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五種基本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兩代景德鎮窯均有燒制,約在明宣德年間出現,嘉靖、萬曆時普遍應用,
至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以民窯多見。
紋飾畫筆生動,色彩缤紛。
粉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
亦稱“軟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暈染作畫,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色調淡雅柔和,有粉勻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鎮窯創燒,雍正時盛行,産品精緻。
琺琅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系仿銅胎琺琅效果。
琺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鉛、硼、矽系統的組成為基料,
加入适量的金屬氧化物為着色劑,繪畫在燒好的白瓷上,經低溫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鎮窯創燒,雍正、乾隆時期愈加精巧。
今天以此為主題,向大家介紹瓷器所有釉彩。
釉上彩:其品種有鬥彩、五彩、粉彩、素雲彩、琺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種有青釉褐綠彩、青花、釉裡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種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種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種有兔毫釉、油滴等。
紅釉:又分銅紅釉和鐵紅釉兩類。銅紅釉的主要品種有鮮紅、朗窯紅、寶石紅、釉裡紅等;鐵紅釉的主要品種有礬紅、珊瑚紅等。
黃釉:主要品種有嬌黃、姜黃、蜜蠟黃、蛋黃等。
低溫釉:主要品種有胭脂紅、孔雀綠等。
結晶釉:主要品種有鳝魚黃、茶葉末等。
釉上彩
在已燒好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再在錦窯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燒溫度不高,經受得起這種溫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為豐富。但由于畫面在釉上,經使用摩擦和同酸堿接觸之後,便易于褪損變色。
釉上彩首創于宋磁州窯,是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稱“宋紅綠彩”。到了明代,釉上單種彩和多種彩的制作,已經很發達。清以後,釉上彩更多創新,有五彩、琺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亦稱“硬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五種基本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兩代景德鎮窯均有燒制,約在明宣德年間出現,嘉靖、萬曆時普遍應用,
至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以民窯多見。
紋飾畫筆生動,色彩缤紛。
粉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
亦稱“軟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暈染作畫,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色調淡雅柔和,有粉勻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鎮窯創燒,雍正時盛行,産品精緻。
琺琅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系仿銅胎琺琅效果。
琺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鉛、硼、矽系統的組成為基料,
加入适量的金屬氧化物為着色劑,繪畫在燒好的白瓷上,經低溫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鎮窯創燒,雍正、乾隆時期愈加精巧。
琺琅彩瓷是宮廷壟斷的高級藝術品,畫面立體感強,色彩瑰麗,精美異常。
釉下彩
所謂“釉下彩”,是指在釉下進行彩繪,亦即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以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與瓷器一次燒成。其特點是色彩光潤柔和,清淡雅緻,同時,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損,不易變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經高溫燒成,而能經受高溫的色調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種遠不及釉上彩那麼豐富。
釉下彩為唐代長沙窯所首創。它開始是釉下褐彩,紋飾也 比較簡單;然後發展為褐、綠兩彩。宋元以後,便出現了包括青花、釉裡紅、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許多新品種。釉下彩最早見于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色彩繪瓷器,元代景德鎮窯的青花、釉裡紅瓷,使釉下彩工藝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種品種。
以氧化钴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故名。
唐代河南鞏縣窯已有燒制,元代景德鎮窯臻于成熟,明清兩代成為瓷器生産的主流。
釉裡紅
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銅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繪,施釉後經高溫焙燒而成,
白地紅彩,紅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鎮窯,明清時産品更為絢麗。
青花釉裡紅
在一件瓷器上同時用青花和釉裡紅兩種色彩裝飾,故名。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由于燒成難度大,一直被視為我國古瓷的名貴品種。
明清時色彩更加絢美,所繪龍、鳳、纏枝花卉等,十分绮麗。
釉下彩加釉上彩
鬥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鈎繪花紋輪廓線,施釉,
經高溫燒成後于輪廓線内填以紅、黃、綠、藍、紫等多種色彩,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鬥媲美,故名。
畫彩技法不僅有填彩,還有染彩、點彩、加彩等多種。
明代成化景德鎮窯創燒,成化時鬥彩雞缸杯最為著名,胎薄體輕,色彩豔麗,為絕代精品。
顔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顔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着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溫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顔色釉。
青釉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範圍的鐵量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創期,漢代趨于成熟,宋代達于高峰,出現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品種。
粉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較厚,入窯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
釉色青綠之中顯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為南宋龍泉窯制,清代雍正景德鎮窯的粉青釉産品十分成功。
梅子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層比粉青更厚,
入窯後經高溫強還原焰燒成,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龍泉窯創制的傑出青釉品種。
白釉
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産生白釉。
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白釉,是東漢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邢窯白瓷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傳世定窯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兩件,碗形狀相同,大小相若,胎體厚薄也基本一緻,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銘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體瘦勁,筆畫有力,時代屬于五代後期。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産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緻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範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緻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長挺拔的特點,适當壓縮了瓶身的高度,放寬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趨諧調。瓶體所施甜白釉純正潔淨,色澤柔潤,紋飾刻劃細膩,是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據1989年景德鎮明代禦窯廠遺址發掘報告顯示,在永樂前期地層中98%以上的出土物為甜白釉瓷器。
清代德化窯白瓷與明代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樣在釉中微微閃紅而呈“豬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澤是釉層微微閃青,因此與明代相比,缺少了溫潤的感覺,這是胎、釉中含氧化鐵增加的結果。
黑釉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鐵量在高溫中焙燒,便呈現黑色,故名。東漢時早期越窯已燒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唐宋時期由于飲茶的盛行,黑釉茶盞風靡一時,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條紋,狀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高溫下釉料中金屬的飽和溶液在緩冷過程中析出的晶體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窯燒制的毫盞最為著名。
油滴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滿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富集某處,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飽和狀态,
從赤鐵礦和磁鐵礦中析出晶體而成。
紅釉
釉料以銅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紅色,故名。宋代鈞窯、元明清景德鎮窯釉裡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等,都是銅紅釉的名貴品種。
鮮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銅為着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焙燒而成,由于這種紅具有鮮豔的紅色,故名。
明代永樂景德鎮窯的鮮紅産品,紅豔勻潤,極為珍貴。
郎窯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清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在景德鎮仿照明永樂、宣德紅燒制的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紅豔奪目,釉面除大片裂紋外,還有不規則的牛毛紋。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邊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
豇豆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在淺紅色釉中有深紅色暈點和綠色苔點,釉色似紅豇豆,故名。
清康熙時景德鎮窯創燒,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葉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礬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着色元素,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
雖沒有銅紅釉豔麗,但呈色穩定,燒造工藝較簡單。
同時它也作為紅色彩料廣泛應用,如明清景德鎮窯多用礬紅與多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人物、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色彩鮮豔。
珊瑚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着色元素,經低溫烘烤而成,因釉公可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鎮窯燒制,康熙、雍正兩朝,多以珊瑚紅作地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其來裝飾器耳。
胭脂紅
低溫顔色釉品種之一。
在燒成白瓷上,吹上一層以金為着色劑的釉料,再經800℃低溫烘烤而成,釉汁勻淨,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鎮窯,精于雍正、乾隆之間,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盤和小瓶等。
青白釉
又稱影青。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鎮窯始燒,胎質潔白細膩,刻、印暗花。
孔雀綠
低溫顔色釉品種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綠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燒造,成化時有綠釉下畫青花魚藻紋飾,十分名貴。清代亦有燒制,器物以盤、碗、瓶等為主。
灑藍
又稱“雪花藍”。以钴為着色劑,經高溫燒成後,淺藍色地的釉面上呈現深藍色斑點,猶如灑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鎮窯創燒,清康熙時最精,灑藍描金裝飾較多見。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錳量較高的钴土礦)為着色元素的釉料,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鎮窯最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鳝魚黃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鎂和矽酸,經高溫氧化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黃褐色斑點,猶如黃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鎮窯為著名。
茶葉末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和錳,經高溫還成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呈失透的黃綠色,
在黃綠底色上閃出猶如茶如細末的黃褐色細點,故名。宋代耀州窯已有燒制
釉下彩
所謂“釉下彩”,是指在釉下進行彩繪,亦即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以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與瓷器一次燒成。其特點是色彩光潤柔和,清淡雅緻,同時,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損,不易變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經高溫燒成,而能經受高溫的色調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種遠不及釉上彩那麼豐富。
釉下彩為唐代長沙窯所首創。它開始是釉下褐彩,紋飾也 比較簡單;然後發展為褐、綠兩彩。宋元以後,便出現了包括青花、釉裡紅、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許多新品種。釉下彩最早見于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色彩繪瓷器,元代景德鎮窯的青花、釉裡紅瓷,使釉下彩工藝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種品種。
以氧化钴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故名。
唐代河南鞏縣窯已有燒制,元代景德鎮窯臻于成熟,明清兩代成為瓷器生産的主流。
釉裡紅
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銅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繪,施釉後經高溫焙燒而成,
白地紅彩,紅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鎮窯,明清時産品更為絢麗。
青花釉裡紅
在一件瓷器上同時用青花和釉裡紅兩種色彩裝飾,故名。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由于燒成難度大,一直被視為我國古瓷的名貴品種。
明清時色彩更加絢美,所繪龍、鳳、纏枝花卉等,十分绮麗。
釉下彩加釉上彩
鬥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鈎繪花紋輪廓線,施釉,
經高溫燒成後于輪廓線内填以紅、黃、綠、藍、紫等多種色彩,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鬥媲美,故名。
畫彩技法不僅有填彩,還有染彩、點彩、加彩等多種。
明代成化景德鎮窯創燒,成化時鬥彩雞缸杯最為著名,胎薄體輕,色彩豔麗,為絕代精品。
顔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顔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着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溫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顔色釉。
青釉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範圍的鐵量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創期,漢代趨于成熟,宋代達于高峰,出現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品種。
粉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較厚,入窯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
釉色青綠之中顯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為南宋龍泉窯制,清代雍正景德鎮窯的粉青釉産品十分成功。
梅子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層比粉青更厚,
入窯後經高溫強還原焰燒成,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龍泉窯創制的傑出青釉品種。
白釉
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産生白釉。
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白釉,是東漢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邢窯白瓷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傳世定窯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兩件,碗形狀相同,大小相若,胎體厚薄也基本一緻,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銘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體瘦勁,筆畫有力,時代屬于五代後期。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産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緻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範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緻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長挺拔的特點,适當壓縮了瓶身的高度,放寬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趨諧調。瓶體所施甜白釉純正潔淨,色澤柔潤,紋飾刻劃細膩,是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據1989年景德鎮明代禦窯廠遺址發掘報告顯示,在永樂前期地層中98%以上的出土物為甜白釉瓷器。
清代德化窯白瓷與明代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樣在釉中微微閃紅而呈“豬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澤是釉層微微閃青,因此與明代相比,缺少了溫潤的感覺,這是胎、釉中含氧化鐵增加的結果。
黑釉
以鐵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鐵量在高溫中焙燒,便呈現黑色,故名。東漢時早期越窯已燒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唐宋時期由于飲茶的盛行,黑釉茶盞風靡一時,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條紋,狀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高溫下釉料中金屬的飽和溶液在緩冷過程中析出的晶體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窯燒制的毫盞最為著名。
油滴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滿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富集某處,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飽和狀态,
從赤鐵礦和磁鐵礦中析出晶體而成。
紅釉
釉料以銅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紅色,故名。宋代鈞窯、元明清景德鎮窯釉裡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等,都是銅紅釉的名貴品種。
鮮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銅為着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焙燒而成,由于這種紅具有鮮豔的紅色,故名。
明代永樂景德鎮窯的鮮紅産品,紅豔勻潤,極為珍貴。
郎窯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清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在景德鎮仿照明永樂、宣德紅燒制的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紅豔奪目,釉面除大片裂紋外,還有不規則的牛毛紋。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邊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
豇豆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在淺紅色釉中有深紅色暈點和綠色苔點,釉色似紅豇豆,故名。
清康熙時景德鎮窯創燒,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葉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礬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着色元素,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
雖沒有銅紅釉豔麗,但呈色穩定,燒造工藝較簡單。
同時它也作為紅色彩料廣泛應用,如明清景德鎮窯多用礬紅與多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人物、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色彩鮮豔。
珊瑚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着色元素,經低溫烘烤而成,因釉公可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鎮窯燒制,康熙、雍正兩朝,多以珊瑚紅作地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其來裝飾器耳。
胭脂紅
低溫顔色釉品種之一。
在燒成白瓷上,吹上一層以金為着色劑的釉料,再經800℃低溫烘烤而成,釉汁勻淨,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鎮窯,精于雍正、乾隆之間,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盤和小瓶等。
青白釉
又稱影青。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鎮窯始燒,胎質潔白細膩,刻、印暗花。
孔雀綠
低溫顔色釉品種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綠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燒造,成化時有綠釉下畫青花魚藻紋飾,十分名貴。清代亦有燒制,器物以盤、碗、瓶等為主。
灑藍
又稱“雪花藍”。以钴為着色劑,經高溫燒成後,淺藍色地的釉面上呈現深藍色斑點,猶如灑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鎮窯創燒,清康熙時最精,灑藍描金裝飾較多見。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錳量較高的钴土礦)為着色元素的釉料,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鎮窯最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鳝魚黃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鎂和矽酸,經高溫氧化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黃褐色斑點,猶如黃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鎮窯為著名。
茶葉末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和錳,經高溫還成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呈失透的黃綠色,
在黃綠底色上閃出猶如茶如細末的黃褐色細點,故名。宋代耀州窯已有燒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