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的精髓就是五個字

在總結自己50年研讀《黃帝内經》的心得時說:“歸根到底,中醫就是五個字精、氣、血、陰、陽。”


一、

  有一位70多歲的患者。患者二十年前就陸續出現了頭暈、失眠、便秘、乏力、耳鳴、血壓偏高等症狀,多年來宋老先生一直在為她調節和控制疾病。讓人驚訝的是,患者現在不但是症狀全面得到控制,各項指标基本保持穩定,而且紅光滿面,腰腿有力,吃得多、睡得香、排得暢,甚至比正常的老年人還要健康。

  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難。《黃帝内經》告訴我們:人之所有者,精氣血陰陽而已。一個人疾病的多少和健康狀态的高低,完全取決于身體中精氣血陰陽的水平。我給患者調理身體,看起來很神奇,其實都無外乎是蓄精、補氣、養血、調陰陽的常見方法,但由于抓住了根本,所以就能達到祛除一身病疾、通暢五髒六腑、保持健康長壽的平衡狀态。隻要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每個人都可以實現80歲不顯老。


  養生方面,比如夏天,喝水必須是熱的,即使再熱也不許喝涼開水,什麼冰糕汽水之類的盡量少吃,飯更不許吃涼的。

  為什麼?臉上的氣色其實和胃氣有直接關系。胃氣充足,才會體現在臉上紅潤。想要健康,不顯老,首先做到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好好吃飯!



二、

  當地有個民俗,便秘了就去吃香蕉下火,大部分人都管用,但也經常有人來看病,說吃了香蕉以後便秘就更厲害了。遇到這種情況,以紅棗入藥,通便效果很好。

  紅棗是補血的,如何能治便秘?其實這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很多人都認為便秘是上火了,拼命地吃生冷水果、蔬菜,還有下火藥、通便茶。真上火的管用,不是因為上火的還會更糟糕。為什麼呢?便秘可以分為氣秘和血秘。氣秘是因為肺腎氣虛造成的,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腎司二便,所以這兩髒氣虛造成推動無力就會形成便秘。這樣的便秘,大便并不幹硬,但是排出困難,排便後還會覺得氣短、心慌、疲倦。血秘是因為血虛腸燥,津液匮乏造成排便困難,這種便秘的大便幹硬,很多老人或是産後、病後血虛的人會有這樣的情況。這兩種便秘的治療方法必須是調氣、養血才能見效,如果亂吃生冷和寒涼藥,隻會雪上加霜。所以有便秘的朋友一定要辨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夠很好治療。

三、

  有一位50多歲的女士來醫院看病,她和兒媳婦關系不好,鬧了一年,就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看了很多醫生,藥倒沒少吃,還試過針灸、推拿,可是效果都不明顯。嚴重失眠、茶飯不思把她折磨得骨瘦如柴,身體十分虛弱,有的時候還出現短暫的糊塗、健忘,連自己的名字、家的地址都想不起來。

  醫院有一位年輕醫生把脈後,判斷病人是因為家庭不和睦造成情緒大怒激動,引起生熱,耗傷津液,造成腎水虧虛,心腎不交,水火難以既濟,夜晚陽不入陰,故夜不能寐,嚴重失眠。于是開了陰陽調和膏的方子進行治療。

  出乎意料的是,服藥1個月後,病人前來複診,失眠症狀竟然沒有任何好轉……

四、

  百思不得其解,病人臉色黑青,下眼袋很大而且紫青,口唇發白幹燥,顯然不僅陰陽失調,還有嚴重的氣血虧虛。你不補血而專調陰陽,怎麼可能有效呢?

  後來給病人開了“靈芝益壽方”。那位年輕醫生當時想不通,因為此方是一個典型的“中醫調補”的方子,一般不會用來治療單一症狀。病人為什麼來找你看病?因為你比她專業。病人隻知道她失眠,但你作為醫生,要看到她全身精氣血陰陽的變化,才能真正治到病根上去啊!

  病人服用“靈芝益壽方”僅十餘日,多年的失眠頑症斬草除根!

五、

  多年來,很多病人延誤了治療時機。這些病人的共同特點,都是認為哪個部位有病,病症就在哪個部位上,就需要醫治哪個部位。很多人就幹脆自己當醫生,給自己買藥治病,倒也是去買了中成藥,例如:頭痛就買正天丸、腹瀉就用藿香水、牙痛就吃三黃片、嗓子疼就含咽喉片,治愈效果嘛,就是蒙着眼撞大運啦。尤其是一些常見病,雖然病症不大,但是很痛苦且治療效果也不盡人意,反反複複總是難以根治。最主要的是大家不了解病因,不知道這是身體經絡和五髒六腑的“緊急報警,發出求救”。最後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病症被拖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影響到其它髒腑和經絡,不再是單一的病症了。

六、

  2002年夏天,曾接待一位外賓,說自己有三高症,通過服用一種治療男性功能障礙的藥物,見到很不錯的效果,并且對血糖沒有任何影響。告誡他說:“我注意到你夏天還穿着高幫的皮鞋,應該是三高症已經出現了腳涼的情況。我跟你直接講,半年之後,你的腳不僅僅是涼了,還會出現發木、發麻的情況;若是你再不節制情欲、減少房事、保護腎髒的話,多則半年,你這隻腳的局部血液循環就會壞死,最後的結局就是糖尿病足、引發截肢。”這位外藉患者一笑了之,他說性生活與三高症有什麼關系?這位患者不以為然。突然感覺到中西醫學的差距,在西醫的理論中,往往無法預知到病情,預防到未病。



七、

  結果,3個月之後,那位外藉患者給宋醫生打電話,他說:宋大夫,你真是太神奇了,你所說的話開始應驗!我的腳本來是涼的,已經開始變成麻木了。雖然腳踩在地上,但是感覺腳好像離地很遠,好像墊了一層厚厚的海綿。我現在非常擔心,請你幫助我。



  後來給這位外藉患者寄去了“靈芝益壽方”的中成藥。為什麼?三高症病人如果出現這種腳涼、發麻發木情況,說明他的陽氣不足,氣血不通。三高病人腿腳壞疽分很多種,有因為氣滞血瘀的,有因為腎虧氣虛的,其中腎陽虛的症因是因為病人身體消耗的太過了。

  怎麼講?他一開始有男性功能障礙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身體給他提出警告了,說明要開始保護自己的元氣,不要再消耗得太多了,身體已經給你發出警告;結果你不聽,反而吃一些促進性功能的西藥,來使陽氣愈發的消耗,并損傷了肝髒和腎髒。陽氣消耗過多之後,按照古人的話講,這叫骨髓枯。人的骨髓枯萎之後,等待他的就是身體各髒腑精血的枯竭。

  也許那位外賓永遠搞不懂“中醫七虛五正”療法的辨證原理,但他補足了“精氣血陰陽”之後,恢複了五髒六腑的平衡,預防了消渴症(糖尿病)引發的并發症,以後還會像普通病人一樣找回健康和快樂。

八、

  為了讓更多人受益于“中醫七虛五正”療法的辨證施治,近幾年,宋醫師聯合了多位專家一起,緻力于推廣“中醫七虛五正”法。“中醫七虛五正調補”是對“精、氣、血、陰、陽”辨證方法的便于記憶的療法名稱,指的是“精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陽失調”這7種辨證方法。

  大家都能通過簡單的症狀對照,大緻上看出自己是哪幾種“虛”:

  精虛:面色無華耳鳴失聰,精神萎靡疲勞不堪,毛發枯萎,牙齒松動脫落,失眠健忘,腰膝酸軟,小便不暢,遺尿便溏。

  氣虛:面色蒼白呼吸短促,語言低微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

  血虛:面色萎黃手腳麻木,形體消瘦失眠多夢,大便幹結,頭暈耳鳴,神疲乏力。

  陰虛:口舌、皮膚幹燥,雙目幹澀,潮熱盜汗,五心煩燥。

  陽虛:畏寒怕冷心胸憋悶,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男性功能障礙、早洩,咳嗽哮喘。

  氣血雙虛:少氣懶言,面色憔悴,腰膝酸軟,咽喉幹痛,便秘腹瀉,婦女經水不調、帶下。

  陰陽兩虛:四肢麻木,小腹疼痛,身重乏力,眩暈耳鳴,關節抽搐,急躁易怒,腰冷酸痛,虛煩失眠,骨蒸潮熱。

  按照上面這些症狀對照,有3種以上的“虛”症表現出來,其實體内已經7種“虛症”同在,就必須要同時“蓄精元補氣血、調陰陽”了,也就是“中醫七虛五正調補”了。

九、

  古時候的病人,一般隻是一兩種“虛”,所以單補、雙補的藥比較流行,比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腎氣丸等等。隻有身患重病或長期生病的人,才會出現3種以上的“虛”。

  但現代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經常服用西藥,對胃髒和腎髒都有副作用。腎是先天之本,胃是後天之本,先天和後天均受影響,所以現代人大都面臨出現7種“虛”症,讓“中醫七虛五正調補”的方子有了用武之地,讓更多百姓從“精、氣、血、陰、陽”調補中受益:

  1、現在西醫确實發達,比如消炎、降三高、平喘都有很多藥物,再比如手術治療心髒搭橋、腫瘤切割等技術也非常先進,但對于真正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一些症狀,比如早衰、乏力、健忘、頭暈、失眠、便秘、盜汗、腎虛、胸悶氣短、手足麻木、視力模糊、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等,往往并不擅長,甚至依賴物理量化指标進行檢測。而這些症狀恰恰都屬于中醫所說的“虛症”範疇,以“精、氣、血、陰、陽”辨證施治,往往有奇效。

  2、現在很多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都在常年服用西藥,但受困于耐藥性問題,很多患者療效越來越差,而且肝、腎、胃腸功能普遍受到影響。而在中醫看來,耐藥性是典型的陰陽失調,肝腎和腸胃功能都可以通過調理得以恢複。“精、氣、血、陰、陽”辨證施治,是久治不愈、久病體虛的慢性病患者提高療效的一種捷徑。

  3、再一個就是很多中老年人身患多病,比如同時有高血壓、心髒病、消渴症、前列腺肥厚等,西醫方法治療其中某一個病或有專長,但綜合治療往往顧此失彼。而全身辨證、綜合治療恰是中醫之所長。“蓄精元、補氣血、調陰陽”看似簡單,但卻能讓患者全身疾病同時好轉,相對久治不愈則吃藥少、花錢少。

十、

  “中醫七虛五正”療法,已經成為大量的臨床病例上一次又一次見到奇效的中醫良方。

  如:中風偏癱、高血壓高血脂病人,“靈芝益壽方”适量地搭配“紮沖十三味方”和少量“降壓藥”等,往往三個月即可實現穩壓、恢複語言及肢體能力的理想效果。

  比如:糖尿病病人,前三個月用“靈芝益壽方”搭配“三十六味消渴方”,半年後停服西藥,不僅能使血糖平穩,而且其他的并發症都得到有效控制。

  比如:心髒病病人,普通情況隻用“靈芝益壽方”即可,出現心絞痛、心梗嚴重症狀的配合少量的通血管藥,往往三個月内心腦血管即可暢通無阻。

  比如:風濕骨病病人,“靈芝益壽方”再加上祛風除濕的中藥,兩到三個月後,過去反複發作的老風濕短期内就能得到有效改善。

  比如:腎虛病人,陽痿早洩、前列腺等,用“靈芝益壽方”再根據病情的不同适量地搭配“參茸三腎方”輔助,腎虛、陽痿早洩、前列腺疾病即可迎刃而解。

濕有内外

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傷而得之者。有居處卑濕,或早行霧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濕履.則濕從外感之者;或恣①飲酒漿,過食生冷,則濕從内傷之者。又一說雲:飲食人胃,無非濕也。脾土旺,則能運化水谷,上歸于肺,下輸膀腕,無濕氣之可留也。脾弱不能運化水谷,亦謂之濕。治濕之法,古人惟以利水為主,亦不可執一,必當因其症而藥也。濕氣在于皮膚者,宜解表之藥,如麻黃、桂枝、防己、蒼術、白術之類,譬如六合陰晦②,非雨不晴也。水濕積于腸胃,肚腹腫脹者,宜攻下之藥,如大黃、甘遂、大戟、芫花.牽牛、槟榔之類,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于肌膚筋骨之間,拘牽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溫經之藥,如幹姜、附子、丁香、肉桂之類,譬如太陽在于中天,則陰濕自幹也。濕氣在于髒腑肌膚之間,微而不甚者,宜健脾燥濕之藥,如蒼術.白術、厚樸、半夏、木香、桑皮之類,譬如些須③之濕,以灰土浥④之,則濕自幹也。濕熱在于小腹膀胱之間,或腫,或瀉,或小便不通,宜用滲洩之藥,如豬苓、澤瀉、茯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苈、車前子、海金砂之類,譬如水溢溝浍⑤,非疏通其窦,則不達也。濕氣在于皮膚,宜用勝濕之藥,如防風、羌活、獨活之類,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

火有七說

丹溪曰:五行各有一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門火也,此火出自先天。又有五志之火:大怒氣逆,則火起于肝;悲哀恸中,則火起于肺;醉飽過傷,則火起于脾;房勞過度,則火起于腎;思慮過度,則火起于心。此火出于人為。火之為病,不獨在五髒十二經中,凡氣有餘,莫非火也!諸風眩掉、脅痛、目赤,肝火動也,柴胡、黃連主之。諸痛瘡瘍、口舌生瘡,心火動也,黃連主之。諸濕腫脹、口瘡口臭,脾火動也,芍藥主之。諸氣膹郁①,幹咳鼻衄,肺火動也,栀子、黃芩主之。遺精夢洩、赤白便濁,腎火動也,知母主之。目黃、口苦、坐卧不甯,膽火動也,柴胡主之。癃閉淋瀝、赤白帶濁,小腸火動也,木通主之。牙疼龈宣、顴腮頤腫,胃火動也,石膏主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大腸火動也,黃芩、大黃主之。小便不利、小腹作痛,膀胱火動也,黃柏主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三焦火動也,柴胡、黃芩主之。陽事頻舉、精溺不止,命門火動也,黃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藥,但能瀉有餘之火耳。又按《玉機微義》論曰:若飲食勞傷,内傷元氣,自汗發熱,困倦脈大而無力,氣口大于人迎或一倍、二倍,為陽虛之症,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芪、人參、甘草之屬。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症,宜滋陰之劑,地黃、天門冬、黃柏、元參、龜闆、當歸、知母、五味、鎖陽、牛膝、虎骨.丸服。若心火亢極,郁熱内實,為陽強之症,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芒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為無根之火,陰虛之症,以壯水之劑治之,如生地、元參之屬。若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陽事不舉,飲食不進,右尺脈遲細無力,命門無火,則如釜底無薪,當以溫熱之劑治之,如附子、幹姜之屬。若胃虛過食生冷,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為火郁之症,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類。

痰有十因

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風,或因寒,或因熱,或因濕,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積,或因食積,或因脾虛,或因腎虛。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為治痰之藥,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難除也。予也管見,敢以治本之藥叙之:夫因風而生痰者,痰唾涎沫,其脈浮弦,治以前胡、旋複花之類。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脈沉遲,治以姜、桂、細辛之類。因熱而生痰者,痰唾膠黃,其脈洪數,治以芩、連、栀、膏之類。因濕而生痰者,痰唾碧綠,其脈浮緩,治以蒼術、茯苓之類。因暑而生痰者,痰唾腥臭,其脈虛微,治以香薷、扁豆之類。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線,或如小珠,或如膠漆,咳嗽難出,其脈滑數。治以蒌仁、花粉、貝母之類。因酒積而生痰者.痰唾嘔惡,清晨發嗽,治以豬苓、葛花之類。因食積而生痰者,痰唾桃膠、蚬肉之狀,胸腹悶悶不安,治以香附、枳實、神曲、麥芽之類。因脾虛而生痰者,痰唾不時,倦怠少食,治以白術、陳皮之類。因腎虛而生痰者,痰唾之時,即如潮湧,發于五更之際,治以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之類。然此皆為輔佐之藥,而主劑--二陳湯,又不可少也。

滾痰丸

滾痰丸川軍、黃芩各半斤,一兩青礞石,五錢好盔沉。

氣有九論

氣者,一身之主。内無七情所傷,外無寒暑所犯,則一氣周流百骸疏暢。如有七情所幹、寒暑所犯,則疾病生焉。《内經》雲: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寒則氣收,熱則氣洩,九氣不同,為病亦異。張子和論之詳矣,予不複論。如以氣虛、氣實論之,夫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氣虛為病,或精神短少,或倦怠嗜卧,或少進飲食,或眩暈,或痿躄,或自汗,或洩瀉,或遺脫,諸病生焉。審其症候,診其脈息,果然氣虛,則人參、黃芪、白術之類必當用用也。若夫心痛、脅痛、小腹氣痛,此則邪氣阻遏①,正氣不行,故作痛耳。邪氣何也?或寒、或熱、或痰、或食、或血是也。法當先去其邪,則正氣流通,痛不作矣。大抵氣屬陽,調氣之藥必用溫散,如沉香、木香、丁香、茴香、藿香、白豆蔻、陳皮、香附、砂仁之類。如病日久,則氣從火化,而溫熱之劑,又不可單投,必以黃芩、黃連、栀子之類為主,少加熱藥為之向導。又聞,氣者血之先,血者氣之配,氣既病焉,則血不得以獨利,故亦從而病焉。是以治氣藥中必加理血之品,如當歸、芍藥、川芎、紅花、桃仁之類。

郁有六名

丹溪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①,諸病生焉'。大抵諸病中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法參而治之。郁有六:氣、血、濕、熱、食、痰也。氣郁:胸脅痛、脈沉澀。血郁: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濕郁: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緩。熱郁:瞀悶②,尿赤,脈沉而數。食郁;嗳酸飽滿,不喜飲食,人迎脈平,氣口脈盛。痰郁:動則喘滿,寸口脈沉滑。治以六郁湯、越鞠丸主之。濕加白術、羌活。氣加木香、槟榔。食加山查、砂仁。血加桃仁、紅花。熱加柴胡、黃芩。痰加半夏、南星。

六郁湯

六郁香(附)蒼(術)(神)曲,栀(子)(連)翹共(枳)殼陳(皮),(川)芎(黃)芩蘇梗(甘)草,郁結總能伸。

越鞠丸

越鞠丸開郁,香附并蒼術,川芎栀子仁,神曲各等分。濕加白術、茯苓。熱加青黛。痰加南星、海石、瓜蒌。血加桃仁、紅花。食加山查、砂仁。氣加木香。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為何稱之為“中醫”,則較少考證。早在《後漢書》中有“諸病不治,常得中醫”的記述,這可能是能找到的最早的關于“中醫”的記載。

其實在傳統思想觀念中,“中”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很常用的思維方式,即“中和”思維。中醫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中”則失和,而調治之法就是補偏救弊,調理陰陽以“執中緻和”。所以中醫治病常被叫做“調治”,因為其最大特點就是通過調理氣血陰陽,糾偏執中,以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而調治之法,不一而足,可謂是中醫學的神髓。所謂善診者未必善治,即此謂也。

今天路老看了一位高齡患者,趙某,女,81歲,患糖尿病9年。近期出現雙下肢發涼,足趾麻木、刺痛,伴有腰痛,口幹渴,飲入即尿,汗出,失眠多夢,耳鳴,情緒低落,大便溏薄不爽,舌體胖大,舌質暗紅,脈沉弦細,雙側趺陽脈減弱。路老一邊詢問病情,一邊自言自語道:飲入即尿,腳涼,麻木,情緒低落,大便溏薄,一派陽虛之象。說到這裡,我想,路老可能會用陽和湯之類溫陽通絡的藥物,正猜想着,路老寫下治則:益氣養血,溫補脾腎。

處方

生黃芪15克,炒麥冬12克,黃精12克,五爪龍30克,五味子6克,當歸12克,桂枝5克,赤白芍各12克,通草10克,生山藥15克,制首烏12克,炒白術12克,紅花10克,雞内金12克,石斛12克,懷牛膝12克。

14劑,水煎服。

看處方後,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說陽虛,為什麼用藥卻以益氣養陰為主,唯一有溫陽作用的桂枝隻用5克,正想着,有一位學生已經按捺不住,先問了。路老說:這個病人已經81歲高齡,患糖尿病9年,是氣陰兩虛日久,陰損及陽,高齡患者久虛不能峻補,須益氣養陰,佐以溫通,緩緩圖之,不能用味厚純陽之品,否則耗傷氣陰。

《内經》雲:“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瀉為陰……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如果用附子、肉桂、鹿角等氣味俱厚者,勢必耗損氣陰,不勝藥力,而反出現不适症狀。所以用益氣養陰為主,少佐以溫通之桂枝,通行表裡,燮理陰陽,使氣血充盛,陽氣自複。

另一位患咳喘的女患者,年齡41歲,咳喘反複發作38年。病人3歲時患肺炎開始,反複感冒,并誘發咳喘,平時說話氣促,勞累後胸悶氣短,腹脹,大便黏滞不爽,面色淡白,舌體瘦,邊有齒痕,色暗紅,尖部有瘀點,脈沉弦。路老拟定治法:益氣養陰,理脾和胃,佐以升清降濁。

處方

太子參15克,功勞葉15克,桔梗10克,炙杷葉12克,炒杏仁10克,炒薏仁30克,百部12克,前胡12克,葶苈子(包煎)15克,炒山藥15克,生谷麥芽各30克,建曲12克,炒白術12克,茯苓30克,娑羅子12克,炮姜6克,炙草8克,生姜一片為引。

14劑,水煎服。

茶飲方

西洋參(先下)8克,炒麥冬12克,浙貝8克,蟬衣10克,僵蠶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生姜1片為引。

7劑,兩日一劑,水煎代茶慢飲。

路老說:患者罹患咳喘多年,肺、脾、腎皆傷,久虛不能峻補,以調和為主。路老所用藥物,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仔細研究,其中奧妙無窮、變化無窮。這個方子中有宣有降,有通有補,桔梗、前胡、杏仁、薏仁、百部、葶苈子宣肅肺氣,止咳化痰;山藥、白術、茯苓培土生金;太子參、炙草益氣固本;肺主一身之氣,娑羅子疏調氣機。茶飲方中芍藥、甘草配伍,酸甘化陰,以佐制西洋參、蟬衣、僵蠶之溫燥,又能緩解氣管痙攣,解痙鎮咳。路老常說:用藥不在于藥味多,或貴重與否,配伍合理,則藥中肯綮,所謂“以平為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