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成藥劑

說明書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成藥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成藥制劑,具體的說是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成藥劑。
背景技術
我們知道,小兒腹瀉是一種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科常見病,好發于6個月~2歲嬰幼兒,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以夏秋季最多。
小兒腹瀉,屬中醫“洩瀉”範疇,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樣,便次增多為其主要的病症。其發病機理有三:1、感受外邪:小兒脾胃薄弱,外感風、寒、暑、濕之邪,均可引起脾胃運化功能失職,升降失調,水谷不分,合污下洩而腹瀉。2、内傷飲食:由于哺乳不當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傷則勻化失調,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以至清濁不分,下走大腸而腹瀉。3、脾胃虛弱:若患兒先天脾胃較弱,後天調護不當,或久病遷延不逾,均可引起消化功能失調,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而腹瀉。
西醫學将小兒腹瀉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小兒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喂養不當,如進食過多、過少、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等引起,也可由于食物過敏、氣候變化、腸道内雙糖酶缺乏引起。感染性腹瀉可由病毒(以輪狀病毒為最多)、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腸道後引起。
肚臍,中醫穴名曰神阙,為人體經絡總樞,經氣彙海,通過奇經八脈并統屬全身經絡,聯系五髒六腑。現代醫學也證明,臍部為腹壁關閉最晚和最薄處,有利于藥物滲透吸收,且有利于藥物歸經,藥效循經直達病所,能起到調節各髒腑生理活動的作用。
臍療法是把藥物制成膏、丹、丸、散後,敷、納、熏、灸、蒸、熨于臍部的一種外治法。用臍療法治療小兒腹瀉可調整腸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健脾燥濕、澀腸止瀉的功效。
發明内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為了克服小兒内服藥物及輸液困難,且西藥的毒副作用對小兒的影響,提供一種簡便易行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小兒腹瀉的中成藥制劑。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用中成藥劑,采用幹姜、川椒、廣木香、公丁香、吳茱萸、炒五倍子為原料,研成細末調和均勻制備而成,其特征是,原料的重量份為:幹姜5~10、川椒3~5、廣木香5~15、公丁香5~10、吳茱萸5~10、炒五倍子5~10。
本發明原料的重量份優選範圍為:幹姜5、川椒5、廣木香10、公丁香10、吳茱萸10、炒五倍子8,前述原料混合研成細末制備而成合劑。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治療小兒腹瀉藥劑方法簡便易行、成本低、無任何毒副作用,能有效地治療小兒腹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使用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藥制成合劑:取潔淨的幹姜5份、川椒5份、廣木香10份、公丁香10份、吳茱萸10份、炒五倍子8份,将藥物配齊後,調和均勻并用藥具研成細末制成合劑。使用時,取上述合劑50克用适量黃酒調成糊狀,敷于患兒肚臍處12小時。
本發明幹姜、川椒、吳茱萸、丁香諸味藥性皆辛熱,歸脾胃經,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溫化水飲,助陽止瀉;煨木香辛苦溫,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實腸止瀉;五倍子味酸澀寒,入肺、大腸、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澀腸止瀉之效;此外黃酒尚是中醫學中很重要的輔料或理想的“藥引子”,能夠有效地溶解出中藥材的有效成分,且有活血祛寒、通經活絡的功效,藉此使藥達病所。諸藥合用敷臍既能通神阙穴,又有燥濕健脾,溫中調氣之功效,從而達到促使胃腸功能恢複正常的目的。
本發明各原料還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份)混合的實施例來實現,其加工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
幹姜 川椒 廣木香 公丁香 吳茱萸 炒五倍子 實施例二 10 3 15 5 5 5 實施例三 7 4 5 6 8 10 實施例四 8 5 12 8 6 6
下面結合山東省威海市經區醫院進行的臨床預試驗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
1、病例選擇:本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齡6個月~3歲,全部病例都是程度不同的小兒腹瀉。
2、治療方法:将藥物配齊後,研成細末,用适量黃酒調成糊狀,敷于患兒肚臍處12小時。每日1次,一個療程為3天,用1~2個療程。
3、治療效果:使用本發明共治療90例,結果顯效45例,有效40例,無效5例,結果顯效率為50%,有效率為44.4%,無效率為5.6%,總有效率為94.4%。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