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數:約2000
閱讀時長:約5分鐘
人際交往能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默認存在着一些不能觸及的底線和規則。一旦有一方越線,那麼雙方的關系就會受到挑戰。
當然,規則并不僅僅在成人世界中存在,幼兒園其實也有社交規則。當孩子有了良好的社交理念後,他們自然能擁有好人緣。
孩子們之間能否友好相處,關鍵在于父母的引導和教育。父母應該有意識帶着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讓他們多接觸一些小夥伴,多結交一些好朋友;在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買一些糖果之類的東西給孩子,啟發他分一些給身邊的小朋友。
昨天我的同事小李剛一上班就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孩子剛到幼兒園就被小夥伴給咬了。于是她匆匆請假,趕到了幼兒園。當她到達時,才發現是自己的兒子搶了别人的東西。
别的小朋友氣不過才咬了他一口。最後,在幼兒園老師的引導下,雙方互相道歉,事情才算是圓滿結束。
事情結束後,小李不免為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擔心起來,孩子不具備良好的社交能力,就不能再幼兒園裡交到朋友,那勢必會非常孤獨。
其實,孩子的好人緣不是天生具有的,也是需要後天培養的,隻要家長做好家庭教育,那麼孩子的幼兒園生活就會如魚得水。
1. 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常常隻想着自己的利益,他們所有行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滿足自我需求的過程中,孩子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感受,很可能做出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
當然,這樣的孩子即使受到排擠也并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尊重是互相的,不尊重他人的孩子容易被人讨厭。
2. 欺負别人
一些孩子并不能分清玩鬧和霸淩的區别,比如說,一些孩子可能會認為把水潑在别人身上,看到對方驚慌失措的樣子很好玩。
他們以為這是與他人玩鬧的一種方式,因為能從中獲得快樂,所以會不斷地重複自己的行為。但這樣的行為對别的小朋友來說則是一種霸淩,他們會感到恐懼,并對霸淩者産生怨恨的心理。
3. 冷漠待人
有部分孩子生來就比較内向,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我,也不知道如何接受他人的善意。因此為了避免窘迫,這類孩子往往會用冷漠的外表隐藏自己想要交朋友的内心。
當外向的孩子的熱情長期得不到回應時,他們會感到失落,并停止與其進行社交。
二、為什麼說孩子的行為折射出“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最有影響力的人,孩子模仿的最早和最多的對象就是父母。不難發現,孩子們在許多方面都繼承了他們父母的特點。
如果父母總是挑剔孩子,那麼他們的孩子就會常常抱怨生活。如果父母總是溫柔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待人友好。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缺點時,一定先要從自己的身體上找原因,看看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事實上,當父母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很少有人願意主動反思自己。大多數家長還是堅守在“教育者”的崗位上,把問題歸咎于孩子。
當然,父母這樣的舉動也會讓孩子變得愛推脫責任,不願反思自己的過錯;還有的孩子會自我反思過度,從而産生自卑心理,不願與他人接觸,總是冷漠待人。
孩子就是父母教育的産物,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反應了教育的問題。作為父母,我們要直視這面鏡子,才能及時改善教育方法,培養出能夠進行良好社交的孩子。
多給孩子營造社交環境
為了給孩子提供優質的家庭條件,一些父母常常在外打拼,很少有時間能陪伴在孩子的身旁。
但其實我們可以做到短時長高質量的陪伴,當孩子在身邊時,我們可以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引導孩子說說他的學校生活趣事,以對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周末時,可以帶着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并以身作則與他人溝通,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社交技巧。
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在社交的過程中彼此尊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原則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去霸占别人的東西,也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
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可以讓孩子試着換位思考,比如說,讓孩子想象一下,如果别人不經過你同意拿走了你的東西,你會是怎麼樣的感受呢?
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大多數父母看到孩子和别人搶奪玩具時,第一反應是責備孩子,或者會要求孩子主動謙讓,但這種做法并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在發生問題時,先平複孩子的情緒,然後再和孩子讨論解決方案,最後要由孩子來決定如何處理。
隻有當孩子們能夠獨立思考對錯,獨立解決問題時,他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成為幼兒園的社交達人。
要讓孩子變得人見人愛,家長一定要多給孩子營造一些社交環境,增加孩子的社交次數,讓量變引起質變。與此同時,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孩子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與他人和諧相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