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于話題
#癌症 39 #肺癌 4 #中醫 53 #絕招 53 #傳承 46導語:西醫對于肺癌分型有多種分類方法,有中央型、周圍型、彌漫型,有小細胞型、大細胞癌;有鱗狀細胞癌、腺癌、腺鱗癌等等。而中醫卻不這麼看,中醫眼中不是盯着癌症一味去抗癌,而是着眼于生病的人,我不管你是什麼分型的,也不管你是什麼部位,中醫隻看患者的髒腑氣血陰陽狀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态進行辨證論治。隻要人的整體狀态得以改善,人的病症也就會慢慢會好起來。
病案
卞某,女,62歲,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下漸出現咳嗽,無痰,胸前區隐痛,自行服藥調理後未見明顯緩解,遂到醫院就診,經CT檢查提示:左上肺多發性結節,診斷為左上肺癌,周圍型。行左上肺切除術,術後西藥治療(具體藥物不詳)。
患者于2021年3月複查胸部CT:影像雙肺多發性結節,左上肺區條索影較前縮小。現患者欲求中醫治療,遂經人介紹于門診就診。
現症見:神疲乏力,精神較差,消瘦、胸悶痛,幹咳少痰、咳聲低微、口幹短氣、食欲較差,大便秘結,睡眠較淺,容易受驚,舌紅少津,脈細數。
中醫診斷:肺癌
證型:氣陰兩虛
治則:益氣養陰,化痰散結。
拟方:九生百合湯加減
方藥:
生半夏15克、生南星15克、生雞内金15克、生山楂15克、生牡蛎30克、生龍骨30克、生鼈甲30克、生海蛤殼30克、百合15克、沙參15克、玉竹15克、麥冬15克、天花粉15克、桑葉6克、生地15克、五味子10克、烏梅30克、知母15克、桑白皮10克、大貝15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鐵皮石斛10克、西洋參10克、桔梗6克、炒五仙各10克。
7劑,水煎服。
同時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配制丸藥3個月。
二診,患者咳嗽減輕,胃口轉好,精神狀态改善,繼用原方。後來患者在此方基礎上略作加減,堅持水藥加丸藥進行治療。
患者各種症狀消失,身體狀态良好,患者與其家屬都很高興,原來醫院說她這個病複發後,治療效果會很差,當時家裡人都覺得治療的希望比較渺茫,沒想到中醫的治療效果這麼好!!
2021年9月份複查,各項指标均正常,如今健如常人。
張勝兵作品《攻癌救命錄》淘寶京東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挂号可獲得簽名書以及與張醫生合影留念!
西醫的肺癌分型
1、肺癌發生部位分型
(1)中央型:肺癌發生在段以上支氣管,亦即發生在支氣管及段支氣管。
(2)周圍型:肺癌發生在段以下的支氣管。
(3)彌漫型:肺癌發生在細支氣管或肺泡,彌漫分布于兩肺。
2、以肺癌的肉眼形态分型
(1)管内型:肺癌限于較大的支氣管腔内,呈息肉狀或菜花狀,向管腔内突起,也可沿管壁蔓延,呈管套狀,多數無管壁外浸潤。
(2)管壁浸潤:肺癌侵犯較大的支氣管管壁,管壁粘膜皺襞消失,表面呈顆粒狀或肉芽樣,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并向管壁外組織浸潤,腫塊的切面仍可見支氣管,管壁結構仍存在。
(3)結節型:腫塊呈圓形或類圓形,直徑小于5㎝,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時,腫塊邊緣常呈小分葉狀。
(4)塊狀型:腫塊形狀不規則,直徑大于5㎝,邊緣呈大分葉狀,與周圍肺組織分界不清。
(5)彌漫浸潤型:肺癌不形成局限的腫塊,而呈彌漫浸潤,累及肺葉或肺段的大部分,與大葉性肺炎相似。
3、組織學分型
(1)鱗狀細胞癌。占肺癌的40%,在男性則占80%。有的伴有神經内分泌分化。其變形包括梭形細胞癌、淋巴上皮癌、基底細胞癌。
(2)腺癌。占肺癌的20%,在女性則占50%。有的伴有神經内分泌分化。
(3)腺鱗癌占肺癌比例<10%。有的伴有神經内分泌分化。
(4)大細胞癌占手術肺癌的15%~20%。此癌不具有腺、鱗分化的特征,為未分化癌。
(5)小細胞癌占肺癌的10%~20%。又稱小細胞神經内分泌癌。
(6)細支氣管肺泡癌。
03中醫對肺癌的認識與治療
中醫治療腫瘤曆史悠久,治療的原則以扶助正氣,祛邪消積為法,扶正是根本。根據患者氣血陰陽的盛衰,補益其不足;祛邪是據痰凝、氣結、血瘀、熱毒等的情況,辨證治療,中醫藥治療着眼于增強機體正氣,調機體陰陽平衡,提高自身抗癌能力為主,并根據辯證給予抗癌散結中藥,以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
辨證論治
1.肺脾氣虛型
症狀:久嗽痰稀、胸悶氣短、腹脹納呆、惡心欲吐,便溏或便秘、疲乏、四肢無力、懶言語低,脈沉細或濡,舌質淡苔薄,邊有齒痕。
該證型多出現在肺癌患者化療期間、或晚期肺癌伴大量胸腔積液、或伴肝轉移、或伴大量惡性腹水。化療期間的症狀比較容易控制,而且随着化療的結束化療引起的毒副作用也會逐漸減輕并消失;但腹腔轉移引起的相關症狀就難以控制和治愈,預後極差。
該證型表現為虛實夾雜,虛指肺氣虛、脾氣虛為主,實指痰濁水飲内停,肺失宣降,胃失和降。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氣虛陽虧表現:自汗,心悸心慌,肢涼喜溫,惡寒怕冷,四肢腫脹,大便滑脫等症。
治法:補益肺脾為主,注意化痰祛濁、宣肺止咳、和胃降逆、攻逐水飲等。
方藥:四君子湯合保和丸加減: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法半夏9g,陳皮9g,川貝母9g,桔梗9g,瓜蒌12g,杏仁9g,厚樸9g,生苡仁30g,炒山楂15g,炒萊菔子12g。伴陽虛飲停或肢腫,可選附子理中湯或真武湯加減。
2.肺陰虛型
症狀:幹咳、或咳嗽痰少、或咯血絲痰、食少納差、心胸煩熱、潮熱盜汗、口幹口渴、大便秘結、舌赤少苔、或舌體瘦小、苔薄。
該證型多出現在肺癌早中期、或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可伴内熱或火毒熾熱:發熱,面紅目赤,咯黃痰,喉痛,牙龈腫痛,口腔潰瘍,煩躁失眠等症。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多可并發放射性肺炎一症,表現為持續性咳嗽,或咯黃痰,喉癢不适,口咽幹,心胸憋悶,嚴重者出現喘促,動則明顯,高熱等。
治法: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為主,或配清瀉肺熱或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麥冬12g,生地黃15g,牡丹皮15g,玄參12g,山藥15g,百合20g,石斛12g,桔梗9g,浙貝母12g,全瓜蒌15g,夏枯草12g。肺熱熾盛者可加黃芩15g,桑白皮15g,生石膏30g,酒大黃12g。
早中期肺癌患者經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後部分病例可以痊愈,但放療所緻放射性肺炎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放射性肺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肺熱熾盛、津虧陰傷、瘀毒損絡,在放療的病程中各有側重出現,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瀉肺熱,生津潤燥,化瘀解毒。
沙參麥門冬湯或竹葉石膏湯加減:銀花12g,連翹15g,竹葉9g,沙參15g,麥冬12g,百合20g,丹皮15g,赤芍15g,酒大黃12g,桔梗12g,生石膏30g,甘草6g。
3.氣滞血瘀型
症狀:氣促胸悶、心胸刺痛或脹痛、咯血痰、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失眠、唇暗、面色晦暗、脈弦或澀、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
該證型多見于早中期肺癌患者,腫瘤侵犯胸壁或縱膈多可導緻胸背部或腋下疼痛不适。實證為主,正氣虧損不明顯。中晚期患者多兼夾此證型,乃虛實夾雜之證,需加區别。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為主,注意分别配合化痰散結,瀉熱通便,益氣養血等治法。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12g,赤芍12g,桃仁9g,柴胡9g,枳實9g,川芎12g,紅花8g,桔梗12g,元胡9g,川牛膝12g,白芷9g,葛根15g,桑枝15g,姜黃10g。
痰濁湧盛加半夏9g,瓜蒌15g,貝母12g;
大便秘結加生大黃9g,玄參15g;
氣血虧損加黃芪20g,黨參15g,菟絲子15g,黃精15g;
瘀熱甚者加山栀15g,連翹15g,酒大黃12g;
咯血痰多時要停用桃仁、紅花、川芎,加三七粉4g沖服,仙鶴草20g,側柏炭12g,丹皮15g,生地15g。
4.痰濕内阻型
症狀:痰多嗽重、喉中痰鳴、聲音嘶啞、胸悶發憋、納呆、舌質暗或胖淡、苔白膩、脈細滑或濡而無力或滑數。
該證型見于肺癌各期,早期患者病症輕淺,或者無症狀而在體檢時診斷,中晚期患者諸症加重,漸至危殆。痰濕阻肺困脾,從熱化則變成痰熱或濕熱内阻,從寒化則為寒濕内盛或寒飲内停。要注意寒熱辨證。
治法:化痰利濕,散結。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陳皮9g,半夏9g,茯苓12g,白術12g,全瓜蒌15g,浙貝15g,杏仁9g,厚樸9g,白芥子8g,蘇子9g,玄參15g,生牡蛎30g。
痰熱甚者加黃芩15g,夏枯草12g,連翹15g,桑白皮15g;
寒痰内甚或寒飲内停者可用小青龍湯加減:炙麻黃6g,桂枝8g,白芍15g,幹姜5g,半夏9g,五味子4g,細星3g,杏仁9g,厚樸9g,甘草6g;
或陽和湯加減:炙麻黃5g,白芥子8g,炮姜炭8g,肉桂6g,甘草6g,杏仁9g,瓜蒌15g,蘇子12g,陳皮8g,鹿角膠12g。
5.氣陰兩虛型
症狀:幹咳、痰少、神疲乏力、氣短、動則喘、口幹、五心煩熱、午後潮熱、自汗、盜汗、時心悸、納呆、尿少便幹、舌質紅苔薄或舌質胖有齒痕,脈細。
該證型多見于早期肺癌患者,也見于肺癌患者術後康複期和放化療結束後期。
治法:益氣養陰,扶正培本。
方藥:沙參麥門冬湯加減。生黃芪20g,山藥15g,沙參12g,麥冬12g,百合15g,石斛15,元參12g,鼈甲12g,地骨皮9g,浙貝12g,紫苑15g。
伴頭暈、面萎、唇白、爪甲蒼白等血虛證者,加當歸12g,菟絲子15g,黃精15g,大棗15g。
腎虛精虧伴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者加山萸12g,首烏15g,杜仲12g,牛膝15g,益智仁15g。
肺外重要器官轉移的中醫藥治療:
1.胸膜轉移并大量胸水
屬中醫飲停胸脅,治療以攻逐水飲為主。
葶苈大棗瀉肺湯加味:葶苈子12g,大棗15g,漢防己10g,車前子12g,豬苓15g,椒目12g,酒大黃15g,地龍9g。
2.心包轉移并大量心包積液
屬中醫水飲内停,水氣淩心,治療以振奮心陽,溫化水飲為主,
選理中湯合真武湯加減:熟附片9g(先煎),幹姜6g,白術12g,茯苓30g,黨參20g,白芍15g,豬苓15g。
3.肝轉移影響消化功能
屬中醫脾虛氣弱,脾胃不和,治療以健脾和胃為主.
香砂六君子湯和保和丸加減:木香6g,砂仁8g,半夏9g,陳皮9g,白術12g,茯苓15g,焦山楂15g,炒神曲15g;
肝轉移并郁熱黃疸可加茵陳30g,炒山栀15g,連翹15g,酒大黃12g以助化濕利膽退黃;
肝轉移或腹腔轉移并大量腹水,屬脾虛濕盛,飲流于腹,加厚樸10g,大腹皮15g,生苡仁30g,赤小豆30g,車前子15g,地龍9g化濕逐飲消脹。
水飲屬陰邪,胸腹水及心包積液患者均可酌加桂枝、幹姜、制附片以助溫化飲邪。
4.骨轉移并疼痛者
瘀阻骨絡,髓虧骨損,治以化瘀通絡,益髓健骨,緩急止痛.
桃紅四物湯加味:桃仁9g,紅花9g,川芎12g,白芍15g,當歸15g,熟地15g,菟絲子15g,防風9g,白芷12g,元胡9g,靈仙15,甘草6g,白屈菜12g。
5.腦轉移者
痰瘀挾風上竄巅頂,阻塞腦絡,蒙蔽清竅,治宜化痰祛濁,活血通絡,熄風開竅為主。
滌痰湯和川芎茶調散加減:半夏9g,膽星9g,陳皮9g,竹茹9g,枳實9g,石菖蒲6g,茯苓15g,羌活9g,川芎15g,防風12g,白芷12g,柴胡9g,葛根12g。
當然,以上各證型和各種情況在臨床可能會錯綜出現,這就要求中醫生在臨證時要綜合辨證,觀其脈證,知犯可逆,随證治之。當然扶正與祛邪,孰輕孰重,哪個為主,哪個為輔又需慎重考慮,如果患者都是按書本上得病,醫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價值。而有的醫生對于疾病隻會千人一方,對号入座,那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病是千變萬化的,人是千姿百态的,治療方法也是靈活變通的,其中奧妙難以言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