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價值觀的傳承不是灌輸,而在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者:勤一一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父母舐犢情深,恨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希望他們能在未來的生活中過得從容而幸福。
然而,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講究的吃穿,不是昂貴的輔導班,不是萬貫家産,而是父母的價值觀。
明智的父母,回答好孩子這三個問題,會傳承給孩子容易獲得幸福的“價值觀”。
對待物質和金錢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
有位育兒博主分享過一個故事:
上幼兒園的女兒放學回家後,拉着正在廚房做飯的媽媽,問道:“媽媽,我們家有錢嗎?”
媽媽當時愣了一下,沒料到這麼小的孩子會問這樣的問題。
幸好,愣了幾秒後她腦子恢複了運作,她反問道:“嗯,有錢是什麼意思啊?”
女兒回答:“有錢就是像君君家裡有一輛大汽車那樣,那輛車就像消防車那麼大,特别威風!”
其實,學齡前的孩子詢問關于“有錢”這樣的問題,并不是真的在問家庭财富,更多的可能是比較。
這位媽媽的回答堪稱教科書,她沒有用大人的定義給予解讀,而是根據孩子已有的認知,給予簡單的解釋。
她說:“我們家也有一輛車呀,也許沒有消防車那麼大,但是足夠我們一家人一起坐着出去玩兒,去我們想去的地方,也很開心幸福,對嗎?”
女兒一聽,馬上高興起來,拍着手跳着回答:“是呀是呀!”
在“财富”的概念萌芽期,家長好好回答不但可以激勵孩子樹立健康的金錢觀,甚至可以成為孩子努力的目标。
即使客觀上家庭條件和别人有差距,家長首先不要有自卑、打壓的心理,甚至欺騙自己物質不重要。
其實,對物質的敏感其實不可怕,金錢并不是“壞”的,但是“夠用”就行。
我們往往會發現,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存在這樣兩種人:一種人,一日三餐山珍海味,卻吃不到幸福的味道;一種人,終日奔波風餐露宿,一碗面條就是人間美味。
有錢的人,不一定幸福;貧窮的人,不一定就不幸。幸福是發自内心的滿足和平和。
内心豐盈的人,知道自己所求,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而内心貧瘠的人,一味追求物質世界,卻早已丢掉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家長需要警惕的是過于單一的價值觀,把錢、職位、成就,這些世俗意義的成功當成全部的追求。
家長和孩子多談論除了金錢以外,更多的幸福感、成就感的來源,比如:幫助别人的快樂,努力付出後得償所願的開心,沉浸在興趣愛好中的幸福。
當孩子已經擁有了多元的價值觀,即使還會比較、向往物質,也會慢慢明白物質不是唯一的價值來源。
對待學習和生活
你能幫我做這件事情嗎?
周末,隊友陪兒子做作業,發生了史上最激烈的家庭戰争。
兒子有道數學題不會做,覺得太難了,想讓隊友幫忙,遭到拒絕。
受挫又着急的兒子大哭大叫,扔東西,甚至用質問的語氣:“為什麼不能幫我做?我讨厭你,壞爸爸!”
在學習和生活中,孩子難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挑戰而“不喜歡”做某些事情,想讓家長幫忙做。
孩子不會系鞋帶,家長馬上幫忙系好;孩子寫作業又慢又不情願,家長直接幫忙寫好……
然而,有些事情,“幫”孩子做了,并不是“愛”,而是“害”。
幫孩子系鞋帶,令他失去了“獨立”的機會;幫孩子寫作業,消磨了孩子的“責任心”。
面對孩子的求助,家長不妨從以下三點幫助孩子:
首先,幫助孩子接受挫敗感,“不擅長”非常正常,不要害怕;
其次,幫助孩子明确,誰是責任的“主體”,我的事情我負責;
最後,輔助引導孩子,自己耐心地做好這件事情,從而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我們不難發現,成年人的世界裡,同樣是“上班”,對不同的人來說,感受和業績卻是大不相同的。
有的人上班很開心,做的事情是他喜歡且擅長的,每天還能有拓寬眼界不斷成長的機會。
有的人上班很不開心,為此他們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機器”,每天都在機械重複做同樣的事,内心和能力卻并沒有成長和提高。
一切“果”,皆有“因”,一個人的今天,往往在童年時期就打好了底子。
對孩子來說,假如不會系鞋帶,就讓家長代勞,那永遠也體會不到系出漂亮蝴蝶結的那份欣喜;假如因為難、不擅長而不想放棄認字,好多有意思的繪本和書就讀不了。
如果做不到就放棄,隻懂得求助,那我們永遠沒辦法學會堅持。
不會系鞋帶,可是後來你能系出漂亮的蝴蝶結了;不識字,可是現在每天幾乎都在“洋洋自得”地自己讀書了。
學會堅持,獨立完成,是孩子成就感的來源,也是未來獨自面對工作和生活的最大底氣。
對待朋友和感情
媽媽,他不跟我玩兒怎麼辦?
有個陽光很好的午後,帶着女兒在小區玩兒滑梯。
滑梯旁邊有個跷跷闆,兩個大一點的女孩子一起玩兒得很開心。
女兒很羨慕地看着,主動湊過去,試探地問:“姐姐,姐姐,我能一起玩兒嗎?”
可是兩個女孩正玩兒在興頭上,并沒有允許她的請求。
女兒有點受傷地聳着單薄的小肩膀走開了,眼神裡滿是落寞。
她沮喪地問我:“媽媽,小朋友不跟我玩兒怎麼辦?”
我知道她心裡一定不是滋味兒,但是卻并沒有直接挑明。
我蹲下來摟着她,用輕松平和的語氣問她:“你也想玩兒跷跷闆嗎?”
“是呀!”女兒使勁地點頭。
“哦!小姐姐們正在玩兒,那我們先玩兒滑梯,或者去别的地方轉轉,看看有沒有别的小朋友,也可以一起玩兒呀?”
女兒想了想,答應了。
後來在小區裡遇上了一個她認識的小女孩六六,她們一起玩兒得很開心,後來還一起去玩兒了跷跷闆、滑梯,旁邊兩個小姐姐也跟她們一起玩兒,大家成為了朋友。
晚上睡覺前,女兒摟着我的脖子說:
“媽媽,我今天好像坐了過山車一樣呢,先是傷心,後來又開心了!
小姐姐不跟我玩兒的時候,有點想哭,可是後來跟六六一起玩兒,我又很開心了。原來,交朋友不是強求的,是自然而然的呀!”
為人父母最無力的,恐怕就是聽到孩子說:“媽媽,我沒有朋友,他們不跟我玩兒。”
“朋友”對于孩子來說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孩子們在發展友誼的過程中,也是在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面對拒絕,我們要教會孩子認識到以下三點:
首先,不要有“受害者”心态,他不跟我玩兒就是不喜歡我;
其次,尊重對方的選擇,他可能隻是想一個人安靜地待着,并不想交朋友;
最後,放寬視角,我可以試着去交其他朋友。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讨厭的勇氣”,一旦你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朋友,不僅僅對于孩子來說特别重要,對于成年人同樣重要。
長大以後,我們為了交朋友,為了讓别人喜歡,努力迎合着全世界,可是結果往往卻是,受盡委屈後,也很難得到應有的善意。
刻意讨好,委曲求全,都将在社交中耗盡心力,在群體中迷失自己。
其實,人都是自帶磁場的,理性地選擇朋友,随緣不強求,友好不讨好,不費力的感情往往才值得經營。
父母是孩子的容器,父母的價值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價值觀的傳承不是灌輸,而在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周國平說:幸福在于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優秀。
幫助孩子見到世态萬象,認清關于物質和金錢、學習和生活、朋友和感情的本質。
讓孩子在人生的平凡和努力中體味幸福,在豐富的精神世界中享受幸福,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點個“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跟大家共勉。
作者簡介:勤一一,富書專欄作者,二胎職場媽媽,歲至中年,心懷溫暖,願以文字梳理思路,柔軟現實,治愈你我,文章首發公衆号: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