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并将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傾向或内部驅力。
人的“動機”是如何産生的?這種“動機”是如何驅使人行動的?
很顯然,人的動機是在大腦意識與神經化學反應機制共同協作下實現的。
在意識層面,“動機”是大腦對信息處理配合人的感知能力,産生的某種心理傾向。人的情緒情感狀态會促使某種“動機”的産生,人的思想意識也會導緻某種“動機”的産生。
“動機”産生的原動力是“思”(意識思想),“我思故我在”。比如,人在不起思、不生念時,就不會有任何動機。反之,一旦意識轉動起來—“動念”,人就會産生動機。
“動機”在大腦中是如何實現的?
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者,探索了多巴胺如何影響人行為背後的具體機制。其團隊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上。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分子,參與包括動機、運動、認知和獎賞驅動型學習在内的多條腦内神經通路。最新研究表明,大鼠腦中多巴胺的釋放可不依賴多巴胺分泌神經元的活動,這一證據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多巴胺釋放的調節機制。
多巴胺由中腦腹側被蓋區(VTA)和黑質緻密區的神經元分泌。這些神經元長長的軸突延伸到大腦其他區域,包括伏隔核、背側紋狀體和前額葉皮層。在這些區域内,多巴胺分泌神經元的神經軸突形成廣泛分支。
多巴胺信号傳導過程,中腦産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被激活後産生電信号,這些信号沿着神經元軸突傳播到靶區域,在那裡引起軸突分支覆蓋範圍内的多巴胺釋放。意外的獎賞會導緻多巴胺神經元活動增加,靶區域内多巴胺釋放增加,進而促進學習行為。
本次實驗,研究人員給研究動物布置的是一項“賭博機任務”(bandit task)。實驗裝置含有多個端口,大鼠可以将鼻子伸入這些端口内。在任務開始時,中間端口内會亮燈,引導大鼠将鼻子伸進去,然後保持該動作直至出現另一個聲音提示,讓大鼠将鼻子伸進旁邊的任意一個端口,伸入特定端口的時候,大鼠可以從單獨的食物端口内獲得食物獎賞。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實驗動物能夠将特定端口與食物獎賞的高可能性關聯起來。
在任務中,自由移動的大鼠會在光照提示下将鼻子伸進中間端口,然後保持該動作直至出現聲音提示,讓其把鼻子伸進旁邊的任意一個端口,伸入特定端口的時候,大鼠可以從單獨的食物端口内獲得食物獎賞。
研究者記錄了任務過程中大鼠腦腹側被蓋區(VTA)産生多巴胺的神經元的活動以及伏隔核内這些神經元的多巴胺釋放情況。當出現光刺激時,研究人員觀察到獎賞驅動型學習行為的一個共通特征:神經元活動和多巴胺釋放增加。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受到光刺激後,大鼠将鼻子伸入中間端口過程中,大鼠腦内的多巴胺釋放逐漸增加。但出乎意料的是,多巴胺神經元的活動卻并未增加。
當獎賞概率增加時,動物的反應速度也會加快,即當出現光照提示後,大鼠開始任務(将鼻子伸進中間端口)所需的時間更短。研究人員使用微透析技術測定大腦中多巴胺的細胞外濃度,發現不同腦區多巴胺濃度的升高模式與任務期間獎賞的可及性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多巴胺濃度增加呈區域性差異,伏隔核核心區域多巴胺濃度增加,但鄰近的伏隔核殼及背側紋狀體中卻未有類似發現。腹側前邊緣皮質内的多巴胺濃度出現增加,但前額葉皮質其他區域的多巴胺濃度卻沒有觀察到增加。
這些結果表明,面對獎賞或可能獲得獎賞的提示,大腦内所有多巴胺神經元覆蓋的區域的多巴胺通路将被普遍激活,多巴胺水平将普遍升高這一目前的主流觀點并不一定正确。
研究人員發現大鼠VTA中的神經元活動與獲得獎賞的概率上升并無關聯,這表明動機相關的多巴胺釋放與多巴胺神經元的激活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大鼠大腦内出現多巴胺釋放增加的區域與人類的伏隔核及腹内側前額葉皮質相對應。人腦成像研究發現,在決策任務中,這兩個區域内的神經元活動變化主要與受試個體對獎賞的主觀價值評估有關。Mohebi及其同事的發現可能在不同物種中是普遍存在的。
究竟是伏隔核中的哪些局部因素引起了多巴胺釋放的緩慢增加——究竟是什麼激發了動機?
其中一種可能是被稱作膽堿能中間神經元的細胞所釋放的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如果這一假設被證實,那麼問題就變成到底是大腦的哪些部分在向這些神經元傳遞所謂“動機”的信号。Mohebi團隊的研究報告稱,在大鼠伸鼻前,VTA中部分非多巴胺神經元的活動有所增加。也許就是這些神經元活動促進了多巴胺釋放。
深度思考:意識思想與大腦神經化學機制如何關聯?
人的意識思想促使大腦神經化學反應過程的發生,還是大腦神經化學機制産生了意識?兩者之間誰在前,誰在後;誰為主,誰為輔?
研究發現,任何一個大腦過程(比如,思考行為和身體行動),意識思想與神經化學機制都是同步發生的。意識思想的産生伴随神經化學機制的形成,神經化學機制的發生對應意識思想的出現。
所以,人腦是由物質腦和意識兩方面構成的。物質腦通過神經化學機制控制物質腦的作用過程和人體行為;意識是物質腦活動呈現的精神現象。物質腦與意識同屬大腦的一個層面,互為“兩面一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