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羚
山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的小型羚羊。其屬的唯一成員 klipspringer 于 1783 年由德國動物學家 Eberhard August Wilhelm von Zimmermann 首次描述。它的肩部長 43-60 厘米,重 8 到 18 公斤。 klipspringer 的被毛從黃灰色到紅棕色,在岩石栖息地中起到了有效的僞裝作用。與大多數其他羚羊不同,klipspringer 有厚而粗糙的皮毛,帶有中空、易碎的毛發。角短而尖,通常長 7.5-9 厘米。
通常在夜間活動,klipspringer 在白天和深夜休息。作為一種群居動物,klipspringer 的一夫一妻制比其他羚羊要大得多。異性個體表現出長期到終生的配對關系。大多數情況下,伴侶之間的距離往往在 5 m以内。雄性形成了 7.5-49 公頃的領地,它們與伴侶和後代待在其中。 klipspringer 主要是浏覽器,更喜歡年輕的植物、水果和花卉。妊娠持續大約六個月,然後出生一頭小羚羊;出生高峰從春季到初夏。小羚羊一歲就離開它的母親。
klipspringer 栖息在以岩石地形和稀疏植被為特征的地方。它的範圍從東部的蘇丹東北部、厄立特裡亞、索馬裡蘭和埃塞俄比亞到南部的南非,以及沿安哥拉和納米比亞的沿海地區。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IUCN) 将 klipspringer 歸類為最不受關注的物種。 klipspringer 的生存沒有重大威脅,因為它的栖息地無法進入且不利于狩獵。大量發生在私人農田上。截至 2008 年,近 25% 的種群分布在整個保護區的保護區内。
2-日本鼬鼠
日本鼬鼠 (Mustela itatsi) 是鼬科鼬鼠屬的一種食肉哺乳動物。最密切相關的鼬屬物種是西伯利亞鼬鼠(Mustela sibirica)。它的分類物種名稱 itatsi 是基于日語中的鼬鼠單詞 itachi (イタチ)。它原産于日本,出現在本州島、九州島和四國島。它已被引入北海道和琉球群島以控制齧齒動物,也被引入俄羅斯的庫頁島。
它有一件橙棕色的毛皮大衣,頭部有較深的斑紋,大小因性别而異。它們有修長的身體、長長的尾巴、相對較短的腿和鋒利的爪子。它經常與西伯利亞黃鼠狼混淆,後者具有不同的尾頭和體長比例。與其他種類的黃鼠狼不同,它們的皮毛在冬天不會變色。 [7]日本黃鼠狼的平均壽命高度依賴于食物的供應,在較小程度上影響其壽命的其他因素。在野外它可以活2到3年,最高的可以活到5年左右。日本鼬鼠的尾巴比例為 36-50%,而西伯利亞鼬鼠的比例大于 50%。日本鼬鼠的數量在過去 3 代中下降了 25%,這已被用來證明其在 IUCN 紅色名錄上的瀕危狀态。日本政府已禁止獵殺雌性日本鼬鼠,作為保護該物種的一項措施
它通常被歸類為西伯利亞鼬鼠 (M. sibirica) 的一個亞種。這兩個物種在外觀上非常相似,但尾巴長度與頭部和身體長度的比例不同。也有遺傳差異表明兩者在大約 1.6-170 萬年前發生了分歧。 這兩個物種的線粒體測序表明這兩個物種在早更新世出現分歧。它們的分布範圍現在在西伯利亞鼬鼠被引入的日本西部重疊。
日本鼬鼠的成年雄性體長可達 35 厘米,尾長可達 17 厘米。雌性較小。該物種通常出現在靠近水的山區或森林地區。 它的飲食包括老鼠、青蛙、爬行動物、昆蟲和小龍蝦。
3-耳廓狐
耳廓狐,也稱耳郭狐、狐、大耳小狐、大耳狐與沙漠小狐,是一種分布于北非撒哈拉的小型夜行狐,以其不同尋常的大耳朵而聞名。耳廓狐是最小的犬科動物,其皮毛、耳和腎功能都适應了高溫缺水的沙漠環境。另外其聽力十分敏銳,足以感覺到地下獵物活動。
耳廓狐在野外可以存活大概10年,其主要天敵包括獰貓和非洲種的雕鸮。耳廓狐群會在沙中挖掘大約120平方米的洞穴以防護與居住,這些洞穴甚至會與其他耳廓狐群洞穴相連。目前無法精确測出耳廓狐種群數目,但由目擊估計該物種尚未面臨滅絕威脅。雖然常被分類為狐屬,耳廓狐的分類尚有争議。北非原住民認為耳廓狐的皮毛是珍貴的,世界其他地方則認為耳廓狐是一種有異國情調的寵物。
闊耳狐分布于北非和亞洲西奈半島與科威特一帶,包括摩洛哥到埃及,北至阿爾及利亞,南至尼日爾北部,東至西奈半島和科威特,西至毛裡塔尼亞。
耳廓狐通常根據栖息地環境在開闊的沙地或由植物固定的沙丘中築巢。在緊實的土壤中,洞穴可達到120平方米并有15個入口。一些情況下,屬于不同家庭的洞穴會連接在一起。在松軟的沙地中,巢穴一般僅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内室。
4-犬羚屬
犬羚屬是一些體型細小的羚羊,又稱小羚羊,主要生活在南非及東非的灌林。犬羚屬肩高約30到40公分,體長約50到70公分、體重約3到6公斤。它們有着較長的鼻子及一層軟毛皮。額頂的毛發豎起,而雄性的額毛有時部分地遮蓋短少及環狀的角。犬羚的英文名稱為Dik-dik,是以雌性的示警聲來命名的。
犬羚屬生存于東非的灌木地及熱帶莽原。犬羚屬習慣生活于充滿可食用的草及灌木的地方,而樹木要較矮不會阻礙其視線。它們與其他草食性動物,如長頸鹿及羚羊等生活在開放的草原。它們亦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如森林或平原上,但它們必須要有好的屏障及不太高的草或植物。若草長得過高阻礙其視線,它們搬離這地方。
犬羚屬奉行一夫一妻,領域間的沖突很少發生。當沖突發生時,雙邊的雄性會沖向對方,在短暫的停峙後,劇烈的擺頭并轉身。它們會重複這些動作,并逐漸增加距離,直到其中一方放棄為止。雄性利用糞堆标示領域,會覆蓋雌性的糞堆。犬羚的一夫一妻制有可能是為了逃避獵食者的演化結果,為了求偶而暴露在獵食者的視線下是很危險的。伴侶花費64%的時間陪伴彼此,但雄性(而非雌性)在有機會時會試圖向另一位雌性尋求交配。
雌性在六個月大時達到性成熟,雄性則是在十二個月大。雌性孕期約為169到174天,最多一年兩次(于雨季開始及結束時)。和其它的反刍動物不同,犬羚在出生時,前肢是蜷縮而非伸展的。雌性出生時體重約為560到680公克,雄性則為725到795公克。哺乳期約為六個月,每次哺乳約數分鐘。幼體存活率大概是50%,經七個月成為亞成體,之後會被父母驅離。父親會驅離兒子,母親會驅離女兒。
5-長尾虎貓
長尾虎貓是原住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貓科。它們是獨居及夜間活動的,喜歡栖息在雨林的深處,包括在墨西哥至阿根廷的雨林。雖然它們曾一度被認為瀕危至滅絕,但現已改善為近危的狀況。
長尾虎貓分布于墨西哥的熱帶低地,經中美洲到巴西和巴拉圭。在墨西哥,32 個州中有 24 個州有記錄,向北到沿海低地和馬德雷斯山脈,向北到美國東部的科阿韋拉州、新萊昂州和塔毛利帕斯州以及西部的索諾拉州南部。 其範圍的南部邊緣到達烏拉圭和阿根廷北部。它幾乎完全栖息在茂密的森林中,從熱帶常綠林到熱帶幹旱林和高雲林。有時在咖啡和可可種植園中觀察到長尾虎貓。
來自美國的唯一記錄是在 1852 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在德克薩斯州小牛縣的鷹山口附近收集的,目前被認為在德克薩斯州當地已經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認為瑪格犬在美國的存在是“不确定的”。在德克薩斯州奧蘭治縣沿薩賓河的更新世沉積物中收集了瑪蓋化石遺骸,據信它曾經分布在德克薩斯州南部的相當大一部分地區。
在佛羅裡達州和喬治亞州發現了可追溯到更新世的長尾虎貓或 長尾虎貓的化石證據,這表明它們在過去的分布範圍更廣。
6-小熊貓
小熊貓屬(學名:Ailurus),也叫紅熊貓或九節狼,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原産于中國西南地區[1]。小熊貓有着紅褐色的皮毛和長而蓬松的尾巴,且由于前肢較短,所以步态搖擺蹒跚。小熊貓體型比家貓略大,軀幹更長且體重較重。它是一種樹栖動物,主要以竹筍為主食,但也會雜食禽蛋、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在野外自然條件下它是一種獨居動物,黃昏到黎明是其主要活動期,而白天大部分時間處于靜栖狀态。
由于野外成年生存數量預估不足10000隻,小熊貓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歸為瀕危物種。盡管小熊貓受到其範圍内國家的法律保護,但是面臨栖息地破壞、栖息地零碎化、偷獵以及近交衰退的種種威脅,其數量仍在不斷減少。
它最開始被列為浣熊科或熊科,但系統發生學研究支持小熊貓所屬的小熊貓科為一獨立演化支系,且和鼬科、浣熊科同屬鼬總科。小熊貓與現生熊科動物中相對較基群的大熊貓并無緊密關系,目前本屬已知有兩物種。
小熊貓屬的分布範圍的最東邊是中國陝西省秦嶺。這個範圍包括了中國西藏南部、印度的錫金邦和阿薩姆邦、不丹、緬甸北部山區以及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的橫斷山脈和雲南省的貢山。它也有可能生活在西藏西南部和藏南地區北部,但現時缺乏相關記錄。喜馬拉雅山脈的部分地區是小熊貓密度最高的區域,并也被認為保護了多種其它更新世特有物種。小熊貓的分布相對分離、并非連綿不絕。有一個孤立的小熊貓種群栖息在印度東北部的梅加拉亞高原上。目前本屬已知兩物種,呈間斷分布,中華小熊貓分布于西藏東南部及緬甸北部,與喜馬拉雅小熊貓栖地以雅魯藏布江為界,東部屬中華小熊貓,西部則屬喜馬拉雅小熊貓。
在1970年代的一次調查中,科學家于尼泊爾的多爾帕坦禁獵保護區中發現了小熊貓的蹤迹。2007年春,四隻小熊貓在當地海拔3,220至3,610米處被發現,從而證明了小熊貓在此地的存在。這一物種存在的最西邊界,位于多爾帕坦禁狩獵保護區更西面的比拉拉國家公園,這一發現于2008年被證實。
小熊貓生活在海拔2,200至4,800米間,溫度保持在10至25 °C,每年隻會有細微變化。它喜歡山上有落葉植物和松柏門的混交林,特别是有古樹和濃密竹子的地方。
7-短尾矮袋鼠
短尾矮袋鼠,矮袋鼠屬中唯一成員,是一種小型袋鼠,同家貓一般大小。
短尾矮袋鼠和其他有袋類哺乳動物一樣是食草動物,且常在夜間活動。短尾矮袋鼠生活在西澳海岸的一些小島上,主要集中在珀斯附近的羅特尼斯島和阿伯尼附近的秃頭島。短尾矮袋鼠以群居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二人灣自然保護區的一小塊陸地上,它們與吉爾伯特的長鼻袋鼠共同生活在那裡。
盡管短尾矮袋鼠在沿海島嶼數量不少,但是其分布十分有限,被列入易危物種。在澳大利亞大陸,它們受到如狐狸等捕獵者的威脅,因此需要稠密的地表植被作庇護之用。大面積砍伐樹木和農業發展導緻其栖息地減少,因此造成這個物種數量的下降。因清理燒毀沼澤地,以及貓、狗和澳洲野狗的引入,使得問題更加嚴峻。此外,短尾矮袋鼠一般一胎産下一崽,每年成功養育一隻小鼠。盡管它能夠持續繁殖,通常在幼崽出生的後一天即可繼續繁殖,但是一胎産仔數量之少,加上活動範圍的受限,以及受到捕獵者的威脅,導緻這種小袋鼠在本土大陸十分稀有。
8-墨西哥鈍口螈
墨西哥鈍口螈,又名“美西螈”,俗稱“六角恐龍”,是水栖型的兩栖類,是墨西哥的特有種,因其獨特的外貌及幼态延續而著名。也就是說,即使在性成熟後也不會經曆适應陸地的變态,仍保持它的水栖幼體型态。墨西哥鈍口螈的“不老容顔”使得它成為許多科學家研究的對象。雖然在全球有作為寵物而被飼養(特别是北美等地),但其原栖地已被大量開發,可生活面積不多于10平方公裡。目前原生種在IUCN紅色名錄内被評為極危物種。
墨西哥鈍口螈僅僅産于墨西哥中部的霍奇米爾科湖和澤爾高湖。但墨西哥鈍口螈有個叫(斑泥螈)近親與它外表很像,能在墨西哥以外的南美地區找到。斑泥螈居住在積水的小火山口裡。在霍奇米爾科,水的溫度很少超過二十攝氏度,冬季會低到六至七攝氏度或者更低。
由于墨西哥城市的發展,野生數量受到威脅。在墨西哥市場上,墨西哥鈍口螈會被當作食物出售,在阿茲特克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們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野生動物。
9-長耳跳鼠
長耳跳鼠是一種夜間活動的老鼠狀齧齒動物,具有長尾巴、用于跳躍的長後腿和特别大的耳朵。
長耳跳鼠生活在古北生态區。 他們發現的特定古北極生态帶區域是蒙古最南端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孟新、愛日金山和中國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地區。長耳跳鼠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夜間活動的長耳跳鼠的皮毛根據書中 100 種動物在死前看到的“呈紅黃色至淡赤褐色,下身白色。”有一種長耳跳鼠 跳鼠硬币。對該物種知之甚少。
10-蜜袋鼯
蜜袋鼯又名短面袋鼯,是澳洲東部及北部、新幾内亞及俾斯麥群島特有的細小袋鼯。它們也已被引進到塔斯曼尼亞。
蜜袋鼯分布在澳洲東部及北部、塔斯曼尼亞、巴布亞新幾内亞及印尼。它們栖息在有足夠食物供應的森林,特别是有桉樹的森林。它們是夜間活動的,日間會睡在巢中。它們會在夜間獵食昆蟲及細小的脊椎動物,也會吃某些桉樹及金合歡的甜樹汁。蜜袋鼯因為喜歡吃甜的東西,故得此名。
當有适合的栖息地,每1000平方米就可以有一隻蜜袋鼯,但仍要有樹穴供住宿。它們的群落可以有7隻成鼯,與及同年出生的幼鼯,都住在同一巢穴及保護地盤。為首的成年雄鼯會負責用口水及前額腺的香味來劃地界。若沒有這種香味的入侵者則會被激烈的排除在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