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實用家庭辨病手冊(四)

實用家庭辨病手冊(四)

2010-01-11 20:11:26 閱讀53 評論0 字号:大中小

第四章 五官常見症狀辨病

一、紅眼辨病

紅眼是指眼珠血絡充盈,紅絲密布,顔色發紅的症狀。是由于風熱疫毒等邪侵襲,或外力,異物損傷,或體内有火熱、濕熱、虛火所緻。紅眼是許多眼病所共有的常見症狀。常見的疾病有角膜炎、鞏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充血性青光眼等。

上睑

下睑

1.胞睑 2.兩眦3.白睛 4.黑睛 5.瞳神

眼睛的西、中醫部位名稱

〔中醫辨病〕

(一)從白睛發紅辨

1.白睛紅赤而腫,眼眶邊彌漫性紅赤腫脹,觸之灼熱,眼糞與眼淚俱多,多為暴風客熱。

2.白睛驟然紅赤而腫,伴有片狀溢血或有怕光流淚,多是天行赤眼、天行赤眼翳。

3.白睛表層出現灰白色小泡,其周圍發紅,多為金疳。

4.白睛裡層出現紫紅色結節,觸痛明顯,多為火疳。

5.白睛淺層血絲縱橫,病程較長,時輕時重,系赤絲虬脈。

6.因暴咳及外傷等,白睛淺層下見出血一片色鮮紅者,為白睛溢血。

7.白睛紅赤,伴眼珠脹痛,黑睛象雲霧狀混濁且發紅,瞳孔散大,多系綠風内障。

8.白睛紅赤、腫脹,并有急性眼球突起、疼痛者,可能是突起睛高。白睛發紅,眼球逐漸突出、眼球視物固定,其狀如鸪眼者,為鸪眼凝睛。因眼睛長期暴露而出現白睛發紅,黑睛生翳者,是暴露赤眼生翳。

9.白睛紅赤,奇癢難忍,反複發作者,為(時複)目癢。

10.麻疹、感冒等全身病變,初起時也可出現白眼睛發紅。針眼、漏睛瘡等病情嚴重時,亦可見白睛紅赤。

(二)從眼角部發紅辨

1.眼角部白睛上長出蟬翼狀瘀肉,橫穿白睛者,為胬肉攀睛。

2.眼角部生長血絲,侵犯白睛為主要表現者,為赤脈傳睛。

(三)從黑睛周圍發紅辨

1.環抱黑睛發紅,伴怕光流淚,可能系聚星障、凝脂翳、瞳神緊小、瞳神幹缺等病。

2.外傷後白眼睛發紅或黑眼睛周圍發紅,系撞擊傷目或眼珠穿通傷。一眼受傷後,另外一眼出現相同和症狀,多系交感性眼炎。

3.眼部血絲從白眼珠穿過,黑睛生顆粒狀翳,狀如紅豆者,為風輪赤豆。

4.黑睛上緣或四周出現血絲密集的翳膜為主要表現者,為赤膜下垂。

5.血絲從四周蔓延整個黑睛者,為血翳包睛。

(四)夏秋季節,出現兩睛發紅,并突起高熱,全身酸痛,小腿肌肉尤為疼痛 ,淋巴結腫痛者,可能是稻瘟病。

(五)發病急,突起高熱惡寒,出現“五紅”(目紅、咽紅、面紅、頰紅、上胸部紅)、“五痛”(頭痛、目眶痛、腰痛、腹痛、肌肉關節痛)症狀者,多為疫斑熱。

(六)眼睛發紅,并伴有口咽、陰部潰爛、小腿出現結節紅斑者,應疑及狐惑的可能。

(七)婦女經期月經不行,反而出現眼睛發紅,幹澀而痛等症者,為逆經赤腫。

(八)外力傷眼、異物入目等,多見眼部紅腫疼痛等症,有明确原因可查,可見于眯眼飛揚、物損真睛、酸堿傷目、熱燙傷目等病。

〔西醫辨病〕

如紅眼起病急,雙側伴有分泌物,無刺激症狀,且不影響視力,則考慮急性結膜炎。如眼紅無分泌物,也無其它症狀,可能為結膜下出血。如有眼紅,視力障礙,伴有明顯的刺激症狀,可能是角膜或虹膜睫狀體的炎症。若眼紅發病急,伴眼痛眼脹,虹視,視力急劇減退,甚至伴惡心嘔吐,可能是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其他有藥物過敏及外傷手術引起的眼病。具體如下:

1.起病急,多雙眼發病。結膜充血伴大量膿性分泌物,視力不受影響。若并發角膜周邊部受侵則可出現畏光、流淚、眨眼時疼痛症狀,為卡他性角膜炎。

2.潛伏期短,起病急,有流行性,常雙眼發病。發病時眼睛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眼睑腫脹,結膜充血明顯,有結膜下出血情況,少數伴有上呼吸道症狀及肢體癱瘓,為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3.暴發流行,潛伏期5~12天。症狀和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相似。有角膜損害時可有疼痛、畏光、流淚。結膜充血、水腫、水樣分泌物,是流行性角膜結膜炎。

4.雙眼發病,且反複發作,有季節性,多在春夏季發病,秋冬季緩解。兒童好發。發病時癢得厲害、充血、流淚伴粘液性乳白色分泌物。此為變态反應性結膜炎。

5.紅眼、角膜水腫、浸潤、潰瘍、異物、外傷等,且有角膜混濁,為角膜炎。

6.紅眼并伴有眼睛疼痛,是鞏膜炎 。

7.畏光、流淚、眼痛、視力障礙,眼紅,房水混濁。可出現瞳孔膜閉,繼發青光眼。是急性虹膜睫狀體炎

8.起病急,眼脹痛伴同側偏頭痛,視力減退、視物有虹影、惡心嘔吐,視力明顯障礙,嚴重者僅有光感,眼發紅,角膜呈霧狀混濁。瞳孔中度散大呈豎橢圓形,光反應遲鈍或消失。眼睛壓力增高,指觸眼有堅硬如石和感覺。是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表現。患病時有惡心、嘔吐、劇烈頭痛等全身症狀。

9.因眼球外傷、手術、角膜潰瘍穿孔後發病。也可因全身性感染所緻。發病急,眼痛劇烈,刺激症狀明顯,混合性充血,眼角膜混濁,可見到膿液,眼瞳孔區呈黃白色反光,視物不清,為眼内炎。如出現眼球劇痛難忍,眼胞腫脹,眼球突出,不能随意轉動,則稱全眼球膿炎。

10.眼内出現片狀鮮紅或暗紅色,境界清,分不出血管界限,為結膜下出血。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可有結膜下小出血。高血壓、動脈硬化、飲酒後、揉眼、咳嗽、嘔吐、便幹,偶發生結膜下出血。但有的可能是由于血液病所緻。如外傷24小時後發現除結膜下出血外,還有眶内出血,則應注意有無顱底骨折。

〔檢查辨病〕

(一)實驗室檢查

1.塗片、刮片及培養對結膜、角膜病變的診斷有益。

2.白細胞及其分類、血沉、結核菌素試驗、抗“O”、類風濕因子(RF)、抗核抗體(ANA)、C一反應蛋白(CRP)等檢查有助于發現全身病。

(二)器械檢查

1.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必要時結合熒光素染色可以了解到角膜病變的形态、大小及深淺,前房的深淺、纖維蛋白滲出、積膿、積血、KP、Tyndall現象、前房浮遊細胞、虹膜粘連、萎縮、晶體變化等。

2.X線、眼底熒光血管造影、超聲波、CT掃描對某些特殊病例有診斷意義。

二、流淚辨病

流淚是指淚液無法控制,而溢出眼外的症狀。常因風熱寒邪外襲,肝經虛寒,肝腎虧虛,氣血虛弱,陰虛火旺所緻。有熱淚與冷淚之分,熱淚多為眼結膜炎,角結膜炎,眼異物等眼病的症狀之一;冷淚是目無明顯的赤痛翳障而流淚,淚水清冷稀薄,迎風流淚更甚,西醫稱之為 “淚溢症”,是由于淚道系統阻塞或排洩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多見于老年人。

〔中醫辨病〕

1.迎風流冷淚,天冷加重,天熱則減輕,眼不發紅,無瘙癢和眼糞,淚道沖洗通暢或狹窄,可見于溢淚輕症、風牽出睑等病;流冷淚無規則,眼不紅不腫不熱不痛,無瘙癢和眼糞,沖洗淚道有阻塞或見淚點位置異常,為溢淚重症;無規則流冷淚,有清有濁,擠壓眼内角部,可見膿淚自淚竅沁沁而出,淚道沖洗有阻塞并有膿液,為竅漏(慢性淚囊炎)。

2.熱淚多伴有眼胞腫痛,畏光流淚,眼白紅絲滿布,可見于暴風客熱、天行赤眼、漏睛瘡、黑睛翳障、瞳神緊小、突起睛高、火疳、綠風内障等病。

3.眼睛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可也可引起頑固性溢淚。

〔西醫辨病〕

1.先天性下淚點外翻異常、瘢痕緻眼睑外翻、老年性睑皮松弛、面神經麻痹,可引起流淚。各種原因所緻睑球粘連,睫毛内翻,可導緻淚溢,此種情況多與内翻倒睫刺激,引起反應性淚液分泌過多的流淚同時存在。

2.自覺流淚,有時可能由于淚囊瘢痕性縮小、淚囊擴張無力、淚囊壁增厚、眼輪匝肌無力造成流淚。淚囊腫瘤早期也可出現流淚症狀。

3.因先天原因,或由于外傷、炎症所緻瘢痕形成導緻淚管阻塞可引起流淚。此種情況在淚點處形成一白色小突起,或根本無淚點痕迹

4.先天畸形、炎症後瘢痕、創傷等緻淚小管阻塞,引起流淚。如淚點部腫脹,淚乳頭充血突出,可能為淚小管炎,但較少見。

5.溢淚,壓迫淚囊部無分泌物自淚點溢出,沖洗淚道不通,為鼻淚管阻塞。

6.淚溢是時常伴有該側的慢性結膜炎,外觀多正常,有時淚囊區有輕度隆起,壓迫淚囊區可見粘液、粘液膿性或膿性分泌物返流。有時淚囊區有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壓之囊性感有彈性。如用力壓,其内容物自小淚點排出或經鼻淚管排至鼻腔,但不久又複充滿,重又形成囊腫,為慢性淚囊炎。

7.約有2%~4%的足月産新生兒先天性鼻淚管未開通,一般從生後10天或更長時間開始,先有淚溢,逐漸變為膿性分泌物,大多數在生後4~6周恢複正常,壓迫其淚囊區有膿性分泌物流出,為新生兒淚囊炎。

8.淚溢有時為淚道腫瘤引起淚道阻塞所緻。若腫瘤波及皮膚,形成潰瘍,局部可觸及淋巴結,甚至可有轉移。

〔檢查辨病〕

1.實驗室檢查

淚道膿性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對藥物選擇有意義。如淚囊腫瘤、結核等可作病理檢驗。

2.器械檢查

淚道放射性核素造影與г照像機閃爍掃描可了解淚道形态及功能。

淚囊造影可檢查淚道阻塞、狹窄、粘連、淚囊擴張或附近腫瘤。

鼻淚管内鏡可直接觀察淚道,為淚道檢查新方法。

三、眼痛辨病

眼痛是眼部疼痛的症狀。常因六淫外侵、七情内傷、髒腑失和、外傷瘀滞等所緻。眼球及其附屬器的許多病變都可以引起明顯的眼痛。是病因廣泛、症情複雜的最常見的眼部症狀。必須結合其他體征才能進一步确診。

〔中醫辨病〕

1.眼皮局限性疼痛紅腫,壓之痛甚,眼皮邊緣或眼皮内面生有形如麥粒的小疖腫者,為針眼。

2.眼皮邊緣刺癢,象火燒疼痛,紅腫潰爛,睫毛根部有鱗屑者,為睑弦赤爛。

3.眼皮皮膚疼痛紅腫,起丘疹、小疱,繼則引起膿疱、潰爛者,為風赤瘡痍,或眼睑帶瘡。眼皮彌漫性紅腫疼痛,膿腫潰爛者,為眼丹、眼癰。

4..眼内角部偏下方皮膚紅腫高起,疼痛劇烈,數日後腫痛範圍縮小,潰破流膿者,為漏睛瘡。

5.突發眼内有物感且疼痛,或灼熱刺痛,眼皮紅腫,畏光流淚,眼糞較多,白眼睛發紅者,為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

6.白睛深層紫紅色結節狀隆起,疼痛不可觸摸,推之不動,患眼疼痛、畏光、流淚者,為火疳。

7.眼内幹燥隐痛,或輕度幹燥不适,頻頻眨目,不能久視者,為白澀症,或肝勞。

8.眼内如有沙在内且疼痛,或頭目劇痛,畏光流淚,黑睛生雲翳,或如秤星,或如樹枝,或如地圖狀,或如圓盤狀,或潰爛如凝脂,或表面如腐渣苔垢,或從四周開始如蠶蝕狀,均為黑睛病變,如聚星障、凝脂翳、濕翳、花翳白陷等。

9.眼珠象掉出來的感覺伴痛,畏光流淚,視力下降,黑眼周圍發紅,淚水混濁,瞳孔緊小,展縮失靈,甚或瞳神灌血,或瞳神幹缺不圓、瞳神封閉或象有膜蓋閉者,為瞳神緊小,或瞳神幹缺等。

10.頭、眼劇烈疼痛,視力銳減,惡心嘔吐,眼珠變硬,黑眼周圍發紅或白眼睛發紅,黑眼珠霧狀混濁,瞳孔散大,隐隐呈淡綠色者,為五風内障。

11.眼珠轉動牽引疼痛,視力驟降,整個眼睛充血腫脹者,為目系炎性暴盲。

12.眉棱骨及眼珠脹痛或刺痛,視力疲勞,畏光流淚,常欲閉目,眉毛内側處明顯壓痛者,為眉棱骨痛。

13.眼珠疼痛突起,轉動不靈,眼胞腫脹,白眼珠發紅腫脹,甚則脫出眼眶外者,為突起睛高。

14.眼睑或眼珠疼痛,眼胞青紫腫脹,白眼珠溢血,血灌瞳神等,為撞擊傷目。

15.眼内象有沙粒且疼痛難忍,畏光流淚,有明顯異物入目史,檢查可發現眼異物,為異物入目。

16.鈍器或銳器傷後,眼珠劇烈疼痛,畏光流淚,視力下降,眼珠有穿透傷口,或眼内有異物,為真睛破損或眼内異物。

17.酸、堿物質進入眼内後,眼睛畏光流淚,白眼珠紅腫,黑眼珠混濁,常于午夜發生,白天有紫外線強烈照射史,為電光傷目。

18.突起高熱,有頭、目眶、腰、腹、身“五痛”和目、咽、面、頰、上胸“五紅”特征者,多為疫斑熱。

〔西醫辨病〕

(一)從疼痛的性質辨

眼睛磨痛,像眼裡有砂子的感覺,并伴有刺激症狀,為角膜病變。

眼酸脹痛,伴同側偏頭痛,睫狀部有明顯壓痛是急性虹膜睫狀體炎。

眼球劇烈脹痛,伴同側偏頭痛,同時有視力障礙、虹視、霧視、惡心嘔吐等,為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二)從疼痛的部位辨

眼球深部疼痛、眼球運動或壓迫眼球時感到眼球後部鈍痛為球後視神經炎。

疼痛劇烈,夜間重,眼眶上方有明顯壓痛點,是眶上神經痛。

眼痛多與視近物有關,閉目休息後好轉為屈光不正、調節疲勞所緻。

全眼及眼眶脹痛,眼球運動時痛且伴劇烈頭痛及全身急性感染症狀,為全眼球炎、眼眶蜂窩織炎。

(三)綜合辨病

1.早期球結膜充血、水腫,化膿時毛囊根部有黃色膿頭,或眼睑深部的睑闆腺内有膿點,是睑腺炎

2.病竈位于眼眶邊緣,有劇烈放射性疼痛伴明顯壓痛。鄰近之眼睑、結膜明顯充血水腫,眼球向對側移位,也可潰破形成瘘管,為前部眶骨膜炎;病變侵及眶尖而使眼球向正前方突出,并伴眼睑球結膜水腫,眼睛肌肉麻痹,是後部眶骨膜炎。

3.疼痛放射至額部及牙齒。紅腫部位在眼内角至鼻根部,耳前淋巴結腫大,為急性淚囊炎。

4.全眼及眼眶脹痛,眼球運動時疼痛且伴劇烈頭痛及急性感染症狀,是眼眶蜂窩織炎

5.眼眶脹痛。具有腫瘤和炎症的臨床表現,多是眼眶炎性假瘤。

6.眼睛劇烈的磨痛、刺痛,并伴怕光、流淚、眼睑痙攣等刺激症狀。可能為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外傷、異物。

7.眼痛伴鞏膜表面有粉紅色或紫紅色結節隆起,結節表面及其附近之球結膜限局性充血、水腫;有時婦女月經期出現,突然發病,發作時間短暫,病變部位鞏膜表層與其上面結膜呈現彌漫性充血水腫,均為表層鞏膜炎。眼痛,鞏膜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充血、水腫,界限不清,可向赤道部擴展,也可波及表層鞏膜;眼球疼痛,可波及眉、颞、顴骨部,視力減退、眼紅,重者眼球突出、複視,眼睑下垂、水腫,球結膜明顯水腫者,均為深部鞏膜炎。

8.患眼劇烈脹痛,伴同側偏頭痛,并波及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的眼眶周圍、鼻窦、耳根及牙齒。視力極度減退,混合性充血,角膜霧狀混濁,瞳孔散大呈橢圓形,眼壓增高,為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檢查辨病〕

1.實驗室檢查

血象檢查對感染性疾病有意義。

測定紅細胞沉降率、血液免疫球蛋白、淋巴細胞轉化率以及結核菌素試驗等對尋求病因有幫助。

2.器械檢查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除外角膜炎、潰瘍、異物,以及虹膜睫狀體炎、青光眼等病變。

眼底鏡檢查玻璃體、眼底變化。

前房角鏡檢查有助于青光眼類型的診斷。

視野檢查對青光眼及球後視神經炎有診斷意義。

影像檢查可以判斷眶骨、眶内及眼球有無異常改變。

四、視力障礙辯病

視力障礙一般是指中心視力下降的症狀,也可概指其他視功能異常,如視野縮少或缺損、暗點、視物變形、夜盲、複視等。可因感受外邪、髒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眼部外傷、中毒等多種原因引起。許多眼部疾病,常有視力障礙的表現,腦部等某些眼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導緻視力障礙。

〔中醫辨病〕

(一)外觀端好,視力障礙者,多見于内障眼病。

1.視力緩慢下降,為青盲。視力急劇下降者,多為暴盲。

2.視物時眼前有圓形或橢圓形灰色陰影,模糊不清,多為視瞻昏渺。

3.視物僅于傍晚或暗處視物不清者,為夜盲。視物于暗處較清而白天不清者,為黑夜睛明。

4.眼前出現飄蕩不定的點狀、條狀或大塊狀黑影,視力障礙者,多為雲霧移睛。

5.視力逐漸下降,眼視範圍逐漸縮小,夜間看不到,為高風内障。

6.看遠處不清晰,視近處清晰者,多為近視。視近處不清晰,視遠處清楚者,多為遠視。

7.中老年人視遠處正常,視近處則模糊不清,将目标移遠後,即能看清楚者,為老視。

8.雙眼視力減退或一隻眼失明,無任何客觀體征者,可能為癔病或詐盲。

(二)外有見症,視力障礙者,多見于黑睛、瞳神疾病

1.兼眼睛發紅,疼痛、怕光流淚、眼難睜開、黑眼睛生新翳肉者,多為聚星障、凝脂翳。

2.兼黑睛灰白色有翳障,不紅不痛者,多為黑睛宿翳。黑睛生翳,混濁灰暗,四周高起,中央低陷,影響視力者,為花翳白陷。

3.疳積患兒,出現夜盲,并有黑睛混濁者,多為疳積上目。

4.兼見瞳神縮小,黑眼周圍發紅,怕光流淚,眼痛象掉出來感覺,多為瞳神緊小;瞳神幹缺不圓,黑眼周圍輕度發紅,多為瞳神幹缺;瞳神與其後晶珠發生廣泛性後粘連者,為瞳神閉鎖;瞳神區域有一灰白色膜狀物遮蓋,為瞳神膜閉。

5.并見瞳神後晶珠灰白色混濁,為圓翳内障、胎患内障、黃心内障等。

6.兼見瞳神散大,眼球脹痛,眼壓升高,黑睛周邊發紅等,為五風内障。

7.視物不清,見黑睛黃亮如金色者,為睛黃視渺;見黑睛深處灰白而混濁不清如哈氣狀者,為混睛障。

8.伴眼珠偏斜,眼球運動受限,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等,為風牽偏視。

9.伴雙眼向内或向外偏斜,眼珠運動良好,多見于小兒,為小兒通睛。

(三)由外傷等因素所緻之視力障礙,外有見症,其常見者有:

1. 手術或外傷後視力障礙者,為撞擊傷目、物損真睛。

2. 因外物入目、燒燙傷、酸堿傷、電光刺傷等所緻視力障礙者,為眯目飛揚、熱燙傷目、酸堿傷目、電光傷目等。

3.因外力等損傷後,出現内障,影響視力者,為驚振内障。

(四)眼外疾病導緻視力障礙,常見者有

1.出現雙眼對側或同側偏盲,或一眼視物不見,另眼視力正常,可伴頭痛,多為腦瘤或視路病變。

2.中老年多于夜間睡眠或休息等靜态下,出現半身不能動彈、口舌歪向一側、一側眼睛不能看清外物等,為缺血中風。

3.肢體發現結節狀腫塊,或糞便中有白色節片,出現視力障礙者,可能是囊蟲病寄生于腦所緻。

4.突起頭痛如刀劈,眼珠象要掉出來一樣,兩耳有打雷般的聲音,視力下降甚至視物不清者,為雷頭風。

5.突發劇烈頭痛,并可有視物模糊、眩暈、惡心嘔吐等症,血壓顯著增高者,可能是厥頭痛。

6.冬眠靈、乙胺丁醇、奎甯、烏頭等藥物服用過量,或誤食甲醇、抽煙過量,煤氣中毒等,可造成視力障礙。

〔西醫辨病〕

(一)、屈光不正與調節障礙

1.遠視力減退,近視力正常,為近視。有時近視力亦減退。

2.近視力比遠視力減退得早而明顯。且常因調節疲勞而有眼脹、頭痛等症狀為遠視。

3.遠、近視力均不清晰,似有重影,伴眼脹痛、頭痛,甚至惡心嘔吐等眼疲勞症狀為散光。

4.40歲以上遠視力正常,近視力減退,年齡愈大、近視力減退愈明顯。特别是近距離工作時視物不清,為了看清楚,不自覺地把物體挪遠,并将頭後仰。甚或出現調節疲勞,如眼脹、頭疼和眼眶部疼痛等為老視。

(二)屈光間質病變

1.多在50歲以後發病,随年齡增長而增加,兩眼可先後發病,出現進行性視力減退,或視物出現重影者。為老年性白内障。

2.先天晶體混濁,可有全身及眼部異常。晶體混濁多為雙眼、靜止性,呈前後極、花冠狀、繞核性或完全性混濁形态。為先天性白内障。

3.年齡大者,兼患糖尿病,體征多與老年性白内障相似,隻是發病年齡較早,發展較快。青少年糖尿病性白内障,多雙眼發病,進展迅速。可在數周或數月内晶體完全混濁。為全身病所緻白内障。

4.有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嬰幼兒軟骨病、孕婦或哺乳期缺鈣。可能為低鈣性白内障。

(三) 由眼内炎症、出血、變性、異物、寄生蟲等引起。輕者可有眼前黑影飄動,視力可無影響。重者自覺眼前呈雲霧狀昏暗,甚或僅有光感。為玻璃體混濁病變。

(四)開角型青光眼可導緻視力視野完全喪失,且不可逆轉。

(五)視力減退、視物變形、變小、色視、暗點等,可能為以下疾病引起:視網膜血管阻塞、視網膜靜脈周圍炎、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離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全身性疾病的眼底病變(如: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慢性腎炎性視網膜病變、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視神經及視路病變(如:視神經炎、視神經乳頭水腫、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視路病變)、弱視、詐盲等。

〔檢查辨病〕

1.實驗室檢查

血壓、血、尿常規、紅細胞沉降率、血糖、結核菌素試驗、甲狀腺功能、病理檢查等對明确診斷或追究病因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2.特殊檢查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能進一步觀察眼部各組織的微細變化。注意角膜、房水、晶體及前部玻璃體的微細病變。

結合角膜染色法(2%熒光素溶液染色),以鑒别角膜新鮮與陳舊病變。結合前房角鏡觀察前房角的變化,結合三面鏡觀察眼底各部位的改變。

視野檢查可了解視神經、視網膜及視路的功能變化。

檢影、試鏡可了解屈光狀态。

眼壓及眼球突出度的測量對于青光眼患者是必不可少的,但對診斷難以明确者,尚需進一步作24小時晝夜眼壓曲線、房水流出易度C值測定以及眼壓激發試驗。

3.器械檢查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能進一步了解眼底血液循環(達毛細血管水平)的細微結構、動态變化以及功能上的改變,為眼底病提出更多、更詳盡的診斷依據。

視覺電生理檢查包括視網膜電圖(ERG)、眼電圖(EOG)、視誘發電位(VEP)等,以了解視網膜及視路功能。

影像檢查包括胸部、眼眶X線檢查,超聲探查(A型超聲、B型超聲、超聲多普勒),CT掃描,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顯示眼部結構和病理變化,對眼部不透明組織可達到直接視診目的。

五、眼珠突出辨病

眼珠突出是指眼珠異常向前移位的症狀。即單眼突出度超過14mm,或兩眼的差距超過2mm的症狀。眼珠突出可為眼病征象,也可為全身病的病征。除眶本身的病變外,常與内科、耳鼻喉科、神經外科、腦腫瘤的疾病有密切關系。

〔中醫辨病〕

(一)依據起病緩急進行辨病

起病急,病程短,伴有頭痛多為眶部炎症。

起緩慢,眼珠突出逐漸進展,多為眶部腫瘤。但橫紋肌肉瘤可在短時間内迅速生長,60%患者就診時病程不到1個月。

(二)依據患者年齡進行辨病

1.成人雙側眼珠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内分泌性,其次是炎性假瘤;單側眼珠突出則多由腫瘤引起。

2.兒童雙側眼珠突出常由白血病、轉移性神經母細胞瘤及炎性假瘤引起;單側眼珠突出則多見于篩窦疾病,或呼吸道疾病并發眶蜂窩織炎。

(三)單側眼珠突出結合伴随症進行辨病

1.病急速,初起眼痛劇烈,熱淚如湯,視力下降,伴眼珠轉動失靈,眼胞、白眼睛紅腫發脹,是突起睛高所緻。

2.起病緩慢,眼珠漸突,早期無明顯不适,漸起眼珠轉動失靈,視物有重影,多為眼眶腫瘤、眶部肺吸蟲病、曼氏裂頭蚴病等引起。

3.間歇性眼珠突出,伴眼脹頭痛,多屬珠突出眶(眶内靜脈曲張)病。

4.頭眼外傷後眼珠突出,轉動失靈,眼胞青紫瘀血,白眼睛瘀血,伴眼脹頭痛,甚則惡心嘔吐,則屬物傷睛突(眶内血腫)。

(四)雙側眼珠突出依據伴見症進行辨病

雙眼目珠進行性突出,眼珠難以轉動,上眼皮攣縮,白眼睛紅赤如火,全身多伴有面發紅、煩熱、消瘦、多汗,屬鸪眼凝睛(内分泌性突眼),或稱瘿氣。

〔西醫辨病〕

1.眼球突出,伴發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眼球固定,眼睑水腫等為血栓性海綿窦靜脈炎。

2.兩側慢性炎症性(具有眼睑和結膜的充血、紅腫)突眼,伴疼痛、視物有重影,眼球運動障礙,為炎症性假瘤。

3.突眼伴有腹部包塊,為轉移性神經母細胞瘤。多見于兒童。

4.外傷後迅速發生眼球突出,為眼眶氣腫或眶内出血。

5.眼球突出呈間斷性,低頭位時發生或加重,仰卧位時減輕或消失,為球後靜脈曲張或球後血管瘤。

6.搏動性眼球突出,聽診器置于眼部可聽到血管雜音,是海綿窦動靜脈瘘、眼動脈瘤。

7.眼球向正前方緩慢突出,眼底視乳頭水腫或萎縮,眼底後極部有壓痕,為腦膜瘤(女性常見)。

8.鼻孔出血,鼻有堵塞感,常流膿血涕,多為鼻窦腫瘤。

9.好發于45歲以上的患者,發病緩慢,眼球突出向内下方移位,眼眶外上方常可觸及腫塊,為淚腺腫瘤。

10.有食生蟹史,有皮膚結節,可能為肺吸蟲病。

11.上眼睑滞後,瞬目減少,雙目炯炯有神,輻辏運動減弱或消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12.長期浮腫,高血壓,貧血,腎功能損害,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功能衰竭者若出現雙眼球突出。往往提示病情已進入尿毒症的晚期或終末期。

13.發熱,貧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血中有大量幼稚細胞,為白血病。

14.上方結膜下呈鮮紅色,表面有血管性的塊狀物,伴頸部或它處淋巴結腫大者,為淋巴瘤。

15.自幼突眼多為先天性青光眼及圓錐角膜。

16.單側眼球突出,眼眶紅腫,眼球運動受限,是眶部急性炎症(如眼眶蜂窩組織炎、眶周膿腫)。

17.單側或雙側視力嚴重下降,為高度近視。

〔檢查辨病〕

1.先查視力,了解視力減退與眼珠突出的關系是否伴有視物有重影;再查眼珠突出方向及眼珠運動情況;并行眼眶扪診,可否觸及腫塊及塊的位置、質地、形狀、大小、邊界、表面情況、活動度等。

2.有針對性的選擇眼眶正、側位X線平片及視神經孔攝片,CT,眼眶造影及眶靜脈造影,超聲波檢查,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掃描等檢查對了解疾病的狀态、性質有幫助。

3.有針對性的行周圍血象、骨髓象、甲狀腺功能、肺吸蟲抗原皮試驗、“腫塊”穿刺診斷等對病因的診斷有幫助。

六、眼分泌物辨病

眼分泌物是由于結膜受外界直接刺激(如風、塵、煙、熱以及細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種炎症反應,俗稱眼屎。常因風熱外襲,心肺火盛,濕熱互結,肺陰不足等所緻。可見于天行赤眼、暴風客熱、白澀症、赤絲虬脈、竅漏、椒瘡等眼病。

〔中醫辨病〕

(一)依據患者起病緩急進行辨病

1.急性起病,病程短,眼糞與淚水均多,白眼睛發紅,可見于暴風客熱、天行赤眼、膿漏眼(淋菌性結膜炎)、粟瘡、金疳、白膜侵睛等病中。

2.慢性起病,或反複發作,白眼睛微紅或正常,可見于赤絲虬脈、椒瘡、竅漏(時複)目癢等病中。

(二)依據眼分泌物的多少進行辨病

1.眼糞多而粘稠,甚則晨起封蓋雙眼,可見于暴風客熱、膿漏眼、粟瘡、白膜侵睛等病中。

2.眼屎不多,呈水狀、粘液絲狀,或僅見晨起幹眼屎,可見于赤絲虬脈、椒瘡、竅漏、白睛藥物過敏症等病中。

〔西醫辨病〕

1.眼分泌物增多外,還伴有眼睑腫脹、異物感、刺痛、結膜充血等症狀,其分泌物呈粘液膿性或膿樣,有少許纖維素。為急性卡他性結膜炎。

2.分泌物為粘液水性,開始較多,以後逐漸減少成漿液性,重者為粘液膿性,并伴有結膜下出血。為流行出血性結膜炎。

3.發病急,潛伏期短,眼分泌物少,為水樣或漿液性,自覺有異物感,針刺樣疼痛,怕光流淚。為流行性角膜炎。

4.新生兒患病,患兒眼有大量膿樣分泌物,常将眼縫封閉,人為分開眼縫時,可有膿汁分泌物噴射而出,但對角膜多無影響,預後較好。稱新生兒眼膿溢。

5.以遊泳池感染為多見,發病類似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眼分泌物早期為粘液性,晚期為粘液膿性,為遊泳池性結膜炎。

6.眼皮内側表面形成一層僞膜,呈灰白或黃白。分泌物可為膿性、粘液膿性或纖維素性,稱僞膜性結膜炎。

7.眼睛有輕度充血,少量或極微的分泌物,該分泌物為粘液性或灰白屑泡沫性。也可由屈光不正、物理或化學刺激因素及鄰近的病竈刺激引起。為慢性卡他性結膜炎。

8.因季節、不良衛生習慣、陰暗潮濕的居住環境均而誘發。眼分泌物為粘液纖維素性、纖維素性或漿液性,量一般不多,伴眼睛充血、眼癢,眼皮内面有石榴樣濾泡。稱過敏性結膜炎。

9.有時可無分泌物,合并感染時,可有大量分泌物,一般有少量粘液或屑樣分泌物。急性發病者,分泌物多,為粘液或粘液膿性,進入慢性時分泌物明顯減少,伴有異物感、畏光、流淚、睑結膜充血,可見乳頭、濾泡、瘢痕等。為沙眼。

10.分泌物為少量粘液或纖維素性樣,伴眼皮内面充血,以下眼皮内面濾泡為顯著,濾泡排列整齊,濾泡壁較薄,稱慢性濾泡性結膜炎。

11.翼狀胬肉、結膜上皮癌、皮樣囊腫、漿細胞瘤等疾病可有少量的粘液性分泌物,刺激症狀明顯時,可呈漿液性,嚴重者可呈粘液膿性。

12.眼睛可因外來的刺激物,如灰塵、飛蟲、藥物等刺激因素,使結膜充血,出現白色粘液或漿液性分泌物。

13.睑緣炎可産生炎症産物,或病變刺激而産生粘液樣、膿樣或脂樣分泌物。

14.可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後期因化膿破潰,膿性溢液,伴結膜面形成局部充血、腫脹,有硬結感,有壓痛。為睑腺炎。

〔檢查辨病〕

1.以眼部檢查為主。先查視力,然後在自然光或人工照明下觀察胞睑、白睛、黑睛、神水、瞳神、黃仁等有無病變。

2.必要時行角膜熒光素染色、淚道沖洗等檢查。

七、眼畏光羞明辨病

畏光羞明是指目珠每遇明亮溫暖場所,即感眼睛幹澀疼痛,眼睑難睜的症狀。常因風寒邪犯目,氣血虛弱,肝腎不足,外傷等引起。可見于倒睫拳毛,天行赤眼,暴風熱,聚星障,凝脂翳,眼睑帶瘡,瞳神緊小,異物入目等病中。

〔中醫辨病〕

1.畏光羞明,伴流淚,眼睛異物感,可能為倒睫拳毛、異物入目所緻。

2.畏光羞明,伴眼睛發紅,目腫,視力無明顯下降,可能為暴風客熱、天行赤眼所緻。

3.畏光羞明,伴流淚,眼睛發紅,目腫,目痛,視力下降,可能為聚星障、凝脂翳、瞳神緊小所緻。

4.反複發作的突起頭一側劇痛,發前及發作中可有畏光羞明、閃光等症者,可是偏頭風。

〔西醫辨病〕

1.有某些眼睛病變的功能障礙表現。如屈光不正特别是遠視、散光未矯正、不能矯正或矯正不當者,常有畏光、眼皮跳動的現象。病情發展後常有頭痛、眼痛疲勞、面肌痙攣等表現。是眼疲勞。

2.有畏光、流淚、眼皮痙攣症狀,病變嚴重時并有視力減退、球結膜充血、角膜混濁、潰爛等。為角膜炎。

3.角膜異物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的畏拍、流淚、眼睑痙攣表現。

4.眼部手術是人工的外傷,結膜、角膜、眼球内外的手術都具有輕重不等的刺激,表現有畏光、眼睑痙攣等症狀。 。

5.由于強光線對眼的刺激,使眼部受損傷,如雪盲、電光性眼炎表現為結膜充血、畏光、流淚以及眼睑痙攣等。稱光射性眼炎。

〔檢查辨病〕

1.必要的全身體格檢查。以專科檢查為主。先查視力,再查胞睑、白睛、黑晴、黃仁有無異常。

2.必要時行裂隙燈顯微鏡、角膜熒光素染色等檢查。

八、目癢辨病

目癢是指眼邊皮膚、眼角、眼珠作癢,甚則癢得不能忍受的症狀。常因風邪侵襲、風熱犯目、濕熱、血虛及藥物或化妝品過敏所緻。可見于椒瘡、睑弦赤爛、暴風客熱、天行赤眼等疾病。

〔中醫辨病〕

1.雙眼癢得厲害,不能忍受,眼内灼熱感,檢查眼内表面有堅硬乳頭樣顆粒,或黑睛周圍環繞膠樣結節,白眼珠污紅,春夏加重,秋冬緩解者,主見于(時複)目癢。

2.雙眼作癢,輕度灼熱,眼内表面椒粟顆粒叢生者,常見于椒瘡、粟瘡、赤絲虬脈、赤脈傳睛等眼病。

3.雙眼作癢,灼痛,内若有物梗澀,白眼睛紅赤,眼睑腫脹,淚熱,眼糞多者,常見于暴風客熱、天行赤眼、藥物過敏等眼病。

4.雙眼作癢,眼胞皮膚有水泡、滲出黃液,或眼胞皮膚粗糙潮紅滲水,或白屑附着,或眼邊發紅潰爛,或眼角部發紅潰爛,亦可灼熱疼痛。可見于睑弦赤爛、風赤瘡痍等眼病。

5.雙眼作癢,時作時止,幹澀不爽,或眼胞皮膚微紅,或眼胞皮膚粗糙者,多見于遷延日久的風赤瘡痍及更年期婦女。

〔西醫辨病〕

1.眼睛癢,常伴有眼睛幹澀不适,多為沙眼。

2.眼睛奇癢難耐,伴眼邊紅腫,眼内結膜充血水腫,檢查有玻璃體混濁,或眼球突出,或視網膜有病變,多為眼寄生蟲病。如蛔蟲、絲蟲、線蟲、蠅蛆等。

3.發于秋季,雙眼奇癢,眼有輕度的異物感,檢查有結膜充血,多為卡他性結膜炎。

〔檢查辨病〕

檢查以專科檢查為主。先查視力,然後在自然光或聚光燈下觀察胞睑皮膚、睑弦、睫毛、睑内、白睛、黑睛周圍等有無病變。

九、外耳道溢液辨病

耳溢液又稱耳漏,系外耳道積聚或從外耳道流出的液體,是耳部疾病常見症狀之一。偶爾可由鄰近組織病變所緻。

〔中醫辨病〕

1.一側耳痛劇烈,并見耳膜紅腫、穿孔,溢出少許血性膿液或黃濁膿液,伴發熱者,多屬急性膿耳。

2.一側耳内深部疼痛,并見鼓膜表面或外耳道深部有單個淡黃色或暗紫色血疱,潰破後有漿液性或血性液體流出,愈後不留瘢痕,好發于青少年,多發于秋冬季者,多屬耳膜瘡(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

3.經常性耳内流膿,有時夾有血迹,多屬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合并中耳息肉或肉芽所緻。

4.突然出現耳内流血量多,或耳膿夾血,多為頸靜脈球體瘤。

5.有膿耳病史較長,耳膿夾血或耳道内突然流出多量血液;或中耳肉芽、息肉手術摘除後很快複發,進展迅速,伴有頭眩暈、張口困難等症者,多屬中耳惡性腫瘤。

6.有頭部外傷史,神志不清,耳道内流血或夾有水樣物或髓狀物,多屬顱腦外傷所緻。

7.發病不久,耳流黃濁膿液,伴耳痛厲害、發熱,多屬急性膿耳。

8.耳内流膿時間長,每于感冒後增多,耳聾較輕,多為慢性膿耳單純型。

9.久病耳内流膿,或有嗅味,多為慢性膿耳骨瘍型。

10.久病膿耳,耳内分泌物量少而有特殊惡臭,多為慢性膿耳膽脂瘤型。

11.久病耳膿或黃或白、時多時少,多屬慢性膿耳。

12.經常性流少量膿液,耳内瘙癢,多屬慢性肉芽性耳膜瘡。久病耳膿或黃或白、時多時少,多屬慢性膿耳。

13.耳痛厲害,外耳道有局限性紅腫突起,或突起處表面有黃白點狀膿栓,屬耳疖[疔]。

14.耳痛,外耳道肌膚彌漫性紅腫,淺表糜爛,有少量粘膿分泌物者,多屬耳瘡。

〔西醫辨病〕

(一)從耳流出液體的性質辨

耳内流出液體的性質,有不少的患者在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可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性質,如慢性單純型化膿性中耳炎可兼有粘液、粘液膿性、膿性等耳溢液。

1.漿液性耳溢液常見于外耳道濕疹,變态反應性中耳炎或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的早期。

2.粘液性耳溢液多見于無混合感染的慢性單純型化膿性中耳炎。溢液中含有大量的粘液,可拉長呈絲狀。

3.膿性耳溢液可來自彌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疖,特點是膿量少,聽力好。來自化膿性中耳炎者,膿量多且混有粘液,聽力差。

4.血性者見于耳部外傷、外耳道乳頭狀瘤、中耳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期。颞骨骨折伴腦膜破裂時,腦脊液混有血液呈紅色水樣液體。

5.耳溢液呈水樣或與血混合,多見于頭外傷、先天性缺損、圓窗或卵圓窗破裂。經迷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後,可發生腦脊液從耳内漏出的情況。

(二)從耳内流了的液體的色澤和氣味辨

1.溶血性鍊球菌感染的分泌物呈淡紅色,膿稀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為黃綠色,膿粘稠。綠膿杆菌感染,膿呈銅綠色。黴菌感染,因菌種不同顔色也各異。結核性中耳炎,膿液呈米湯樣。

2.臭味多見于膽脂瘤型中耳炎、黴菌感染等。

(三)綜合辨病

1. 外耳道局限性紅腫,有劇痛和明顯的耳屏壓痛、耳輪牽拉痛。膿腫破潰後,流出純膿性分泌物、量不多、無粘液。為外耳道疖。

2.耳廓、耳道、耳後溝彌漫性或局限性皮膚表層糜爛、滲液。滲液為淡黃色漿液性滲出物,量多少不一。水分蒸發後形成黃褐色痂皮。為外耳濕疹。

3.外耳皮膚表層糜爛,急性感染的早期為稀薄的漿液性分泌物,逐漸變為濃稠的膿性分泌物,為彌漫性外耳道炎。

4.潮濕環境易發病,在外耳道深處,甚至鼓膜表面覆蓋有黃褐色膜狀物,幹燥狀态可呈粉末狀,潮濕後有如濕潤的吸墨紙樣膜,有奇癢,移去膜狀物,試淨,見表皮糜爛、充血、有漿液滲出。為外耳道黴菌病。

5.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發,疼痛劇烈,分泌物惡臭,膿稀薄,呈銅綠色。為壞死性外耳道炎

6.外耳道皮膚有一個或數個紫紅色大疱,破潰後流出血漿性滲出物。為大疱性鼓膜炎

7.有耳痛、頭痛、發熱等症狀,穿孔後開始流血性膿液,後為粘液膿性分泌物,量較多,呈波動性溢出,接近痊愈時則呈粘液性,量減少,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鼓膜穿孔後,經2~3周的治療,膿液突然增多,或大量膿液驟然減少或停止,并伴有耳痛、頭痛加劇、發熱等症狀,應考慮有急性乳突炎的可能。

8.耳内分泌物呈粘液性或粘液膿性,一般無臭味,若有經反複清拭後則消失。流膿多為間歇性,量多少不等者為單純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内分泌物呈膿性,粘液少,有臭味,乳突x線平片有骨質破壞為骨瘍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内有幹酪狀分泌物,量少、有奇臭為膽脂瘤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9. 外耳道内有血性分泌物,可能為中耳癌。

10.外傷後颞骨岩部縱行骨折時,可發生外傷性腦脊液耳漏。乳突手術器械使用不當或标志不清,誤傷腦膜可緻腦脊液耳漏。先天性内耳、中耳發育異常時,一旦有引起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因素即可形成腦脊液鼻漏(鼓膜未穿孔時)或耳漏(鼓膜有穿孔時)。

〔檢查辨病〕

可行乳突X線照片檢查。

十、耳痛辨病

耳痛是指自覺耳部疼痛的症狀,常為單側發生。多由外力損傷、六淫侵襲、邪毒滞留耳竅所緻,可見于耳部疾病及鄰近部位疾病。耳痛可分為耳源性耳痛、反射性耳痛以及神經性耳痛三種。

〔中醫辨病〕

1.耳痛,且有耳部牽拉痛或觸壓痛,外耳道有耳屎栓塞或異物阻塞,取出耳屎或異物後,見外耳道皮膚有輕度紅腫糜爛,多屬耵耳或異物入耳。

2.有耳外傷病史,耳痛,檢查見耳廓瘀腫,屬耳損傷。

3.有耳廓凍傷病史,耳廓微痛,麻木、微癢,檢查見耳廓紫暗,甚則紫黑處潰爛流膿,久難愈合,至來年冬季該處又複發如故者,多為耳廓凍瘡。

4.新起耳廓或耳周紅腫、小水疱、糜爛、時流脂水不斷,患處瘙癢、灼熱而痛者,多為急性旋耳瘡。

5.耳廓癢痛,患處皮膚粗糙,或有開裂、脫屑、結痂,纏綿難愈者,多為慢性旋耳瘡。

6.耳部灼熱或僵硬不适感,漸至陣發性耳痛并逐漸加劇,劇痛後不久耳部出現小丘疹成簇,初起透明,後轉為混濁、幹涸者,多為抱頭火丹(耳廓帶狀疱疹)。

7.耳痛,且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時疼痛加重,多為急性耳瘡。

8.有時耳痛,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時疼痛加重,伴外耳道内瘙癢,多為慢性耳瘡。

9.耳痛甚,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時痛劇,外耳道外段有局限性紅腫突起,多為耳疖[疔]。

10.耳廓灼熱、紅腫劇痛,甚則如煮熟水餃,潰破後流膿不止,形成瘘管者,為斷耳瘡。

11.一側耳内深部疼痛,并見外耳道深部有單個淡黃色或暗紫色血疱,潰破後有漿液性或血性溢液,愈後不留瘢痕,可并發感音神經性聾,好發于青少年,多發于秋冬季者,多屬耳膜瘡(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

12.耳痛逐漸加劇如刺,并見耳膜充血、膨隆,或穿孔,穿孔潰膿後全身發熱、耳痛銳減者,多為急性膿耳。

13.耳後疼痛,有膿耳急性發作病史,伴頭痛、發熱,并見耳内流膿,耳後乳突區皮膚紅腫隆起,耳後溝消失,紅腫處潰膿後形成瘘管纏綿難愈者,為耳後疽(耳後骨膜下膿腫)。

14.耳根處紅腫作痛,甚則穿潰溢膿,膿潰後病情迅速好轉者,為耳根毒(化膿性耳後淋巴結炎)。

15.在耳屏或耳輪腳前見到芝麻粒大小之開口,平時無症狀,染毒時則瘘口處紅腫、疼痛、溢膿者,為先天性耳前瘘管染毒。

16.耳内流膿不止,時間長,突然耳内疼痛者,多屬耳源性顱内外并發症的先兆。

17.腮部腫脹、疼痛波及于耳,好發于冬春季及兒童患者,為痄腮,多有流行病史。

18.耳部一過性疼痛,有時較劇或陣發性發作,多屬牽涉性耳痛,病因來源于口腔、咽喉、頸部等部位,應作其他方面的檢查。

〔西醫辨病〕

(一)外耳疾病

1.耳廓血腫或裂傷由于外傷外力作用。耳廓血腫常發生在耳廓的背側,局部微痛,繼發感染後,疼痛劇烈。

2.耳甲腔軟骨衣下或軟骨内積液,一般不痛或僅有輕微脹痛為漿液性軟骨衣炎。局部紅腫有波動感,疼痛劇烈,為化膿性軟骨衣炎。

3. 先有耳不适或燒灼感,随之發生耳痛,耳廓及外耳道皮膚紅腫,3~5天後局部皮膚發生起疱疹。疱疹主要出現在耳廓凹面,偶爾出現在外耳道,數天後結痂,約一周後痊愈,為單純疱疹型。 除有疱疹外,同時有同側周圍性面部癱瘓。面部癱瘓一般出現在疱疹出現後的一周左右,為疱疹并發面神經受損型。耳鳴、耳聾及頭暈眼花,疼痛劇烈,局限于耳下乳突部,疱疹位于耳廓的凸面及頸部皮膚,為疱疹并發面神經、聽神經受損型。

4.外耳道耳屎栓塞或異物可壓迫耳道皮膚或鼓膜,尤遇水膨脹後疼痛劇烈。

5.耳道軟骨部局部紅腫,有觸痛。自發性劇烈疼痛,尤在夜間或咀嚼更甚。為耳疖。

6.有明顯的自發性疼痛和耳廓牽拉痛或耳屏壓痛,為急性彌漫性外耳道炎。

7.多發生糖尿病患者,緻病細菌為綠膿杆菌,耳道壞死迅速向周圍擴散,可并發乳突炎、顱底骨髓炎、腦膜炎、膿毒敗血症等。為壞死性外耳道炎亦稱惡性外耳道炎。

(二)中耳疾病

1.外耳道的壓力突然增高(如爆震、打耳光、跳水等),或由于咽鼓管吹張過猛、取異物時器械過深,均可使鼓膜損傷。鼓膜破裂時有暫時撕裂痛并有聽力減退、頭暈、耳鳴。

2.上感後突然發生持續性刺痛。外耳道和鼓膜有血性水疱,數日可自愈。為大疱性鼓膜炎。

3. 突然起病,重者有難以忍受的刺痛、跳痛,待鼓膜穿孔中耳的分泌物流出後,疼痛減輕,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本病常伴有乳突骨膜的炎性反應,故常有乳突區的壓痛和叩痛。若中耳出膿後疼痛仍不減輕,應考慮有急性乳突炎的可能。

4.急性發作慢性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如膿液引流不通暢、急性發作時,出現耳痛伴頭痛、發熱,則提示将要出現顱内外合并症。

5.在高空飛行急速升降或潛水等氣壓突變的情況下,出現耳痛、耳鳴和聽力減退症狀,為氣壓創傷性中耳炎。

6.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基礎上,最初僅有隐痛,晚期持續性鈍痛、耳道有血性分泌物并有肉芽突出,質脆易出血,為中耳癌。

(三)反射性耳痛

1.三叉神經的病變或累及三叉神經的疾病可引起反射性耳痛。

2.扁桃體的急性炎症、鼻咽癌、舌後l/3處的惡性腫瘤、梨狀窩癌等,最初可出現耳部反射性疼痛。

(四)神經性耳痛

病毒性神經炎、風濕性神經炎等疾病侵犯神經可發生耳痛。舌咽神經痛發作時也常伴有耳痛。

〔檢查辨病〕

檢查時,不僅要注意耳部及其周圍的改變,也要注意鼻腔、鼻咽腔、鼻窦、咽喉、口腔和頭頸部的情況。

十一、聽覺障礙辨病(耳鳴、耳聾)

耳鳴是指自覺耳内鳴響的症狀,耳聾是指雙耳或單耳不聞聲音,或客觀檢查示聽力嚴重障礙的症狀。耳鳴、耳聾常先後發生或同時并見。可因陰血虧虛、腎精不足、中氣下陷、風陽痰火上擾、風邪乘襲、藥物中毒等所緻。可見于外耳道、中耳、内耳的多種疾病,亦可見于多種全身性特别是慢性疾病。

〔中醫辨病〕

(一)耳鳴出聲,可為他人所聽見者,屬他覺性耳鳴。常見于以下疾病:

1.體質虛弱患者,呼氣時耳内脹悶、哄哄作響,勞累後症狀加重,多屬咽鼓管異常開放。

2.耳内鳴響,多呈咯嗒聲或搏動聲,陣發性發作,他人亦可聽到,可能為鼓膜張肌、镫骨肌陣攣,腭帆肌、咽鼓管肌、翼外肌痙攣等所産生的聲音。

3.當下颌關節運動時一側或雙側耳内鳴響,下颌關節運動停止時耳鳴消失,多屬颞颌關節病變所緻。

4.耳鳴出聲,往往在勞累後加重,伴面白、舌淡紅、檢查有血紅蛋白偏低,多屬血勞所緻。

5.一側耳内鳴響與脈搏一緻,壓迫患側頸靜脈後耳鳴減小或消失,松開後耳鳴複現,多屬頸靜脈球體瘤。

(二)外耳、中耳病引起耳鳴、耳聾,常見疾病有:

1.耳鳴、耳聾漸發或突發,外耳道有耳屎栓塞或異物阻塞,取出後症狀立即消失者,為耵耳、異物入耳。

2. 耳部或頭部損傷可緻耳鳴、耳聾;若為耳膜損傷者,醫生檢查可見耳膜穿孔。

3.耳鳴聲粗大,耳道似有物堵塞無聲,自已發聲時感覺聲音增強,近期有外感病史,多為耳脹。

4.病程長,且反複發作,檢查見耳膜内陷、混濁、鈣斑、粘連等改變,多為耳閉。

5.久病耳鳴、耳聾,并見耳膜穿孔,耳内時有膿液流出,多為慢性膿耳。

(三)内耳、聽神經傳導通路病變所緻的耳鳴、耳聾,其耳鳴、耳聾可為突發或漸發,程度或輕或重,或出現于大病、熱性病之後,常見疾病有:

1.突發一側或雙側耳鳴、耳聾,伴視物旋轉、頭暈、惡心嘔吐,睜眼時更厲害,多屬耳眩暈。

2.突發一側或雙側耳鳴、耳聾,伴視物旋轉、頭暈、惡心嘔吐,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内聽力損失達到極限,或伴有輕微外感症,多屬暴聾耳鳴。

3.聽力驟減,或伴耳鳴,原因不明,或有耳眩暈病史,并随着耳眩暈發作次數的增多,耳鳴、耳聾症狀越來越重,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多屬久聾。

4.聽力緩慢下降,兩耳同時或先後患病,年齡在50歲以上者,多屬老年聾。

5.使用對聽力有損害的藥物,如鍊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以及速尿、利尿酸、水楊酸鹽、磺胺藥等,以及接觸重金屬鹽、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等病史者,導緻耳聾、耳鳴,多屬藥毒聾。

6.耳聾、耳鳴,并有長期高噪聲接觸史者,多屬噪聲聾。

7.外感溫熱病中期或後期(如暑溫、春溫、麻疹、爛喉丹痧、百日咳、痄腮、時行感冒、風疹、水痘、耳部帶狀疱疹、肺熱病、濕溫等),出現耳聾、耳鳴,多屬熱病聾。

8.膿耳眩暈症:一側耳中度或重度聾,但未全聾,有局限性迷路炎或急性膿耳、乳突手術病史,伴視物旋轉,眩暈,多屬漿液性迷路炎;若病史同前,一側耳全聾,眩暈、惡心嘔吐嚴重,多屬膿耳眩暈

(四)全身慢性疾病所緻的耳鳴、耳聾,其耳鳴、耳聾可突發或漸發,病程或新或久,伴有全身慢性疾病的病史和相應的症狀與體征,有時可伴有腦内鳴響。常見的疾病有:

1.久病耳鳴耳聾,時輕時重,伴體質虛弱,多個髒腑功能減退者,多屬虛勞。伴眩暈血壓低者,多屬虛眩。伴貧血者,多屬血勞。有骨髓造血功能障礙者,多屬髓勞。伴頭眩腦暈,檢查見血壓高者,多屬風眩。

2.中青年人,勞心過度,勞則耳鳴耳聾加重,伴失眠、多夢,腦力易疲勞等症者,多屬神勞。

3.中度或重度耳聾、耳鳴,若伴夜間出汗、頭痛,有肺痨病史、腦脊液異常改變等,多屬腦痨。

(五)突發或漸發一側耳鳴、耳聾,伴走路搖晃等症狀,多屬腦瘤(聽神經瘤)。

(六)突發雙側耳鳴、耳聾,病發于情志所傷之後,或見憂郁、焦慮、煩躁、常歎氣等症者,多屬氣[郁]厥(神經症)。

(七)突起頭痛如刀劈,兩耳若雷鳴,伴惡寒高熱、惡心嘔吐者,為雷頭風。

(八)出生後即對聲音無反應,雙側嚴重耳聾,并有口不能言者,為先天聾啞。

〔西醫辨病〕

一、辨耳聾

耳聾分傳音性聾、感音性聾、混合性聾及功能性聾四種。由耳的傳音部分損害而發生的耳聾稱傳音性聾。由耳的感音神經損害引起的耳聾稱感音神經性聾。 由于耳的傳音部分及感音神經部分同時或先後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聽力減退稱為混合性聾。功能性聾系指無器質性疾病的耳聾,包括精神性聾(癔病性聾)和詐聾(僞聾)。

(一)傳音性聾

1.外耳或中耳畸形可出現傳音性聾 。導緻先天性耳畸形的局部因素尚不清楚,但已知與遺傳因素有關。

2.外傷可導緻聲音傳導發生障礙而出現傳音性聾。①鼓膜外傷在受直接外力或間接外力作用下,鼓膜内外空氣壓力劇烈改變,如爆炸、掌擊耳部等,均可引起鼓膜破裂。直接外力引起的鼓膜外傷,一般有輕度傳音性聾。②聽骨鍊外傷多見于意外。最易受傷的是砧骨,最易受外傷影響的關節是砧镫關節。

3.炎症性傳音性聾 ①由多種原因導緻的耳咽管阻塞。主要表現為耳内堵塞感,自聽聲音過度響亮,或有耳鳴,無耳痛,在打呵欠或擤鼻涕時症狀有片刻好轉。為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又稱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②耳悶、堵塞感、耳鳴、聽力減退、自聽聲音增強,聽力減退、耳悶可随頭位改變而改變。卧位時症狀輕,站立目症狀重,搖頭時耳内有水流感。為分泌性或滲出性中耳炎。③耳聾,耳内堵塞感,感冒時聽力下降明顯。多有低調持續耳鳴。有的有自已發出聲音過響。為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也稱慢性卡他性中耳炎。④急性大疱性鼓膜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均有傳音性聾的表現,也有其本身疾病的特征症狀。

4.其他 ①有遺傳傾向,起病年齡多在20~25歲,女性患者妊娠期耳聾加重,多為雙側,耳聾為進行性緩慢發展,時進時停,伴聽覺倒錯(在噪聲環境中聽覺改善)、耳鳴和語言辨别力下降。為耳硬化症。②外耳道耳屎、異物或腫瘤隻要有縫隙存在一般不會影響聽力,隻有在外耳道有炎症或遊泳、洗頭水進入耳道後,可能有間歇性聽力減退。③頸靜脈球體瘤侵入鼓室破壞聽骨鍊時,可引起傳音性聾。④早期美尼埃病可以表現為輕度的低頻傳音性聾。

(二)感音神經性聾

1.先天性原因 ①由于單純内耳發育不全,遺傳性内耳退變 ,遺傳性聾伴身體其他部位的畸形。② 在母體中可因某些藥物而損害胎兒内耳的螺旋神經節、蝸神經或聽中樞系統,如奎甯、水楊酸、利尿藥、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母體的急、慢性傳染病均可導緻胎兒耳聾。③難産、早産、缺氧等均可影響内耳或腦的發育而緻胎兒耳聾。

2.後天原因 ①腦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為最常緻聾的傳染病。前者緻聾的程度很重,甚至全聾,後者典型的聽力損害為單側感音神經性全聾,而另一側聽力正常。風疹病毒是影響胎兒聽器發育的主要病毒,不僅引起聽力障礙,而且會影響視力和心髒。麻疹除可引起中耳炎外,還可引起病毒性迷路炎,多為雙側中度感音神經性聾。②氨基糖甙婁抗生素、醋柳酸等柳酸鹽、奎甯、氯喹、利尿劑、鍊黴素、雙氫鍊黴素、新黴素、紫黴素、萬古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多粘菌素等藥物有一定的耳毒性,可導緻耳聾。③強噪聲或燥震所引起,常伴有鼓膜破裂、腦震蕩、昏迷等症狀,為急性噪聲性聾。工業噪聲所緻的感音神經性聾為慣性噪聲性聾。④凡60歲以上而無其他原因的雙側進行性聾,為老年性聾。 ⑤無任何明顯的病因,多一側發病。聽覺可部分喪失,亦可全聾,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鳴,患耳有時有脹滿感或堵塞感,可伴眩暈。為突發性聾。

(三)混合性聾

鼓室積液、化膿性中耳炎、耳硬化症、鼓室成形術時醫源性的耳蝸損傷可導緻混合性聾。

(四)功能性聾

1.常由于精神受重大刺激或長期心情不愉快而發病。患者常有其他功能失調的表現,如癔病性癱瘓、緘默症(不語症)等。耳聾的特點為突然性單耳或雙耳聽力喪失。耳部和神經系統無器質性病變。為精神性聾又稱癔病性聾。

2.有意識地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裝聾或有意誇大其聽力損失的程度,稱詐聾詐聾又稱僞聾。裝聾詐聾者皆十分機警,時刻在注意他人的講話和行動,盡量克制自己不露痕迹。

二、辨耳鳴

(一)主觀性耳鳴

1.外耳道疾病 主要是耳屎栓塞、外耳道表皮栓塞症、外耳道膽脂瘤,當洗澡、洗頭受水浸濕後,突然引起低調耳鳴和聽力減退。

2.中耳疾病 ①卡他性中耳炎常有低音調、不規則的耳鳴,咽鼓管吹張後耳鳴可消失,但易複發。②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其後遺症可出現低音調頑固性耳鳴。③耳硬化症低音調耳鳴,常由于不适當的吹張治療、月經、疲勞而加重。

3.内耳病和聽神經損傷能 ①耳鳴為高音調或汽笛聲、蟬鳴聲。起病突然,強度變化大,時強時弱,時有時無,也有為持續性。為迷路血循環障礙。 ②耳毒性藥物中毒所有耳毒性藥物都可引起耳鳴。耳鳴常出現在耳聾之前。可先一耳發病,逐漸發展成雙耳。耳鳴為高音調,約半數患者有頭鳴。急性中毒者停藥後耳鳴症狀可緩解或消失。慢性中毒者停藥後也不消失。③美尼埃病多引起低調吹風樣耳鳴,常發生在眩暈發作之前,或與耳聾、眩暈同時出現。在疾病的緩解期,耳鳴可以消失或減輕。反複發作的病例可轉為持久性高音調耳鳴。④老年性聾常見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為雙側性,高音調耳鳴。耳鳴常常是耳聾的先兆。⑤聽神經瘤耳鳴的特點為單側性、高音調如蟬鳴或汽笛聲。初期為間歇性,逐漸轉為持續性。常同時伴有其他顱神經症狀,如頭痛、面部麻木等。

4.全身性疾病 ①高血壓耳鳴多為雙側性,常與脈搏的節律一緻。除耳鳴之外,還可以有頭痛、頭暈等高血壓症狀。聽力檢查正常。服降血壓藥後耳鳴可減輕或消失。②常見于女性青春期或更年期,耳鳴多變,有時高音調、有時低音調,有單耳有雙耳交替,有時持續性、有時間斷性。另有頭暈、失眠多夢等全身症狀。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緻。

(二)客觀性耳鳴

1.耳鳴的頻率常與心跳或脈搏同步,為血管性耳鳴 。常見于頸靜脈球瘤、頸動脈系統動脈瘤、顱内動脈瘤、内動靜脈瘘等。

2.因腭帆張肌、腭帆提肌、鼓膜肌、镫骨肌的陣攣性收縮而引起的“卡嗒”聲,為肌肉收縮性耳鳴。此種響聲檢查者的耳廓貼近患者的耳部即可聽到。

〔檢查辨病〕

1.觀察外耳道有無異物或耳屎栓塞,耳膜有無内陷、充血、水腫、穿孔,有無鼓室積液征、藍鼓膜征,多數情況下應進一步作鼻腔、鼻咽部檢查及耳營功能一般檢查,對明确耳病的診斷有幫助。

2.音叉檢查、純音聽阈、聲阻抗、電反應測聽(腦幹誘發電位、耳電圖)等檢查可以确定耳聾的性質與程度。

3.還可進行耳鳴頻率與響度匹配試驗。

4.若懷疑有腭肌陣攣者,可利用肌電圖檢查。

5.x線血管造影有助診斷血管畸形、動靜脈瘘、血管分布等。頸椎x線片可檢查有無骨質增生壓迫血管。x線斷層片、CT頭顱掃描以除外顱内病變。

十二、鼻塞辨病

鼻塞是指鼻腔通氣道受阻所産生的鼻竅窒塞不利的症狀。邪毒侵襲、火熱上犯、髒腑虛損、氣血痰濁瘀阻均可産生鼻塞。是各種鼻竅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中醫辨病〕

1.一側持續性與漸進性鼻塞,或伴同側鼻分泌物增多呈粘膿性或膿血性,有異物入鼻或鼻部手術病史,屬異物入鼻。

2.新病鼻塞,伴頭痛或周身不适,可有惡寒微熱,流清涕,後漸轉粘涕或粘膿涕,多為傷風鼻塞、感冒。

3.鼻塞呈間歇性,時擤少量粘涕或粘膿涕,對1%麻黃素收縮反應好者,屬慢性單純性鼻窒。

4.鼻塞呈持續性,對1%麻黃素收縮反應差者,屬慢性肥厚性鼻窒。

5.鼻塞呈陣發性,并見鼻内奇癢、噴嚏頻作、流大量清涕,發作快,消失也快,發作過後如常人者,為鼻鼽。屬過敏性者,過敏原皮試反應呈陽性。

6.長期鼻塞,伴嗅覺障礙,有大量黃綠色膿痂附于鼻腔,氣味臭者,多為鼻槁。

7.新病鼻塞,流濁膿涕量多,多伴頭痛、鼻部壓痛,多為急性鼻淵。

8.久病鼻塞,長期流膿濁涕,量或多或少,有時伴頭暈沉脹痛,中鼻道或上鼻道有膿性分泌物積留者,多為慢性鼻淵。

9.持續性與進行性鼻塞,鼻腔有新生物如荔枝肉,表面光滑色白,或有蒂可活動,新生物大而病程久者,常有鼻竅外形增寬改變如蛙狀者,多為鼻息肉。

10.鼻塞,間隙性突然流蛋清樣或淡黃色水樣涕者,多為鼻窦痰包。

11.鼻塞,呈持續性與進行性加重,鼻腔内有新生物,表面粗糙,或表面有血管擴張者,多屬鼻腔腫瘤。

12.鼻塞呈持續性與進行性加重,多伴頭痛、涕中帶血,病情進展快,鼻腔或咽部新生物,表面不平,或有潰瘍,易出血,氣味惡臭,或有惡病質者,多屬鼻腔、鼻窦或鼻咽部惡性腫瘤。

13.某些傳染病、時行病、肺系外感病的早期,均可引起鼻塞,如春溫[瘟]、暑溫[瘟]、時行感冒、麻疹、白喉、肺熱病、肺咳等。

〔西醫辨病〕

1.發生于兒童期,張口呼吸,睡時有鼾聲,常呈慢性病容,發育差,因為鼻塞長期用口呼吸,可導緻面骨發育障礙,牙齒排列不齊、咬合不正等,形成特殊的“增殖體面容”。為增殖體(腺樣體)肥大。

2.多發生于幼兒,多為一側性鼻塞,流帶血的膿鼻涕,且有臭味。為鼻腔異物。

3. 鼻塞常因受涼引起,為期較短,并伴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不适等感冒症狀,為急性鼻炎(傷風)。

4.鼻塞為間歇性、雙側交替性,時輕時重,側卧時下側鼻塞較重。為單純性鼻炎。

5.鼻塞較重,且多為持續性鼻塞,不受體位影響。為肥厚性鼻炎。

6.鼻腔内形成幹痂引起鼻塞,并伴有鼻腔幹燥、鼻出血、嗅覺障礙等,日久鼻内發出臭味。為萎縮性鼻炎。

7.陣發性發作,發作時伴有鼻内發癢、噴嚏、流清水樣鼻涕等症狀,與感冒相似,發作突然,時好時發,但無發熱等全身症狀。為過敏性鼻炎。

8.長期應用滴鼻淨、鼻眼淨、麻黃煮藥物滴鼻造成,可出現持續性鼻塞,并難以好轉,為藥物性鼻炎。

9.多因外傷所緻,常發生于兒童期,鼻塞多為一側性。為鼻中隔偏曲。

10. 因炎症刺激而引起,早期多為漸進性鼻塞,嗅覺障礙,鼻涕增多;晚期可導緻外鼻隆起變形。為鼻息肉。

11.多為一側性鼻塞,鼻腔内膿性鼻涕多,出鼻涕後,鼻塞可暫時減輕。為鼻窦炎。

12. 鼻塞逐漸加重,伴有鼻血及頭痛等症狀,為鼻腔鼻窦和鼻咽部腫瘤。凡鼻塞,不管輕重,若伴有鼻出血,即僅少許血迹或鼻涕中帶血,應警惕惡性腫瘤(癌症)的可能。

〔檢查辨病〕

1.注意檢查鼻腔有無異物、新生物及其性質,鼻中隔有無偏曲,各鼻道有無分泌物潴留及分泌物性質,以及鼻甲腫脹的程度、色澤改變、是否光滑、彈性如何等。

2.根據病情需要,可作外周血象檢查、鼻部x線攝片、鼻窦内窺鏡檢查或其他特殊檢查。

十三、流鼻涕辨病

流鼻涕是指分泌物自鼻孔中流出或擤出的症狀。多因六淫侵襲、肺失宣肅,或熱邪熏蒸、氣血腐敗成涕,或氣虛陽虧、津液失固所緻。可見于多種鼻腔、鼻窦疾病。

〔中醫辨病〕

1.新發病,流清鼻涕,量多如象水樣流出,伴鼻塞、打噴嚏,并見頭痛、周身不适者,多屬傷風鼻塞、感冒。

2.陣發性流清鼻涕,量多如象水樣流出,伴噴嚏不停,呈季節性或常年性發作,早晚為多,發作過後如常人者,多屬鼻鼽。其中有過敏病史或家族史,多屬過敏性鼻炎(變态反應性鼻炎);無過敏病史或家族史,多屬血管舒縮性鼻炎。

3.新發病,流黃濁鼻涕,量很多,伴頭痛、鼻不通,或有發熱等症,多屬急性鼻淵。

4.久病,流濁鼻涕,量多,中鼻道或上鼻道有分泌物潴留者,多屬慢性鼻淵。

5.在傷風鼻塞、急性鼻淵中後期病情好轉階段,多有流濁鼻涕,量由多轉少,色由黃轉白。

6.一側鼻腔有鼻涕,呈粘液性或粘膿性,或帶血,并伴同側持續性與進行性鼻塞,或有同側頭痛者,在少兒多屬鼻腔異物,在成年多屬鼻腔腫瘤。

7.間歇性出現鼻内突然流出多量蛋清樣鼻涕,無其他明顯不适者,多屬鼻窦囊腫。

8.鼻内淌清水樣鼻涕不斷,每分鐘有一定滴數,近期有頭部外傷史或鼻内手術史者,多屬腦脊液鼻漏。

9.鼻分泌物呈牛奶狀,味臭,伴持續性鼻塞,可見于西醫幹酪性鼻炎、鼻腔結石、鼻部惡性肉芽腫等病。

10.擤出物呈痂狀,氣臭,伴嗅覺障礙,鼻腔寬大,鼻内幹燥者,多屬鼻槁。

11.鼻分泌物由稀薄黃色漸轉為膿性,或結幹痂且臭,病情發展緩慢,有面部狼瘡病史,檢查見鼻面部有皮損,鼻腔有結節或肉芽組織,呈蘋果醬色者,多屬鼻狼瘡,

12.發病象感冒,鼻内象有外物刺激感,鼻涕先清後稠,或有臭氣,有皮疹及全身淋巴結腫大者,多屬梅毒。

13.狀如慢性鼻炎,鼻分泌物帶血,鼻内粘膜有結節性浸潤或潰瘍,可見于鼻麻風。

14.發病不久,流鼻涕,狀如急性鼻炎,随病程進展,全身症狀嚴重,多屬急性傳染病(時行感冒、爛喉痧等)前期症狀。

15.鼻面部燒灼樣痛或劇烈疼痛,疼痛發作時出現鼻流清涕,可見于面風痛、蝶節神經痛、篩前神經痛等。

〔西醫辨病〕

1.鼻涕稀薄、透明如清水樣,多見于急性鼻炎(感冒)早期和過敏性鼻炎發作期。

2.當感情變化時由于反射作用,鼻涕量增多,形成所謂的“一把鼻涕一把淚”。此外,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學因素的刺激或鼻部慢性炎症時也可使粘液性鼻涕增多。

3.流粘膿性鼻涕 ,可為急性鼻炎的恢複期、慢性鼻炎及鼻窦炎等

4.流膿性鼻涕 ,見于較重的鼻窦炎病人,小兒鼻腔異物停留時間較久也可有純膿性鼻涕。

5.鼻涕中帶有血液,是少量鼻出血的表現,應引起重視。可見于鼻及鼻窦炎症、腫瘤、外傷、異物等。倘若出現持續不明原因的鼻涕帶血或鼻涕向後吸帶血(咯血)時,常是鼻腔及鼻咽癌瘤的早期症狀。

6.此種鼻漏流量大,尤其在低頭、用力或頸部加壓時增多,流出的液體為透明水樣,無粘性,是腦脊液從鼻腔流出,可見于某些先天性顱腦骨質缺損和顱腦外傷或手術之後。腦脊液鼻漏可繼發顱内感染,危及生命,應及早查明治療。

〔檢查辨病〕

1.檢查注意檢查鼻腔有無鼻分泌物潴留,并注意鼻分泌物的潴留部位(上、中、下鼻道),以及鼻涕的性質、量、色澤等,可确定鼻病的病位及性質。

2.必要時行外周血象檢查、鼻部x線檢查或其他特殊檢查,對了解疾病的病因及病性有幫助。

十四、鼻出血辨病

鼻出血是鼻腔疾病的常見症狀之一,中醫稱“鼻衄”。可因鼻部疾患或外傷,肺、胃、心、肝經火熱上擾,脾虛不能統血等所緻。其他疾病如麻疹、丹毒、爛喉痧、時行感冒、風眩、髓勞、血溢病病、臌脹、紫癜病、腎厥等,皆可導緻鼻衄。

〔中醫辨病〕

(一)鼻衄,有鼻損傷或異物入鼻病史,有相應外傷及異物入鼻體征者,多屬鼻損傷或異物入鼻所緻。

(二)從鼻腔疾病來辨,如:

1.容易鼻衄,常因洗面、揉鼻引起出血,或有鼻腔幹燥感,鼻粘膜幹燥少津,鼻中隔前下方粘膜有少許幹痂粘附,或有糜爛者,多屬鼻燥所緻,尤多見于兒童。

2.容易鼻衄,伴鼻腔幹燥,鼻腔寬大或有膿痂附着于鼻腔者,多屬鼻槁。

3.有時鼻衄,伴膿涕量多或涕中帶血,鼻粘膜充血顯著者,多屬鼻淵所緻。

4.鼻衄暴發量多難止,鼻腔發現新生物,其表面有血管擴張或潰瘍,出血部位多位于該處者,多為鼻腔腫瘤如鼻血瘤等所緻。

5.吸鼻後痰中帶血,鼻咽部有新生物者,多屬颃颡岩所緻。

(三)外感熱病過程之中出現鼻衄,常可見于肺熱病、時行感冒、爛喉丹痧、疫斑熱、麻疹、中暑等,一般均有各病相應的病史、症狀與體征。如肝瘟所緻者,鼻衄多嚴重,病急起,高熱不退,黃疸嚴重,檢查見肝功能損害。

(四)從全身性慢性疾病來辨

1.百日咳、劇烈咳嗽,偶可引起鼻衄。

2.中老年人突發鼻衄,伴有眩暈,有高血壓者,多為風眩。

3.暴發鼻衄或時發鼻衄,或伴其他部位出血症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礙者,多為髓勞。

4.鼻衄時發時止,常有皮下紫斑,血小闆減少者,可能是紫癜病。

5.鼻衄常發,常有皮下紫斑,多有家族遺傳病史者,多為血溢病。

6.有肝髒久病病史,突發鼻衄,并見腹水、腹大如鼓,肝髒縮小者,系臌脹所緻。

7.鼻衄而有慢性腎髒疾病病史及慢性腎衰的其他表現者,多為慢性腎衰所緻。

(五)其他

1.婦人每于經期之前或之中出現鼻衄,為經行吐衄。

2.化學品與藥物中毒而出現鼻衄者,多有化學品與藥物接觸病史,往往與職業病有關。

〔西醫辨病〕

(一)從鼻局部原因辨

1.特發性 最常見的是在鼻中隔前下方區域,此處易出現自發出血。有報告該區的鼻出血約占全部鼻出血的90%左右。少數發生在鼻腔後部、後鼻血管密集區。

2.外傷性 ①鼻骨及颌面骨複合骨折鼻出血常較嚴重,若伴有顱底骨折,則出現腦脊液鼻漏。②上颌窦後外壁骨折如損傷上颌動脈,可形成假性動脈瘤,破裂後血液經上颌窦流人鼻腔。③海綿窦内的頸内動脈的破裂可先形成外傷性假性動脈瘤,破裂後血液經蝶窦流至鼻腔,一般在傷後數日(有時數周甚至數月),突然發生大出血,量大驚人,每隔數日發作一次。

3.炎症性 鼻塞、鼻出血或涕中帶血,進行性加重,有感染壞死時,分泌物有臭味,為出血性壞死性鼻息肉,又名出血性鼻息肉、血管瘤型息肉。

4.腫瘤性 ①血管瘤、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好發于鼻腔側壁,并在粘膜下浸潤性生長,故可破壞鄰近組織,造成嚴重的鼻出血。② 主要發生在男性、青年的鼻咽頂部的腫瘤多為鼻咽纖維血管瘤。本病的主要症狀是一側進行性鼻阻塞,反複大量鼻出血。鼻腔後、鼻咽頂部有紫紅色、光滑、質硬、不活動的腫物。③常發生于中年以上患者,表現為一側鼻阻塞,少量鼻出血,為鼻腔鼻窦惡性腫瘤。上颌窦癌的早期限于下壁或上壁時,牙痛或面頰部麻木感是重要的症狀。至于眼眶、硬腭或面部的隆起,則屬晚期表現。④在擤鼻時涕中帶血或在強吸氣後血涕經口咽部咯出,即有“回吸性血痰”的表現,為鼻咽癌的早期表現。檢查鼻咽部,可見鼻咽頂、側壁有局限性潰瘍或菜花樣病變。

(二)從全身原因辨

凡能引起動脈或靜脈壓增高,凝血功能障礙或血管張力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鼻出血。

1.血液病過敏性或血小闆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第Ⅺ因子缺乏、肝或腎功能衰竭、壞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均可引起鼻出血。

2.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慢性腎炎、妊娠高血壓等疾病可引起動脈血壓增高,從而導緻鼻出血。

3.風濕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肺氣腫、二尖瓣狹窄及各種原因導緻的上腔靜脈高壓症者,可引起鼻腔靜脈壓力增高破裂而引起出血。

4.如月經紊亂、代償性月經、妊娠期、絕經前期、絕經期等疾病可導緻内分泌紊亂引起出血。

5.風濕熱 風濕熱的早期,血管脆性增高,鼻部血管易破裂引起出血。多見于兒童。

6.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細菌感染,可破壞纖維蛋白,引起鼻粘膜糜爛出血。

7.汞、磷、砷、苯等中毒可以破壞造血系統的功能而引起出血。長期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可減少血内凝血酶原,易引起鼻出血。

8.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病等易出現鼻出血。

9.上感、流感、麻疹、瘧疾、猩紅熱等疾病,在高熱期易發生鼻出血。

〔檢查辨病〕

1.鼻腔檢查應注意觀察鼻出血的部位及鼻腔内有無異物、血管擴張、粘膜糜爛等體征。鼻出血的部位大多位于鼻中隔前下方血管叢區,老人鼻出血多位于鼻腔,應注意用後鼻孔鏡檢查鼻咽部與鼻腔後部,觀其是否有血管擴張、粘膜異常等改變。

2.根據病情,可進行外周血象檢查,以及其他必要的體格檢查與實驗室檢查。對于疾病的診斷有幫助。

十五、嗅覺障礙辨病

是鼻不聞香臭的一種症狀,亦稱失嗅。多因邪毒滞留鼻竅,或鼻竅失養、氣血瘀滞鼻竅等所緻。可見于多種鼻病。

〔中醫辨病〕

1.因鼻腔阻塞不通而嗅覺減退或失嗅,鼻腔通暢時嗅覺可完全恢複正常者,多屬呼吸阻塞性嗅覺障礙,見于多種鼻腔阻塞性鼻病。

2.鼻腔通暢而嗅覺障礙,或有鼻塞但解除鼻塞後嗅覺不能恢複或不能完全恢複,多有嗅覺同一反應(用不同的強烈氣味刺激均能引起嗅覺,但不能分辨出不同氣味),多為末梢感受性嗅覺障礙。可見于鼻槁、嗅神經炎、老年性退變,以及化學性(如有害氣體刺激)、病毒性(如流感後)或感染性(如長期慢性鼻窦炎)嗅神經末梢損害。病人多有長期吸煙史或感冒史、鼻槁史、長期慢性鼻病病史,以及鼻頂部損傷史等。

3.若嗅覺障礙而鼻腔正常,無嗅覺反應,多為中樞性感受性嗅覺障礙,多因于大腦嗅覺中樞損害所緻。

〔西醫辨病〕

1.暫時性嗅覺障礙,伴有鼻腔分泌物,為急性鼻腔炎症。

2.出現長期性嗅覺障礙,多為鼻息肉、鼻中隔彎曲、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感染等。

3.頭痛,視物有重影,嘔吐呈噴射狀,多為顱内占位性病變(常系腫瘤壓迫嗅神經所緻。

4.有發作性嗅覺過敏,持續時間極短(數秒至數分),是嗅覺性癫痫。

5.鼻腔常有膿性分泌物,惡臭,多為鼻窦炎。

6.女性多發,常自覺有臭味,其他檢查無異常發現,多是癔病性嗅覺障礙。

〔檢查辨病〕

1.檢查鼻腔是否通暢,有無鼻甲肥大、萎縮,有無鼻中隔穿孔、鼻腭部缺損等可了解局部病變的嚴重程度及病位。

2.進行嗅覺功能定性檢查,對了解嗅覺功能的損害程度有幫助。

3.針對發病原因,可選擇性進行X線片、CT、核磁共振等檢查。

十六、打噴嚏辨病

噴嚏是指鼻内因癢而氣噴出有聲的症狀。多見于傷風鼻塞、感冒、麻疹初期、鼽嚏等病。

〔中醫辨病〕

1.因受涼而緻噴嚏頻作,伴鼻塞、流涕、頭痛、周身不适者,多屬傷風鼻塞、感冒、麻疹初期。

2.噴嚏陣發性發作,且多發,呈季節性或常年發作,早晚多發,發作後正常者,多屬鼻鼽。

3.因灰塵、刺激性氣體等入鼻,偶爾引起一個或數個噴嚏,無其他不适者,多屬正常反應。

〔西醫辨病〕

1.打噴嚏為一種保護性反射功能。當鼻腔受到異物或冷空氣刺激時,通過反射機制,可使氣流快速沖出鼻腔和口腔以清除鼻腔内的異物。

2.患感冒、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疾病時,也倒出現打噴嚏的現象。

〔檢查辨病〕

作鼻腔鏡檢查,對病因的診斷有幫助。

十七、咽部感覺異常辨病

咽部出現阻塞感、壓迫感、貼葉感、狹窄感、幹燥感、灼熱、瘙癢、蟻行感或其他不适感的症狀。其病因繁多,有時相當複雜。多因氣滞或痰氣互結咽喉所緻。常見于梅核氣、喉痹、乳蛾、咽喉部腫瘤、咽肌痙攣,以及食管的病變、莖突過長、頸椎骨質增生等。

〔中醫辨病〕

1.咽異物感,部位多不固定,咽喉休息時明顯,進食時反而舒适,每因情緒變化而加重,時輕時重,無咽痛,不妨礙飲食,多屬梅核氣。

2.咽異物感,并見咽喉幹燥疼痛,病程較長,咽粘膜慢性充血或肥厚者,多屬慢喉痹。

3.一側咽異物感,并有同側刺痛感,部位多固定,吞咽時加重,患側扁桃體窩可觸及條索狀物并有壓痛,多屬莖突綜合征。

4.咽喉部異物感,部位固定,咽喉見有新生物如囊腫狀、乳頭狀、菜花狀者,多屬咽喉腫瘤。

5.咽喉異物感,有胃病史,伴口中出酸水,胃内嘈雜不适,或胸骨後灼痛等症,多屬食管瘅或胃病所緻。

6.咽喉異物感,體質虛弱,面白舌淡,咽喉部粘膜色淡者,多屬血勞所緻。

7.久病咽部梗阻感不适,常作吞咽動作,有時呈刺激性咳嗽,夜間為重,扁桃體肥大,色微暗紅,表面多有血管擴張者,多為慢性扁桃體炎。

〔西醫辨病〕

(一)咽疾病

1.有急性咽炎反複發作史,咽部有持續性的異物感、阻塞感、脹感、吞咽不适、咽反射敏感。咽部有粘稠分泌物,常作“吭、喀”動作,重者可引起刺激性咳嗽。為慢性肥厚性咽炎。

2.咽部角化症、扁桃體潴留囊腫或瘢痕、咽異物、舌扁桃體肥大、舌根靜脈曲張、會厭囊腫、舌根囊腫等疾病可出現咽部異感。

(二)咽鄰近器官疾病

1.進行性加重的咽部異物感的症狀,當進食時症狀較明顯,空咽時可無症狀,為咽—食管惡性腫瘤的早期症狀。

2.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等,可壓迫頸神經引起咽部異物感的症狀。

3.風濕性環杓關節炎、風濕性喉上神經炎、喉囊腫、早期聲門上癌,可引起部異物感的症狀。

4.慢性化膿性鼻窦炎引起後鼻溢膿,經常刺激咽壁,引起該症狀。

5.莖突過長或其方位異常,在産生咽部異物感的同時,常常伴有頸痛、神經痛,在扁桃體窩外側可觸及變長的莖突,為莖突過長症。

6. 胃酸刺激食道入口,使其運動功能紊亂,而産生咽部異物感症狀。為返流性食管炎。

7.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下垂、胃腫瘤、慢性闌尾炎、腸寄生蟲病等均可反射性産生咽部異物感。

(三)全身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消化不良,性機能異常,風濕病,糖尿病,絕經期綜合征,缺鐵性貧血等均能引起咽部異物感。

(四)功能性

功能性因素,常與神經官能症、恐癌症、憂慮、恐懼、癔病等有關。此類患者常有相關的精神背景,如家庭或親友中發生重大矛盾或遭受精神創傷和刺激。每當情緒激動後,咽部異物感的症狀則加重,或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吞咽時無,空咽時重。若能除外器質性病變,則可診斷咽異感症。中醫稱之為梅核氣。

〔檢查辨病〕

1.耳鼻咽喉檢查,對局部器質性疾病的診斷有幫助。

2.精神、神經科檢查,對功能性的咽異感症的診斷有幫助。

3.包括血壓、血、尿、糞常規檢查,基礎代謝率測定,上消化道造影,頸部正、側位片,纖維鼻鏡、咽喉、食管内窺鏡檢查,胃液分析等。引起咽喉部感覺異常的疾病診斷有幫助。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選擇。

十八、聲音嘶啞辨病

聲音嘶啞,或稱聲嘶,系指發聲時失去圓潤而清亮的音質的症狀。最輕的稱為“毛”,即在發高音時有某種程度的音質改變,聲音變粗糙。“沙”指幾乎所有音調的音質都有改變。中度的音質改變稱為“嘶”,此時除音質變得粗糙和不純外,尚有漏氣,表示雙側聲帶在發音時有明顯間隙。重度音質改變稱“啞”,即發聲時聲門間隙很大,聲帶無法振動,隻能發耳語聲。多由風寒或風熱火毒等邪犯喉,腎陰虛、肺虛氣弱,或神情失調、氣機郁滞等所緻。常見于喉喑、喉癬、氣厥(肝郁失音)、喉息肉、白喉、子喑等病中。

〔中醫辨病〕

(一)從喉部疾病來辨

1.發病不久,聲音嘶啞,有高歌、多語與發聲不當病史或外感病史,為暴喑。

2.久病失音,聲帶粘膜有腫脹、肥厚、小結、息肉、聲帶癱瘓,聲帶閉合不全,或有血管擴張,或聲帶張力減弱者,為久喑。

3.聲音嘶啞,講話易疲勞,說話和咳嗽有漏氣感,一側聲帶活動受限,或固定于一定位置者,多屬聲帶癱瘓。

4.因外傷所緻者,多有甲狀腺手術病史或喉部器械檢查、手術操作史,往往在手術中或手術後幾日之内發病,緻聲嘶或聲啞者,多屬金創失音。

5.聲音嘶啞,伴咽喉紅腫疼痛,吐痰量多,語聲難出,妨礙飲食、呼吸困難者,多屬急喉風。

6.突然出現發音困難,聲嘶、喉痛。一側或兩側聲帶上有鮮紅或紫紅出血瘀斑塊,咳嗽亦不能将其清除,聲帶收展自如,但病側運動減緩者,多屬血溢聲戶證(聲帶粘膜下出血)。

7.聲音嘶啞,其起病或新或久,雙側或一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有新生物如粟米狀者,多屬聲帶小結。

8.聲音嘶啞,其起病或新或久,一側或雙側聲帶有新生物,表面光滑,或有蒂可活動者,多屬聲帶息肉。

9.有肺痨病史,聲音嘶啞,喉嚨發幹、灼熱,陣發咳嗽,喉痛,聲帶粘膜粗糙、腫脹,或潰瘍,邊緣不齊者,多為喉癬。

10.有感染白喉病史,咽部與喉部有白腐物覆蓋,咳嗽,常引起吸氣期呼吸困難與氣喘,喉中鳴響者,可能是白喉。

11.聲嘶呈進行性加重,聲戶有新生物,表面較光滑,進展緩慢者,多屬咽喉瘤;新生物表面粗糙或有潰瘍、易出血,進展較快者,多屬咽喉菌。

12.聲音嘶啞,伴喉痛,有風濕病類風濕病史,喉結兩側有壓痛,聲帶運動受限,多屬聲戶痹(環杓關節炎)。

(二)從喉部以外的其他疾病辨,常見者有:

1.麻疹、時行感冒等亦可緻聲音嘶啞,多有相應的流行病史及麻疹、時行感的全身症狀。

2.婦女在經行之前或經行之中出現聲音嘶啞、經行過後恢複正常,稱經行失音。

3.婦女妊娠中後期,非外感而出現聲音嘶啞,聲帶輕微充血或腫脹者,稱子喑,産後聲音可自然恢複。

4.婦女産後聲低,甚至聲音嘶啞、失聲,或有外感史,聲帶無明顯紅腫或微紅微腫,發音時聲門閉合不全,多屬産後喑。

5.中風之後,遺留舌發硬不能言(失語)、雙足不能用者,為風[喑]痱。

6.因情志所傷緻病,突然失音,發音微弱或僅為耳語聲,但咳嗽及哭笑聲正常,很少完全失音,可反複發作,每次發作症狀相同,聲帶色澤及運動正常者,為肝郁(氣厥)失音。

〔西醫辨病〕

1.從發病誘因上辨

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急性喉炎而聲音嘶啞。用聲過度可引起喉肌無力出現聲嘶。精神創傷可引起癔病性失音。開放性肺結核可能引起喉結核而失音。

2.從起病的快慢辨

聲嘶時間長一般多為慢性炎症,且時輕時重。突然出現聲音嘶啞應考慮頸段食管或上縱隔的疾患。

3.以聲嘶為主要症狀常見于急性喉炎。小兒急性喉炎較成人重,除聲嘶外,并有發熱、咳嗽等症狀。

4.聲嘶和幹咳為喉白喉的首發症狀,多見于兒童。起病初期,發音粗糙,逐漸加重,以緻聲嘶至完全失音。喉部粘膜紅腫,表面蓋有白色假膜。

5.咽喉幹燥不适,晨起頻繁咳嗽,有粘稠分泌物,聲調低沉、聲質粗糙到沙、嘶啞不等,與炎症的輕重不盡一緻,為慢性喉炎。

6.有肺結核病史,早期感喉内幹燥不适或微痛,用聲易疲勞或輕度聲嘶。晚期聲嘶顯著,潰瘍表淺,邊緣不整齊,有僞膜覆蓋,為喉結核。

7.女高音演員、小學教師、噪聲環境中的工作人員多見。在聲帶邊緣的前、中1/3段的移行部出現小結。早期結節較軟,後期變硬。小結多對稱,大小相等,但也間有一側較大,一側較小,甚至僅一側者。小結僅呈現小的局限性隆起,但不緻于過度增大。為聲帶小結。

8.多發生用聲過度或發聲不當或始于一次強烈的發聲之後導緻局部損傷,繼而出現聲音嘶啞,為聲帶息肉。早期的聲帶息肉局限一側聲帶前、中1/3處,呈水腫變性。後期可呈現小粘液囊腫、玻璃樣變性或纖維增生等。息肉基底多有蒂,但也有廣基者。聲帶息肉一般僅引起聲嘶,其程度與息肉的位置和大小有關。

9.聲帶乳頭狀瘤、喉癌等疾病均可出現聲嘶,但以喉科檢查為主要診斷依據。

10.人體的喉上神經癱瘓時,聲帶缺乏張力,發聲時聲弱易疲勞,聲質粗糙;單側喉返神經癱瘓時發音嘶啞,易疲勞,常呈現破裂聲,說話、咳嗽有漏氣感,後期出現代償,發聲好轉;雙側喉返神經突然癱瘓則可引起急性喉阻塞,如系逐漸發病,患者可能适應而無呼吸困難,對發聲影響也不大,有時則可出現發聲嘶啞無力,說話費力且不能持久,易發生食物進入氣管現象,咳嗽排痰困難;人體的甲杓肌癱瘓 喉肌無力症可出現發音低沉而粗,易疲勞。人體的杓間肌癱瘓杓間肌見于喉的急、慢性炎症或妄用噪音之後可出現聲音嘶啞;人體的單側環杓後肌癱瘓又稱單側聲帶正中位癱瘓,是一種最常見的聲帶癱瘓,自覺症狀不明顯,開始有暫時性的聲嘶,時間一長症狀可全部消失。

〔檢查辨病〕

1.間接喉鏡檢查、直接喉鏡、纖維喉鏡檢查檢查對喉内全貌,包括各部形态、顔色、表面情況和聲門運動的情況有幫助。

2.喉動态鏡,喉部高速攝影和錄相、錄音,喉肌電圖,聲門圖,聲譜分析等對檢查喉的解剖、喉肌功能和功能異常以及早期發現病變均有較大的價值。

3.喉部X線平片、斷層片、喉部造影以及CT檢查,對喉異物、喉狹窄、喉外傷後軟骨骨折的診斷很有價值,必要時用核磁共振對觀察喉腫瘤的侵犯範圍有幫助。

十九、咽喉痛辨病

咽喉痛是指咽部或喉部自覺疼痛的症狀。多由六淫、疫疠之邪侵襲,火熱上犯,或氣血痰濁瘀阻,咽喉不利所緻。常見于喉痹、乳蛾、喉癰、喉癬、白喉、頸咽痛、喉喑、咽喉菌等病,其他疾病如麻疹、爛喉丹痧、時行感冒等亦可緻咽喉疼痛。

〔中醫辨病〕

1.咽喉痛發病急,檢查見咽部肌膜紅腫,厲害的在喉底紅腫的肌膜表面有黃白色分泌物,易去除者,多為急喉痹。

2.青少年多發,新病咽痛,咽喉口腔等處出現小水泡或潰爛,表面蓋着淡黃色膜狀物,周圍呈鮮紅色,颌下淋巴結腫痛者,多屬珍珠喉痹。

3.咽部幹燥不适感為主,偶爾有少許咽喉疼痛,可見咽部呈暗紅色,喉底小的粒狀突出增生者,為慢喉痹。

4.咽喉痛發病急,痛勢較重,可見扁桃體紅腫,甚則在陷凹口表面可見黃白色分泌物易去除者,多為急乳蛾。

5.咽部幹燥不适感為主症,偶有咽喉微痛,或有口臭,見扁桃體暗紅腫大,陷凹口或有少許黃白腐物易去除者,為慢乳蛾。

6.新病咽喉痛,發熱,扁桃體腫爛腐潰者,為爛乳蛾。

7.急起咽喉劇痛,一側偏重,并有頸項強直,患病側轉動不靈,以及吞咽困難,咽喉中痰多,可見喉部紅腫隆起者,多屬喉癰。

8.以聲音嘶啞為主症,在講話時引起喉痛,有感冒病史者,多為暴喑(急喉喑)。

9.喉異物傷、燙傷、腐蝕傷、挫傷、喉骨骨折和粘膜撕裂傷、放療、長期鼻飼管刺激及麻醉插管損傷形成潰瘍等,均可引起咽喉疼痛。

10.一側咽痛、頸痛,扁桃體窩可觸及堅硬條索狀物,多屬莖突綜合征。

11.突發咽痛,疼痛始于扁桃體部位或舌根,呈燒灼樣或撕裂樣劇痛難忍,痛牽連到耳,常因講話或吞咽引起疼痛發作,發作時伴涎液增多者,多屬舌咽神經痛。

12.急起咽喉部紅腫疼痛,迅速加重,出現痰多,語聲難出,呼吸困難者,多為急喉風。

13.小兒咽喉疼痛,發熱,咽喉部可見灰白色假膜難以剝離,強行剝離後表面或見潰爛出血,有白喉流行病史者,多屬白喉。

14.小兒咽喉疼痛,發熱,見咽喉紅腫,當地有類似病情流行者,多屬爛喉痧。

15.病程較長或發展緩慢,以吞咽痛或飲水時痛為主,可緻劇痛,見咽喉部有潰爛,邊緣不齊,有痨病史。多屬喉癬。

16.久病咽喉疼痛,夜晚加重,伴口臭或痰中帶血,一側扁桃體腫大、潰爛,觸之易出血,頸項有堅硬結節,身體狀況極差,多屬扁桃體癌(咽菌)。

17.久病咽喉疼痛,夜晚加重,伴聲音嘶啞、口臭、痰中帶血,病情進展較快,或有頸項堅硬結節者,多屬喉癌(喉菌)。

18.咽喉疼痛症狀一般較輕,而全身症狀較重,且有傳染病史。多為麻疹、感冒。

19.口腔疾病所緻咽喉疼痛,多有口腔内疼痛、張口受限,影響吞咽等表現。

20.咽痛一側偏重,常為空咽痛(做吞咽動作時咽痛),而進食時并無疼痛,在患側頸動脈沿線有明顯觸壓痛點者,多屬頸咽痛痹(頸動脈炎)。

〔西醫辨病〕

1.急性炎症是引起咽喉痛最常見的原因,如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性咽炎、急性會厭炎、急性喉炎等,一般咽喉疼痛較重,吞咽時疼痛加劇,并可伴有發熱畏寒等。

2.創傷燙傷、骨刺傷後可引起咽喉痛,吞咽時疼痛加重,常有明确的燙傷及進食帶刺食物(如雞、魚等)。

3.慢性特異性炎症如咽喉結核、梅毒、尋常狼瘡病等均可引起咽喉痛,輕重不一,咽喉結核疼痛較重,但潰瘍未出現時則較輕;而梅毒雖有潰瘍,但咽喉痛不重。

4.惡性腫瘤癌腫早期一般無明顯咽喉痛,但到晚期,特别是出現破潰時常可有咽喉痛,有時很劇烈,還出現吞咽困難。

5.病人主觀感覺咽喉部有疼痛,但檢查不能找到任何病變,多見于中年女性,除覺咽喉痛外,常伴有咽喉部灼熱感、異物感。為神經官能症,又稱咽神經症。

〔檢查辨病〕

血常規檢查、頸部X線照片,以及其他必要的特殊檢查,如咽試子塗片等。對疾病的病因及病情診斷有幫助。

二十、牙痛辨病

牙痛是指自覺牙齒、齒龈疼痛的症狀。常因風邪侵襲、胃火熾盛、陰虛火旺、肝郁血虛以及蟲蝕牙體等所緻。其常見疾病有齲齒、牙癰、牙咬癰、齒槽風,急性鼻淵、面風痛、時行感冒、髒躁等,有時亦可引起牙痛。

〔中醫辨病〕

(一)從牙齒及齒龈病變辨

1.牙痛呈陣發性劇痛,可沿耳颞部放射,夜間疼痛發作或加劇,溫度刺激可加劇疼痛者,多見于齒部病變,如齲病、各型牙髓炎等。

2.持續性牙痛,呈鈍痛或跳痛性質,齒龈紅腫或溢膿,或局部淋巴結腫痛者,多見于牙癰、齒瘘。

3.青中年患者,牙痛并牙龈紅腫,牙關開閉不順利,多考慮牙咬癰。

4.牙痛隐隐,牙齒咀嚼無力,牙龈有萎縮,是為牙宣。

(二)從某些牙齒鄰近組織疾病辨

1.起病時間短,牙齒劇烈疼痛,并存多個牙松動,下唇麻木,為齒槽風。

2.上颌磨牙疼痛并頭痛、鼻塞、流膿涕,可能為鼻淵。

3.小兒患者,牙痛連耳、颞部疼痛,鼓膜可見充血或穿孔溢膿者,多為急性膿耳。

4.牙痛持續時間短,疼痛劇烈,患者面、鼻、口腔前部存在“觸發點”,旦觸及可引起發病,主要為面風痛。

(三)時行感冒、髒躁、月經期情況下,亦可出現牙痛症狀。

〔西醫辨病〕

(一)從疼痛部位辨

牙痛及三叉神經痛相應分支支配區域疼痛為三叉神經痛;發生于下颌智齒區域的疼痛為冠周炎。不能自行定位的牙痛多為急性牙髓炎。

(二)從疼痛的性質辨

尖銳自發痛最常見于急性牙髓炎、根尖周炎,也可見于急性牙周膿腫,冠周炎,三叉神經痛,急性上颌窦炎等;而自發鈍痛則常見于慢性龈乳頭炎等;僅在敏感處或病損處遇到物理、化學刺激時才發生疼痛,刺激除去後疼痛即消失者為牙本質過敏和Ⅱ0~Ⅲ0齲齒;咬合痛常發生于牙外傷、急性根尖周炎、急性牙周膿腫等。

(三)從疼痛的病程辨

一過性電擊樣痛,疼痛間期無任何不适為三叉神經痛;表現為自發痛、夜間痛、陣發性加劇的反射痛為急性牙髓炎;慢性颌下腺炎及颌下腺導管結石的疼痛與進食有關。

(四)綜合辨病

1.對酸、甜飲食敏感,過冷過熱飲食也能産生酸痛感覺,冷刺激尤為顯著,但刺激去除後症狀立即消失,牙體可見很深的齲洞,冷熱刺激和食物嵌入齲洞内部,産生疼痛,當刺激除去後,疼痛停止,無自發性疼痛,用探針測齲洞時有探痛。是齲病。

2.自發性和陣發性疼痛,痛的性質尖銳,劇烈難忍,早期疼痛持讀時間較短,而緩解時間較長,而到晚期,可能為連續不斷的疼痛,但仍有輕重程度的交替間隔,即在一直疼痛的情況下有陣發性加重的現象;溫度刺激引起或加重疼痛;疼痛常不能定位,疼痛不局限在患牙,而是放散到其他部位;疼痛常在夜間發作,且較白天劇烈,平卧時加劇。為急性牙髓炎。

牙體多有深齲洞,深部有探痛并出血,有反複急性發作史,有自發痛或自發痛史。為慢性牙髓炎。

3.持續性鈍痛,初期咬緊時有舒适感,以後随病變發展,咬着患牙反而加重疼痛,不敢咬合咀嚼。有牙浮起感并松動,能明确指出患牙部位,叩診會引起劇痛,扪壓根尖相應部位也會引起疼痛,患牙多有牙髓炎病史。為急性根尖周炎。

一般無自覺症狀,可以在相應根尖部的牙龈或牙槽粘膜見到瘘管口,有瘘管排膿史,可有反複急性發作史。為慢性根尖周炎。

4.突然發作,在患牙周圍牙龈形成橢圓形或半球形的腫脹突起,牙龈發紅、水腫、表面光亮,伴局限性的搏動性疼痛,患牙有浮起感,叩痛,松動明顯。後期,膿液局限,觸摸有波動感,擠壓牙龈可有膿液自袋内流出或膿腫從表面破潰,腫脹消退,患牙牙體一般無齲洞。為牙周膿腫。

5.局部腫脹、疼痛、進食、吞咽時更為嚴重,張口受限,甚至“牙關緊閉”,探及有阻生牙或萌出牙存在,多發生于年輕人,可反複發作,為冠周炎。是牙萌出過程或阻生而引起的牙冠周圍軟組織炎症性疾病。

6.有冠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病史或有接觸放射線及砒、磷、酚等病史。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明顯,疼痛常常向患側颌骨或沿三叉神經分布區放射。多數牙松動、叩痛、牙槽溢膿以及下唇麻木。全身反應重,甚至出現中毒症狀。為急性颌骨骨髓炎。

7.有急性炎症發作或腫脹反複發作史。下唇麻木。多有瘘管存在,長期溢膿。有時可見死骨排出或探及活動的死骨。為慢性颌骨骨髓炎。

8.疼痛呈陣發性、放射性劇痛。每次疼痛持續幾秒鐘至1~2分鐘,每日次數不定;輕觸面部某區可誘發疼痛,疼痛部位與三叉神經分支有關,常局限于顔面一側;每次疼痛發作之間,可無任何不适。為三叉神經痛。

〔檢查辨病〕

1.實驗室檢查

血象檢查,尤其是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檢查對診斷炎症有價值。

血清華、康氏反應等檢查對血液病和梅毒等疾病的診斷有幫助。 。

2.器械檢查

牙髓活力測驗可以幫助診斷和确定患牙。電流強度測試可判斷牙髓的活力和反應性。

X線檢查對于隐蔽部位的齲齒、髓石、牙折、牙周病、根尖周病、埋伏牙、颌骨骨折、颌骨内或上颌窦内腫物、颞颌關書疾病的診斷有幫助。

二十一、牙齒松動辨病

牙齒松動又稱齒搖,是牙齒松動幅度接近或超過1毫米的症狀。可因外邪侵襲、胃火上炎、腎精不足、氣血虧虛、外力損傷牙齒所緻。常見于牙癰、牙宣、牙齒創傷、齒槽風、颌骨内腫瘤等疾病。

〔中醫辨病〕

1.牙龈經常紅腫疼痛、滲血、溢膿,牙面附着黃垢、結石,單個或多個牙齒松,咀嚼無力,牙床萎縮,牙根外露者,多屬牙宣。

2.有牙痛史,牙龈反複腫脹、溢膿,單個牙齒松動,可能是牙癰。

3.牙齒松動,咀嚼不适,牙龈無紅腫、溢膿,多為牙咬合時創傷。

4.牙齒在撞擊、跌仆時損傷,牙齒松動,或牙齒伸長、脫出,可為牙挫傷;牙脫位;牙槽骨骨折。

5.多個牙齒松動、叩痛,并有高熱、寒顫、頭痛,颌面部廣泛腫脹、疼痛,多屬齒槽風。

6.單個或多個牙齒移位、松動,颌骨或有膨大畸形,應考慮颌骨内腫物。

7.牙龈潰爛,以後出現增生,牙齒松動,可能是牙菌(牙龈癌)。

8.兒童在替牙期,乳牙根吸收過程中,可出現牙齒松動;婦女在月經期和妊娠期,牙齒的活動度也增加,屬生理現象。

〔西醫辨病〕

1.單牙松動。見于畸形牙周膜炎、創傷性咬合、牙挫傷、牙龈瘤等疾病。

2.被搖的牙齒松動,餘者不松動,主要見于牙周病、壞死性龈口炎、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不全等疾病。

3.搖動一個牙齒,鄰近牙亦随之一起松動,見于颌骨骨髓炎、牙槽骨骨折、牙龈及颌骨的惡性腫瘤等。

4.牙齒在咀嚼過程中受到過創傷,例如習慣性的單側咀嚼,使咀嚼一側的牙齒負擔過重,另一側長期不擔負咀嚼的牙落廢用性萎縮。或由于牙齒在牙弓上排列錯亂,錯位牙在某種情況下咀嚼時受力過大,長期形成牙槽骨吸收,發生牙周袋、牙槽溢膿造成牙齒松動。

5.有些全身性疾病也會引起牙齒松動,如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此外,患急性高燒性的疾病後,有的人也會出現牙齒松動,但這種松動的牙齒在疾病痊愈之後又會逐漸穩固。

6.老年人的牙周組織萎縮之後,由于支持力減弱,也會出現牙齒松動現象,使咀嚼食物無力。

7.口腔衛生差,不定時刷牙、潔牙,牙結石過多,刺激牙龈邊緣造成牙龈組織發炎,牙槽溢膿,出現較深的牙周袋,引起牙齒松動。

8.遺傳性的牙周病可造成牙齒松動。

〔檢查辨病〕

一般需作x線攝片、牙髓活力測定。根據病情需要,可作血常規、CT檢查。

二十二、牙龈出血辨病

血液自牙縫或牙龈滲出,而非外傷引起的症狀。中醫稱“齒衄”。常見于牙宣、牙疳、青腿牙疳等病的過程中,或是全身疾病如紫癜病、髓勞、肥氣、血溢病、經行吐衄、妊娠紫癜等病中。

〔中醫辨病〕

1.牙龈出血,暗紅,或齒部有污垢、結石附着者,多為牙龈炎。

2.牙龈經常出血或溢膿,龈肉萎縮,牙根暴露,牙齒松動者,屬牙宣。

3.牙龈潰爛流血,夜間睡眠亦可出現滲血,口中有特殊臭味,可能是牙疳。

4.迅速發病,牙龈肉或臉部肌肉潰腐泌膿,或流紫黑血水,氣味臭穢,甚至唇腐、腮穿、齒落者,可能是走馬牙疳。

5.妊娠期間,牙龈出血,有牙龈紅腫,質地松軟,屬妊娠期龈炎(或龈瘤)。

6.牙龈生出腫塊,堅硬、出血、潰爛為主要表現者,多為牙岩。

7.齒龈廣泛出血,牙龈淡紅不腫,并存其他部位容易而難止的出血,可見于髓勞、血溢病、氣勞、惡核(急性白血病)等疾病中。

8.牙龈出血,并有全身或局部皮下出現瘀斑者,可能是紫癜病;孕婦見之為妊娠紫癜。

9.因情緒波動等發作,眩暈、牙齡出血,多為風眩。

10.應用某些抗凝血藥物如水楊酸、肝素等藥後出現牙龈出血,多為藥物的毒副作所緻。

11.婦女經期或經行前後,周期性出現牙齡出血、鼻出血等症,并伴經量減少或不行者,為經行吐衄。

12.有營養不良病史,出現牙龈潰爛出血,兩腿青紫斑塊為主要表現者,為青腿牙疳。

13.牙龈出血還可見于腎厥、肝瘟、臌脹、肥氣等全身疾病中。一般均有全身疾病的特征症狀。

〔西醫辨病〕

(一)從局部疾病辨

1.常于刷牙、說話或咀嚼食物時出血,可見牙龈紅腫及牙石沉積,觸之易出血,為牙龈炎。不但牙龈出血,而且可有溢膿或伴有牙齒松動及牙根暴露等症狀,為牙齡炎發展成牙周炎所緻。

2.青壯年婦女或妊娠婦女多發,牙齡表面呈暗紅或紫紅色,或咀嚼時出血。為牙龈乳頭肥大增生。

3.常發生自發性牙龈出血、疼痛.口水增多并有惡臭味。為壞死性龈炎

(二)從全身性疾病辨

1.常有牙龈出血及拔牙後出血不止等症狀。有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凝血時間延長等,多為肝髒疾病。

2.口腔粘膜、唇及牙龈顔色蒼白,牙龈自發性或繼發性出血,有時牙龈和口腔粘膜形成壞死性潰瘍,牙龈增生、腫大,單純局部處理不易止血。多為急性白血病。

3.在口腔粘膜和牙龈遭受損傷後出血不止,甚至引起較大的血腫,可見口腔粘膜、皮膚有出血點和淤斑。見于血小闆減少性紫癜。

4.貧血,皮膚、牙龈出血及口腔可出現炎症,并常伴有肝脾腫大。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5.有遺傳性,僅見于男性,多在拔牙或潔牙後發生持續性滲血。為血友病。

〔檢查辨病〕

1.齒龈局部顔色、形态的改變有助于鑒别牙龈本身病變出血或全身疾病引起和出血。

2.一般均需作血常規檢查。可選作出凝血時間、凝血三項、肝留能檢查、x線攝片,以明确診斷。

二十三、口臭辨病

口臭是指患者口中發出異味的症狀。常因口腔不潔,牙齒污穢,宿食不化、髒腑積熱、陰虛火旺、氣血虧虛、傷絡敗血等所緻。可見于口腔疾病、鼻咽喉部疾病,呼吸道及胃腸道疾病亦可出現。也可以是生理現象。

〔中醫辨病〕

(一)從口腔疾病辨

1.口腔不幹淨,牙表面有軟垢、結石附着,牙間隙、齲洞内食物填塞,牙龈紅腫、溢膿等均可引起口臭,尤以晨起時更為明顯。

2.口糜、牙咬癰、牙疳、走馬牙疳、癌瘤潰瘍、粘膜壞死、拔牙創面感染、齒槽風等口腔壞死性病變,均有顯著腐敗性臭味。

(二)從鼻咽疾病辨

常有流膿涕、鼻塞、咽喉疼痛等伴随症狀,口内發出腥臭味。多為異物入鼻、鼻淵、鼻息肉、鼻鼽、乳蛾等鼻咽部疾病所緻。

(三)從胃腸疾病辨

大便秘結不通的患者,濁氣不洩,上逆而為口臭,常見于脾約、腸痹、腸結及各種原因所緻便秘者。

(四)口臭,咳吐膿痰者,可能是肺癰、肺絡張。

(五)從全身疾病辨

1.口中有丙酮氣味或爛蘋果氣味為消渴厥。

2.口中發生泥沼臭味為肝厥。

3.口中發生尿臭味為腎厥。

〔西醫辨病〕

(一)口腔疾病引起的口臭

1.牙龈充血、腫脹、易出血、牙固袋形成、甚至溢膿,牙槽骨吸收,咀嚼無力,牙齒松動及移位,口臭。為牙周炎。

2.下颌磨牙拔除後2~3天,出現持續性劇烈疼痛,向下颌及耳颞區放射。拔牙窩存有腐敗變性血塊,嗅之極臭,清創血塊後,骨面暴露、牙槽壁觸痛,對冷熱敏感。為幹槽症。

3.多發于年輕人,以下颌第三磨牙最多見,有全身誘發因素或反複發作史。局部腫脹,張口受限,探及有阻生牙或萌出牙存在,口臭。為冠周炎。

4.多發生于兒童期,有傳染病、高熱病史。病程進展迅速,軟組織全層壞死、壞疽,常損壞颌骨,牙齒松動、脫落。口腔有惡臭。為壞疽性口炎。

5.嚴重口臭伴有口内長期不愈潰瘍及持續生長的腫塊,保守治療無效。口腔癌腫。

(二)鼻咽部疾病引起的口臭

化膿性上颌窦炎、萎縮性鼻炎、濾泡性扁桃體炎、鼻咽部腫瘤等均可發出臭味。

(三)系統疾病引起的口臭

1.血液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闆減少性紫癜、粒細胞缺乏症等,可出現牙龈出血、牙龈腫脹、壞死,因合并感染而發生口腔惡臭。

2.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消化不良及便秘時,嗳氣時可将消化道腐臭氣息排出現口臭。贲門癌伴潰瘍形成時,有惡臭。

3.口喝、多飲、多食、多尿、消瘦和皮膚易生瘡疖等病史,嚴重者可緻酮症酸中毒而出現丙酮氣息。為糖尿病。

4.口中帶有一種發甜的腥味或金屬味。一般有鉛、铋、汞等金屬接觸史,并有中毒的其它特殊表現,為重金屬中毒。

〔檢查辨病〕

1.注意檢查口腔是否有軟垢、菌斑、牙石,牙齒是否有齲洞,有無松動,牙龈是否紅腫。口腔粘膜是否有潰瘍、腫塊、壞死。

2.系統性疾病引起的口臭,應詳細檢查各器官的情況,并作與系統疾病相關的檢查。

3.懷疑鼻咽部腫瘤所緻的口臭,除觀察外,必要時還可取活檢。

二十四、口幹辨病

口幹是自覺口幹渴的症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唾液顯著減少所緻。常見于外感熱病、消渴、瘿氣、尿崩、幹燥病、暴瀉、類霍亂、胃飲等疾病。

〔中醫辨病〕

1.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舌紅、脈數以及有關髒腑病變的症狀及體征者,常為外感疾病所緻。

2.各種原因導緻的液脫,以及傷暑、中暑、夏季熱、水火燙傷等,均可有口渴自主要表現。

3.伴突起腹痛陣作,腹瀉黃色水樣便,有飲食不潔史及受寒史者,多為暴瀉。

4.伴腹痛、嘔吐、腹瀉,嘔出物多為食物殘渣及膽汁,大便呈黃水樣,有食物不潔及同食者多同時發病,或有感受暑濕熱毒、寒溫失調等病史者,應考慮類霍亂。

5.以口渴多飲水、食量大容易饑餓、尿多有甜味、形體消瘦,應考慮消渴病。婦女孕期見之,為妊娠消渴。

6.口渴伴食量大容易饑餓、形體消瘦、煩躁易怒、畏熱多汗、心悸脈數,可見眼突、頸部腫大有血管雜音,應考慮瘿氣。

7.以煩渴多飲,尿多,尿清如水,考慮尿崩症。

8.煩渴多飲,多尿,症狀随情緒而波動,伴有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健忘等症,多見于神勞、百合病等。

9.伴口鼻幹燥,眼球幹燥無淚及有澀痛、異物感,皮膚幹燥,常伴關節腫脹、疼痛,應考慮幹燥病。

10.伴脘腹脹滿,腹中水聲漉漉,嘔吐水液等,有胃潰瘍、胃癌、胃反及腹部手術病史,應考慮胃飲。

〔西醫辨病〕

1.口渴多見于唾腺及唾管等疾患、口内炎症、熱性病、糖尿病、消化器病的反射症狀。而抑郁、饑餓、焦慮、演講可引起口渴。

2.口幹同時伴有少淚或無淚、陰道幹澀等症狀,為幹燥綜合症。

3.異常口渴,伴尿量增加、時感饑餓,食量增加,多為糖尿病。

4.飲水量雖多,但小便量比飲進量還多,多為尿崩症。

5.口渴還多見于脫水、貧血等疾病中。

6.部分藥物如安定、利尿藥等或引起藥物性口渴。在停藥後即可消失。

〔檢查辨病〕

1.應檢查皮膚彈性、口舌潤燥等,血、小便、大便、胸透或x線胸部攝片。

2.根據病情需要,可選作血培養、小便培養、大便培養、骨髓穿刺、血糖、甲狀腺素、血清抗SS-A、抗SS-B抗體、血漿AVP及胃腸鋇餐x線攝片、顱腦CT等檢查以幫助診斷及鑒别診斷。

二十五、口味異常辨病

口味異常是指患者自覺口中有異常味覺的症狀。包括口苦、口甜、口酸、口鹹、口淡、口膩等。

〔中醫辨病〕

1.若口味異常産生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伴有抑郁、失眠、咽中有異物感等症狀,多見于郁病類疾病,卑諜、神勞、髒躁、梅核氣、癫狂病、癫病、狂病以及風眩等病中。

2.口淡乏味,兼見畏冷肢涼、膚色黧黑、血壓下降,多見于瘿勞、黑疸。

3.口苦伴有脅肋疼痛等症,多為肝膽疾病所緻。如伴發熱、惡心欲吐、厭油膩,多為膽瘅、肝熱病、膽脹等;口苦伴右脅絞痛,或有吐蛔史,應考慮為膽石病、蛔厥。

4.中年以上,形體偏胖,口甜伴多飲、多食、多尿等症,多見于消渴。

5.口酸與胃脘灼痛并見,疼痛與進食有關,多為胃瘍;口酸而胸脘部疼痛,與體位改變有關,應考慮食管瘅。

6.口膩伴有發熱、脘腹痞脹、惡心嘔吐等症,多為濕阻、肝熱病等。

〔西醫辨病〕

1.口甜常見于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和糖尿病患者。

2.口鹹提示有慢性咽喉炎、慢性腎炎、神經官能症或口腔潰瘍等疾病的可能。

3.口淡見于炎症的初起或消退期,而以腸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為多見,還見于大手術後的恢複階段。内分泌疾病或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

4.口酸常是患了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信号,與胃酸分泌過多有關。胃中宿食停滞,也常有嗳氣泛酸,多有腹脹不适、放屁奇臭等消化不良症狀。

〔檢查辨病〕

1.一般體格檢查常難以發現特殊改變,應有意識地根據病情對有關病證的可能體—進行重點檢查及相關檢驗。

2.實驗室診斷:可運用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稀鹽酸溶液、奎甯溶液、食鹽溶液等分别蘸于舌上,測出其甜阈值、酸阈值、苦阈值、鹹阈值等。凡阈值升高或不能辨别滋味者,為口淡乏味。若阈值降低,對某種味道特别敏感者為口味異常。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