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施一公:我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施一公,這位生命科學界的領軍人物,自籌建西湖大學之始,就踏上了一條艱苦跋涉卻矢志不渝的辦學之路,也成為這所高校最重要的标簽和宣講人。2019年12月27日,河南日報獨家受邀走進西湖大學雲栖校區,見到了這位河南老鄉。

本報記者 劉洋/文 聶冬晗/圖

從世界名校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辭職,到杭州西湖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35歲的趙世钰做出這個決定,源于對西湖大學的期待,以及對施一公團隊辦學理念的認同。

來到西湖大學的人幾乎都是這樣的理由。

施一公,這位生命科學界的領軍人物,自籌建西湖大學之始,就踏上了一條艱苦跋涉卻矢志不渝的辦學之路,也成為這所高校最重要的标簽和宣講人。

12月27日,河南日報獨家受邀走進西湖大學雲栖校區,見到了這位河南老鄉。

大學之大,在大師之大

杭州西南,鳳凰山下,雲栖小鎮内,西湖大學隐映在山水之間。

校園不大,隻有66畝,約等于6個足球場;建築不高,教學樓大部分都是7層;學生不多,3年來隻招收了334名學生,但這些學生擁有一個共同身份——博士研究生。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是我們的辦學定位。我們創造了中國高校先培養博士生、再培養本科生的先例,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施一公說。

這個理念,源于2011年歐美同學會上一次談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韓啟德教授向施一公等人發問:你們深谙中國文化,知道中國教育的長處和短闆;都在海外著名大學做過教授,知道國外教育的優勢和缺點,為什麼不取其所長、用我所長,在中國創辦一所有特色的小型頂尖大學?

施一公至今都記得心跳到快要爆炸的感覺,他說那是一種“被點破了夢想心事”的興奮。“我前40年成家立業,又用10年幫助母校清華大學發展生命學科,現在,我要做這輩子最大的事情——為國家、為民族創辦一所頂尖大學。”施一公激動地說。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與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王堅等7人正式向國家領導人提交了《關于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建議》,并獲得批示支持。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複同意設立西湖大學。當年10月20日,西湖大學成立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行。

在這裡,職業的行政服務使教師免于事務性工作的繁文缛節,高效的科研平台保障了尖端科學研究的順利進行,發表論文數量和引用率不再是學術評價的最重要的指标,科學家研究方向是否劍指相關領域最前沿、是否取得國際公認的實質性進展則成為重中之重。

目前,已有111位教授受聘西湖大學,圍繞生命與健康、自然科學、前沿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

“我希望五年以後、十年以後,西湖大學可以聚攏一大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在這裡從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做出最有意義的科學成果,培養最優秀的青年學生,用自己的才智盡情地探索科學知識前沿,推動人類進步。”談到夢想,施一公很虔誠。

西湖大學是魚,社會各界是水

西湖大學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這一性質決定了施一公上任後首當其沖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我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能接受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但要錢,是真不容易。”施一公幽默地說,自己一度滿腦子都是錢,天天想着怎麼為大學創建“化緣”。但現實中,施一公又不好意思開口要錢。有一次,他與一位企業家談辦學理念談了一個半小時,隻字未提捐贈,最後還是對方忍不住說:“一公教授,我理解辦學要花錢,您希望我捐贈多少?”

通過籌款,幾十年沒離開校園的施一公重新了解着社會現實,體會着企業家的艱辛。在日複一日籌集善款過程中,他收獲了一個又一個感動。

施一公經常提到鄭州鄧營、侯屈平夫婦。聽說施一公及一批同道開始籌建西湖大學,鄧營很認同他們的辦學理念,很快同意捐1000萬元,同時希望有機會和施一公一起晚餐。轉折出現在這次晚餐上,當侯屈平認真聽完施一公的講述,立刻拍闆要做創始捐贈人,協議捐贈一個億。夫妻二人回到鄭州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正在上高中的孩子,說“爸媽對不起你,把家裡的錢都捐給西湖大學了”。沒想到,孩子一句“你們把錢捐給教育就對了”讓夫妻倆熱淚盈眶。

“這樣的感人故事很多。”施一公說起這些事來就忍不住有點激動: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溫州籍華僑周學兵,輾轉33個小時向西湖大學遞上了當地33位華僑華人的心意;一位河南的90後姑娘,把婚禮禮金捐給了學校;山東濟微中學12歲的張子昊,捐出了3000元壓歲錢;今年10月20日西湖大學成立儀式一周年時,後台冒出好多個“1020”的捐款……點點滴滴,都在他心裡。

過去三年多來,共有44位創始捐贈人和超過1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為西湖大學捐贈。這些未曾謀面的捐贈人,給予施一公及其同道者堅持走下去的強大動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湖大學是屬于全中國每一個人的。”施一公說。

把“小我”融入“大我”,實現人生價值

在西湖大學工作人員眼裡,52歲的施一公是一位“很拼的河南人”:講課、講座、開會、募捐……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經常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躲在辦公室寫論文。

他還有個習慣,逢人就拍着胸脯說“我是河南人”。

“我父親出生在杭州,但我是地道的河南人。”施一公說,“我在河南出生、河南長大,在河南生活了18年,厚重的中原文化滋養了我。”

懷着對老家的深情厚誼,施一公積極為河南發展建言,為老家形象改變點贊,為河南學子呐喊。他建議河南應該建一到兩所有特色、國際化的研究院所,調動潛在生産力。還希望河南學生在辛苦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保留對未知世界的興趣,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培育崇尚科學的精神,追求“大寫”的人生。

淳樸的河南老鄉也給予施一公很大支持。在西湖大學的創始捐贈人中,包括秦英林、薛景霞、朱新紅、姚忠良、張磊等在内的19%來自河南。他們經常會問施一公同一個問題:“為什麼不來河南辦大學?”

施一公笑着講起了汴梁遷臨安的曆史故事。他說,豫浙兩省、汴杭二市,深受宋文化影響,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西湖大學落址浙江還是河南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高度,齊心協力把它辦成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的重要基地,為中國、為世界作出貢獻。“我們當然歡迎河南的學子來西湖大學深造!”

這與西湖大學“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的根本任務一脈相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小我”融入中華民族的“大我”,一直是施一公對自己的要求,正如他名字的含義:一心為公。

偶爾,他會回憶起2008年。那年,他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身份,回到中國。踏上祖國的土地,他隻有一個念頭:“這裡,才有我想要的未來”。

大家都在看

聲明:本公号原創文章謝絕媒體轉載。如經授權轉載,請于文章開頭注明“來源:河南日報微信公衆号(ID:hnrbxmtb)”。

責編:張遠 惠曉晗

覺得不錯就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