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知道,不叫認知,真正的認知是心靈的感知

不惜福,是因為不知福

一個人有很好的條件,但是卻總是抱怨條件差,就會被稱為“生在福中不知福”。一個人從小就錦衣玉食的人,對富貴是沒有什麼感知的,雖然他知道很多人過得很苦,但是他對這種苦同樣沒有感知。

不感恩,是因為不知恩

我們小時候一直在享受着父母的恩情,但是我們感受不到這種恩情的存在,所以在父母的關照中長大的小孩子,很難感知到這種恩情。雖然老師經常教我們要對父母心存感恩,而且我們也知道這一點,但是我們生不出感恩心,我們沒有心靈層面的體驗。

當一個人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會明白父母對自己有多大的恩情,這個時候他就會知恩。知恩,才會感恩。

不去把握機會,是因為不知機

雖然在同一個世界,老一輩眼中的世界,與年輕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比較奇妙的是,老一輩看到的是機會,而年輕人看到的則是障礙。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老一輩的人有非常豐富的人生經曆,而且能夠感知到不同時代的差異,所以他們對這個世界更有感知力,在他們的眼中,這個世界充滿了機會。當然,完全對這個時代沒感知的老一輩也不少。

老一輩對“機會”有比較敏銳的感知力,他們常常會對年輕人講: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代啊,機會這麼多,你一定要抓住啊。

但是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講,不一定會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因為他們對機會沒有感知,他們看不到這個時代的機會性在哪裡。

除非一個人真的看到了這個時代的機會性所在,他才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抓住機會甚至創造機會。

對于不知機的人,你讓他把握機會等于對牛彈琴。知機,才會全力把握機會。

不改錯,是因為不知錯

如果一個人自己認為沒有做錯什麼,而你卻認為他做錯了,你非要讓他去改正錯誤,他是不會改錯的。就像一個失敗的人,如果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你非要讓他去改正錯誤,他又向哪裡去改呢?

我有一位朋友給我說,他現在才意識到他在過去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因為這些錯誤,導緻他現在一事無成,他後悔不已,淚流滿面,說當初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過。我相信這位老兄以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因為他知錯了。不知錯,當然就不會改錯。知錯,才能改錯。

什麼是不知福,就是對福沒有認知;什麼是不知恩?就是對恩沒有認知;什麼是不知機?就是對機會沒有認知;什麼是不知錯?就是對錯誤沒有認知。同樣的道理,知苦,才會尋找離苦的方法;知足,才能安于當下。

知與不知,完全是兩種生命境界。

到底什麼是“知”?

就是心靈層面的認知,就是因感而知,它建立在切身的體驗之上,它的背後是感覺,沒有感覺的知道等于不知道。

我們不可能對什麼都有感知,生活中出現的大部分情況,我們都不會感知到,隻有那些觸動到心靈層面的東西,才會引起我們的警覺。

我們很容易對變化發生感知,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我們往往會失去覺知力。一個過慣了好日子的人,突然去體驗苦日子,才能明白什麼是苦,明白了什麼是苦,才能明白什麼是甜。

知,不是頭腦層面的知道

僅是知道是沒有用的。知道,隻是頭腦層面的概念性理解,它不等于心靈的感知,頭腦層面的知道不會讓我們産生感受,所以就不會對我們的行為構成驅動力。

每個人都知道一大堆大道理,但是有什麼用呢?他們對這些大道理根本沒有做到真正的認知,在關鍵的時候根本用不上,或者他們根本就不會用。因為沒有進入智慧層,所以無法生出妙用。要知道,隻有心靈才能生出妙用。

我們的行為是被感受驅動的,知識對我們的驅動力是很小的,感受才是行動背後最強大的動機。

我們無法假裝擁有某種感受,也不可能假裝擁有某種感覺,這是在自我欺騙。假裝,是頭腦慣用的伎倆,心靈永遠不會假裝。

比如,一個心中根本沒有愛的人,你讓他去愛,怎麼愛就怎麼假。道理也是一樣的,愛不是從頭腦中生出來的,它是心靈體驗,心中無愛,就無法去愛。

再比如一個根本沒有善心的人,你非要讓他去行善,行不好就會行出事兒來。不知善,當然就不會行善。

行為是認知水平的外現,什麼樣的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造作結果。我們最終會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說到這裡,你明白認知的真正含義了嗎?

真正的認知,不是頭腦層面的知道,而是心靈層面的感知。隻有我們在心靈層面發生感應了,認知才會驅動我們的行為。從心靈層面感知到了,才算是認知到了。

我們總是把知識當成認知,這是非常膚淺的。漂浮在知識層面的認知,禍害無窮。

本文結束,感謝觀看。



相關文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