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灸法秘傳》下】

太乙神針 藥方

艾絨(三兩) 硫黃 麝香 乳香 沒藥 丁香 松香 桂枝 杜仲 枳殼 皂角 細辛 芎 獨活 雄黃 炮甲(以上各一錢)

上藥各秤足為末,與艾絨揉和,用綿夾絨一張,約長五寸、寬方尺,将絨藥鋪摻于紙上,用力實卷,如大指粗,即為一條。如絨藥尚多,即多作幾條,外再加紙三四層裹之,以雞子清通刷外層三次,陰幹收藏,勿使洩氣。

用針法

一用針先審病證,取何穴道,用墨塗記其上,以紅布七層蓋穴上,候針。

一将針向燈燭上燒透,對準穴道放于紅布上,若覺大熱,将針略提起,俟熱定再針。以七記數,小則一七,多則七七亦可。

一用過藥針,以極幹竹筒封藏,猶可後用。

穴道取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第二節,相去為一寸(圖見前。)

正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發際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處。督脈)。凡中風、頭風,風癫、角弓反張、忘前失後、氣絕、脫肛、目淚、耳聾,針此穴。

上星穴(從發際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處。督脈)。凡腦冷、鼻塞、腦漏、汗不出、目睛痛,針此穴。

神庭穴(從鼻上直入發際五分。督脈)。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針此穴。

天突穴(結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脈)。凡喉瘡、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針此穴。

上脘穴(臍上五寸,任脈。)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蠱狀如覆盆、風痫等征,針此穴。

中脘穴(臍上四寸,任脈。)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針此穴。

下脘穴(臍上二寸。任脈)。凡腹脹堅硬、 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針此穴。

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任脈)。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滞氣成塊狀若覆盆,針此穴。

關元穴(臍下三寸。任脈)。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針此穴。

中極穴(臍下四寸。任脈)。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針此穴。

臨泣穴(從目中上入發際五分陷中,即臨泣穴)。足少陽。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針兩穴。

客主人(一名上關)穴(耳前骨上宛中間,開口即空處。足少陽)。凡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針兩穴。

期門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陰)。凡傷寒結脅、咳嗽吐膿、腹膨、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産後飲食不調,針兩穴。

天樞穴(臍兩旁,各開二寸。足陽明)。凡夾臍痛沖少腹、赤白痢疾、洩瀉、飲食不化,男子血損,婦人血塊,針兩穴。

肩 穴(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臂取之)。手陽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針兩穴。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手陽明)。凡偏風不遂、兩手拘攣、臂細無力、肘内寒冷而痛,針兩穴。

手三裡穴(曲池下二寸,銳肉端。手陽明)。凡手臂不仁、肘攣疼痛、頰颔紅腫、齒痛、瘰 ,針兩穴。

風市穴(膝上七寸。外廉兩筋間,端立垂手于股,中指尖到處。足少陽)。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瘓、一切香港腳,針兩穴。

内庭穴(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足陽明)。凡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針兩穴。

行間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凡白濁、尿難、腹脹、心疼、咳逆、吐血、煩悶、短氣、手足浮腫、四肢厥冷,針兩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三毛中。足厥陰)。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上入腹、陰痛偏大、臍腹腫脹而痛、屍厥如死、香港腳紅腫、婦人血崩,針兩穴。

背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大椎穴(第三節頸骨下第一節上間。督脈)。凡勞疾遍身發熱、諸瘧、針此穴。

身柱穴(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督脈)。凡脊膂強痛、咳吐、螈 、發熱,針此穴。

命門穴(十四節骨下間。督脈)。凡腰腹引痛、頭疼如破、裡急、螈 ,針此穴。

肺俞穴(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傳屍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氣喘,針兩穴。

風池穴(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内。足少陽)。凡耳聾虛鳴、脫颔、口噤、頰痛、牙疼并腫,針兩穴。

膏肓穴(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足太陽)。凡勞傷虛損、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針兩穴。

脾俞穴(十一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諸般黃膽、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洩痢、翻胃、積聚、疾瘧,針兩穴。

腎俞穴(十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陰痛、身熱、耳聾、目KT 、膝攣、足寒,針兩穴。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跳穴處也)。楗,健,上聲。足少陽。凡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強直、股痛引肋、不得轉身,針兩穴。

會陽穴(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痔瘡、腸 、兩腎尖痛、久瀉、久痢、陰汗濕癢、脫肛,針兩穴。

足三裡穴(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尖到處,股外旁也。足陽明)。凡翻胃、氣膈、腸鳴膨脹、 癖、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針兩穴。

太乙神針正面背面穴道詩

看穴先準鼻當中,上入發際三穴 ,神庭(入發)五分上星(入發)倍,(一寸)百會(入發)五寸旋毛宮(三穴俱督脈)。天突(在)結喉(下)二寸陷(中),三脘(音管,胃上中下)臍上量(平聲)以通,上脘五寸中漸減,中四下二勿朦胧。氣海臍下寸餘五,關元(即丹田)兩股(三寸)足函容,再下又加其一寸,穴稱中極當中窮(七穴俱任脈)。左右兩旁共臨泣,(足少陽從)目中直上入發五十厘,兩客主人(足少陽)耳前骨,開口即空而便知。期門(足厥陰在)乳下第二肋,疼骨之端試揣之。天樞(足陽明)以臍為則子,兩旁二寸各開馳。肩 肩端兩骨縫,肘彎有穴視茫微,肘彎橫紋尖盡處。(必須)屈手按胸(乃)見(紋尖之)曲池。曲池之下手三裡(三穴俱手陽明,曲池相去)二寸銳肉端頭視(次平聲)。正坐垂手兩股間,中指尖處風市(上聲,足少陽)歸。内庭(足陽明)乃在兩足指,次三歧骨陷中耳。大指次指動中間,謂之行間須載記。再若大指去爪(甲如)韭(葉許),從三毛中大敦(二穴俱是厥陰)是。大椎以上(有二骨為)項二骨,大椎(自項骨算起,大椎當第三)以下(為)脊(骨)第一,第三節下體柱名,十四節下命門(三穴具督脈)地。風池(足少陽)耳後(寸半)陷中存,按之(則)引耳(内)知的實。肺俞(在兩飯匙骨縫中)脾俞腎俞(三穴俱足太陽)場,脊骨各開二寸切,(言不移,脊骨)第三(椎下)為肺十一脾,十四又将腎俞列。四椎節下号膏肓(足太陽,)各開三寸五分疆。環跳(音條,足少陽)正在髀樞處,務要側身眠在床,伸其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可識其鄉。尻骨兩邊各(開)二寸,問訊穴名曰會陽(陰,足太陽)。膝下三寸外廉畔,足三裡(足陽明)與手殊方,掌按膝頭中指(尖)盡(處),誨人認法劇精詳。穴道取寸法折衷,男左女右手指中,中指第一第二節,相距即寸于此逢。

按穴治病,針無不愈。方自範毓HT 而後,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諸人皆用之,實予人以易從,切勿以其淺近而忽之也。此法及詩,自古今醫詩集中錄出。劉國光識。

附 雷火針法

治一切閃挫、諸骨節痛及寒濕諸氣而畏刺者。方用

沉香 木香 乳香 茵陳 羌活 幹姜 穿山甲(以上各三錢) 麝(少許) 祁艾(二兩)

以綿紙半尺,先鋪艾、茵于上,次将各藥末摻上,卷極緊,收用。

按定痛穴,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将卷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用燈燭燒燃亦可),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

灸一次,念咒一遍。先燃火在手,念咒曰∶

雷霆官将,火德星君,藥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針藏烈焰,煉成于仙都九轉之門,蠲除痛患,掃蕩妖氛,吾奉南鬥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畢,即以雷火針按穴灸之。

此乃孫真人所制,流傳至今,頗為靈驗。制藥時,毋令婦女、雞、犬見。其方載《針灸大全》。

又按《禦纂醫家金鑒》,有雷火神針方,藥隻三味。歌曰∶

雷火神針攻寒濕,附骨疽痛針之宜,丁麝二香共祁艾,燃針痛處功效奇。

景嶽新方因陣内亦有二方,注明治風寒濕毒之氣留滞經絡,而為痛為腫,不能散者。其一于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玄皮,長一二寸,兩頭削如雞子尖,向燈上燃着,随子患處隔紙數層,以針按灸。一則方法藥味與太乙神針相同,惟多白芷一味。蓋命名雖異,而治病則有同功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