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忻州市行政區劃形成及缺陷(一)——兼談山河形便對其影響

以山河劃界原則分析,忻州市的版圖設置有些問題。其原因是忻州市包含14縣市區,版圖在山西最為遼闊,總面積達2.515萬km²,占比山西省的1/6。面積雖然遼闊,但河山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在曆史上,相互之間交流較為困難,這就為行政管理的效能帶來麻煩;如今,忻府區雖然建成區擴容猛烈,但短期内也很難起到“以區帶市”的作用。

先對忻州市地域做一個分析:

忻州市位于晉省中北部,北隔長城與大同、朔州相接,西隔黃河與陝蒙毗鄰,東依太行與河北相望,南與太原、陽泉、呂梁接壤,論及面積,山西第一。 忻州市轄1區1市12個縣,即忻府區、原平市、代縣、繁峙縣、靜樂縣、定襄縣、五台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岚縣、偏關縣、河曲縣、保德縣、甯武縣。

忻州市不太像一個山河有機體。南北走向的雲中山脈猶如一條屏障,将忻州市一分為二,其西部為西部高原,設有西八縣;東部為忻定盆地和五台山,設有東六縣。西部高原又分為兩部分,東部是汾河谷地,由雲中山、管涔山與汾河河谷組成;西部是黃土高原,包括六縣,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山區。忻定盆地分為滹沱河谷沖積平原與五台山區兩部分。

忻州東西交通困難,不利于統禦。忻州,由于山脈多南北向,多溝谷、盆地,因而南北相對容易交通;但東西卻受制于凸起的山嶺,通行很艱難。沒有一條坦途大路能将忻州連接起來。這是忻州地理交通上的缺陷。北魏永興二年(410年), 忻州稱“秀榮”,這是今忻州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忻州”,管轄忻州市西南部,這是忻州地級行政建制的起源。但是,來自忻府區(稱“秀榮”)的政令,很難輕易傳遞至黃河邊,其間有雲中山、蘆芽山和管涔山這幾架大山橫亘,難以逾越,比起忻府區前往太原府,要艱難許多。尤其是在民國以前,交通驿路原始簡陋,工具以步行、騾馬驢為主,移動緩慢難行。在當時,最好的辦法,必須将忻州市分割為幾塊,以“州”的形式管理,否則就不好将其統禦起來。

内長城總攬忻州。筆者以為,唯一能夠将忻州市聯系起來的,大概就是東西貫通的内長城及其三關。長城賦予忻州突出的軍事防禦價值。軍事防禦為其第一地域密碼。因戰争發生或示警而形成軍馬調度和地域的後勤配合,反而部分整合了這種地域之間的互動。

自古至今,忻州市境内南北通道較為順便,東西通道異常艱難。南北有三條線路,西線沿黃河南北展開,其要害關隘為偏頭關;中線由恢河—汾河峽谷組成,中間隔着分水嶺,關隘有三:陽方口—甯武關——婁煩關;東線為忻州—代州線,道路最為開闊平坦,為主道,要隘為雁門關。這三關合起來,對于明清京師的防衛,被劃為“外三關”。另外,滹沱河上遊峽谷呈東西向,其頂頭也有一關隘,屬于“極偏僻”關隘,這就是平型關。比起外三關,其重要性略減,但在近代史上卻頗具傳奇色彩。

算下來,就是四個關。

山河關”和英雄崇拜情結。本來這些關隘受山嶺阻隔,無大路連接,也并無必然性聯系,但内長城卻将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套大型國防工事系統,明代稱“山西鎮”,又稱太原鎮。這種來自國家的政治軍事力量強化了地域的整合、互動, 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強勢力量。這在中古以前,幾乎不可想象。

長城的凝結,不僅具有軍事價值,而且賦予忻州地域性靈魂,那就是“山河關”和英雄崇拜情結。“山河關”在古代專指恒山、五台山,黃河、滹沱河和外三關+平型關;“英雄崇拜”包括曆代武将,如戰國李牧、西漢李廣、東漢郅都、北宋楊業、明代孫傳庭、張鳳翼、萬世德和周遇吉等等。他們在潛移默化的口傳中,逐漸成為了忻州民衆心目中的道德偶像。每遇國難戰事,許多民衆均以這些偶像為激勵,紛紛保家衛國,毀家纾難。你注意一下抗戰史,這種民情極為明顯。

忻州五州府。明代忻州市境内是四州制,包括保德州、忻州、代州和岢岚州部分。清代忻州境内土地被重新切割、劃分,除了上述四州外,還出現一個甯武府。其中以代州最為重要。忻州在當時僅是其中一州,并不能起到統禦全局的作用,甚至在軍事地位上,也不及甯武府。

将五州府揉為一個山西二級行政區,為新中國建立以來首創;以前從未出現過。筆者推測,這種設置已經突破山河劃界法,而融入更多的是切塊、區位、人治元素,其形成于上世紀中葉之晉北專區、忻縣專區、忻縣地區,但在轄縣上,忻州市與原晉北專區和西南的興縣專區存在縣域瓜葛。

1949年,先置忻縣專區;1958年底,忻縣專區與雁北專區合并為晉北專區;1970年,忻縣專區改稱定為忻縣地區;1983年,又改為忻州地區,轄14縣。2000年,地區撤區設市,“忻州”名稱不變,治所始終不變。

忻州市其實更像是兩個地級市的組合。在筆者看來,東六縣可設一市,可以稱“五台山”市,50餘年前,據說有設“平型關”市之動議,與林帥權勢熾熱有關;西八縣,勾兌一下呂梁市的興縣、岚縣,合起來更像是一個市,可以叫“西口”市。筆者如斯思考,有其内在原因。

西八縣,尤其西六縣,屬于晉西北,勾兌一下呂梁市興縣、岚縣,往往能屬于一個區域。其共同性在于:一是地貌特征相似,均是黃土丘陵型,二是與黃河有直接間接關系,均屬于黃河水系;三是曆史上屬于貧困、苦寒地區,今天屬于欠發達地區;四是明清有災荒年棄家、“走西口”的遷徙習俗,與晉商也有某種淵源。

東六縣,接近于晉東北,其共同性在于:一是地貌特征山河相間,盆山關系密切;二是滹沱河屬于海河水系,六縣均沾;三是均屬忻、代二州,二者在曆史、地理上的關系密切;五台山是其靈魂;四是雖然屬于欠發達地區,但自古及今,經濟條件和宜居條件明顯好于西八縣。

忻府區是小馬拉大車。忻州城區為忻府區,40年來,城市化進步神速,城區擴容加快。其中數據這裡從略。但論及忻府區的經濟實力,有“小馬拉大車”的味道,很難起到足夠的輻射、統禦作用。尤其是忻府區與西八縣之間,聯系起來委實有些困難。這主要是山地阻隔、路途迢遠所緻。

接下來,筆者分析一下忻州地理地貌。

(待續)

作者 馮潞

  • 人文學者
  • 山西戰略咨詢專家
  • 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特聘專家
  • 業餘遊曆山西等5省23年148縣域
  • 山西影視文化代言人
  • 在主流平台主講山西文化30餘場
  • 著有10部專著,策劃出鏡30部專題紀錄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