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氧化碳與油氣資源
2018.2.10
提起二氧化碳,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所謂“碳排放”說的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一種化合物氣體,由兩個氧原子和一個碳原子組成,一般産生在碳氫化合物的燃燒過程中,物理化學反應是碳氫化合物中的氫原子裂變為偏電荷光子,氧原子取而代之,與碳原子結合在一起。
王爺爺以前并不是這樣認為,以為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各種有機物燃燒過程中燒的都是碳元素,煤炭的品質由碳含量決定。直到有一天發現所有已知化學元素中熔點最高的化學元素居然是碳元素,熔點是攝氏3727度才大吃一驚!
不過有氧元素助燃情況會有所不同,據說在氧氣中攝氏一千度碳元素也會裂變為偏電荷光子。這也破解了一氧化碳燃燒之謎,燒紅的鐵絲會在氧氣中燃燒之謎,因為任何燃燒現象都隐藏着部分化學元素裂變為偏電荷光子的過程。火也是物質的,大量偏電荷光子集中釋放和形成的過程。
那麼,可不可以逆操作,讓“氫”元素取代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把二氧化碳變成汽油呢?當然可以,某些書中早就有所介紹,隻是工藝沒有普及,可能處于保護當中。
氫是結構最簡單的化學元素,99.985%的氫元素是單質子的氫同位素“氕”,0.015%的氫元素是一個質子、一個中子構成的氫同位素“氘”,一個質子、兩個中子構成的氫同位素“氚”在地球表面和太空中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其他化學元素的内部結構中卻可以經常見到。特别是相對高端的化學元素,“氚”結構是主要結構之一,重金屬元素的結構中“氚”的比例非常高,無怪乎有人想到了中子星存在的可能性。可見化學元素的形成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地心條件氫同位素的形成比例完全可能颠倒過來!
書歸正傳,既然汽油可以通過二氧化碳加氫人工合成,某些圈閉條件下的二氧化碳完全可能通過氫——氧置換轉化為油氣資源,地下的油氣資源很可能是這樣形成的!
每當火山噴發,都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噴出,可見二氧化碳氣體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可以在地心内部大量形成和積聚,沿着地質斷裂帶向地表運移,在适合的區域聚集。而氫元素可以在許多條件下形成,隻要有正負和電中性光子存在,就有可能自然形成氫元素,此條件地下完全具備!
打開世界能源分布圖,我們會發現油氣資源和煤炭資源有沿地質斷裂帶分布的規律,是我上述觀點的最好證明。其實隻要想一想那麼多大油氣田、大煤礦,需要多少有機物堆積才能形成啊?自然可能有這樣的堆積嗎?
可能有人會舉出煤炭中的琥珀、樹木化石,證明有機物堆積可以達到很大的規模,焉知瀝青和地表石油才能使它們相對完整的保存下來!埋入地下,才最有可能形成煤炭。
宇宙射線由89%的氫元素、10%的氦元素、1%的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組成,可是很難通過地球大氣邊緣的熱層,我們身邊的上述氣體基本是在地球環境形成的,包括地下的上述元素。油氣資源的埋深一般在千米以上,擁有很高的光子密度,也就是溫度,可以提供足夠的氫資源,生成油氣資源的同時産生地下水。
某些星球氧元素匮乏,油氣資源豐富,隻要碳元素豐富就有可能自然聚變為油氣資源。
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在氧前,宇宙射線對星球大氣的沖擊不能形成氧時,還能形成碳元素,所以太陽系巨行星上的碳元素要比地球豐富,某些星球碳氫化合物形成海洋和大氣主要成分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油氣資源可以通過二氧化碳加氫的方式人工合成;地下油氣資源的形成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殺雞取卵的開采方式可以休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