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的話,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是血虛風燥,風在體内四處遊走,人的感覺就是癢。當然了,并不是所有的瘙癢都是風邪引起的,隻是說它比較常見。
那麼,針對血虛風燥引起的瘙癢,中醫有什麼辦法呢?
給大家推薦一個中成藥——濕毒清膠囊。
濕毒清膠囊:當歸、丹參、地黃、黃芩、苦參、白鮮皮、土茯苓、蟬蛻、甘草,直接買中成藥即可。
既然是血虛風燥,說明風邪是從血虛來的,風邪是影子,血虛才是根子,所以當務之急是補血。
排在第一位的是地黃,地黃是妥妥的君藥。地黃又分熟地和生地,熟地擅長滋補,生地擅長清熱。從整個方子的基調來看,用熟地是比較合理的,熟地滋補肝腎之陰,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肝血是從腎水生長過來的,補腎也是補肝。
其次才是當歸,當歸可以補血,主要是補肝血。肝在中醫五行中屬木,是風木之髒,肝血不足,特别容易生風。當歸這味藥能通能補,補血的同時還能活血,能讓補進去的血順暢流動起來。
丹參也是一味補血的妙藥,之所以說它妙,是因為它跟當歸一樣補而不滞,通而不傷。
當歸、丹參和熟地一起負責給氣血紮根,到這裡,盡管沒有用到一味祛風的藥物,但是風邪已經消失的差不多了,這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氣血充足了,氣血順利運行起來了,風邪會自動消失。
緊接着又加了點蟬蛻,蟬也叫知了,每年的夏末秋初,知了躲在樹上叫得最歡。知了褪下的外殼,就叫蟬蛻,中醫拿過來入藥,有疏風散熱的作用,可以把風邪透散出去。
血虛不僅生風生燥,也容易生熱,就好像汽車水箱沒水了以後,發動機會熱得厲害。所以又用了黃芩清熱。
苦參、白鮮皮、土茯苓清熱祛濕,不是養血的方子嗎,怎麼又奔着濕熱去了?
是這麼回事,血虛風燥導緻的皮膚瘙癢有一個特點,容易在秋冬發作。你會覺的很奇怪,夏天的時候明明好端端的呀,怎麼一到秋冬天就癢的厲害?夏天有什麼特點?又濕又熱。雖說濕熱吧,但好在還能出點小汗,能及時地把濕熱之氣帶出去。但你的汗出的又不那麼利索,所以體内多多少少會殘留點邪氣。再加上你本身又是血虛體質,進入秋冬天以後,秋冬燥氣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身體潤澤的效果,此時,皮膚缺水,就像屋漏偏逢連陰雨。
換句話說,身體内部已經開始出現“騷亂”了,于是這些邪氣就再也按耐不住了,蠢蠢欲動,這就好比一個國家有别國的細作潛伏,突然有一天内亂出現了,這些細作當然不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是不是要跟着摻合一下?
風邪把體内郁積的濕熱帶到皮膚表面,會加重瘙癢,所以在把風邪祛除以後,還要用點清熱祛濕的藥物,目的是解決這些餘邪。
甘草調和諸藥。
再強調一下,濕毒清膠囊适合血虛風燥導緻的皮膚瘙癢,這樣的瘙癢有什麼特點呢?
1、正如前文所說,容易在秋冬天發作。
2、血虛風燥導緻的皮膚瘙癢滲液少。什麼意思呢?皮膚癢的特别厲害的時候,一直撓啊撓的,撓到後面會看到有黃色的液體滲出來,這種瘙癢,多半是濕熱。用手一撓,容易有抓痕,容易出血,有血痂,多半是血虛。
3、皮膚特别幹燥,幹到什麼程度呢?有很多皮屑,晚上睡覺一脫衣服,“雪花”嘩啦啦的往下掉。身體裡的血是最滋潤人體的東西,血虛了以後,皮膚得不到濡養,自然就會幹燥。
4、皮膚瘙癢,是遇熱加重還是晚上癢的厲害?如果是遇熱加重,比方說天氣一熱就癢得厲害,天氣一轉涼又消失了,十有八九是濕熱,内外因勾結作亂。雖說炎熱的天氣可以出點小汗,但是因為濕熱很重,所以僅憑出汗,是不能完全把邪氣帶出去的。這個時候清熱祛濕是大方向。那有朋友可能要說了,說這個濕毒清膠囊也有清熱祛濕的成分呀。雖然有,但不是主力,隻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就是說血虛的同時可能有一點濕熱,但不是很重,血虛是主要的,濕熱是次要的。如果濕熱已經很重了是沒有效果的。
如果是晚上癢的厲害呢,那就是血虛風燥,中醫常說,人卧則血歸于肝。晚上躺在床上進入睡眠狀态,大部分氣血會回流到肝髒,虛上加虛,這種瘙癢可以用濕毒清膠囊。
最後再給大家推薦一個小方子,補血養血,祛風止癢,取當歸10克、白芍10克、防風6克 ,水煎或者沸水沖泡後代茶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