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陰縮、陽強奇症一例治驗

[關鍵詞]陰縮證;陽強證;

患者董某,男,40歲,2003年7月18日診:陰莖陰囊受寒則縮入腹内,睡覺時陰莖勃起堅硬,性交後陰莖仍勃起不倒10年,曾在本省及浙江、上海等多家省市大醫院診治未效。

10年前,正值天冷,因睡懶覺受父責打,時僅穿短褲,寒、恕之極,遂陰部冰冷而攣縮入内,因民間有“縮陰入腹立死”之說,故忙用手抓緊而轉縣某醫院治療好轉出院。以後天冷時常發生陰縮,近兩年來天熱時略受涼亦發作。發作陰縮時陰部冰冷,伴胸悶。但晚上睡覺則陰莖博起不倒.性欲一直較頻,但每次交媾時間極短插入不久即排精,交媾後陰莖卻一直勃起而不痿,如平時睡覺後陰莖也一直勃起,白天則痿軟如線.近一年來,排尿時尿道口有刺痛,每食“發物”則口舌起泡。不敢洗頭、洗燥,稍遇冷即發作陰縮。同時伴腰痠膝軟,頭昏耳鳴。

家居河邊,素嗜好打魚,發病後一直在布類拖鞋廠打工。家族中無類似病人發作史,否認不潔性交史,否認肝炎、心髒病、血吸蟲史,17歲患瘧疾,當時已治愈。患者及家屬無精神病史。20歲結婚,婚後性生活較頻,生一男一女,均健康。喜飲酒,量2兩~1斤不等,無錫壺盛灑史,發病後已戒酒,不吸煙。無中毒史,無外傷史。

查體:T36、、6℃,P69次/分,R21次/分,BP115/,慢性病容,精神欠佳,神志清,營養中等,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頭頂及前額毛發部分脫落稀疏,呈老年性脫發貌。皮膚無黃染及皮疹。口唇無紫绀,咽喉無充血,咽桃體無腫大。頸軟,無靜脈怒張,無甲狀腺腫大。胸廊無畸型,雙肺呼吸音清,心率69次/分,律齊,P2>A2,各瓣膜未聞及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膽、脾未扪及,無腹水。陰毛男性分布,陰莖下墜狀,捏之較松軟,長13cm,陰莖體部周長8cm,龜頭微露,龜頭無充血,尿道口無分泌物。包皮内無積垢,雙睾丸及附睾大小正常,精索無畸型,陰囊無積液,陰莖及陰囊溫度略有冰涼感,腹部、陰莖、陰囊、大腿部痛覺、冷、熱溫度覺正常,提睾反射存在。雙下肢無浮腫,雙腹股部、腘部、足背動脈博動正常。

上級醫院協助實驗室檢查及參考以前各大醫院輔助檢查:WBC 8×109/L,RBC5、4×1012/L,HGB 114g/L,N 80%,PLT 198×109/L,COL淡黃色,尿PH 5、5,SG 1、010,尿紅細胞2/HP,白細胞<3HP,上皮細胞0/HP。HBSAG-,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腦電圖、膽固醇均正常。胸片雙肺、心、膈均無異常。B超心、肝、膽、脾、腎、輸尿管、膀胱、前列腺、睾丸均無異常。CT、多普勒示腦結構無異常。

西醫診斷:精神性縮陰,精神性陰莖勃起。

中醫診斷:症如前,舌略紫暗,苔薄白,脈虛細,兩尺沉遲無力。診斷:陰縮、陽強。證屬肝腎虧損,寒凝經脈,虛火内擾之寒熱虛實錯雜證。

拟治:補命門,散寒凝,通經起痿,佐舒肝瀉火法。

拟麻黃附子細辛湯、腎着湯、吳茱萸湯合方加減。

處方:炙麻黃10g、制附子10g、細辛10g、幹姜10g、甘草10g、炒白術10g、桂枝10g、肉桂2g(後下)、川牛膝30g、巴戟天10g、青皮6g、柴胡3g、蜈蚣(研未沖)2條、炒吳茱萸10g每日一劑,一劑煎三次,頭二次混合分二次冷服,第三次加3L水煎後趁熱熏洗陰部待溫坐浴。并告訴患者,保證服藥三劑,病将可去八成,十劑藥到病除——暗示。

7月21日複診,患者欣喜地說,諸症十去八、九,藥即中肯綮,效不更方,原方再進5劑。

7月26日三診,諸症若失,再進桂附地黃丸一月以鞏固。并告訴,洗澡水由熱逐漸過度到冷水。

今年正月初三,患者特攜妻來拜年,告知自服藥後,一直未再發作陰縮,性功能正常,性交後陰莖萎軟,睡眠後陰莖不再勃起,陰部不感到冰冷,溫度稍高時,已能用冷水洗澡。

體會:該患者,病情複雜,久治不效,多方查無陽性體症,故可診斷為精神性性功能障礙,這類疾病暗示療效較好,上方的應用,即有暗示作用,同時有運用祖國傳統醫學優勢,辯證論治,将10年頑疾,一舉治愈。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此由素喜打魚,寒濕内浸,性交過頻,腎虛于内,複感暴寒,寒凝經脈所緻。陰器為至陰之處,寒性收引,故陰器内收。暴恕緻極,郁火内生而内擾,故性交頻而交後及睡後陽強不倒。腰痠膝軟為腎虛之候。上方由麻黃附子細辛湯、腎着湯、吳茱萸湯三方合方加減化裁而成。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治傷寒病“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其治“真寒入腎”,即助陽作用較好,現代被稱為中醫的“偉哥”;腎着湯,尤在泾在《金匮心典》中說“然其病不在腎之中髒,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吳茱萸湯,吳昆在《醫方考》中說“少陰犯真寒……此方主之”。加桂枝以溫通經脈,加肉桂者以引火歸元,加川牛膝一活血化瘀,二引藥下行,加柴胡、青皮一理氣疏肝、二反佐,加巴戟天以以補督脈,加蜈蚣通經絡。熱藥冷服,亦是反佐之義。藥煎熏洗陰部及坐浴,宗“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使藥直達病所。上藥大熱且多有毒,因用藥如用兵,強寇須重兵,且“治下者取之重”之義。諸藥合用,藥證相拍,十年頑疾,一舉得除。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