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讓作文語言簡潔的技巧

   “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孔子

一段精美的文字,如一杯香醇可口的咖啡,像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令你唇齒留香,餘味無窮。它們有的風趣幽默,有的細膩優美,有的真實感人,有的犀利深刻;透過鮮活的語言,我們往往可以觸摸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人格魅力。對中學生來說,能夠把個性鮮明的語言傾注于筆端,寫出來的文章自然與衆不同。但同學們在寫景狀物時,語言的運用除了準确外,最根本的是要簡潔。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作文語言的簡潔呢?大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盡量少用或不用虛詞

  就是在說話或寫作文時,那些可用可不用的虛詞要盡量少用或不用。例如:

  ①因為心裡有點煩,所以出去走走。

  ②這是我第二次來北京,三年前曾經來過一次。

  例①中的“因為……所以”這一對關聯詞讀起來感覺很别扭,不如去掉。去掉後因果關系仍然很明顯。例②中的時間副詞“曾經”可以去掉,因為“三年前”就已經包含了“曾經”之意。從以上兩個例子看,去掉多餘的虛詞,句子就簡潔多了。

  二、不要用表意相同的詞語

  所謂表意相同的詞語,是指兩個詞語所表示的意義在處所、範圍、程度等方面相同。例如:

  ③他年齡不大,頭上卻早早謝頂了。

  ④李明玉頭頂上戴着一頂新帽子,上身穿着一件新棉襖。

  例③中的“謝頂”就是指頭上無頭發,因而“頭上”一詞純屬多餘,應去掉。例④中帽子本來就是戴在頭上,棉襖原本就是穿在上身的,因而“頭頂上”和“上身”純屬多餘,去掉後句子就顯得簡潔多了。

  三、盡量用指代詞語

  ⑤王強同學是上海人,但王強的作文不是《上海的黃昏》而是《故鄉的黃昏》,這是為什麼?“故鄉”對于王強來說是熟悉的,但許多黃昏的景物卻是王強新見到的。

  例⑤中出現了4個“王強”,讀起來感覺别扭、刺耳,應将第2個和第4個“王強”改用“他”。用指代詞語替代後,語句就顯得簡潔了。

  四、适當地變換人物稱謂

  記叙文中的主要人物經常出現,如果都用同一個稱謂,就會顯得重複、呆闆。這就需要适當變換稱謂。

  ⑥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确乎終日坐着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故鄉》)

  這一段是介紹楊二嫂其人。簡短的話語中對楊二嫂的稱呼就變換了三次:楊二嫂、豆腐西施、圓規。多次變換稱謂,固然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但也能使行文簡潔。如果通篇都用“楊二嫂”來稱呼,就會顯得重複、�嗦。

  五、要盡量避免重複用詞

  ⑦讀書人家的子弟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會玩斧鑿,兵家的兒子早識刀槍。

  例⑦中的“子弟”“孩子”“兒子”和“熟悉”“會玩”“早識”是兩組同義詞。這樣使用就避免了重複,使行文顯得十分簡潔。

  六、要堅決避免出現歧義

  表意不明,容易給人造成多種理解,自然會影響到語言的簡潔。

  ⑧打假辦對檢舉人稱圍觀者坐視不管表示憤慨。

  對例⑧有兩種理解:一是對檢舉人檢舉這件事感到憤慨;二是對坐視不管的圍觀者感到憤慨。語言表達出現歧義,會令人費解甚至引起誤解。

  七、不要老是用“說”這類詞

  寫記叙文常常需要引用人物對話。有的同學引出人物對話的詞語總是那麼幾個:“說”“說道”“回答說”等,顯得既單調又不簡潔。其實,引入對話的方法有很多。如:

  ⑨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後按到我的手上:“我們大家也都好了!”(《小橘燈》)

  ⑩“先生,我買不起,我的錢不夠……”我的話低得連自己都聽不見了……(《一面》)

  例⑨是用說話人的動作引入對話,例⑩是以說話人的語調、語氣(放在後面的)引出。

  讓作文語言簡潔的方法當然還有很多,但總的要求是,力求用語用詞不僅簡潔明了、典雅生動,與整個環境氛圍、人物形象在情調、韻味上保持一緻,還要根據自己使用詞句的喜好,逐漸形成風格,力争“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這樣才能凸顯個性化的語言色彩。

,不僅意境深遠,而且語言精妙、富有文采,令人百讀不厭,而有的文章,雖然有好的立意和構思,但由于語言平淡、枯燥,總讓人覺得幹巴巴的,缺少文采。怎樣才能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活潑,達到妙筆生花之境呢?

一、總體原則

1、化抽象交代為形象描寫

請比較下面兩個句子:①繁忙的工作過後,女孩也開始有些想家了。②繁忙的工作過後,女孩喜歡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顔文靜《尋人啟事》)

這兩句話雖然都是表達“女孩想家了”,但句①隻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句②是通過女孩“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的具體形象來表現“想家”,這樣的“想家”就具體可感。尤其是“雁陣、夕陽”的意象,蘊蓄了思念萦懷、感傷别離的孤獨感、凄涼感,很容易使人想起“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斷送一生憔悴,隻消幾個黃昏”等等詩句,所以給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2、化概括的叙述為生動的描寫

記叙文形象化的表現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描寫。描寫内容可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場面描寫,其中人物描寫最多,又可分為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态描寫、肖像描寫等等;按手法,可分為:白描描寫、細節描寫;按角度,又可分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掌握并運用這些生動細緻的描寫手法,能使語言形象生動、豐滿、人物性格鮮明,有力地表現主題。

請看下面兩句:

①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當車開到茶亭站時,上來一位約摸六七十歲的農村老奶奶。看樣子比較貧窮,我站起來給她讓座,她連忙感謝。

②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當車開到茶亭站時,上來一位老奶奶,面目黝黑,滿臉皺紋,身穿一件黑色的大襟褂子,大約六七十歲。她駝着背,拄着拐杖,顫巍巍的,手裡提着半籃子雞蛋,好像要去農貿市場出售。我趕緊站起來,對她說:“奶奶請坐!”老奶奶激動地對我說:“小大姐,你心眼真好!趕明兒準能考個狀元!”

評析:介紹人物時要化平面叙述為立體描寫。①中概括性的介紹較多,沒有描寫。②中老奶奶的形象就“站立”起來了。她的農村特征,通過面目黝黑、大襟褂子的肖像描寫完成,通過“小大姐”樸實的語言描寫完成;她的貧窮通過手裡提着的半籃子雞蛋體現;她的感激之情通過“你心眼真好!趕明兒準能考個狀元!”的語言描寫表達出來。

二、具體方法

(一)用詞精當、生動,力求傳神

1、準确用詞

法國小說家福樓拜說:“我們不論描寫什麼事物,要表現它,唯有一個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唯有一個動詞;要得到它的性質,唯有一個形容詞。” 寫作中,我們隻有找到這“唯有”的“一個”詞,才算精當,才能傳神。

如:魯迅的短篇小說《藥》中,當華老栓夫婦準備買人血饅頭時,作者寫道:“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掏”字用得好,它寫出了華大媽對這一包洋錢的珍惜。這辛勤的血汗錢來之不易,一定放得比較嚴實,那是非“掏”不可的。如果把“掏”換成“拿”或“摸”,那意味就相去甚遠了。

2、精心錘煉色彩詞

色彩詞能增強語言的意境美、繪畫美。如朱自清的《春》描繪春景:“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連鎖關系,寫景物色彩層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動的美感,烘托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詩如畫,意境優美。

3、精心錘煉疊音詞

用疊音詞,增強語言的音樂美,同時使詞語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細膩濃烈,增強語言的意境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對月光的描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如果說,僅僅把月光比作流水不算稀奇,那麼一個“瀉”字配上(靜靜地)這一疊音詞,就準确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無聲響,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思。

4、精心錘煉成語及其他四字短語

成語及其他四字短語能形成一種整體和諧美。成語的主要特點是形式簡潔,意義豐蘊,可以達到言簡意赅的效果,成語的連用有時還可以有增強情勢的效果。

5、避免用詞的重複、單調

例:這段描寫節日禮花的句子:“刹那間,廣場上空百花齊放,有的如鴻雁飛舞,有的像鋼花四濺,有的似麥穗蕩漾。這光彩奪目的景象,宛如一千隻孔雀開屏。”

  “如”“像”“似”“宛如”,這幾個動詞在表意上沒有什麼區别,但作者在這裡變幻使用,就使得文章用詞富于變化,避免單調,從而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6、幾個用詞的小技巧。

(1)褒詞貶用

例:仔細看時,才知那是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評析:“挑逗”用得活潑靈動,寫出了紫藤蘿花的生機和活力,令人遐想。

(2)舊詞新用

例:小學時,桌上的"三八線"總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絲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領土",爆發"自衛反擊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兩種關系:一種是民族融合式,一種是和平演變式。

評析:舊詞新用,格調清新,意蘊深厚。

(3)新潮詞語點綴

如下面兩句:① 母親說我頭發太亂,同學說我頭發橫七豎八,我卻不以為然。現在不正流行這樣嗎?② 老媽說我滿頭“秀發”連一堆枯茅草也不如,同學說我的發型有點F4。對此,本人打心眼裡不屑一顧。公元2001年,滿大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種把頭發一根根拉直再剪得參差不齊亂七八糟零零碎碎然後做得蓬蓬松松的“亂發”嗎?這真是“天然去雕飾”,又省money又cool!你們花錢還做不成這麼粗犷自然呢?

(二)擴充、錘煉句子,力求生動

1、附加成分,修飾限制

  句子的主幹隻是單純的陳述與支配關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語、狀語、補語)能起到修飾、限制和補充的作用,要使語句擴展開,變得生動、具體,就要發揮附加成分的作用。如:

  原句:梅花開放。

改句:(當積雪壓斷枝頭的時候)或(當冰淩高挂懸崖的時候)、(當百花紛謝凋零的時候),梅花(迎着風雪,帶着微笑,悄悄地)開放了。

評析:補充附加成分可以說成“(什麼樣的)梅花[怎麼樣地]開放了”。這樣突出了梅花的不畏嚴寒的品質。

2、描寫渲染,填補空白

  有些句子隻用補充附加成分的方法,不足以達到題幹要求的生動、具體,這就要在簡單修飾限制的基礎上,通過想象,進行适當的描寫和渲染。

  例句:琴聲吸引了許多路人駐足傾聽。

改句:優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輕輕地飄出小白樓的窗戶,穿過蒙蒙細雨,撒落在林間的小路上。許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腳步,聽得如醉如癡。

評析:補充附加成分我們隻能寫成“(什麼樣的)琴聲[怎麼樣]吸引了許多[什麼樣的]路人[怎麼樣地]駐足傾聽,聽得<怎麼樣>”。這樣寫還不能寫出具體和生動來,我們還需要對琴聲怎麼那麼吸引人進行一番補充描寫和渲染。

3、運用多用修辭手法,增強意蘊

修辭之于文章,正如白雲之于藍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點綴而使文字煥發光彩,我們在寫作時要有意識地學會把修辭巧妙地鑲嵌在文章裡。

(1)比喻、拟人

比喻、拟人不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可感,而且能使詩文中的叙述或說理顯得形象生動。

例:她瘦得如秋天的田野上一顆孤零的高梁。\ “ 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會芳馨出孤獨與哀愁……”

(2)、排比

排比形式整齊,語言凝煉,氣勢充沛。文中适當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強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

例:和善,猶如一股春風,一場春雨,吹拂滋潤着荒涼的大地;和善猶如一盆炭火,溫暖着每個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是一劑良藥,是陰雲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待人和善,給自己快樂,也帶給人們幸福。

評析:幾個排比句環環相生,一氣呵成,把和善這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達了出來,很有氣勢和感染力。

(3)、回環 反複

如:早晨起來,品香茗讀散文不亦樂乎。中午,倚陽光讀小說不亦樂乎。晚上,靠窗邊讀詩詞不亦樂乎。

(4)、引用(化用)詩句、歌曲、 名言、俗語、諺語、歇後語等等

例:“1”是一個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撓的骨氣。于是,我們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有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英勇無畏;有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氣概。

“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每當耳邊想起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般,感覺格外親切。

4、化靜為動

如:在《千佛山龍泉洞某佛前即景》一文中,是這樣描寫佛像和綠苔的:“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腳趾/他微笑着,聽苔躍上雙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頭……”佛是靜坐的,就是生長着的綠苔在人人看到的那一刹那也是靜止的,作者用了“微笑”“看”“聽”“爬”“躍”“侵”等動詞,佛和綠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是動态的了,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山水名勝,多是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因此盡量讓靜物動起來,讓無生命的活起來,去搖蕩人的情懷,就能使讀者與作者産生美的共鳴。同時,我們在描寫時還可以化無形為有形,使内容形象化。

5、繪形、繪聲、繪色

這種寫法是要把自然中的聲響,物體的形狀與色彩具體寫出來,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他說:“有個小銀圓落在地上”,這個句子不夠好,應該寫成“有個小銀圓,從桌上滾了下來,在地上丁丁铛铛的跳着。”(轉引秦牧《語林采英》)這就繪形繪聲了。

劉白羽的《長江三峽》中寫瞿塘峽,就主要運用了這種手法:“……瞿塘峽中依然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面形成無數漩渦。船從漩渦中沖過,隻聽得一片嘩啦啦的水聲。”“……烏沉沉的雲霧突然隐去,峽頂上一道藍天,浮着幾小片金色浮雲,一注陽光像閃電樣落在左邊峭壁上。”作者通過繪聲繪色的手法,極力描寫三峽山勢的峭拔、水勢的兇猛,使人如臨其境,驚心動魄,給人以形象直實的感覺。

6、幾個煉句小技巧

(1)運用隐語

  這裡所說的隐語有點類似于修辭中的諱飾或婉曲,也有點類似于謎底比較明白的謎語。比如我們不說“時值九月”,而說“菊花吐蕊的時候”;不說“太陽快落山了”,而說“太陽在吻西邊的山頭了”;不說“大樹已經枯萎”,而說“大樹已失去了青春”;不說“生命的老年”,而說“生命的夕陽”等等。這些話意不淺露,語不窮盡,透露着語言的智慧。

(2)把句子寫得俏皮些

  文章過于嚴肅,免不了給人以沉重感和壓抑感;而來點幽默,講點俏皮的話,不僅讀起來感到活潑有趣,而且使文章形象生動,富有文采。

  請看王鋒的散文《家添小壯丁》中開頭的片段:

  “2001年歲未,一個晴朗的日子,随着一聲不算洪亮的啼哭,家裡人平均升了一輩,很榮幸,我也榮升為舅舅了,……小家夥可不管這些,嘴巴撇成瓢狀,扯開喉嚨隻管哭他的。我想男子漢大丈夫有淚不輕彈,看他都嚎上了,定有什麼傷心事!姐姐哄着抱起來,小家夥像知道事似的張開小嘴,四處尋找“食堂”;喉嚨還急急地發出“哼哼”的聲音,原來餓了,看他那副吃相,沒準兒前世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吧!”

作者誇張性的用詞、超前性的溝通,使文章具有了特有的氛圍和情調。讀着這樣的文字,你一定會忍俊不禁。再如三毛《似曾相識燕歸來》中,不說“無風”,卻俏皮地說“風,不知躲到哪裡睡覺去了”;不說“屋裡盡是塵土垃圾”,卻幽默地寫道:“還有塵和垃圾,都比光有本事,光都不能到,它卻每時都能光臨寒舍。”環境如此惡劣,卻寫得如此輕松,展示了作者獨特的個性魅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3)多種句式的運用

用把字句、被字句強調,用雙否句、反問問加強語氣,用設問句警示,用排比句加強氣勢……要能靈活地根據表達需要選用某個句式,使語意更突出。

例:原句:“人生要把風雨化作進取的春風,讓生命呈現出明亮和綠色。”    改句:“人生不能不把風雨化作進取的春風,否則,生命怎樣能呈現出明亮和綠色?”(語意突出,語氣加強,說理更有力)

(4)整散句結合

整句節奏和諧之美 ,散句活潑多變之美。描寫的語言除了“多修辭”等,在語言形式上還可以來點創新。

如:“這裡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如開的兩臂,将晉祠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無論什麼時候拾級登山都會感到心曠神怡。

三、兩個注意點

(一)永駐真情

言由心發,文自情生。真情實感是好文章的魂魄所在。隻有發自内心、抒發真情的語言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如法國缪塞所說:“最美麗的詩歌是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詩篇是純粹的眼淚。”古往今來,大凡至情至性之文皆流傳下來,曆久彌馨。這樣的事例不可勝數。增加語言的生動,其根基便是真情實感。事實證明,隻有以情綴文,文章才會具有親和力。中學階段,應該把心情鮮活地呈現在紙上,讓快樂和傷感、喧鬧與沉靜,一起構成文章的底色。惟其如此,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語言。

(二)簡潔與生動

  語言是否幹淨利索、簡潔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動的重要标準。在學生的習作中我們也許都經常發現這樣的文章:長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證明一個論點;濃墨重彩陳述了好幾個段落才引出要談的話題;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後戛然而止,竟沒有一句畫龍點睛的語句……諸如此類,皆不可行。那些啰裡啰唆、不得要領、不知所雲的文字是毫無價值的,也是寫作時要堅決摒棄的。語言的生動與簡潔并不是一對矛盾。要便語言的簡明和純正,就必須大刀闊斧、千淘萬漉,“忍痛割愛”。寫作時,頭腦中那些無拘無束、不着邊際的廢話、贅言是不可以落在紙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時,要慎用每一個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